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傳染性疾病(外感病) (1)

第一章傳染性疾病(外感病)(1)

第一節感冒

一、風寒外襲

張某男50歲病曆號52、41、381

1周前,晚間外出沐浴,出浴室返家途中即感寒風透骨,汗閉不出,當夜即發高熱,鼻塞聲重,周身酸楚。服中成藥,汗出而感冒未解,寒熱日輕暮重,口幹、便結、胸悶、不欲食。

舌苔黃厚,脈洪數有力。

【辨證立法】

浴後感寒,腠理緊閉,陽氣不得發越,遂致高熱,雖服成藥汗出而寒邪化熱不解,必清裏以導邪出,擬七清三解法治之。

【處方】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5克(同炒)

酒條芩6克

炒枳殼5克

淡豆豉10克

鮮生薑3片

全瓜蔞24克

薤白頭10克(同搗)

苦桔梗5克

杏仁泥10克

炙甘草梢3克

大棗3枚

白葦

茅根各15克

紫油樸5克

炒梔子6克【解讀】

浴後汗出,毛孔開張,驟遇寒風侵襲,汗閉不出而發高熱,患者雖服成藥發汗,然外感並未能解,病邪入裏化熱,此時當以表裏雙解,患者裏熱重於表寒,故以清裏為主、解表為輔,七清三解為法,清解比例恰當,患者隻一診即愈。本案以桂枝湯、梔豉湯合瓜蔞、薤白治之。施師對於胸悶不食、便結氣滯者,常以苦桔梗、炒枳殼、杏仁泥、薤白頭調理氣機,用之多效。

杭白芍——桂枝

杭白芍斂陰和營,養血柔肝,調和肝氣為主;桂枝振奮氣血,調暢血脈,達衛氣以和營解肌為要。二藥伍用,發汗之中寓有斂汗之意,和營之內有調衛之力。白芍養血斂陰而不滯邪,桂枝和營解肌而不傷陰。二藥相合,一收一散,一寒一溫,相互製約,而收調營衛、和氣血、啟發心陽、益陰止汗之功。

注:杭白芍為浙江產者,商品名為杭白芍,為施師所習用。

桂枝色赤,入於血分,可通血脈;白芍善走陰分,能益陰護裏,緩急止痛。桂枝又能振奮脾陽,白芍又善養胃陰。二者相合,一陰一陽,共奏通調血脈、緩急止痛、振奮中陽、調整脾胃功能。

桂枝、白芍伍用,出自張仲景《傷寒論》,名曰桂枝湯。治外感風寒表虛證,症見發熱、汗出、鼻鳴幹嘔、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緩。《傷寒論》雲:“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又雲“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醫宗金鑒》雲:“此為仲景群方之冠,乃解肌發汗、調和營衛第一方也。”

施師臨證處方時,習慣以川桂枝、杭白芍同炒並用。善治營衛不和、時有燥汗、表虛寒證不解者。若治四肢麻木、酸楚、關節疼痛者,易桂枝為桂枝木,但用量宜大,15~30克均可。若寒甚四肢發涼者,也可酌加製附片,其效更著。

炒梔子——淡豆豉

梔子味苦氣寒,輕飄象肺,色赤入心,善瀉心肺之邪熱,使其從小便而出,又善解三焦之鬱火而清熱除煩。本品炒後入藥,既能走血分,以清血分之熱,又能出於氣分,以清氣分之熱,可謂氣血兩清;豆豉色黑,味苦氣寒,經紫蘇葉、麻黃煮水浸製之後,其氣由寒轉溫,故能發汗開腠理,宣透表邪,散鬱除煩。梔子突出一個“清”字;豆豉側重一個“解”字。兩藥伍用,一清一解,清解合法,發汗解肌,宣透表邪,清泄裏熱,解鬱除煩甚妙。

施師治外感病,以“清”和“解”為要法。清是清熱,解為解表,即臨證一麵清裏,

一麵解表。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參以脈象、舌苔、辨清寒熱的比重,分別給予三分清七分解,或五分清五分解,或七分清三分解,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此二藥雖然簡單,一以梔子之清,一以豆豉之解,亦示後人治外感之也。

筆者體會,不論普通感冒還是流行性感冒之發熱者,均宜施用。尤其用於治療外感初熱,凡投銀翹散或荊防之類熱不退,而心下有鬱煩不適者,即應手取效。

注:淡豆豉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種子經過加工發酵而成。製法有二:①於夏季將黑豆洗淨、蒸熟,攤在席上,用桑葉、鮮青蒿蓋在上麵,使之發酵成黃色取出,去其桑葉、青蒿,拌以清水,放於甕中,封口置於露天曬三天,然後取出曬幹備用。②每百斤黑大豆,用紫蘇葉、麻黃各2

