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時代的棄兒 (1)
劉備卻拖泥帶水。
劉備總是這樣,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拖泥帶水。這一次,他的拖法是帶上樊城老百姓一起長征,大家生死相隨往襄陽走。
諸葛亮倒吸一口冷氣,覺得劉備這個人真是匪夷所思:自己都朝不保夕了,還拖上大家一起朝不保夕。這樣的人不是狠人,就是佛。
諸葛亮自然不相信劉備是個狠人,應該算是佛,人間的佛,活佛。可諸葛亮以為,做人間的活佛其實很累,因為那隻意味著一件事——犧牲。
劉備卻願意犧牲。劉備是個有犧牲情結的人。就像有些人隻能在意淫中達到一樣,劉備是個活在“犧牲想象”中才有快感的人兒。他著實與眾不同。
諸葛亮無可奈何,隻能盡人事知天命。他對劉備說:“可令人遍告百姓:有願隨者同去,不願者留下。”諸葛亮希望,留下的人越多越好。多留一個人對劉備而言就多一份輕鬆,也就多一份生機。
卻沒人願意留下。兩縣百姓全都想走,他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場麵令人動容。這是一個人的號召力,也是佛與人的大不同。諸葛亮看見老百姓們扶老攜幼,號泣而行。心情那叫一個複雜和震撼。
劉備也被震撼了。卻是羞愧的震撼。因為劉備認為,兩岸哭聲不絕,老百姓之所以要滾滾渡河,過上顛沛流離的生活,錯全在他一人——他沒有能力保護他們。所謂荼毒眾生,這是劉備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因此接下來他做出了一個在他看來合情合理的舉動:準備投江而死。劉備的投江之舉動作堅決,表情真摯,很具感染人的力量,看得兩縣百姓目瞪口呆,心為之去。
好在——未遂。劉備的左右拉住了他,堅決遏止了劉備輕生的企圖。劉備這才哭著勉強上路,挈婦將雛,浩蕩前行,直往襄陽而去。
襄陽果然是劉琮的襄陽,而不是劉備的襄陽。
因為劉琮拒絕開門。盡管劉備在襄陽東門前反複向劉琮表白,自己隻想救百姓,並無他念,可劉琮不為所動。劉琮以為,漂亮的言辭往往隱藏著險惡用心,越是光明正大的理由背後,動機越是齷齪不堪。所以他的城門,不能為此類人而開。
有一個人卻願意為劉備開門。魏延。
魏延是襄陽守將,一向同情革命,見不得百姓受苦。他在城樓上看見劉備屁股後麵跟著軍民十來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大家全指望著他闖一條生路出來,覺得這個人真是不容易,快扛不住了。魏延當下就輪刀砍死守門的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招呼劉備快快進城。
劉備沒有進去。劉備突然覺得,這樣進城不夠文明,很有占領的意思。他希望劉琮光明正大地向他發出邀請,他再雄赳赳氣昂昂地進去。
劉琮沒有向他發出邀請,而是用陰沉的眼光看著他,看著這個他稱之為叔父的人,一言不發。與此同時,忠於劉琮的另一襄陽守將文聘飛馬引軍而出,槍挑魏延,上演了一出武鬥。
劉備隻得離開。事實上這兩個人誰打贏都已經無關緊要,重要的是襄陽內訌了,劉琮不歡迎他,這樣的發現讓劉備傷感。他轉而來到城外劉表墓前,向後者哭訴自己的委屈與壓抑,表達了類似於“人生的路啊,為什麽走不下去”的迷惘與憂傷。
跟著他的十來萬軍民齊聲痛哭,哭聲裏同樣有對自身命運的感慨和不自信。曹操的大部隊卻如影隨形。按照諸葛亮的提議,劉備決定往江陵撤,以避鋒芒。
但是,這樣的撤退是危險的。因為一路跟隨的老百姓太多,劉備的人馬每天隻能走十幾裏地,曹軍如果快馬加鞭的話,他們將很快被追擊,乃至被圍奸。
諸葛亮知道,這是遲早的事情,但他無計可施。
不錯,他是這樣時代一等一的軍師,可劉備也是這個時代一等一的活佛。任何人間的計謀在活佛麵前都是失靈的,諸葛亮非常清楚這一點。
所以他不做無用功,再一次抱持盡人事、知天命的消極人生觀,靜觀命運如何在他身上圖窮匕現。
