第30章 傲慢與偏見 (2)
從黑格爾的經曆上看,傳染病似乎是他的命中克星。黑格爾6歲的時候曾經得過天花,差點因此喪命。11歲的時候,全家又感染了瘟疫,黑格爾的母親就在這場瘟疫裏去世。然後就是這場歐洲大霍亂,在霍亂剛開始的時候,黑格爾就染病去世了(也有一說是因為胃病)。
黑格爾的時代結束了,不過叔本華的時代還要遲一些才能到來。
叔本華仍舊一天到晚混著。
年輕女演員是沒了,43歲的時候,他又喜歡上一個17歲的姑娘(跟他爸爸一樣,喜歡小姑娘)。叔本華送給那姑娘一串白葡萄,結果那個女孩兒在日記中寫道:
“我並不想要這串葡萄,因為老叔本華接觸過它,我感到惡心。”
當然叔本華還在繼續他的哲學事業。
56歲的時候,《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第二版出了,結果隻賣了不到300本。
等到他63歲的時候,他出了一本《附錄與補遺》。這本書以格言體寫成——仿佛我們今天的人生小感悟,裏麵都是諸如什麽《論人生》啊、《論女人》啊這種小文章。這是他所有作品裏最容易讀的一本,結果他得到的全部報酬就是免費拿了十本書。
不過,還是人生小感悟的力量比較大。過了一段時間,這本《附錄與補遺》終於讓人們接受了他。65歲的時候,叔本華出了名,慕名者越來越多,人們爭相給他寫信、拜訪他。大畫家主動免費給叔本華畫像,有人聲稱要專門為這幅畫造一間房子來收藏它。
渴望名聲的叔本華終於出了名,雖然對他來說晚了一點,但總比沒趕上的好。他引用詩人彼得拉克的話說:“誰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該滿足了。”
悲觀主義
我們來講講為什麽叔本華這麽有底氣罵黑格爾,以及為什麽他最後贏得了巨大的名聲。
叔本華罵黑格爾,自然也不會喜歡黑格爾的哲學。叔本華是康德的繼承者。
我們曾經說過,很多人都對康德的物自體不滿意。叔本華對康德理論的改造也主要在物自體上。
叔本華認為,物自體是可以了解的,而且萬物的物自體是統一的,這個物自體叫做“生命意誌”。
這裏我們要說一個別的事。因為哲學研究的東西很抽象,每個哲學理論之間的差別又很大,這就使得哲學有一個特點:每個流派都有很多自己專屬的名詞,不能按照字麵意思去理解。有些詞像“物自體”,是哲學家自己創造出來的,含義比較獨特,各派哲學家對它的定義都差不多,我們隨便用沒什麽問題。
但是“生命意誌”這個詞呢,在叔本華的理論中有專門的意思,跟我們平時聊天時的含義不同。
我們在談叔本華哲學的時候,大多就直接寫“生命意誌”或者“意誌”,但請記住這是一個專有名詞,不要按照字麵意思去理解。
除了“生命意誌”,後麵尼采的“權力意誌”啊,存在主義的“存在”啊,等等術語,大都類似。
那麽生命意誌是個什麽東西呢?
簡單地說,就是求生的。比如人和動物的食欲,比如植物破土而出的。但這個生命意誌的概念比一般的生物更寬泛,在萬事萬物背後都有它,是一切事物的本質。
不難理解,生命意誌肯定屬於物自體。我們想,在康德那裏,人的意誌不就屬於物自體嗎,所以才有自由意誌。同樣的道理,叔本華這裏的生命意誌也包括人的求生意誌,也屬於物自體。
我們可以拋開叔本華的形而上學,把他的哲學理解成這麽個東西,就是對於所有的生物和物質,求生意誌是最重要的、最本質的,是決定一切的。
庸俗地說就是,我們以為自己生活、戀愛、結婚、工作是根據我們的理性選擇的。而叔本華認為,真正驅動你的都是種種:生殖的、享樂的、征服的,等等。
說男人喜歡姑娘有生理衝動的成分,這我們都能理解,但是我們難以承認理性一點用處都沒有。難道我們不能用理性控製自己的嗎?有的人就可以把感情壓抑住,把精力放在戀愛之外的事情上呀。
但是在叔本華看來,理性和意誌全處於劣勢。因為理性是短暫的、軟弱的。人類隻能在短暫的時間裏保持理性。在很多情況下,比如無夢的睡眠裏,理性是停止的,但是生命意誌卻持續不斷,一直影響著人類。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腦力衰弱,人的理智還會變得衰弱乃至終止,生命意誌卻不會。
當然叔本華不會認為理性一點兒用也沒有,他的形而上學就是理性的產物呢!那他認為生命意誌和理性之間是什麽關係呢?
我們可以打個比喻。
意誌是個充滿的君王,但是它頭腦糊塗,隻知道發布命令,不知道該怎麽去更好地達到目的。理性是個頭腦清醒的老臣,他雖然對君王的命令有意見,但是因為身份高低,偶爾會勸諫君王,但大部分時候都是在用他的聰明才智去滿足君王的。
話說到這裏其實還沒什麽新意,叔本華的理論吸引人的地方不是他的形而上學,而是形而上學的推論:悲觀主義。
叔本華說生命意誌是物自體。康德論證過物自體是沒有空間和時間概念的(時間和空間概念都在先天認識形式裏呢),所以在叔本華這裏,全宇宙的生命意誌隻有一個,也沒有時間性。
這讓人想到了斯賓諾莎的實體論。斯賓諾莎說,全世界所有的事物都屬於同一個實體。但是斯賓諾莎的理論裏,實體是完滿至善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因此得到了幸福。
而叔本華說,生命意誌是邪惡的,是痛苦的源泉。所以每個人都逃脫不了痛苦。
叔本華為什麽這麽說呢?
