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消化係統疾病 (2)

第三章消化係統疾病(2)

納呆又叫食欲不振、飲食乏味。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所致者,有熱性病胃陰受損者,有癌瘤放、化療後傷及陰液者,有罹各種慢性病證胃氣不足、胃陰缺乏者種種。施師常用養胃陰、生發胃氣為治,本案用沙參、石斛、烏梅養胃陰,生胃津;雞內金、生穀麥芽、荷葉、白梅花(又叫綠萼梅、綠梅花)疏肝氣、生發胃氣,健脾和胃以助氣開胃增食之效。

白術——雞內金

白術甘溫補中,苦溫燥濕,補脾化濕,益氣生血,和中消滯,固表止汗;雞內金甘平無毒,生發胃氣,養胃陰、生胃津、消食積、助消化,固攝縮尿,化結石。二藥伍用,白術偏於補,內金善於消。白術多用、久服有壅滯之弊,故與雞內金伍用,其弊可除。二藥相合,一補一消,補消兼施,健脾開胃之力更彰。

施老臨證處方時,習慣以焦白術、生內金伍用。白術炒焦,意即加強健脾止瀉作用;雞內金多取生品,目的是為保持其有效成分,以增強治療作用。

烏梅——木瓜

烏梅為梅樹未成熟的果實(青梅)經加工蒸製,待變為烏黑色而成。其味酸,清涼生津,益胃止渴;木瓜為海棠的成熟果實。本品實小如瓜,味酸得木之正氣,故名木瓜。本品酸溫,和肝脾、生胃津、助消化。二藥伍用,其功益彰,疏肝和胃,理脾化濕,養胃陰、生胃津、開胃口、增食欲之力增強。

烏梅、木瓜伍用,出自《臨證指南》。葉天士創脾胃之疾養胃陰之說,觀其立論雲:“納食主胃,運化主脾。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又雲:“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則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也。”

葉氏養胃陰者,取甘平或甘涼之品,藥用石斛、麥冬、生白芍、沙參、生白扁豆、烏梅之類,以使津液來複,通降和合,即宗《內經》所謂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以通為用之理也。

施師遵葉氏之法,在辨證施治精神的指導下,對熱性病後期,消化係統疾病(如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表現為不饑少納,或不饑不納,口幹、舌紅少苔、欠潤,脈細數者,在養胃陰的基礎上,加上生發胃氣之品,諸如烏梅、木瓜、生穀(麥)芽、生內金之類,其效更著。嚐治一男性胃潰瘍患者,久治不效,故行胃大部切除術,術後年餘,仍然納穀不佳,甚則毫無食欲,進食發愁,患者形體瘦弱,舌紅無苔,六脈細弱,以生內金、紫丹參、生穀芽、生麥芽、木瓜、烏梅、生白芍、佩蘭葉、節菖蒲諸藥調治,藥服十餘劑,飲食倍增,體力好轉。可見藥證相符,數劑而愈。

生穀芽——生麥芽(見第13頁)。

注:綠萼梅又叫綠梅花,味酸澀,性平。入肝、胃經。疏肝解鬱,開胃生津。治肝鬱氣滯,胸脅脹悶,脘腹疼痛,食欲不振,梅核氣,暑熱煩渴。

第四節食管狹窄(噎膈)

一、陰虧氣滯

賈某男79歲病曆號52、8、342

平素嗜酒,數月來情懷抑鬱,食減便燥,漸至進食有時作噎,咽下困難。現隻能進半流質食物,硬食已有2個月不能進矣。胸際悶脹微痛,飯後尤甚,有時吐白黏沫,口幹,不思飲,大便幹燥四五日一行,夜寐多夢,精神萎頓,體重減輕,經某醫院檢查,謂食管狹窄,未發現癌變。

舌苔白而燥,脈沉澀。

【辨證立法】

平素嗜酒,加之情誌怫逆,氣鬱積聚,致使陰陽不和,三焦閉塞,咽噎不利,拒格飲食,漸至津液幹枯,口燥便難。治宜順氣開鬱,養陰潤燥。

【處方】

薤白頭10克

全瓜蔞18克(同搗)

炒枳實6克

油當歸12克

川鬱金10克

廣陳皮6克

杏仁各6克(同搗)

麥冬各5克

清半夏10克

赭石15克

旋覆花5克(同布包)

