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文韜——學治國用人之道 (4)

太公曰:“見善而怠,時至而疑,知非而處,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義勝欲則昌,欲勝義則亡;敬勝怠則吉,怠勝敬則滅。”

①寢疾:臥病。

②發:文王次子,名發。文王死後,繼位為君,滅亡商朝,建立周朝,史稱武王。

文王臥病在床,召見太公,當時太子姬發守在床邊。文王說:“唉!上天將要收回我的性命了,以後周國的社稷大事就要靠您了。現在我想再聽您講講至理名言,以便將它們明確地傳給子孫後代。”

太公問:“您想要知道什麽?”

文王說:“古代先賢的治國之道,應該廢止的是什麽,應該推行的又是哪些?您能夠把其中的道理講給我聽聽嗎?”

太公回答道:“見到善事卻懈怠不做,時機來臨卻猶豫不決,知道錯誤卻泰然自若,這三種情況就是古代先聖治國所應廢止的。柔和而冷靜,謙恭而敬謹,強大而自居弱小,外隱忍而實剛強,這四種情況是古代先聖治國之道所應推行的。因此,正義勝過私欲,國家就能昌盛;反之,私欲勝過正義,國家就會衰落;敬謹勝過懈怠,國家就能繁榮;反之,懈怠勝過敬謹,國家就會毀滅。”

本節先從“先聖之道”的起至談起,認為新任君王應該做到“柔而靜,恭而敬,強而弱,忍而剛”,認清並正確處理道義和個人、敬謹和怠惰之間的關係,隻有這樣才有資格繼承王位,才能使國家昌盛祥和。

三國時期,關羽被東吳殺害於樊城後,身為兄長的劉備執意要為他報仇雪恥,不聽諸葛亮的勸告,親自率領軍隊出征攻打東吳,最終大敗而歸。老邁的劉備也病倒了,退守到白帝城。在永安宮裏,劉備自知時日不久矣,於是在彌留之際派人日夜兼程趕往成都,把諸葛亮請來囑托身後之事。

劉備讓諸葛亮坐在床邊,對他說:“自從有了丞相,我建立並發展了自己的事業,隻是我的知識淺薄,沒有聽丞相的話,所以遭到今天的失敗,實在是後悔萬分啊。我的病是好不了了,我的兒子沒有什麽能耐,我要把大事托付給你。”

劉備說完,淚流滿麵。諸葛亮也哭著說:“希望陛下能夠保重身體。”

劉備看了看左右的將官,見馬謖也在,就叫他先退出去,然後對諸葛亮說:“這個人言過其實,不能重用。丞相你要慎重考察他。”

說完,劉備又召集了眾將官到場,親筆寫下遺詔,交給諸葛亮,感歎地說:“我本想和你們一同消滅曹丕,不幸卻要中途分手。今後就麻煩丞相把我的遺詔交給太子劉禪,以後的一切事情,都希望丞相能夠指點他。”

在遺詔裏,劉備告誡兒子劉禪:“惟賢惟德,能服於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也是劉備一生都在踐行的兩句話。

諸葛亮看劉備有些體力不支,忙勸慰他保重身體。劉備卻拉著諸葛亮的手說:“我就要死了,有幾句心裏話要對先生說。”

接著,劉備費力地掙紮起來說道:“先生的才能要比曹丕高十倍,必定能夠安邦定國。如果我的兒子能夠在您的輔佐下成就事業,那就輔佐他;如果他沒有什麽才能,無法成就事業,那麽您就取而代之吧。”說完,劉備又囑咐文官武將以後一切聽從丞相的命令,切不可怠慢丞相。諸葛亮為此感激涕零。

劉備死後,雖然後主劉禪愚笨無能,但諸葛亮一直竭盡所能地輔佐他,直到自己死去,也沒有取而代之,為後人留下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美談,也為後世為臣者樹立了忠誠、道義的榜樣。

可見,如果君王懂得道德義理,並以此嚴格規範自己的行為舉止,不但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政局,更會影響周圍的文武權臣以此作為他們自己的原則和規範,從而形成君臣一心、盛世繁榮的景象。