000克,水浸汁,將黑豆煮透,藥汁煮幹,倒於竹匾內,曬至八成幹後,裝於大壇內,夏季3天,冬季5天,待其充分發酵後曬至將幹,再行蒸透,然後曬幹備用。

白茅根——白葦根(白蘆根)

白茅根味甘而不膩膈,性寒而不礙胃,利水而不傷陰,善清血分之熱;蘆根味甘而不滋膩,生津而不戀邪,專清氣分之熱。二藥伍用,一氣一血,氣血雙清,發汗解表,清熱退熱。茅根清裏,蘆根透表,二藥參合,一清一透,故於肺熱咳喘,清透疹毒尤其擅優。用於治療感冒發熱,感冒之初,隻用蘆根,二三日不解者,加入白茅根;溫病之發熱、煩渴、煩躁不安等症;肺熱咳喘(支氣管肺炎、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病均宜使用);麻疹初起,髒腑鬱熱,疹毒過盛,宜表散者,用之可透發疹毒;急性腎炎,尿路感染,表現有發熱、小便不利、水腫者亦可使用;止熱呃;流行性出血熱等。

蘆根、茅根,出自《千金方》,蘆根、茅根各60克,水4升,煮2升分服,治胃反上氣,食即吐出。施師經驗不論外感發熱,還是內傷發熱,以及原因不明之低熱均宜使用。為增強退熱之功效,施師常取鮮茅根、鮮蘆根入藥。若發熱甚者,可伍用梔子、淡豆豉,則退熱更速。

另外,二藥煎水代茶頻頻飲之,尚有預防小兒麻疹合並肺炎之功。

桔梗——枳殼——薤白——杏仁

桔梗辛散,宣通肺氣,祛痰排膿,清利咽喉,升提利水,以升提上行之力為最,故前人有“載藥上行”之說;枳殼苦溫,理氣消脹,寬胸快膈,以下降行散為著。二藥參合,一上一下,一升一降,相互製約,相互為用,行氣消脹散痞的力量增強。薤白辛溫,行氣於左,溫中通陽,行氣散結,活血止痛;杏仁入肺,行氣於右,宣肺平喘,祛痰止咳,潤腸通便。二藥伍用,一左一右,升降調和,氣機通暢,理氣寬中,消脹除滿益彰。綜上所述,桔梗行上,枳殼降下,薤白行左,杏仁行右,四者相合,相得益彰。上、下、左、右,平調升降,燮理氣機,開胸順氣、行氣消脹、散結止痛之力增強。用於治療氣機不調,胸肺脹悶,脘脹不適,甚則疼痛,食欲不振,大便不利等症;梅核氣;功能性失語。

桔梗、枳殼伍用,載於明·孫一奎《赤水玄珠》“活人桔梗枳殼湯”。方由桔梗、枳殼組成。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孫一奎以桔梗、枳殼各90克,治諸氣痞結滿悶。施師再伍以薤白、杏仁,謂之上、下、左、右,祝師定名為調氣湯,共奏行氣消脹、散結止痛之功,以治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等症。筆者用於治療梅核氣、功能性失音均有良效。桔梗、枳殼、薤白、杏仁合用,施師臨證處方時告雲:上、下、左、右,學生便順手拈來,嗣後祝師體會調氣功效甚妙,故命名為調氣方。

二、表寒裏熱

劉某男38歲病曆號56、10、448

一周之前,暴感風寒,左臂驟然作痛,咳嗽劇烈,夜不安枕,經服藥及針灸治療,未見顯效,昨晚忽又咯血,大便4日未下,體溫38.8℃。

舌苔黃,脈浮緊。

【辨證立法】

脈象浮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寒痹阻經絡,故左臂驟痛。肺主皮毛,風寒客肺,症見咳嗽。大便不通,內熱甚熾,遂致咯血。擬以五解五清法治之。

【處方】

赤、白芍各6克

川桂枝5克(同炒)

炙紫菀10克

嫩桑枝30克

片薑黃10克

炙白前6克

前胡10克白茅根15克

炙麻黃3克

炙甘草3克

大小薊炭各6克

酒黃芩10克

白杏仁10克另:紫雪丹3克,溫開水分2次衝服。

二診:前方服2劑,發熱退,臂痛減,咳嗽見好,未再吐血,大便已下。

【處方】

前方去大、小薊炭、紫雪丹,加旋覆花6克,新絳5克(用布包)。

三診:藥服2劑,左臂痛已好,體溫正常,咳嗽減輕,但周身似有氣串走,酸楚不適,夙疾偏頭痛又現。

【處方】

杭白芍10克

川桂枝3克(同炒)

