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神經精神係統疾病 (3)
神經、精神係統疾病(3)
一、心腦不足
劉某女34歲病曆號53、6、573
10年前精神曾受巨大刺激,此後即經常感覺頭暈,心跳,睡眠也逐漸不正常,屢經中西醫治療,時輕時重,迄未解決。去年參加三反運動工作極為緊張,日以繼夜,很少休息,竟然大病,臥床7個月,頭暈、心跳日益加重,甚至徹夜不寐,西醫檢查為極度神經衰弱。
1952年5月入某醫院作睡眠療法,亦未見效,每日非服安眠藥不可。以後又現麵部浮腫,食欲不振。複經中西醫治療,頭暈,心跳有所好轉,失眠之症仍未見效。極倦思睡,稍一閉目即驚跳而醒,多疑多慮,心神不安,痛苦萬分。希望首先解決睡眠問題。
顏麵浮腫,神色萎靡,舌苔薄黃,脈現虛大微數。
【辨證立法】
病起於精神感受巨大刺激,而又工作繁重,勞逸失調,腦力困頓,久則心氣虧損。心主血,血不足,腦失濡養,心腦不足,終難入寐,當以養心安神法治之。
【處方】
生龍骨
牡蠣各15克(同打先煎)
酸棗仁12克(生、炒各半)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野百合12克
旋覆花6克
赭石10克(同布包)
夜交藤15克
紫石英
貝齒各15克(同打先煎)
炒遠誌10克
北秫米12克
磁朱丸10克(同布包)
酒當歸6克
白蒺藜12克
東白薇6克
鹿角膠
6克(另烊兌服)二診:服藥6劑,不服安眠藥也能入睡,但睡甚少,亂夢繁多,且極易醒,動作時感覺心跳氣短,浮腫已稍見好,自覺口幹,大便幹燥。此為虛火之象,前法已生效力,再加清熱之品以平心火。
【處方】
前方去旋覆花、赭石、鹿角膠。加鮮生地10克,清半夏6克,柏子仁10克,鮮石斛10克,生梔仁10克。
三診:前方共服8劑,顏麵浮腫漸消,睡眠每寢能達4小時,惟仍亂夢紛紜,醒來慵倦,心跳頭暈,煩躁不安。
【處方】
前方去紫石英、紫貝齒,加酒川連3克,淡竹茹10克,夜合花10克。
四診:服藥10劑,每晚能睡5~6小時,夢多驚悸,心跳頭暈。
【處方】
秫米
半夏各10克
黃連3克
酸棗仁15克
甘草10克
生龍骨
牡蠣各30克(同打先煎)
黃芩10克炒遠誌10克
大棗10枚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杭白芍10克
浮小麥30克
雞子黃2枚(衝)
五診:服前方甚效,浮腫已消,睡眠漸趨正常,亂夢已除。頭暈見輕,心跳驚悸均減。因工作關係,4個月未來就診,前方已進數10劑,久服湯藥不便,希改丸方。
【處方】
按四診處方,去雞子黃,將劑量加2倍,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白開水送服。
【解讀】
此為重篤神經衰弱兼以頑固失眠醫案,十載宿疾,5個月解除,治法以養心安腦貫徹終始。三診後症狀漸趨穩定,遂於四診時以秫米半夏湯加味,連服數10劑,療效鞏固,再用丸藥收功。
施師認為,失眠與腦之關係,尤為密切。勞逸失調,用腦過度,心氣虧損,心血不足,則腦失濡養。因以失眠用養心安神法收效。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紫石英——紫貝齒(見第164頁)。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朱寸冬——朱茯神(見第26頁)。
酸棗仁——夜交藤
酸棗仁(見第162頁)。
酸棗仁甘平,補肝寧心,鎮靜催眠,斂汗生津;夜交藤又叫首烏藤,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烏的藤。其味甘性平,養心安神,引陽入陰,通絡止痛,祛風止癢。二藥伍用,補肝寧心,養心安神,治失眠之力增強。
酸棗仁、夜交藤伍用,治神經衰弱,證屬心肝兩虛,陽不入陰之失眠者頗有良效。驚悸不安者,與生龍牡伍用;心煩不眠者,與梔子、豆豉合用;肝腎兩虛者,與女貞子、墨旱蓮參合;心腎不交者,與炒遠誌、石菖蒲,或川黃連、肉桂配伍。
白蒺藜——白薇(見第48頁)。
磁朱丸——秫米(見第164頁)。
鮮生地——鮮石斛(見第26頁)。