劉備的部下們卻不信這個邪。他們從純軍事的角度出發建議劉備要放下包袱輕裝上陣。劉備當然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可劉備以為人世間最重要的事情其實是負荷而行,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一個人隻有在兩種狀態下是沒有包袱的:剛出生時;與世長辭後。所謂赤條條來去了無牽掛。
所以劉備語重心長、淚如雨下地對他的部下們說:“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很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意思。便負荷前行,做人世間最沉重的那一個人。十萬百姓聞知此事又是一片哭聲,覺得道路雖然是曲折的,可前途是光明的。因為有劉備在。
這個不拋棄不放棄的人帶著他們往前走。
劉琮的命運在此時進入了倒計時。
因為曹操來了,不容置疑地來了。曹操要安排襄陽的一切,包括他們每一個人的命運。
事實上在此之前,劉琮的命運是有過轉機的。他的謀士王威告訴他說:將軍你既然已經歸降曹操了,劉備又已離開襄陽,如此一來,曹操肯定懈弛無備。這是個良機啊將軍,如果將軍能夠出奇兵,於險處設伏曹操,則操可獲也。殺了曹操就可威震天下,到那時中原雖廣,也可傳檄而定。這可是千古偉業,將軍切莫錯過。
王威的話聽上去很有誘惑力,但是對劉琮不起作用。因為一個首鼠兩端的人對任何建議都不會立馬拍板,而要論證再論證。劉琮就將王威的建議轉給蔡瑁去論證,可想而知,這樣的論證是殘酷和血淋淋的——王威被剝奪了建議權。他的生命也差點被剝奪,蔡瑁一怒之下要殺王威,後被蒯越阻止。
由此,劉琮的命運裏就少了主動出擊的成分,隻剩下了任人擺布。任曹操擺布。曹操在一個天不刮風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陽的日子裏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並且即日起程。
劉琮怕怕了,他突然覺得青州很有可能是他人生的終點,便不願去,給出的理由是“不願為官,願守父母鄉土。”事實上這樣的理由是蒼白的——對於一個放下武器舉手投降的人來說,抵抗力等於零——去不去青州不是劉琮說了算,而是曹操說了算。
曹操哄小孩(劉琮在曹操眼裏還真是個小孩,不管是歲數還是智商)似的對劉琮說,乖,聽話,青州靠近帝都,我教你隨朝為官,是為了免在荊襄被人圖害。你這孩子,怎麽不懂我的心呢?
劉琮確實不懂曹操的心。他隻知道這個跟他父親同輩的人在占領了荊州之後又將他驅逐了。所謂“永為荊州之主”的承諾雲雲,隻是一句哄小孩的話語,當不得真的。便上路。無奈地上路。
陪伴劉琮一起上路的是他的母親蔡夫人。還有故將王威。王威本來可以不去青州的,就像其他官員一樣,將劉琮人等送至江口就可返回。王威沒有返回。他想看一看這個人的結局。還有自己的結局。
他們都是這個時代的棄兒。棄兒的命運是不是一定很慘?劉琮和王威希望上蒼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卻是肯定。當於禁奉曹操之命將手中寶劍捅入他們的後背時,劉琮這才知道,自己曾經錯過一次挽救自己性命的機會。盡管那樣的挽救是有風險的,沒有絕對的勝算,卻是唯一一次有可能改變命運走向的機會——很可惜,他沒有把握住,而是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他人去裁決……
劉琮臨死前看一眼同時中劍的王威,發現這個老實人一臉悲憤卻又無可奈何,就像一隻被叉子叉住的青蛙,雖然四肢亂動,敗局卻已注定。
就像他,就像他身後的荊州,都已是曹操自由裁量的對象。
蔡瑁的命運要好得多。若幹個日子之後,已經當上鎮南侯、曹操水軍大都督的蔡瑁在總結自己的成功之道時說了這樣一句話:識時務者為俊傑。
不錯,人生的很多道理都在老生常談中。老生為什麽常談?就因為這些道理都是一句頂一萬句的人生總結。是用血寫成的。比如王威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