在現代,作為一個具有自我價值觀的社會個體,如果能夠像劉備一樣,道義勝過私欲,敬謹勝過怠惰,推薦有才之士登上適合的位置,任人唯賢,而不是任人唯親,就一定能使自己的事業或者企業登上一個新的高峰。通用電氣公司的CEO傑克·韋爾奇就把“人”的經營放到第一位,把通用公司稱為“生產人的工廠”。韋爾奇認為,在通用電氣的發展中,發現合適的領導人是最重要的。他按照業績以及潛力把人分成A、B、C三級,這三所占的比例分別為:A類20%,B類70%,C類10%。韋爾奇對A類這20%的員工采用的是“獎勵獎勵再獎勵”的方法,提高工資,分配股票期權,並且有很大的職務晉升的機會。對於B類員工,他也會根據情況,確認其貢獻,並提高其工資。但是,對於C類員工,他會將他們從企業中淘汰出去。

在1997年1月舉行的高級經理參加的執行經理會議上,他向500名高級經理發出懇切的號召,要求管理者們要保持在A類,要講求團隊精神,要服從公司的價值觀。同時,他決定去除那些沒有融入通用電氣的價值觀中的、沒有什麽正事幹的經理,把他們劃分到C級範圍內。至於B級領導人,他想再給他們一些時間,讓他們繼續前進。傑克·韋爾奇曾說過:“有能力勝任工作,卻消極怠工導致工作不稱職的人,我發現一個就開除一個,絕不留情。”老板們最不喜歡的就是有能力做好卻不願好好幹的員工。職場中的確存在著一些“會幹但不想幹”的人,對他們來說,每天的工作可能隻是一種負擔、一種逃避,甚至是一種苦役。他們在工作中遠離了“工作”,不願意為此多付出一點點精力,更沒有將工作看成是自己獲得成功的機會,所以這樣的人留下來也沒有用,不如找合適的人來取代他。韋爾奇認為,現代企業處在一個大變革的時代,在變革中,企業領導者首先要了解員工是否勝任他的崗位。韋爾奇經營人才的這種方法給通用公司培養了不少人才,很多人坐上了他們該坐的位置,並且在這些位置上創造出了不凡的業績。

六守第六:知人善任,用其所長

大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則穀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全,則國安。

文王問太公曰:“君國主民者,其所以失之者,何也?”

太公曰:“不慎所與①也。人君有六守、三寶②。”

文王曰:“六守者何也?”

太公曰:“一曰仁,二曰義,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謀,是謂六守。”

文王曰:“慎擇六守者何?”

太公曰:“富之而觀其無犯;貴之而觀其無驕;付之而觀其無轉;使之而觀其無隱;危之而觀其無恐;事之而觀其無窮。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貴之而不驕者,義也;付之而不轉者,忠也;使之而不隱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窮者,謀也。人君無以三寶借人,借人則君失其威。”

文王曰:“敢問三寶?”

太公曰:“大③農、大工、大商,謂之三寶。農一其鄉④,則穀足;工一其鄉,則器足;商一其鄉,則貨足。三寶各安其處,民乃不慮。無亂其鄉,無亂其族。臣無富於君,都無大於國⑤。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全,則國安。”

①與:給予,托付,引申為任用人才。

②六守:守,遵守,奉行,此處指挑選任用臣僚的標準。六守,指的就是用人的六項標準。三寶:寶,寶貴,此處指國家的經濟命脈。三寶,指的就是關係國家經濟命脈的三件大事。

③大:重視、發展的意思。

④鄉:行政區劃單位。泛指城市以外的地方。

⑤都:大城邑。國:國都,首都。

文王問太公道:“君主就是統治國家、管理民眾的人,那他失去國家和民眾的原因會是什麽?”

太公答道:“是用人不慎造成的。君主應該做到‘六守’和‘三寶’。”

文王問:“什麽是‘六守’?”

太公回答說:“仁愛、正義、忠誠、信用、勇敢、智謀,這些就是所謂的‘六守’。”

文王問:“如何審慎地選擇符合六守標準的人才呢?”

太公說:“使他富有,以考查他是否會逾越禮法;使他尊貴,以考查他是否會驕縱不馴;委以重任,以考查他是否會堅定不移地去執行;命令他處理問題,以考查他是否會欺瞞;讓他身臨危難,以考查他是否會臨危不懼;讓他處理突發事件,以考查他是否會應付自如。富裕而不逾禮法的,就是仁愛之人;尊貴而不驕橫的,就是正義之人;身負重任而能堅定不移去執行的,就是忠誠之人;處理問題而不欺瞞的,就是信用之人;身處危難而無所畏懼的,就是勇敢之人;麵對突發事變而應付自如的,就是有智謀的人。但是君主不能把‘三寶’交給別人,如果交給了別人,那君主就會喪失自己的權威。”

文王問:“您所指的‘三寶’究竟是什麽?”

