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8)

第三章中華民俗民風(8)

十一月十七阿彌陀佛誕辰

十二月初八臘八

十二月十六尾牙

十二月二十三小年,祭灶

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除夕

民俗禮儀

禮儀即禮節與儀式。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

中國的宗法製禮儀的本質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們認為一切事物都由看不見的鬼神操縱,履行禮儀即是向鬼神討好求福。因此,禮儀起源於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種特殊體現形式。到現代,禮儀才得到真正的改革,無論是國家政治生活的禮儀還是人民生活禮儀都改變成無鬼神論的新內容,從而成為現代文明禮儀。

古代政治禮儀

1祭天。始於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國都南郊圜丘舉行。周代人崇拜天,是從殷代出現“帝”崇拜發展而來的,最高統治者為天子,君權神授,祭天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結束。

2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禮儀與祭天大致相同。漢代稱地神為地母,說她是賜福人類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漢代以後,不宜動土的風水信仰盛行。祭地禮儀還有祭山川、祭土神、穀神、社稷等。

3宗廟之祭。宗廟製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人們在陽間為亡靈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廟。帝王的宗廟製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的位置,天子、諸侯設於門中左側,大夫則廟左而右寢。庶民則是寢室中灶堂旁設祖宗神位。

4對先師先聖的祭祀。漢魏以後,以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唐代尊孔子為先聖,顏回為先師。唐宋以後一直沿用“釋奠”禮(設薦俎饌酌而祭,有音樂沒有屍)作為學禮,也作為祭孔禮。南北朝時,每年春秋兩次行釋奠禮,各地郡學也設孔、顏之廟。明代稱孔子為“至聖先師”。清代,盛京(遼寧沈陽)設有孔廟,定都北京後,以京師國子監為太學,立文廟,孔子稱“大成至聖文宣先師”。曲阜的廟製、祭器、樂器及禮儀以北京太學為準式。鄉飲酒禮是祭祀先師先聖的產物。

5相見禮。下級向上級拜見時要行拜見禮,官員之間行揖拜禮,公、侯、駙馬相見行兩拜禮,下級居西先行拜禮,上級居東答拜。平民相見,依長幼行禮,幼者施禮。外別行四拜禮,近別行揖禮。

6軍禮。包括征伐、征稅、狩獵、營建等。

古代生活禮儀

1誕生禮。從婦女未孕時的求子到嬰兒周歲,一切禮儀都圍繞著長命的主題。誕生禮還包括“三朝”、“滿月”、“百日”、“周歲”等。“三朝”是嬰兒降生三日時接受各方麵的賀禮。“滿月”在嬰兒滿一個月時剃胎發。“百日”時行認舅禮,命名禮。“周歲”時行抓周禮,以預測小兒一生命運、事業吉凶。

2成年禮,也叫冠禮,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禮儀。

3饗燕飲食禮儀。饗在太廟舉行,烹太牢以飲賓客,重點在禮儀往來而不在飲食,燕即宴,燕禮在寢宮舉行,主賓可以開懷暢飲。燕禮對中國飲食文化形成有深遠的影響。節日設宴在中國民間食俗上形成節日飲食禮儀。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節吃冷飯寒食,五月端陽的粽子和雄黃酒,中秋月餅,臘八粥,辭歲餃子等都是節日儀禮的飲食。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順序,勸酒、敬酒的禮節,也都有社會往來習俗中男女、尊卑、長幼關係和祈福避諱上的要求。

4賓禮。主要是對客人的接待之禮。與客人往來的饋贈禮儀有等級差別。士相見,賓見主人要以雉為贄;下大夫相見,以雁為贄;上大夫相見,以羔為贄。

5五祀。指祭門、戶、井、灶、中霤(中室)。

6儺儀。濫觴於史前,盛行於商周。周代的儺儀是四季驅邪逐疫。儺儀中的主神是方相氏。兩漢,儺儀中出現了與方相氏相配的十二獸。魏晉南北朝隋唐沿襲漢製,儺儀中加入了娛樂成分,方相氏和十二神獸角色,由樂人扮演。至今遺存的貴州土家族儺堂儀為最完整典型。

古代稱謂禮儀

【直稱姓名】

1自稱姓名或名。

2用於介紹或作傳。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

【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係。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

