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理性主義 (1)

現在我們的哲學事業已經有了原則。即我們的結論必須能經得起各種懷疑,這樣才能保證它真實可信。這也是科學研究的原則。

但是還有一個大問題。

我們該用什麽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的、經得住懷疑的結論呢?

笛卡爾從幾何上找到了靈感。

笛卡爾時代的幾何,也就是我們一般人學的幾何,是歐式幾何。源自歐幾裏德撰寫的《幾何原本》。

歐式幾何是什麽東西呢。

它一共有五條公設和五個公理。這些都是歐幾裏德硬性規定的。然後其他整個幾何世界,所有的定理,都是從這幾條公設和公理中演繹推理出來的。

我覺得,咱們普通人隻要一學歐式幾何,肯定都匍匐在地上把它當神了。

你看看它的五個公理和四個公設,不用細看,掃一眼就行:

公理一:等於同量的量彼此相等。

公理二:等量加等量,其和相等。

公理三:等量減等量,其差相等。

公理四:彼此能重合的物體是全等的。

公理五:整體大於部分。

公設一:任意一點到另外任意一點可以畫直線。

公設二:一條有限線段可以繼續延長。

公設三:以任意點為心及任意的距離可以畫圓。

公設四: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感覺到了嗎?這些公理和公設都超級簡單,全都是小學課堂上一句話就可以帶過的道理。大部分在我們看來就跟廢話一樣,都想不出寫出來能有什麽用。

然而,就是這麽區區幾句話,竟然能一路推理推理,寫出厚厚的十三卷《幾何原本》來,內容能夠涵蓋世間所有的幾何知識。幾何世界千變萬化,大自然中的幾何圖形更是無窮無盡,都逃不過上麵這簡單的幾句話。

這能不讓人膜拜嗎?

但這還不是最牛的。

咱們來看看剩下的第五公設。

內容是:若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相交,並且在同一邊的內角之和小於兩個直角,則這兩條直線在這一邊必定相交。

你一看,不對勁了吧。這個公設超級複雜,跟前麵的公理和公設的簡潔形式毫不搭配。更可疑的是,在長達十三卷的《幾何原本》裏,第五公設僅僅在第29個命題裏用過一次。就好像是一個根本沒必要的累贅一樣。

其他數學家也是這麽想的。

曆史上曾經有很多數學家,都希望能夠從前四個公設推出第五個公設來,以讓歐式幾何變得更加簡潔。結果呢,直到兩千多年後,數學家們才證明,第五公設是不可以從前四個公設證明出來的。

人家歐幾裏德寫的不是廢話!

在科學極為簡陋的古希臘時代,歐幾裏德的聰明才智能幹掉身後兩千多年裏的數學家。這種人是不是值得膜拜?

更牛的還不止如此。

我們想,在客觀世界裏,我們能找到一個嚴格的圓形或三角形嗎?找不到。自然界裏一個嚴格意義上的幾何圖形都沒有,但幾何規律卻又無處不在。換句話說,歐式幾何囊括了複雜的自然現象,本身又是超越自然界的。因此,笛卡爾時代的知識分子,大都覺得歐式幾何有一種神秘性、超然性。他們相信,這世上有一些理性就像幾何學那樣,是超越客觀世界、高於客觀世界的。

歐式幾何啟發了那個時代的哲學家。既然咱們要搞解決人生問題的大智慧,那麽像歐式幾何那樣,建立一套嚴密、規整又高於世間萬物的理論體係,豈不妙哉?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那時的頭一批哲學家同時還都是數學家。笛卡爾就是其中的一個。

1619年11月10日晚,笛卡爾連續做了三場夢,從這夢中他得到了兩個啟示。

第一是發明了解析幾何。

因為歐式幾何的偉大,在笛卡爾的時代,數學家們都重視幾何輕視代數。笛卡爾發明的解析幾何,相當於把幾何問題化為代數計算,既提高了人們的幾何水平,也提高了代數的地位,說明代數和幾何一樣具有完美的邏輯性。特別是他的笛卡爾坐標係,直到今天我們都還在使用。

第二是,笛卡爾意識到可以把歐式幾何的係統應用到哲學研究上。

笛卡爾想象中的哲學體係應該像歐式幾何一樣,先要有一些不言自明的公設。然後用演繹推理的方式推導出整個哲學世界來。

笛卡爾的想法非常棒,他自己也照這模式構建了一個哲學體係,但是他做得並不好,我們簡單了解一下。看不懂也沒有關係,反正待會我們要批判它。

笛卡爾是這麽想的。

他首先有了“我思故我在”這個前提對吧。

然後他想,我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我是在懷疑的,這就意味著我不是完滿的。因為完滿的東西是不會懷疑的。