火麻仁15克

茜草根10克

淮牛膝10克二診:前方服3劑,諸證如前,胸際略暢,大便仍燥。加晚蠶沙10克、皂角子10克,再服五劑。

三診:服藥5劑,自覺諸症有所減輕,能稍進饅頭類食物,大便仍微幹,2日一行,身倦少力。

【處方】

薤白頭10克

晚蠶沙

炒皂角子各10克(同布包)

杏仁各6克(同搗)

淮牛膝10克

糖瓜蔞24克

茜草根10克

炒枳實6克

川鬱金10克

野於術10克

赭石12克

旋覆花10克(同布包)

油當歸12克

火麻

鬱李仁18克

6克(同搗)【解讀】

中醫無食管狹窄病名,綜觀脈證,是屬噎膈之症。張景嶽雲:“噎膈一證必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損傷而成。蓋憂思過度則氣結,氣結則施化不行,酒色過度則傷陰,陰傷則精血枯涸,氣不行則噎膈病於上。”何夢瑤雲:“酒客多噎膈,食熱酒者尤多。以熱傷津液,咽管幹澀,食不得入也。”

施師治療此病常用調氣潤養之劑屢屢奏效,以旋覆代赭湯,瓜蔞薤白半夏湯加減為主,佐以桃、杏仁、油當歸滑潤之藥,二冬滋陰養津,鬱金、枳實、茜草、陳皮等開鬱順氣。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糖瓜蔞——薤白(見第74頁)。

桃仁——杏仁(見第66頁)。

天冬——麥冬

天冬甘苦而寒,養陰清熱,潤燥生津,潤肺止咳;麥冬甘苦微寒,清心潤肺,養胃生津,養陰潤燥。二藥伍用,其功益彰,滋陰潤燥,暢利三焦,改善咽下功能之妙用。

天冬,麥冬伍用,名曰二冬膏。出自清·張璐《張氏醫通》。用以治療肺胃燥熱,咳嗽少痰,咽喉燥症。施師用其治療糖尿病之上消諸症,具有降低血糖之功。

張錫純說:“天冬,味甘微辛,性涼,津液濃厚滑潤。其色黃兼白,能入肺以清燥熱,故善利痰寧嗽;入胃以消實熱,故善生津止渴。津濃液滑之性,能通利二便、流通血脈、暢達經絡,雖為滋陰之品,實兼能補益氣分。”又說:“麥冬,味甘,性涼,氣微香,津液濃厚,色兼黃白。能入胃以養胃液,開胃進食,更能入脾以助脾散精於肺,定喘寧嗽,即引肺氣清肅下行,通調水道以歸**。蓋因其性寒涼、液濃、氣香,而升降濡潤之中,兼具開通之力,故有種種諸效也。用者不宜去心。”

筆者體會,天冬、麥冬均為甘寒清潤之品,二者養陰潤燥之功相似,故相須為用。麥冬入肺經,養肺陰;天冬兼入腎經,潤腎燥。二藥相合,有金水相生之妙用。

火麻仁——鬱李仁

火麻仁滑利下行,走而不守,潤燥滑腸,通便瀉下;鬱李仁體潤滑降,下氣利水,行氣通便,滑腸瀉下。火麻仁偏走大腸血分,鬱李仁偏入大腸氣分。二藥伍用,一氣一血,相互為用,氣血雙調,通便瀉下的力量增強。

火麻仁、鬱李仁均為植物的成熟種子,都含有豐富的油脂,二藥伍用,潤腸通便力增。筆者體會,火麻仁、鬱李仁伍用,尤善治療習慣性便秘。嚐治一青年女子,大便秘結已十餘年之久,每4~5天大便1次,糞便狀如羊屎,主取火麻仁15克,鬱李仁15克,瓜蔞30克,風化硝10克,水煎服。服藥兩劑,大便幹象緩解,又服2劑,每日大便1次,狀如常人。

晚蠶沙——皂莢(皂角子)(見第16頁)。

瓜蔞——枳實

瓜蔞甘寒滑潤,既能上清肺胃之熱、滌痰導滯,又能寬中下氣、開胸散結,還能下滑大腸、潤腸以通便;枳實苦溫降氣,善於破氣滯、行痰濕、消積滯、除痞塞,為中焦脾胃之要藥。瓜蔞以守為主,枳實以散為要。二藥參合,相互製約,相互促進,互製其短而展其長,共奏破氣消積、寬胸散結、潤腸通便之功。