【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一般隻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一種敬稱。

【稱諡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諡號。

【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

【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等等。

【稱郡望】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家庭是趙郡的望族。

【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

【稱爵名】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

【兼稱】如《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諡號;《促織》“餘在史館,聞翰林天台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謙稱】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鄙、敝、卑、竊、臣、仆。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寡、不穀。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一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分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一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麵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

【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豎子、小子等。

【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麵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即廚師。

3不同的朋友關係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共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一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分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麵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繈褓:不滿周歲。

孩提:兩至三歲

垂髫:三四歲至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黃口:十歲以下。

幼學:十歲。

總角:歲至十三四歲。

金釵:女孩十二歲。

豆蔻: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的少女。

束發:男子十五歲。

及笄:女子十五歲。

弱冠:二十歲。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知命:五十歲。

花甲:六十歲。

古稀:七十歲。

杖朝:八十歲。

耄耋:八十、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

跪拜禮

在漢代以前,我國還沒有正式的凳椅。人們在進食、議事、看書時,隻是在地上鋪一條用蘆葦、竹篾等編成的鋪墊用具,即席子,人們就坐在席子上,故稱“席地而坐”。如果請客人坐正席,則多墊一層席子,表示恭敬。就連朝廷的最高統治者也是“席地而坐”。

因此,古代所謂“坐”的姿勢,和我們現代人的“坐”完全不一樣。坐時要兩膝著地,然後將臀部坐於後腳跟之上,腳掌向後向外。古人的“坐”,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的跪。在接待賓客中,每當“坐”著向客人致謝時,為了表示尊敬,往往伸直上半身,也就是“引身而起”,使坐變成了跪,然後俯身向下,就這樣,逐漸形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禮。

古人認為,不跪不叫拜。拜,在古代就是行敬禮的意思。按照周代禮儀的規定,當時對跪拜的動作和對象,作了嚴格的規範,共分稽首、頓首、空首,稱為“正拜”。行稽首禮時,拜者必須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支撐在地上,然後,緩緩叩首到地,稽留多時,手在膝前,頭在手後,這是“九拜”中最重的禮節。一般用於臣子拜見君王和祭祀先祖的禮儀。(後來,用於僧人舉一手向人們行禮,也稱“稽首”。)

行頓首禮時,其他和稽首相同,不同者拜時必須急叩頭,其額觸地而拜。一般用於下對上的敬禮。

行空首禮時,雙膝著地,兩手拱合,俯頭到手,與心平而不到地,故稱“空首”,又叫“拜手”。這是“九拜”中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其他如振動,不僅要跪拜、頓首,拜後還要“踴”,即跳踴,一般都在喪事時,拜者往往捶胸、頓足,跳躍而哭,表示極度悲哀,凶拜,即行禮時,先頓首,後空首;吉拜,則在行禮時,先空首,後頓首;奇拜,奇為單數,即一拜;褒拜,即再拜、三拜。古代以再拜為重。

肅拜,是古代女子跪拜禮的一種。拜時跪雙膝後,兩手先到地,再拱手,同時低下頭去,到手為止,故又稱“手拜”。肅,手到地的意思。所以後來在書信來往中,為了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往往上“謹肅”。婦女行禮也稱“端肅”,即源於此。

到了漢代以後。才漸漸有高座,凳椅先後問世,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因而使原來生活中的“跪坐”起了很大變化。但跪拜禮仍然存在,直到辛亥革命勝利,隨著幾千年封建君主製度的覆滅,才結束了這種跪拜禮儀。

傳統俗信

俗信是人們在長期的生活、生產中形成的約定俗成的傳統理念。

民間俗信從原始宗教和巫術演變而來,經過民間長期傳承,已經成為一種風俗習慣。比如貼春聯、貼門神。除舊迎新之際,貼春聯、貼門神既裝點了節日的氣氛,給人煥然一新的感覺,同時又寄托了人們驅邪災、保平安的心願。它是一種信仰,對人沒有什麽傷害,不同於迷信。

兆頭

人們常以兆頭推測吉凶禍福。有些征兆已成為典型的民間俗信,如春節期間若將碗碟摔碎,被視為大不吉利,必須馬上說“歲歲(碎碎)平安”,以破解為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