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和領導搞關係——就是要抱老板的大腿 (4)

而且,對於個人發展來說,加入“小團體”也對自己極為不利,領導會認為這群人都是從眾的,其他人幹什麽,別人就會接著幹什麽,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有功勞時不一定會有你的份,但是一旦發生了不好的事情,你一定是難逃其責的。“小團體”的特色,用《紅樓夢》裏的一句話形容那就是“一損俱損”。

辦公室裏搞小團隊,對於人際關係來說也非常不利,很容易讓人失去做事的原則,走個後門、開個綠燈都是在所難免的,不痛不癢的小事也就算了,但是一旦被有心人利用,很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藍雅琴跳槽進了一家中型公司,第一天上司領著她進辦公室,多數人沒抬起頭來,於是,她隻能老老實實一個人坐在辦公桌前熟悉了半天的環境,到中午吃飯時,仍然沒人和她說話,下午她又這麽坐了半天,一天下來讓她很難受。

第二天,她開始爭著打掃衛生、整理報紙、打水,即使這樣,很多同事對於她還是熟視無睹。於是藍雅琴心裏非常的孤單無助,終於有一天,她找了個機會,接近了辦公室的羅姐和小娟,她請二人吃飯,有時候帶些小禮物給她們。

終於,羅姐、小娟和藍雅琴就成為辦公室的一個小團體了。藍雅琴其實和羅姐、小娟在本質上不是同一類人,她每天兢兢業業地上班,也不會像其他兩個人那樣遲到早退。所以領導曾經考慮給藍雅琴提高工資,可是考慮到她與另外兩人走得太近,又擔心她會不小心把漲工資的事告訴羅姐和小娟,而讓兩個人產生不滿,所以遲遲沒有給藍雅琴漲工資。

職場裏,站錯隊是非常危險的,接下來發生的一件事情,更徹底地傷害了藍雅琴。羅姐和小娟其實非常瞧不起藍雅琴,她們覺得藍雅琴隻不過是為了討好她們,不讓自己太可憐而已,所以她們二人悄悄做了出賣公司的事情根本就沒和藍雅琴說過。

第一次做沒被發現,做第二次的時候被領導抓了個正著。

這件事本來是沒有藍雅琴什麽事的,藍雅琴也是真的什麽都不知道,但是因為三人平時關係過好,所以領導還是開始懷疑藍雅琴,他在不信任羅姐、小娟的同時也不再信任藍雅琴,甚至覺得藍雅琴也許早就知道了什麽,但是卻知情不報,性質也非常惡劣。

雖然藍雅琴極力為自己辯解,但是和領導之間已經有了隔膜,要想在公司更好地發展下去幾乎是不可能了。藍雅琴覺得自己很無辜,覺得是羅姐、小娟辜負了自己的信任,後來和羅姐、小娟的關係也就一下子降到了冰點。

好好的小團體,在利益麵前不但土崩瓦解,而且還反目成仇!

心理學專家支招

辦公室的危險就在於,很多時候,一個人即使願意從眾、和別人走在一起,但是真正走到一起之後,如果這個人能力平庸,因為職場是獨立的,所以這個人做事情的時候照樣得不到幫助。但是,如果此人能力超強,他所擁有的器重和賞識,也會使小團體裏的其他人覺得不舒服,自然就會產生暗地裏的中傷和陷害。

也許有讀者要問,那麽不加入小團體別人就不會妒忌嗎?這是一個開放式的答案,我們可以用這樣的一個例子來解釋人們的心理,那就是世界上優秀的人很多,但是大部分的人不會在看到電視上或者是報紙上優秀的人物的時候,出現妒忌的感覺。

但是越是貌似“抱團兒”的人越容易出現攀比的心理,所以,在工作中,要習慣一個人待著,因為一個人待著,並不等於被別人孤立,也不會有人覺得這是一件可憐的事情。要學會享受一個人的時光,不依賴別人,也不依賴某種東西或行為。獨處的時間能夠幫助你客觀正確地認識自己,也是形成自己獨立個性,發展職業的一種好方法。拆屋效應——不要拒絕,你以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拆屋效應來源於魯迅先生在1927年寫的一篇文章,他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裏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魯迅先生的這個例子一語中的,後來,這種人們麵對困難“循序漸進”的心理就被叫做拆屋效應。絲毫不用懷疑的是,很多老板好像都讀過這段文字,也深諳員工的這種心理,所以很多時候,職場人士會發現,領導經常會分配下來自己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當領導拋來這樣的燙手山芋時,怎麽辦?大多數人都會避而不及,找個借口匆匆躲過,還有人,會裝作聽不懂、不接招。

終於,領導可能會鎖定住一個人,讓他去完成這個工作任務,如果這個人是你,你會怎麽辦?

