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消化係統疾病 (4)

第三章消化係統疾病(4)

炒皂角子6克(同布包)三診:服8劑,此間隻痛1次;食欲轉佳,大便已暢,日行1次,色黃,有時仍感脘腹脹悶不適,擬方常服。

野黨參10克

野於術10克

廣皮炭6克

沉香

半夏曲各6克(同布包)

蔻仁各3克(同搗)

炒枳殼5克

炙甘草6克

雲茯苓10克

香附米10克

川厚樸5克

火麻仁12克(打)【解讀】

本案屬於胃氣不降,腑氣不行,中焦鬱結,以致胃脘作痛。施師以甘酸和陰法治之,芍藥甘草湯為主方,佐以化瘀潤燥之桃杏仁、丹參、火麻仁以通腑更新,並用萊菔子、厚樸、香附、枳殼行氣止痛。常服以香砂六君子湯補養脾胃,以恢複消化功能。

白芍——甘草

白芍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甘草補中益氣,瀉火解毒,潤肺去痰,緩急止痛,緩和藥性。白芍味酸,得木之氣最純;甘草味甘,得土之氣最厚。二藥伍用,有酸甘化陰之妙用,共奏斂陰養血、緩急止痛之效用。

白芍、甘草伍用,名曰芍藥甘草湯。出自《傷寒論》。治腿腳攣急,或腹中疼痛。實驗研究證明:有鎮靜,擴張血管、降低血壓,解除橫紋肌、平滑肌**等作用。

白芍、甘草伍用,治腳攣急之理,近代醫家曹穎甫雲:“一以達營分,一以和脾陽,使脾陽動而營陰通,則血能養筋而腳伸矣。”

筆者體驗,治療血虛頭痛,宜與製首烏、蒺藜、僵蠶參合。治療三叉神經痛,宜與生地黃、細辛、全蠍、蜈蚣伍用。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白術——茯苓(見第79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晚蠶沙——炒皂角子(見第16頁)。

半夏曲——沉香曲(見第98頁)。

砂仁——白蔻仁(見第17頁)。

四、陽虛寒凝

時某男52歲病曆號53、2、461

胃脘痛10餘年之久,時發時止,飲食失調或遇涼或饑餓則發作,得食稍緩。平素喜熱飲,經某醫院檢查,診斷為消化性潰瘍病。

3日前,不慎於食,又複感寒,以致引發痼疾,脘痛不休,噯氣頻頻,泛酸,有時食後欲嘔,嘈雜不適,熱敷減輕,但不能止,影響睡眠,身倦少力,大便微溏。

舌苔薄白,脈沉細。

【辨證立法】

胃陽久虛,寒滯阻於中宮,胃氣不得和降。宜用溫中、散寒、理氣以治。

【處方】

幹薑炭5克

高良薑5克

赭石12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炙甘草3克

蔻仁各3克(同搗)

米黨參10克

野於術10克

製附子6克

白檀香5克

薑厚樸5克

刀豆子6克二診:服藥5劑,1周未發疼痛,食量稍增,但有時仍覺胃脘不適,大便每日1次,原方加力。

【處方】

製附片10克

幹薑炭6克

高良薑5克

川厚樸5克

炙甘草5克

米黨參12克

野於術10克

赭石12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雲苓塊10克

廣皮炭6克

蔻仁各3克(同搗)另:丁香、檀香各1.8克,研極細粉,分2次衝服。

【解讀】

本案由於饑飽不節,七情失偏,或勞役過度,致傷胃陽,其痛多在心下。經雲:“中脘穴屬胃,隱隱痛者,胃脘痛也。”又雲:“胃病者,腹瞋脹,胃脘當心而痛。”此一類型臨床較為多見,施師常用虛者補之,寒者溫之之義,療效顯著,方以附子理中湯、二薑丸加味,溫中散寒,旋覆代赭湯降逆止痛,並用砂仁、檀香、厚樸(厚樸薑炙,用以散寒快膈,和胃止嘔,緩解對咽喉的刺激),丁香、刀豆等理氣、開胃、止痛、散鬱。

