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曠世天才 (1)

16世紀的歐洲,爆發了一場跨越英吉利海峽的學術戰爭。這是科學家和數學家的戰爭,也是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戰爭。

英國戰士洛克在和萊布尼茲的辯論中沒有占到上風,而且在51歲的時候,洛克卷入了英國的政治鬥爭。鬥爭失敗後他被政敵排擠,隻得離開祖國。他去哪了呢?

還能有哪?荷蘭唄。

此時英國剛剛在戰爭中打敗荷蘭,獲得了海上霸權。但荷蘭仍舊是歐洲最自由的國家。就算在學術上與荷蘭哲學家們作對的洛克,也不得不用自己的行動承認了荷蘭的寬容。

可以說,在第一回合裏,英國人沒占到什麽便宜。

但是,很快,英國最重量級的選手要上場了。

沒有他,以英國小小的麵積,要想對抗整個歐洲大陸恐怕是癡人說夢。而有了他,英國學者一下子成為全世界最權威、最有話語權的人。

這個威震天下的神仙就是牛頓。

牛頓,曠世天才,偉大的物理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哲學家、神學家、煉金術士、小心眼兒、世界末日預測者。

——對,你沒聽錯,牛頓晚年通過複雜的公式,計算出了世界末日的具體時間,就在2060年。

呃……似乎就快要到了,好在我們還有時間把剩下的故事說完。

牛頓最重要的成就是力學。他發現了萬有引力,揭示了天體運行的規律。他提出的力學定律在長達幾個世紀的時間裏都是不可撼動的。

牛頓的第一身份是科學家,自然在哲學上更傾向於經驗主義。牛頓熱衷於做實驗,他的成就也都來自於做實驗,因此他有一句名言“我不發明假說”。潛台詞就是,理性主義者們那些坐在屋子裏空想出來的假設,哥們我是不同意的。

萊布尼茲不是把洛克給滅了嗎?牛頓不僅在哲學上傾向於經驗主義,在現實中還是洛克的好朋友。洛克賞識牛頓的才華,依靠他的社交關係提攜過牛頓。一看好哥們被萊布尼茲欺負了,牛頓二話不說,哥給你報仇!

牛頓說到做到,隻不過……他贏得可有點不光彩。

牛頓和萊布尼茲都是數學家。牛頓滅萊布尼茲,就滅在了微積分發明權這件事上。

現代曆史學家普遍認為,這兩個人獨立發明了微積分,所以微積分的基本定理叫“牛頓-萊布尼茨公式”,是用兩個人的名字合在一起表示的。

但當時沒人知道真相。人們隻知道牛頓和萊布尼茲都發表了自己的微積分論文,而牛頓的完整論文要比萊布尼茲發表得晚。按照咱們今天的習慣,學術發明權的問題很好解決。誰先發表的論文,哪怕早發表一天,誰就應該擁有發明權。而萊布尼茲的論文比牛頓早了足足三年。

但當時牛頓的聲望、權勢都比萊布尼茲強,再加上很多英國人出於民族主義支持牛頓,所以兩個人在學術界大吵了一番架。無非就是指責對方某年某月看過自己的筆記,某年某月我給你的信中透露了我的微積分思想之類。

架吵了很久,萊布尼茲向在學術界有巨大聲望的英國皇家學會申訴此事。

不久,英國皇家學會經過詳細認真的調查後莊嚴宣布——牛頓才是微積分的發明者,萊布尼茲是個大騙子。

備注:此時的英國皇家學會會長就是牛頓,而且是他本人起草的這份調查報告。

不僅如此,據霍金說,當時大部分為牛頓辯護的文章都是牛頓自己匿名寫的。對手的聲望本來就極高,再加上有英國皇家學會的支持,對手沒事還使兩招陰的,萊布尼茲的處境可想而知。

牛頓的學霸行為還造成了另一個後果。萊布尼茲的微積分符號比牛頓的更簡單易用,當時整個歐洲都采用了萊布尼茲的符號,包括我們今天用的也是萊布尼茲的。而英國出於民族主義,堅持使用牛頓符號,使得英國和歐洲大陸之間的科學交流受到了嚴重的阻礙。100多年後,英國實在繃不住了,才放棄了難用的牛頓符號,改用萊布尼茲的。這100多年的死要麵子給英國學術的發展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順便一說,這不是牛頓唯一的學霸行為。他不僅對外國學者狠,對自己的同事同樣毫不留情。比如羅伯特?胡克,也是個曆史上有名的大科學家,製作過一些很牛的機械,還發明了“胡克定律”以及“細胞”一詞。

最開始,牛頓和胡克在光學問題上吵了一架。那時兩個人都是英國皇家學會的成員,胡克已經有了很大的聲望,牛頓隻是剛出道。胡克把牛頓狠狠地損了一頓,牛頓非常生氣,卻隻能忍氣吞聲。

兩個人畢竟都是文化人,又是同事,所以吵了一頓之後,表麵上還互相給麵子,寫信討論起科學問題來。結果兩個人又因為萬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吵起來了。

