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方圓有度,交際有術 (2)
第八章方圓有度,交際有術(2)
孔夫子比較欣賞像他一樣(當然不是自戀),少說多做、埋頭苦幹的人。他提倡“慎言”,就是說話要小心,不要說自己做不到的事。用通俗的話說叫“禍從口出”,沒那麽嚴重的話,起碼也是“言多必失”。所以,做事一定要積極,說話一定要謹慎。
一次,孔夫子的學生子張想到社會上擔任點職務,就是去考公務員、去當官,他來請教老師應該怎麽做。孔子告訴他說:“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
就是說幹什麽都別忘了帶著自己的耳朵,要多聽,有疑問的地方就先放一放。迷惑多是因為眼界不夠大,井底之蛙怎麽能知道什麽叫海闊天空呢?我們常說一個人身體力行,那叫直接經驗;而聽聽別人的經驗教訓,包括他經曆的坎坷,走過的彎路,那是間接經驗。你多聽點間接經驗,也有好處,這是“聞慧”——聽來、看來的智慧。
然後當你閱曆豐富,自己覺得有把握的地方,說話做事仍然要謹慎,這樣就會少去很多怨尤。所謂“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一個人在做事的時候,要像站在深淵旁邊一樣謹慎行事,要像走在薄冰上一樣小心翼翼,唯恐做錯了什麽。
多思、多想、多聽、多看、謹言、慎行,這麽做的好處就是“寡悔”,讓自己少一點後悔。世上沒有賣後悔藥的,人一旦知道做錯的時候,一切皆成定局,無法挽回。一個人如果在說話時少了指責、抱怨,在行為中少了很多讓自己後悔的經驗,這個人出去做官、做事,就能成功了。這些話對於我們今天的人,也很有借鑒意義。
接下來可能有人會說了:既然做人應該謹言慎行,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那對於不怎麽會說話的人——天生的嘴笨,是不是最好少開口呢?
所謂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幹什麽都不能太“僵硬”了,要活泛一點。如果有人一直在那沉默著,那他不是傻子,就是天才;但相信大部分人還是比較認同他是前者的,因為傻子常見,而天才不常見。
孔子說,當我們遇到什麽大事、意外之事的時候,千萬不要亂說話,說就要說到點子上——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論語》當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這一年,由於經營、監管不善,魯國的財政赤字相當嚴重,就跟現在經濟危機當中的美國差不多。這時魯國有一個人出任長府,這個“長府”相近於現代的財經首長,不過不能完全和現在比。現在財政、經濟是分開的,會計也是獨立的;過去所謂長府就是管錢的,包括了財政、經濟,國稅局乃至於審計部,這些業務都是他說了算。這位新上任的長府大人想:新官上任三把火,我得來個財政改革以扭轉經濟頹勢。
孔子的弟子閔子騫聽說了這件事,他說:製度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我看還是不要輕易變動的好,在具體實行的時候,根據事實靈活變通一下就行了。如果變更製度,影響比較大,整個社會又要經過一番波動,才能適合新製度,不如用舊製度。
閔子騫當時說話的態度,很謙虛、很有禮貌。因為他是一位社會人士,當時並沒有出來做官,所以他隻是分析道理:天下的事隻有漸變,沒有突變,突變要出毛病的。就像前些日子朝鮮的貨幣改革,就弄出了不少亂子。
後來閔子騫的話傳到老師孔子那裏,於是孔子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孔子認為閔子騫“訚訚如也”,平常老老實實,不大說話的,但是這次他為了國家的利益、大眾的利益,他說話了,而且說得很有意義,很對!他一說話,就把握住了重點,這是讚賞閔子騫。
因此,遇到大事的時候,不要亂說,要說就要“言必有中”,像射箭打靶一樣,一箭出去就中紅心。要說到點兒上去,不能滿嘴的車軲轆話在那裏亂轉。
3.身心靈合一:傾聽的藝術
對於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再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
對於沒有用心傾聽的人來說,再美的語言也毫無魅力。
傾聽是一門藝術,最成功的人通常也是最佳的傾聽者。智慧地傾聽猶如演奏豎琴:既需要撥弄琴弦奏出音樂,也需要用手按住琴弦不讓其出聲,並且隨著旋律的進行,要隨時調整琴弦的按撥頻率。
人在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渴望得到別人尊重的願望。卡耐基說:“做個聽眾往往比做一個演講者更重要。專心聽他人講話,是我們給予他人的最大尊重、嗬護和讚美。”每個人都認為自己的聲音是最重要、最動聽的,並且每個人都有迫不及待地表達自己的願望,在這種情況下,友善的傾聽者自然成為最受歡迎的人。
知名主持人林克萊特一天訪問一名小朋友,問他說:“你長大後想要當什麽呀?”
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當飛機的駕駛員!”
林克萊特接著問:“如果有一天你的飛機飛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會怎麽辦?”
小朋友想了想:“我會先告訴坐在飛機上的人綁好安全帶,然後我掛上我的降落傘跳出去……”
聽到孩子的這句話,現場的觀眾頓時笑得東倒西歪。林克萊特卻沒有笑,他繼續注視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聰明的家夥。
沒想到,接著,孩子的兩行熱淚奪眶而出。孩子的悲憫之情使林克萊特覺得他還有更深的意思沒有表達,於是問他說:“你為什麽要這麽做啊?”