高良薑——幹薑

高良薑辛熱溫散,行氣止痛,溫胃散寒,溫中止嘔;幹薑辛開溫通,通心助陽,祛寒止痛。二藥伍用,相互促進,散寒止痛作用增強。

高良薑、幹薑伍用,名曰二薑丸。出自孫一奎《赤水玄珠》。二藥各等份,為末,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15~20丸,食後陳皮湯下。功效主治:養脾溫胃,去冷消痰,治心脾痛。寬胸下氣進飲食,一切冷物所傷並皆治之。

製附子——幹薑炭

附子辛溫大熱,其性善走,為通行十二經脈純陽之藥,外通於皮毛而除表寒,裏達於下焦而溫痼冷,徹內徹外,諸髒各腑,果有真寒,無可不治;幹薑氣足味厚,暖脾胃而散寒,回陽通脈以救逆。二藥伍用,溫中止痛,回陽救逆之力倍增。前人謂“附子無幹薑不溫”,即是此意。

幹薑、附子伍用,名曰幹薑附子湯。出自《傷寒論》。治傷寒下之後,複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渴不嘔,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良方》用以治療霍亂轉筋,手足逆冷,或吐逆身冷,脈微,急用此藥救之。

明代醫家孫一奎以幹薑15克,附子10克,名曰薑附湯。治中風口噤,四肢強直,失音不語,忽然暈倒,口吐涎沫,狀如暗風,手足厥冷,或複煩躁兼陰症,傷寒大便利而發熱者。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砂仁——白蔻仁(見第17頁)。

注:刀豆子甘溫,入手、足陽明經。溫中下氣,益氣補元,治虛寒呃逆,嘔吐,腹脹,腎虛腰痛,咳喘。

第八節胃下垂(脾胃兩虛)

閆某男27歲病曆號51、8、632

數年以來,每於飯後即感脘腹痞滿不適,有時微覺墜痛,噯氣,食欲不振,大便幹結,睡眠欠佳,頭暈,腰酸,身倦,四肢無力,精神萎頓,體重日漸下降,鄭州某醫院檢查診斷為胃下垂。

麵色蒼白,舌苔白,脈細緩。

【辨證立法】

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胃失其健運則脹滿、噯氣、嘈雜、便結等症隨之而起。元氣因之不充,身倦,肢乏,消瘦等衰弱之象,亦由之而現,治宜補中益氣為主。

【處方】

炙黃芪15克

米黨參10克

雲苓塊10克

小於術10克

炒荷葉6克

升麻5克

柴胡5克

廣陳皮5克

砂仁5克

炙甘草3克

建神

半夏曲各6克(同布包)

油當歸12克

苦桔梗5克二診:服藥5劑後,諸症均有減輕,食欲仍不振,自覺精神好轉,前方內加焦內金10克,再服5劑。

三診:服6劑後,食欲增進,諸症大減,即返河南,仍按原意改擬丸劑常服。

【處方】

每日早服:香砂六君子丸9克。每日臨臥服:補中益氣丸9克。連服30日,均用白開水送下。

【解讀】

胃下垂為內髒下垂的一種,多是功能性(促胃動力學紊亂)病變。症見體型瘦長,脘腹脹痛,食後尤甚,平臥減輕,時有惡心、噯氣、胃痛,便秘、腹瀉交替出現。中醫責之於中氣不足,氣虛下陷。師門治療此症,每用補中益氣湯、香砂六君子湯加減取效,除藥物治療外,尚須飲食調攝,即少食多餐,食後平臥,保證每日攝入足夠熱量。平日宜保持起居有節,生活規律,情緒愉快,精神飽滿。另外,可經常鍛煉腹肌,以增強腹肌張力。操作方法:取仰臥位直腿高舉及仰臥起坐,關鍵是要持之以恒。

米黨參——炙黃芪

米黨參即米炒是也,意即增強補中益氣之功。甘溫補中,和脾胃,促健運,益氣生血;黃芪蜜炙,即增強補中益氣之功。甘溫,補氣升陽,實腠理,益衛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腫。黨參補中氣,長於止瀉;黃芪固衛氣,擅長斂汗。黨參偏於陰而補中,黃芪偏於陽而實表。二藥相合,一裏一表,一陰一陽,相互為用,其功益彰,共奏扶正補氣之功。

黨參、黃芪伍用,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用於治療脾胃氣虛引起的身熱有汗、口幹口渴、喜用熱飲、頭痛惡寒、少氣懶言、飲食無味、四肢乏力、舌嫩色淡、脈虛大,或中氣不足、清陽下陷所引起的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症。