吵著吵著,胡克抓住牛頓的一個低級錯誤,在皇家學會當眾宣揚來羞辱牛頓。可想而知牛頓有多生氣。沒辦法,比人家地位低,牛頓還是忍了。

1686年,牛頓終於揚眉吐氣。他發表了代表他力學成就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為自己贏得了巨大的聲譽。《原理》中就包括了和胡克有爭議的平方反比定律問題。當時胡克地位尚在,再加上牛頓好朋友哈雷(就是哈雷彗星的發現人,因為他出的錢,《原理》才得以出版)的調停,牛頓在《原理》中注釋了一句,說平方反比定律也被胡克獨立發現。

《原理》發表之後,牛頓名聲暴漲。胡克看牛頓贏得了那麽大聲望,急了,接二連三地要求牛頓進一步承認是他先發現的平方反比定律。

此時的牛頓聲望日盛,算是翻了身,已經不用看胡克的眼色行事了。所以牛頓對胡克的回應是:不僅沒承認胡克,還在《原理》中把幾乎所有涉及胡克的引用都刪掉了。

鬧啊,你還鬧不?

胡克雖然很生氣,但地位已失,回天乏術。牛頓那時的聲望已經無人能敵。

晚年的胡克變得脾氣古怪,憤世嫉俗,找機會就咒罵牛頓,一直罵到死,也不能撼動牛頓的一根汗毛。

說牛頓小心眼,是因為之後發生的一連串事情:

胡克晚年雙目失明,兩腿浮腫,在倫敦去世。

幾個月後,牛頓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

不久,皇家學會的胡克實驗室和胡克圖書館被解散。

牛頓要燒毀胡克的手稿和文章,被人阻止。

胡克存放在皇家學會的研究資料和實驗器材在搬遷中“丟失”。

皇家學會取下了胡克的照片,以至於如今一幅胡克的畫像都沒留下來。

傻瓜都能猜到這些事是誰幹的。

胡克也算是一代大科學家,結果身後遭遇如此不堪。論品行,胡克的心胸也未必比牛頓寬廣,隻能說成者王侯敗者賊。胡克輸在了學問和聲望沒有牛頓高、死得比牛頓早上,落下了一個連畫像都沒留下的結果。

牛頓能在和旁人的鬥爭中節節勝利,歸根結底,靠的是他在力學上的偉大成就。別人對牛頓什麽都能質疑,唯有學術上,誰也打不過他。

但就算是牛頓這麽強的對手,萊布尼茲仍舊給了他一次反擊。

牛頓最偉大的成就是發現萬有引力。但牛頓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沒能說明相隔萬裏的星球之間到底是怎麽產生引力的。連牛頓本人都不相信,相隔這麽遠的星球在沒有任何媒介的情況下還能發生力的作用,他說“在我看來,這種思想荒唐至極”。

這也不能怪牛頓,因為直到後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引力的原理才有了令人滿意的解釋。

聰明的萊布尼茲立刻發現了這一點,攻擊牛頓說,你如果不能解釋物體之間到底通過什麽媒介產生的引力,那麽你這理論就是一番空話。

萊布尼茲這反駁又準又狠,牛頓真沒法招架。

說到萬有引力定律,法國人在這問題上也有民族偏見。笛卡爾在牛頓之前提出過“旋渦說”,大意是宇宙中充滿了一種叫“以太”的物質,這種物質形成了旋渦,所以才出現了星星的公轉和自轉。不知道是不是為了報複牛頓在微積分上的霸道,法國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堅持“旋渦說”而排斥萬有引力定律,直到後來伏爾泰對萬有引力定律大加讚揚,情況才有所改觀。就像英國在微積分上吃的虧一樣,法國的物理學界也因此吃了大虧。

所以說,在學術上,民族主義真是要不得呀。

牛頓和萊布尼茲之間的對戰告一段落。但以牛頓的成就,他對哲學的影響絕不隻是搞搞辯論那麽簡單。

機械論

大部分哲學家之所以能在哲學史上留下一筆,當然是因為他們親自研究了哲學,就具體的哲學問題提出了出眾的看法。

而牛頓能給哲學留下影響,卻不是因為他進行了什麽哲學研究,而是他在物理學上的成就實在太大,餘波就把哲學給影響了。

這個成就就是他的力學理論。

簡單地說,我們衡量某個學說、理論、定理是不是好用,有兩個標準。

第一看它能否準確地預測未來,第二看它是否足夠精簡。

首先,理論是用來指導我們行動的。理論好不好用,就看它能不能準確預測特定條件下的事實。

比如說古代人研究曆法,為的是預測天氣,好指導農業生產。曆法對天氣預測得越準確,就越成功。

再比如天文學。一個天文理論隻能解釋過去已有的觀測資料,這不叫本事。關鍵看能不能預測到未來的天文現象。預測越準的,就是越優秀的理論。

第二個標準,就是一套理論在保持準確性的前提下,越精簡越好。

我們今天都接受“日心說”,知道地球繞著太陽公轉,同時自己還自轉。但是不要忘了,運動都是相對的啊。假如我們以地球為靜止不動的宇宙中心,我們同樣可以描繪出太陽等星球相對於地球的運動軌道來,同樣可以符合天文現象,這不就成了“地心說”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