注:油當歸即當歸放置日久以後走油者,稱為油當歸。用當歸身代之亦可。

二、積滯氣逆

程某男65歲病曆號51、10、482

患胃病已20餘年,膨悶脹滿,時常作痛,經治多年,時輕時重,迄未痊愈,近年來每服沉香化滯丸病痛減輕,遂賴此藥維持。近2個月雖服前藥,不但症狀不減,又增咽下困難,固體食物尤為困難,咽下旋即吐出,噯氣頻頻,口涎極多,每日隻食流食少許,日漸消瘦,大便隔日1次。經醫院檢查為食管下端狹窄。患者吸煙,無飲酒嗜好。

舌苔垢膩,脈象沉澀。

【辨證立法】

久患胃病,脾胃已傷,氣機不順,上逆而嘔。消化力弱,積滯不散,脹滿噯氣頻頻,當以降逆行氣消積法治之。

【處方】

幹薤白10克

全瓜蔞18克(同搗)

懷牛膝10克

蔻仁各3克(同搗)

北沙參3克

萊菔子

纓各6克

丹參12克(米炒)

紫厚樸5克

炒枳殼5克

焦內金10克

赭石15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廣皮炭6克

杏仁各6克(同搗)

白芝麻30克(生研)二診:服藥4劑,脹痛、嘔逆、噯氣均見好轉,惟食欲不振,仍不能咽固體食物。前方去牛膝、雞內金、北沙參,加丁香2克、柿蒂6克、茜草根6克。

三診:連服2劑,嘔逆已止,脹痛減輕,噯氣漸少。

【處方】

薤白頭10克

全瓜蔞18克(同搗)

白芝麻30克(生研)

杏仁泥6克

廣皮炭6克

炙甘草6克

半夏

建神曲6克

6克(同布包)火麻仁15克

萊菔子

纓各6克

赭石15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分心木10克

苦桔梗5克

炒枳殼5克

四診:服藥4劑,除仍不能咽固體食物外,餘證均大為減輕,食量亦增。

前方中加娑羅子10克作常服方。

【解讀】

本病為食管狹窄症,據患者之子雲:“醫院檢查食管下端有萎縮現象,原因未明。施師則以降逆、理氣、消積之法治之,症狀逐漸消失。前後曾用旋覆代赭石湯、瓜蔞薤白散、丹參飲、濟生瓜蔞實丸、半夏湯等方化裁。白芝麻潤燥除噎、通便。治呃逆噯氣,頗有實效。

旋覆花——赭石(見第39頁)。

瓜蔞——薤白(見第74頁)。

砂仁——蔻仁(見第17頁)。

萊菔子——萊菔纓(見第17頁)。

桔梗——枳殼(見第32頁)。

半夏曲——建神曲(見第34頁)。

注:分心木為核桃果核內的木質隔膜,書雲:其味苦澀收斂,固腎澀精,為施師經驗。本品善理胸膈之氣,有消脹寬胸止痛之功。

第五節食管癌(噎膈)

常某男38歲幹部病曆號54、1、9

經北京某醫院檢查,診斷為食管癌,已半年佘,近來每日隻能食流質,喉間堵悶,胃部脹滿,泛酸噯氣,口中痰涎多,背痛,精神倦怠,醫院擬手術治療,患者不願,故用中醫治療。

舌苔厚膩,脈細軟。

【辨證立法】

痰氣交結,氣血運行受阻,久則氣血痰結,遂成噎膈之證,擬化痰解鬱,調理氣血為治。

【處方】

杏仁各6克(同搗)

苦桔梗5克

法半夏6克

廣皮炭5克

淮牛膝10克

赭石12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薤白頭10克

全瓜蔞18克(同搗)

茜草根10克

牛蒡子6克

紫厚樸5克

萊菔子

纓各6克

米丹參15克二診:服8劑,噎減輕,泛酸,噯氣及背痛均減輕,已能食饅頭及掛麵等物,但食後不易消化。

【處方】

薤白頭10克

全瓜蔞24克(同搗)

紫油樸5克

丹參15克(米炒)

山慈菇10克

赭石12克

旋覆花6克(同布包)

法半夏6克

淮牛膝6克

綠萼梅6克

杏仁各6克

茜草根10克

牛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