升麻——柴胡

升麻辛甘微寒,發表透疹,清熱解毒,升陽舉陷;柴胡苦辛微寒,透表泄熱,疏肝解鬱,升舉陽氣。升麻以引陽明清氣上行為主,柴胡以升少陽清氣上行為要。升麻行氣於右,柴胡行氣於左。二藥參合,一左一右,升提之力倍增。

升麻、柴胡伍用,出自《脾胃論》補中益氣湯、《醫學衷中參西錄》升陷湯。張錫純創升陷湯,“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呼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幹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柴胡、升麻伍用之理,張錫純說:“柴胡為少陽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升麻為陽明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右上升。”近年來,祝諶予老師亦常用其治療肺癌手術後,或放療、化療之後,證屬氣虛下陷,整體功能衰弱者,也有良效,但宜與黨參、黃芪、半枝蓮、藤梨根配伍使用。

小於術(白術)——雲苓塊(見第79頁)。

半夏曲——建神曲(見第34頁)。

枳實——枳殼

枳實、枳殼,同係一物二種。未成熟的果實為枳實,成熟的果實為枳殼。枳實破氣消積,瀉痰除痞;枳殼理氣消脹,開胸快膈。枳殼性緩,枳實性烈。枳殼性浮,枳實性沉。枳殼主上,枳實主下。高者主氣,下者主血。枳殼行氣於胸,枳實行氣於腹。二藥伍用,氣血雙調,直通上下,行氣消脹、消積除滿益彰。

施老臨證之際,習以炒枳實、炒枳殼並書。取炒品入藥的用意有二:一則減少藥物的刺激性;二則能增強治療效果。

枳殼、枳實伍用,善行胸腹之氣。明·李士材說:“自東垣分枳殼治高,枳實治下;好古分枳殼治氣,枳實治血。”二藥參合,氣血雙調,直通上下,理氣之力倍增。筆者臨證之際,除用於治療氣機不調,胸腹脹滿者外,尚多治療各種內髒下垂,證屬氣虛者,伍以黃芪、升麻、桔梗等藥,其效更著。

第九節急性腸炎(泄瀉)

劉某男72歲病曆號62、5、10

病起3天,因飲食不慎,損傷脾胃,症見腹脹、腸鳴、泄瀉,呈水樣便,1日3~4次,自昨日起,又兼見膿樣便,小便黃少。伴有雙目幹澀,納呆不欲飲食,口幹口苦,不欲飲水,神疲乏力。

舌淡苔白膩,脈濡數。

【辨證立法】

年過七旬,正氣已衰,飲食不節,脾胃乃傷,升降失職,遂致泄瀉,急擬清熱解毒、健脾化滯治之。

【處方】

黃芩10克

連5克

粉葛根6克

炒薏苡仁10克

甘草5克

白術炭6克

10克

澤瀉6克

炒建曲10克

川厚樸6克

陳皮炭10克

雲茯苓10克

滑石12克二診:前方服3劑,腹脹、腸鳴已除,泄瀉已止,惟胃口不佳,仍不欲食。

前方去黃芩、黃連、葛根,加生穀、麥芽各10克,雞內金6克,以善其後。

【解讀】

患者連服3劑,泄瀉即愈。施師治療急性泄瀉,多取黃芩、黃連、葛根清熱解毒,用蒼術、白術、陳皮、雲茯苓、薏苡仁、建曲、厚樸健脾化滯,以澤瀉、滑石、甘草梢分利小便,即所謂“利小水而實大腸”是也。至於用炭藥者,它既可吸收水分,解毒消炎,又可吸附於腸壁,以保護腸黏膜,促進組織的修複。此乃古法今用也。

蒼術炭——白術炭(見第28頁)。

黃芩——黃連(見第12頁)。

葛根——黃芩——黃連

葛根輕揚升散,既能鼓舞胃氣上行,生津止渴,又能解肌退熱,透發斑疹,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厚腸止痢、止瀉。葛根以升為主,芩、連以降為要。三藥伍用,升降兼備,厚腸止瀉、止痢之功益彰。

葛根、黃芩、黃連伍用,出自《傷寒論》葛根黃芩黃連湯,這是一個消炎止瀉的良方,用之臨床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