片薑黃6克

酒地龍10克

旋覆花6克

新絳5克(同布包)

蔓荊子6克

炙甘草3克

海風

石楠藤各10克

白蒺藜15克【解讀】

素蓄內熱,暴感風寒,腠理緊閉,不得透越,遂發高熱。熱逼血溢,致生咯血。高熱苔黃而便幹,裏熱熾盛。脈象浮緊,咳則臂痛是屬風寒未解,故以清解並舉之法為治。肺合皮毛,外邪襲表,肺失宣降,遂有咳嗽,入夜尤甚,治宜宣肺解表,降逆止咳。施師常用炙麻黃、杏仁,炙白前、炙前胡,炙紫菀、炙蘇子等對藥化裁為治。

炙麻黃——白杏仁

麻黃味辛、微苦,性溫。入肺、**經。本品中空而浮,長於升散,既能發汗散寒而解表,又能散風止癢、散邪透疹,還能宣肺平喘、利尿消腫。蜜炙後可減弱發汗之力,而有增強潤肺、止咳定喘之功效;杏仁味苦性溫,色白入肺,降氣止咳。麻黃以宣肺定喘為主,杏仁以降氣止咳為要。二藥伍用,一宣一降,宣降合法,肺氣通調,止咳平喘益彰,不論新久咳嗽均宜選用。

赤、白芍——桂枝

(1)赤芍——白芍

赤芍味苦微寒,清熱涼血,活血散瘀;白芍苦酸微寒,養血斂陰,柔肝止痛。赤芍瀉肝火,白芍養肝陰。赤芍散而不補,白芍補而不瀉。二藥伍用,一散一斂,一瀉一補,清熱退熱,養血斂陰,散瘀止痛的力量增強。

(2)白芍——桂枝(見第2頁)。

赤、白芍參合,清熱退熱,養陰斂陰,散瘀止痛,若營衛不和,氣血不調,絡道不暢,肢體疼痛時與桂枝配伍,蓋桂枝色赤體輕,有升無降,通經活絡,解肌發表,調和營衛,以解外寒、清內熱之力益彰。

古人認為赤芍、白芍主治不同,赤芍散邪行血,白芍斂陰益營。施老習慣以炒赤芍、炒白芍伍用,善入陰分,一補一瀉,以達相輔相成之功效。白芍斂陰,赤芍涼血,二藥相合,而退血分之熱(斂陰涼血而不戀邪)。白芍柔肝,赤芍行血,二藥參合,止痛之功益彰。若營衛不和,氣血不調,絡道不暢,肢體疼痛者,可與桂枝伍用,其效更佳。

炙白前——炙前胡

肺主氣,外合皮毛。肺氣宜宣,肺氣宜降。若外感風寒、風熱,或痰濁蘊肺,均可引起肺的清肅功能失調,以致胸悶氣逆、咳嗽多痰等症。故以白前清肅肺氣,降氣化痰;用前胡宣散風熱,降氣消痰。白前重在降氣,前胡偏於宣肺。二藥伍用,一宣一降,使肺之宣降功能恢複正常,故痰可祛、咳可寧、喘可平。用於治療咳嗽初起,肺氣不宣,清肅之令不行,而致肺氣上逆、咳嗽有痰、痰吐不爽、咽癢、胸悶、氣促等症。

炙紫菀——炙紫蘇子

紫菀以潤肺為主,紫蘇子以降氣為要。二藥伍用,一潤一降潤降合法,化痰止咳,下氣平喘,利氣寬膈的力量增強。用於治療咳嗽氣喘,咳痰不爽,胸膈滿悶等症;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等病兼見上述諸症者,亦可使用。

施師臨證治療咳嗽,習以炙前胡、炙白前,炙紫菀、炙紫蘇子伍用,用蜜製之,意即增強潤肺止咳之力。

內熱熾盛,灼傷肺絡,溢之於外,遂有咯血,故與白茅根、白葦根、酒黃芩、大小薊炭參合,以收涼血止血之功效。

大薊——小薊

大薊為菊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大薊的根及全草。味甘、性涼。涼血止血、消散癰腫,利尿消腫,炒炭入藥能縮短出血時間,並有消炎利尿作用;小薊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刺兒菜的全草及地下莖。味甘、性涼。涼血止血、消散癰腫、利尿。《本草拾遺》:“大薊、小薊二味根、葉,俱苦甘氣平,能升能降,能破血又能止血。小薊則甘平勝,不甚苦,專以退熱除煩,使火清而血歸經,是保血在於涼血。”施師二藥炒炭協力為用,意即令入血分而收止血之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