滿足會帶來快樂,這沒錯。但是叔本華認為,本質上是痛苦之源。
因為滿足不了,人會痛苦;滿足了,人又會產生新的、更高的。叔本華引用了一句法國諺語,是人們麵對無止境的最好注解:
“更好是好的敵人。”
然而,就算沒產生新的,人還是會感到空虛和無聊,這也是痛苦。所以快樂隻是暫時的,痛苦才是永恒的,人生就好像在痛苦和無聊之間不停擺動的鍾擺。
這種情景就像王爾德說的:“人生有兩大悲劇:一個是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另一個是得到。”
而且生命意誌還是盲目的、永不疲倦的。可想而知,人類被這麽一個沒法打敗、又隻能帶來痛苦的東西控製,那人生自然是一個悲劇。
叔本華證明人生悲觀的一個證據是:如果生活是一種享受,那麽人人都會不情願進入無知覺的睡眠狀態,而會欣然再醒來。但是事實正相反,人人都願長睡不願醒。
(但我要插一句嘴,現在要反駁他這句話很容易,隻要帶他到網吧裏看看那些通宵打遊戲的人就可以了。)
除了給人類帶來無盡的痛苦之外,還有一個壞處,就是會帶來自私和競爭。生命意誌就是為了讓自身生存不顧一切的意誌。因為生命意誌的驅使,每一個生物都在為了自己的利益爭搶,去互相傷害。因此,利己主義是人類的天性。人和人之間會因為利己而互相傷害。物種間也是這樣,比如一個物種吃另一個物種。
叔本華的生命意誌學說大致如此,你或許會覺得有一些可疑的地方。別著急,待會我會和你一起反駁它。我們先接受叔本華的說法,看看在他看來,我們該怎麽擺脫生命意誌帶來的痛苦。
首先,世俗的成功沒有用。不僅沒用,還會助長生命意誌。因為叔本華認為,追求成功也是生命意誌的表現。人越成功,就意味著他的生命意誌越強烈,從而也就意味著人生越痛苦。
那麽學習有用嗎?叔本華說,沒用,知識越多反而越痛苦。比如植物就沒什麽痛苦,而越高級的生物痛苦就越多。(我想說的是,這段論述著實沒什麽道理。)
可能有人會說,既然生命意誌是求生的意誌,那麽我克服生命意誌,自殺怎麽樣?
叔本華說,自殺也沒有用。因為按照他的形而上學,我們的身體隻是意誌的表象而已。真正的生命意誌遍布所有事物背後,是不可能通過自殺消滅的。所以自殺不會消滅意誌,反而是你對抗拒生命意誌失去了信心,是屈服的表現。
那麽什麽辦法管用呢?
叔本華認為是道德,是通過提高道德、理性和毅力去苦修、去克製我們的。
所有需要克製的中,最重要的就是。
我們的很多行為受到的驅使,滿足的目的是為了誕生新的生命,而新的生命就意味著新的痛苦曆程。所以叔本華認為,生殖行為就好像人和生命意誌簽訂的賣身契一樣。所以在人類社會裏性行為總和羞恥相連。(我想社會學家不會同意這句話。)
那麽該怎麽控製種種呢?
叔本華認為,我們可以提高自己對這世界的認識(當然是去認識叔本華所理解的那個世界),把自己的感情和上升為全人類的感情和,這樣就可以消除個人的。
更進一步,我們要強迫自己不去做想做的事,反而去做不想做的事,拋棄一切現實的理想,像苦行僧一樣修行,通過苦行來抑製意誌。不反對別人損害自己,欣然接受任何損失,把這當做考驗自己不再肯定意誌的機會,最終欣然接受死亡。
當我們實現了這一切以後,最終就可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就算降服意誌了。
除了苦修禁欲之外,叔本華還給出了別的解決方法——欣賞藝術。
這是因為,我們在欣賞真正藝術的時候,內心是非功利的、不帶的,也就脫離了生命意誌的控製。所以雖然欣賞藝術不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但是可以讓我們獲得暫時的解脫。
順便一說,咱們有的網民把日本限製級片子裏的女演員戲稱為“德藝雙馨的人民藝術家”,但是在叔本華看來,限製級影片不僅稱不上是藝術,反倒是讓人對生命意誌屈服的壞東西。
最後還可以一提的是,叔本華按照他的哲學觀點對宗教的評價比較有趣。
叔本華認為,基督教教義中的原罪就是生命意誌,基督教鼓勵的贖罪精神就是要求人們去克服生命意誌。所以基督教比歐洲其他宗教更受歡迎,是因為它認識到了生命意誌的悲觀主義精神,而其他宗教都是樂觀主義的。
相比基督教,佛教更好,這是因為佛教把生命意誌的毀滅當做目標,要求六根清淨無欲無求,更符合叔本華的哲學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