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中華民俗民風 (5)
第三章中華民俗民風(5)
忌諱的數字有很多,從總體來說,忌單數,好事成雙,所以給人送禮或禮金都忌單數。“二”是雙數,但這樣的日子忌出殯,因為人們不希望壞事成雙。“三”諧音“散”,做壽和結婚忌這個日子祝壽、賀喜送禮也忌這個數字。“四”諧音“死”,大凶,所以門牌號、汽車牌號等都不宜有這個數字。“七”,有的地方婦女忌諱這個數字,如揚州。因為封建社會對婦女有“七出”的戒,犯了七條就要被休,所以該地有“七不出、八不歸”之說,“八”在這一點被禁忌,是因為有“分”的意思。“九”,音樂界頗為忌諱,因為世界上一些大作曲家如貝多芬等,都是在寫完第九部交響樂後死去的。忌“十三”本是西方的習俗,因為背叛耶穌的猶大排位十三。但中國開放以後,一些高級賓館為了迎合西方人,也避諱這個數字,不設十三層。江浙一帶忌“二十”,碰到這個數字就讀作“念”。據說是因為春秋戰國時吳王有個女兒叫“爾釋”,是被魚骨鯁死的。而“爾釋”與“二十”諧音,所以忌之。湖北長陽一帶忌“三十六”,據說是因為周瑜死於三十六歲。忌七十三、八十四,民間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因為孔子卒年七十三歲,孟子卒年八十四歲。
還有“七零八六”、“五三五四”之類的數字也忌諱,因為與“七零八落”、“散”和“死”諧音。
居家禁忌
禁拔去白發,俗說:“拔一根,生三根。”一般認為白發會越拔越多。
禁遠行前洗腳。台灣人認為夏天遠行前洗腳,會越走越熱,冬天則越走越冷。
吃飯時,碗中不得殘剩米粒,尤其大人常告誡小孩若不將碗中米飯吃淨,會娶貓某,嫁貓尪,貓字取麻臉之意。此說亦為民間對穀神敬仰的延伸,無非教訓孩童養成敬穀惜福的觀念。
吃飯時忌以箸敲碗,否則會淪為乞丐,因為隻有乞丐才會敲著空碗,挨家要飯。此外,吃飯時不可將筷子插入飯碗中,因其大意使人聯想喪俗中“拜腳尾飯”的風俗,予人不快及不祥之感。
忌食雞母肉。如果小孩吃了雞母肉(指下過蛋的母雞),皮膚會像母雞一樣多皺紋。
房屋坐向忌“坐南向北”,俗謂:坐南向北,餓到攬(撲地之意)。為避窮運,自忌諱坐南向北。以地理環境而言,坐南朝北的房子必冬冷夏熱,不宜居住。
忌房屋大門與路口或柱子、樹木相對。對著路口易與鬼煞對濡,要匡“八卦鏡”鎮邪。若對著柱子、樹木,會破壞風水,家道中落,要掛一個“對我生財”的小木牌化解。
造屋時忌遭人暗埋祟物,即在地基或壁牖中放人相木、稻草人、上書姓名、生辰。遭咒者會傾家蕩產。為此,屋主在建屋時會極力禮遇木土、泥水匠,唯恐稍有怠慢會遭工匠的報複。
忌人在戶碇(門檻)上站立,否則觸犯戶碇神,會遭災厄臨身。
家中打掃忌由內掃到外,因恐將財運福氣掃出門。反之,若想驅黴運,則須由內掃到外了。打掃時亦不可將椅子椅腳朝上堆疊,因喪事中亦有將椅子翻疊的習俗,亦使人聯想到喪事,自然力求避免。
忌在屋中張傘,俗信在屋內張傘會遭小偷。
禁止日落後探病。因日落後陰氣重,病人生病時陰氣亦重,所以俗信晚間探病會使病人的病情加重。
七月夜間禁止外出。俗信七月孤魂野鬼四處遊蕩,人們因為懼遇夜鬼,所以晚上除非有急事,否則沒人會冒險外出。再如一旦遇到鬼,隻要咳嗽幾聲,鬼就離開了,或是夜行的人常邊走邊唱歌,鬼就不敢出現。
傳統節日
春節
春節,是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春節的曆史很悠久,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曆,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到了民國時期,改用公曆,公曆的一月一日稱為元旦,農曆的一月一日稱為春節。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隻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韻味無窮。
春節的由來與傳說
春節和年這兩個概念,其意最初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穀的生長周期稱為“年”。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關於春節的傳說有很多,現介紹其中一種——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除夕夜整夜不睡,以迎接新年的到來,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曆,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在太古時期,有一種非常凶猛的怪獸,在深山密林中散居,人們稱之為“年”。它的形象猙獰,生性凶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甚至吃人,因此人們談“年”色變。後來,大家慢慢發現“年”都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嚐一次鮮,而且都是在天黑以後出沒,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渡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架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裏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求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得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靈保佑自己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大家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閑聊壯膽,這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春節的習俗
掃塵。“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所以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幹幹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
貼窗花和“福”字。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對美好未來的祝願。
年畫。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人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
守歲。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
放爆竹。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新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春節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
春節食俗。我國許多省份都有醃臘味的習俗,其中又以廣東省的臘味最為著名。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再加上有著變化多端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遊子都要不遠千裏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過年,因為和麵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
春節詩歌
田家元日
(唐)孟浩然
昨夜鬥回北,今朝歲起東;
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
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
田家占氣候,共說此年豐。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拜年
(明)文征明
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元宵節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於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並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曆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聰明、風趣又善良。有一天冬天雪後,東方朔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麵、正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勸阻,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法和家人見麵。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她更加思念家人。而且她覺得自己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非常同情,於是就答應她想辦法使她與家人團聚。
後來有一天,東方朔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算卦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都城裏的人都極其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不敢耽擱,迅速將其送到宮中。
漢武帝接過紅帖一看,隻見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東方朔。東方朔假意地沉思了一會兒,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就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同時,還要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以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長安城裏張燈結彩,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於和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把這天稱作元宵節。
元宵節習俗
吃湯圓:民間有元宵節吃湯圓的習俗,湯圓在有些地方又稱“元宵”、“湯團”,這些名稱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鬧花燈:正月十五鬧“花燈”,張燈、觀燈是元宵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元宵放燈的習俗本來隻在宮廷中舉行,後來流傳到民間。
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元宵燈節期間,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最佳時機。
走百病:元宵節除了有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她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祛病除災。
元宵節詩詞選
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