秫米——半夏(見第63頁)。
黃連——阿膠
黃連苦寒,清熱燥濕,解毒瀉火,尤擅清心火,以治心火亢盛所致的煩躁不眠;阿膠滋陰養血,育陰潤燥,補血止血。黃連以瀉為主;阿膠以補為要。二藥伍用,內護真陰,外捍亢陽,共收內堅真陰而外瀉壯火之功。用於治療陰虛陽亢之心中煩熱、失眠等症。
黃連、阿膠伍用,出自《傷寒論》黃連阿膠湯,主治少陰病,心中煩,不得臥。
二、陰虛血虧
王某女39歲病曆號54、2、245
病已兩月餘,午後頭麵及周身均感發熱,有時夜晚亦覺燒熱,不出汗,頭暈麵痛。心跳氣短,夜不安寐,必服安眠藥始能入睡。經同仁醫院檢查血壓20/11.3千帕(150/85毫米汞柱)。診為神經衰弱。
舌質紅,薄白苔,脈細數。
【辨證立法】
舌質紅,脈細數,午後發熱,均屬陰虛之象,津少血虧,神不守舍,故現失眠,法宜滋陰養血安神。
【處方】
生龍骨
牡蠣12克(同打先煎)
石決明10克
18克
東白薇6克
旋覆花6克
赭石10克(同布包)
沙苑子
白蒺藜各10克
酒生地10克
炒遠誌10克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
生鱉甲
龜甲各10克
朱寸冬
茯神各10克
地骨皮10克二診:前方連服15劑,效果顯著,發熱亦輕,不服安眠藥也可入睡,精神好轉,頭暈、心跳均減輕,但覺心中有時冒涼氣,消化力不強。
虛熱已解,陽氣不足,擬用桂枝龍骨牡蠣湯合四君子湯主治。
【處方】
台黨參6克
生龍骨
牡蠣各12克(同打先煎)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3克(同炒)
炙甘草3克
鮮生薑2片
冬白術6克
石決明10克
18克(同打)
炒遠誌10克
東白薇6克
鹿角膠6克(另烊兌服)
酒當歸10克
雲茯苓
茯神各10克
柏子仁10克
地錦草10克
大棗2枚三診:前方共服10劑,睡眠飲食均已正常,多動尚覺心跳氣短。諸恙均已恢複正常,擬改服丸劑以資鞏固。
【處方】
按二診處方將劑量加2倍,配作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白水送服。
【解讀】
此案為陰虛不眠者,首先以滋陰清熱治之,虛熱解,但陽氣又現不足,以四君子湯合桂枝龍骨牡蠣湯治之,既補其陽又斂其陰,共服藥25劑,失眠症愈,改服丸劑以收全功。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生鱉甲——生龜甲(見第186頁)。
石決明——草決明(見第47頁)。
白蒺藜——沙苑子(見第47頁)。
朱寸冬——朱茯神(見第26頁)。
杭白芍——桂枝(見第2頁)。
雲茯苓——焦白術(見第79頁)。
三、肝鬱虛熱
沙某男47歲病曆號55、12、182
17年前,由於工作緊張,不休不眠,連續數日,以致頭暈而脹,體力不支。但未曾正規調治,經常睡眠不好,不能多勞。工作繁多時更難入睡。解放後一度全休療養,症狀逐漸減輕,恢複工作後諸症又複加重。最近8個月來,由於工作繁重,用腦過多,失眠嚴重,每夜最多能睡3小時左右,噩夢紛紜,時時驚醒,精神也覺不振,心情鬱悶,焦急不安,食欲亦日漸減退,二便如常。
舌淡苔黃,六脈虛數。
【辨證立法】
病久體虛,由虛生熱,引動心火妄炎,擾亂神誌,氣結則肝鬱不舒,精神不振,擬用養心潛陽,清熱疏肝法。以酸棗仁湯合秫米半夏湯主治。
【處方】
生棗仁各10克
磁朱丸6克
北秫米10克(同布包)
清半夏10克
炒遠誌10克
血琥珀末3克(分二次衝)
雲茯苓
神各10克
生牡蠣
龍骨各12克(同打先煎)
肥知母6克
炙甘草3克
白蒺藜10克
東白薇6克
紫貝齒
石英10克(同打先煎)
酒川芎5克
鹿角膠10克(另烊兌服)二診:前方服20劑,睡眠時間較長,雖有夢,但非噩夢,驚怕之感大減,頭暈痛和耳鳴減輕,情緒稍好,但覺鬱悶不快,食不甘味,再宗前法治之。
【處方】
酒黃芩6克
連3克
東白薇6克
白蒺藜12克
炒遠誌10克
佩蘭葉10克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酒川芎5克
川鬱金10克
柏子仁10克
雞內金10克
厚樸
玫瑰花各5克(後下)
夏枯草6克