但是我心中有一個完滿的概念,對吧?要不我就不會意識到我是不完滿的了。

既然我自己是不完滿的,那這個完滿的概念肯定不能來自於我自己,必然來自於一個完滿的事物。什麽事物是完滿的呢,那隻能是上帝。

好,現在推出這世界上有上帝了。

笛卡爾又想,因為上帝是完滿的,所以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那麽上帝一定不會欺騙我,不會讓我生活的世界都是幻覺。所以我生活在真實的世界裏。

證明完畢。

笛卡爾的這個證明看上去一點都不嚴謹,中間有幾個步驟讓人覺得怪怪的。而且他這個證明也沒說出什麽有用的東西來,隻是不讓我們再陷入懷疑一切的荒謬境地中,還不具備什麽建設性。

但不用著急,他後麵還會有很多聰明人繼續完成這項工作。

形而上學

笛卡爾的疑問關係到哲學上的一個重要問題,叫做“形而上學”。

我們在學校裏學習馬哲的時候,課本給我們的解釋是“形而上學就是孤立地、一成不變地看待問題”。在課本上,“形而上學”被當成一個貶義詞,說誰是形而上學,那一定是在罵他呢。

我覺得課本這樣做不太好。你聽說過哪個學科一開始成立的時候宣稱說:我們這個學科就是立誌要僵化地、孤立地研究問題……那我們不就是吃飽了撐的嘛。

課本裏給形而上學下定義,就好像學校裏調皮的孩子專拿別人的缺點起外號一樣。明明人家也是一個健康、正常的孩子,但用外號叫就成了“愛哭鬼”、“小胖墩兒”。我們的課本給形而上學找的這個缺點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這麽成天叫人家也不合適呀。

那麽形而上學的真正意思是什麽呢?

無論是原文還是中文翻譯,它的字麵意思都差不多,指的是“超脫於物理世界之上的道理”。

我們可以簡單地理解成,形而上學就像笛卡爾希望的那樣,尋找到一個能高於客觀世界,能統領一切事物的真理。

形而上學的任務,大致上相當於回答“什麽事物是真實存在的”、“什麽知識是真實可靠的”這類問題。

比如笛卡爾的懷疑,懷疑的就是“我們身外的事物是真實存在的嗎”,人們要解答笛卡爾的這個懷疑論,也就是在研究形而上學的問題。

您可能還有點糊塗,覺得還不太明白形而上學是怎麽回事兒,到底有什麽重要的。這沒關係,因為接下來我們將會用很大的篇幅討論形而上學。到後來我們會發現,即便我們關心的是“人生如何才能擁有幸福”之類非常具體的、個人化的問題,我們也必須先回答形而上學的問題。

現在您先別著急,隨便了解個大概意思就行了。

二元論

此時我們可以暫緩腳步,先欣賞一下我們挖到的第一塊哲學瑰寶。

笛卡爾隻知道自己的意識存在,不知道外麵的世界存在不存在。這個結論暗含了一個前提,那就是:他把我們討論的世界分成兩個部分,一個是我們自己的心靈,一個是心靈之外的部分。這種觀點就叫做“二元論”。心靈一個元,外界一個元,一共二元。這兩個元是相互獨立的、平等的,雖然兩者之間可以互相影響,但誰也不能完全決定另一個。

因為世界分成二元了,所以這兩個元之間是如何聯係的,就成了大問題。在後來的好幾百年中,無數哲學家在“精神世界怎麽才能真實反映客觀世界”上花費了大量的工夫,也很難有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後來有的哲學家反應過來了,直接反對二元論,認為這種劃分是我們對世界的一種誤解。

其中一個反對二元論的學派,就是我們熟悉的唯物主義,說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我們的精神世界不過是大腦生理活動的結果。換句話說,認為精神是從物質中產生的。這種觀點就叫做物質一元論。當然,相應地也有唯心主義的一元論,認為世界的本質是精神的,外麵的世界不過是我自己心靈的產物罷了。

我們且不討論這種種觀點的異同,我們先說說,二元論對於我們的人生有什麽切實的幫助。

首先一條,二元論很容易被我們接受。雖然後麵的哲學家們對此有所反駁,但是從我們自己的感覺來說,把宇宙想象成自己的心靈和外部環境這兩個獨立的世界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二元論的作用,在於可以幫助我們有效地躲避痛苦。按照二元論的觀點,我們的精神世界是獨立的,那麽外部世界對我們的影響僅僅在於感官體驗。其餘的精神體驗都屬於我們自己的心理活動。

那麽,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痛苦的時候,無論什麽痛苦,都可以分成兩類:感官上的和精神上的。

感官上的痛苦並不難忍受。我們後麵還會反複強調,感官體驗是相對的,快樂得到的越多,人對快樂就越不敏感,就越難以忍受痛苦。反之亦然。這就好比富翁吃上魚翅不會覺得多快樂,但是餓漢吃一口飽飯就能感到無上幸福。所以隻要不是即將死亡,忍受感官上的痛苦總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回報。當然這回報劃算不劃算還得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