太公答道:“大農、大工、大商,這三件事叫做‘三寶’。把農民組織起來聚居在一起進行生產,就會獲得充足的糧食;把工匠組織起來聚居在一起進行生產,就會得到充足的器具;把商賈組織起來聚居在一起進行貿易,就會得到充足的財貨。讓這三大行業各安其業,民眾就不會焦慮不安。不要打亂這種區域結構,也不要拆散居民的家族組織。使臣民不得富於君主,城邑不得大於國都。具備‘六守’標準的人得到重用,君主的事業就能昌盛發達;‘三寶’發展完善,國家就能長治久安。”

本節首先論述了國君失去天下的原因在於用人不當,接著又論述了選拔人才的六條標準,也就是“六守”,即仁、義、忠、信、勇、謀,並進一步論述運用“富之、貴之、付之、使之、危之、事之”等六種手段來考查,就能知道其是否符合“六守”的標準。然後指出,國君必須控製和掌握“三寶”,也就是關係到國家經濟命脈的農、工、商三大支柱。最後歸結出“六守長,則君昌;三寶全,則國安。”

春秋時期,社會動蕩,各諸侯國之間爭戰不斷。齊桓公為了爭奪霸權,任用管仲進行改革。在內政上,管仲施行了“叁其國而伍其鄙”的政策。“國”,指的就是國都及其郊區。“叁其國”就是把“國”劃分成二十一個鄉,也就是六個工商鄉和十五個士(農)鄉。“鄙”,指的就是鄉村。“伍其鄙”就是規定三十家為一邑,設一個司官;十邑為一卒,設一個卒帥;十卒為一鄉,設一個鄉帥;三鄉為一縣,設一個縣帥;十縣為一屬,設一個大夫。全國鄉村共分為五屬,分別由五個大夫管理。“叁其國而伍其鄙”這一政策就是為了“定民之居,成民之事”,也就是使民眾各有其居,各守其業,不要雜處或者任意遷移。

接著,管仲又進行了軍製改革,施行“作內政而寄軍令”的政策,也就是把軍令寓於內政之中,即寓兵於農,兵民合一,把軍事組織和行政組織有機結合起來,人民平時生產,戰時出征。十五個士鄉的行政組織是:五家為一軌,設一個軌長;十軌為一裏,設一個有司;四裏為一連,設一個連長;十連為一鄉,設一個良人。與此相應的軍事組織是:每家出一個人,一軌組成一伍,由軌長率領;一裏出五十人,組成一個小戎,由有司率領;一連出兩百人,組成一個卒,由連長率領;一鄉出兩千人,組成一個旅,由良人率領;五鄉出一萬人,組成一個軍,立一元帥。這樣十五個士鄉就可以組成三個軍,從而擴大了兵源,補充了軍力。

管仲非常重視經濟的發展,他打破了井田製的限製,采取了“相地而衰征”的政策,將土地分成不同的等級,按照好壞程度來征稅。他還規定國家專營鹽鐵事業,並設立鹽官掌管煮鹽,設立鐵官掌管製造農具,同時還鼓勵人們進行魚鹽貿易等。

在選拔人才方麵,管仲創設了“三選”製。他規定各鄉把本鄉中有才德武功的人推選給國家,此為第一選。有關部門對這些人進行試用考核,將其中優秀的人推薦給君主,此為第二選。君主再親自考核,任命合格者為上卿的助手,此為第三選。為了加強君主的權力,管仲要求桓公掌握生、殺、富、貴、貧、賤“六柄”,采取“勸之以賞賜,糾之以刑罰”的措施。

經過上述改革,齊國的實力迅速增強,為後來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兵隨將轉,無不可用之才。作為一個領導,你可以不知道下屬的短處,卻不能不知道下屬的長處。要能夠容人之短,用人之長。能翻多大的跟頭,就給多大的舞台。”在用人方麵,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如是說。

海爾曾經是一個虧空達147萬元的集體小廠。在張瑞敏的帶領下,它迅速成長為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和米色家電的中國家電第一品牌,產品包括58大門類9200多個品牌,企業銷售收入以平均每年81.6%的速度高速、持續、穩定增長。2009年,海爾集團全球營業額達1243億元(182億美元),品牌價值達到812億元。海爾一步步地走向了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