節菖蒲6克
蟬蛻5克
陳阿膠10克(另烊兌服)三診:服藥20劑,已能安睡如常,夢已極少,精神甚好,頭腦清爽,但不能多用腦,時感頭暈痛,思想不易集中,消化力仍欠佳。
【處方】
生龍骨
牡蠣各12克(同打先煎)
厚樸
玫瑰花各5克(後下)
炒白術6克
炒枳實5克
紫貝齒
石英各10克(同打先煎)
東白薇6克
白蒺藜10克
川鬱金10克
佩蘭葉10克
雲茯苓
茯神各10克
節菖蒲6克
炒遠誌10克
酒川芎5克
穀、麥芽各10克四診:前方又服20劑,一切均好,精神健旺,已不鬱悶,近來晚間看文件感覺視力差,不能過勞,擬用丸方鞏固療效。
【處方】
早服柏子養心丸10克;午服人參歸脾丸6克;晚服石斛夜光丸6克。連服用1個月,白開水送服。
【解讀】
本病為心肝俱病之失眠症,清心熱,解肝鬱,安神誌,和脾胃法治之。共服湯劑2個月,丸藥1個月,多年宿疾,3個月解決。噩夢紛紜以琥珀治之,二診時即見功效。琥珀入心、肝、**三經,《本經》載有安五髒定魂魄之力。治驚悸失眠,施師每於安神方中加入琥珀一味治驚悸噩夢殊效。
炒棗仁——生棗仁(見第162頁)。
朱寸冬——朱茯神(見第26頁)。
磁朱丸——秫米(見第164頁)。
生龍骨——生牡蠣(見第46頁)。
紫石英——紫貝齒(見第164頁)。
白蒺藜——白薇(見第48頁)。
酒黃芩——酒黃連(見第12頁)。
茯苓——茯神(見第29頁)。
炒遠誌——節菖蒲(見第26頁)。
炒枳實——漂白術(見第178頁)。
四、心腎不交
成某女42歲病曆號51、l、11
病已8年,頭暈失眠,四肢麻痹,周身不寧。由於工作繁重,未能適當休息,亦未正規治療,一直堅持工作,經常夜深始能休息,體力漸衰,煩躁易怒,精神不寧,健忘失眠,多疑多慮。近兩個月來,上述症狀加重,不得不停止工作,專心療養。
舌胖苔白,脈數,且現脈律不整,據檢心髒無病變,故難作確診,首先舍脈從證治之。
【辨證立法】
經雲:“腦為髓之海”,“腎主骨髓”,腦與腎關係密切,況“勞傷腎”,用腦過度則腎氣亦傷,腎傷則心火易熾,又屆更年之期,愈難潛斂,煩躁不安,精神不寧,健忘失眠,多疑多慮,諸症由是而起。擬百合知母湯合甘麥大棗湯養其腎陰,斂其心火,安其精神,陰陽和諧,心靜神安,入睡匪難。
【處方】
磁朱丸6克
北秫米12克(同布包)
炙甘草10克
野百合12克
紫河車6克
紫貝
青龍齒各12克(同打先煎)
酸棗仁12克
肥知母6克(米炒)
大棗7枚
朱茯神
寸冬各10克
浮小麥30克
酒生地10克二診:前方服2劑,煩躁較好,餘症如舊。病已數年,隻服2劑,自難顯效。前方加黃連阿膠雞子黃湯,再服3劑。
三診:服藥後漸能入睡,但易驚醒,煩躁易怒已能控製,精神不寧,多疑多慮,則仍如日。
前方不變,再服3劑。
四診:前方又服3劑,諸症均有所減,心神較前安定,已能安睡3小時左右,惟醒後不能再睡。
前方不變,再服7劑。
五診:服藥7劑後,精神已較安定,煩躁也已減少,仍睡不實而易醒,四肢有時發麻木。
前方加桑枝15克,桑寄生15克,豨薟草12克。
六診:服藥2劑,又因急怒,精神似已失常,疑慮甚大,語言重複,嘮叨不絕。自覺頭脹,兩腿乏力,睡眠仍不實,擬甘麥大棗湯,旋覆代赭石湯合生鐵落飲治之。
【處方】
生鐵落30克
紫石英24克(同包先煎)
朱寸冬
茯神各10克
功勞葉12克
大棗7枚
赭石5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酸棗仁12克
夏枯草10克
浮小麥30克
磁朱丸6克
北秫米12克(同布包)
野百合12克
紫河車10克
炙甘草6克七診:前方連服5劑,精神又趨安定,但心煩殊甚,口苦口幹,為膽熱之象,仿陳修園意,千金溫膽湯去生薑合秫米半夏湯治之。
【處方】
半夏曲
霞天曲各6克(同布包)
化橘紅5克
白蒺藜12克
淡竹茹10克
磁朱丸6克
北秫米12克(同布包)
炒枳實5克
東白薇6克
炙甘草3克
金石斛各6克
鮮生地10克
淡竹葉10克八診:服前方6劑,煩躁漸好,但有時仍難控製,初服前方時睡眠甚好,以後又不見佳。前方加生龍齒12克,生牡蠣12克。
九診:服藥3劑,忽受感冒,咳嗽痰多。暫用解表清宣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