小孩的答案透露出一個孩子純潔而真摯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我還要回來……”
當聽到別人說話時,我們真的聽懂了他的意思嗎?特別是天真的童言童語,我們能聽懂嗎?如果我們不懂,最好是讓別人把話說完,這就是傾聽的藝術。聽話不要聽一半,並且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別人所說的話上麵。
“傾聽”,不僅要用耳去聽,更重要的是用心去聽。傾聽過程中,要通過自己的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向對方表達尊重、友善和理解,全神貫注、耐心細致地聽取對方的心聲,營造一個良好的談話氛圍,始終讓對方感到自己的談話是重要的。
認識傾聽行為,有助於我們成為一名高效率的傾聽者。按照影響傾聽效率的行為特征,傾聽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一個人從第一層次成為第四層次傾聽者的過程,就是其傾聽能力、交流效率不斷提高的過程。下麵是對傾聽四個層次的描述:
第一層次——心不在焉地聽
傾聽者心不在焉,幾乎沒有注意說話人所說的話,心裏考慮著其它毫無關聯的事,或內心隻是一味地想著辯駁。這種傾聽者感興趣的不是聽,而是說,他們正迫不及待地想要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層次上的傾聽,往往導致人際關係的破裂,是一種極其危險的傾聽方式。
第二層次——被動消極地聽
傾聽者被動地聽所說的字詞和內容,常常錯過了講話者通過表情、眼神等體態語言所表達的意思。這種層次上的傾聽,常常導致誤解、錯誤的舉動,失去真正交流的機會。另外,傾聽者經常通過點頭示意來表示正在傾聽,講話者會誤以為所說的話被完全聽懂了。
第三層次——主動積極地聽
傾聽者主動積極地聽對方所說的話,能夠專心地注意對方,能夠聆聽對方的話語內容。這種層次的傾聽,常常能夠激發對方的活力,但是很難引起對方的共鳴。
第四層次——同理心地聽
同理心積極主動地傾聽,這不是一般的“聽”,而是用心去“聽”,這是一個優秀傾聽者的典型特征。這種傾聽者在講話者的信息中尋找感興趣的部分,他們認為這是獲取有用信息的契機。
這種傾聽者不急於做出判斷,而是感同身受對方的情感。他們能夠設身處地看待事物,總結已經傳遞的信息,質疑或是權衡所聽到的話,有意識地注意非語言線索,詢問而不是辯解、質疑講話者。
他們的宗旨是帶著理解和尊重,積極主動地傾聽。這種有感情注入的傾聽方式,在形成良好人際關係方麵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人隻能做到第一層次的傾聽,百分之三十的人能夠做到第二層次的傾聽,百分之十五的人能夠做到第三層次的傾聽,達到第四層次水平上的傾聽僅僅隻有至多百分之五的人能做到。
實際上,有效地傾聽是可以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下麵我們就看一些傾聽的技巧。
1.要表示出誠意
傾聽別人談話總是會消耗時間和精力的,如果你是真的有事不能傾聽,那麽你應該直接提出來(當然是很客氣的)。這比你勉強去聽或裝著去聽,而必然會表現出來的開小差而給人的感覺要好得多。聽就要真心真意地聽,這對我們自己、對他人都是有好處的。
2.要有耐心
這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別人的談話在通常情況下都是與心情有關的,因而一般可能會比較零散或混亂,觀點不是那麽突出或邏輯性不太強,要鼓勵對方把話說完,自然就能聽懂全部的意思了。否則,容易自以為是地去理解,去提出意見。
二是別人對事物的觀點和看法有可能是你無法接受的,是有傷你的某些感情的,你可以不同意,但應試著去理解別人的心情和情緒。一定要耐心把話聽完,才能達到傾聽的目的。
3.要避免不良習慣
傾聽對方說話,就是在告訴對方:你對我很重要,你說的話對我也很重要。你的專心可以提高說話者的自尊、自信。因此,當對方開始說話時,不要分心去猜想他的下一步要說什麽;更不要想著如何找出他話中的弱點,以便反擊回去;也不要插嘴,除非確定說話者已經說完。
開小差,隨意打斷別人的談話,或借機把談話主題引到自己的事情上,一心二用,任意地加入自己的觀點做出評論和表態等行為,都是很不尊重對方的表現。這比不聽別人談話產生的效果更加惡劣,一定要避免。
4.以積極的身體動作來鼓舞說話者
談話者往往都希望自己的經曆受到理解和支持,因此我們可以在談話中利用一些身體語言,表示出你傾聽的興趣,你可以這樣做:
專心地看著說話者的眼睛,表現你的專注,但是不要瞪他。
傾身靠近說話者,找出最合適的距離,讓對方覺得自在。
隨著談話的內容,自然地微笑、點頭、皺眉等。
但我們應該避免這樣的動作:手臂緊緊地交叉在胸前、眼睛飄來飄去地東張西望、低著頭看地上或抬頭看天花板,這些動作都表示你很不耐煩,希望他趕緊閉嘴,或是對說話者有防禦。
5.避免受偏見影響,保持開放的心靈
我們往往被自我和所束縛,感受不到真實的世界,也從未與他人真正溝通過。比如你喜歡一個人,很容易不假思索就接受他所說的一切;反過來說,你不喜歡說話的人,你的反應也同樣會不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