是單純地對領導說“我的能力達不到”,還是自以為聰明地說,我想我現在手頭工作緊張,沒有時間處理這個問題,其實,隻要是逃避,無論找什麽借口都是沒有用的。

你絲毫不用懷疑的是,領導也不是天生就當領導,當你想到某個借口的時候,你的領導早在出道的時候就用過了。他,怎麽可能看不透你?

相反,這樣的回答卻在同事當中暴露了你的怯懦,雖然其他人並沒接招。

唯一正確的方法是,即使不能在麵對“燙手山芋”時主動請纓,也必須要停止說“我做不了”這樣的話。

何立凱在公司工作多年,雖然沒有任何職位,但是他為人穩重,任勞任怨,得到了公司大多數人的肯定和讚賞。大家認為,他的升職隻是時間的問題。

有一天,一個偶然的原因,經理從某些渠道得知外地一個小城鎮需要公司的產品,於是有意選派人員前往。大家都知道這項任務可不輕鬆。

且不說,公司的出差條件並不優厚,就說經理的要求,小城鎮有5家有意向的單位,至少要拿下3個,就足以讓人退避三舍。

對於在那個小城鎮毫無根基的公司來說,很有可能出現的情況是,5家都談了,但是哪家都沒有談成功,誰也不想大冬天地跑到外地那個小城鎮吃苦受罪,沒有業績,回來還要領受責備。不如就在辦公室裏老老實實地待著,等著客戶電話,如果有人來電,那麽就讓客戶前來考察,還能夠申請到一筆經費,輕輕鬆鬆地陪客戶吃飯、喝茶?

但是,何立凱看到大家靜默的狀態,就主動地承擔了這項任務,所有人在舒了一口氣的同時,又為他惋惜。要是這個任務完成得不好,勞神不說,還會影響升職。

不出所料,何立凱在小城出差的日子並不如意,他在該城聯係了幾家工廠,但都沒有采購公司的產品,雖然事先和那些單位的負責人通過電話,但是到了當地之後,他發現要和一群素未謀麵的人建立信任、達成共識並最後簽合同簡直太難了。

但是何立凱還是盡心盡力地對自己的產品進行了詳細的解說,而且,還真誠地給那些公司做了贏利分析。終於有一天,一個偶然的原因,他巧遇了一個客戶,成就了公司一項比較大的單子。原本,這名客戶本不在公司給的聯係名單之內,他隻是偶爾來過一次,並沒有業務來往。當他再次來時,何立凱準確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這讓他很感動,於是當有合作的機會時,他很快選擇了簽約。

後來,這名客戶帶動了其他的客戶,接連又有幾家簽約,當何立凱離開的時候,他驚喜地發現,簽約的客戶已經達到了8家。

回到公司之後,總經理親自去接何立凱,而且,他給了何立凱一份任命通知,看到通知下發的時間,讓何立凱一愣。原來,當何立凱沒有私念,主動接下這個任務的那一天,總經理就決定給他升職了,總經理的原定計劃就是5家客戶,如果隻談妥一家也能證明何立凱不辱使命,即使一個客戶都沒談成,也了解了當地的情況,為以後開展項目提供了經驗,照樣不虛此行。

所以,當何立凱帶著八家客戶的業績回公司的時候,完全可以稱得上是為公司建立奇功!

心理學專家支招

很多困難,容易在人的心理上被放大。而且,當領導分配下來特別難以完成的任務時,他可能已經利用了“拆屋效應”,也就是說,他的要求貌似很高,但是心理期望值並不高,這樣的任務才是責任風險很小的任務。

當麵對這種情況的時候,如果你習慣性地說“我不行”,過一段時間以後他會覺得你真的不行,所以幹脆不給你指派任務。相反,如果你先把工作接下來,即使你完成得不夠好可能也不會損失什麽。如果你能有“這個我做起來有些難,但是我會努力的”,然後全力投入把問題給解決,那麽就會有超出想象的收益。

當然,如果領導的任務分配下來後,做的過程中發現按自己現在的能力完成不了,應該盡早和領導溝通,不要在最後一天提交完成度不高的答案,至少要讓領導有時間來得及更改執行方案。 

鳥籠效應——加班就是那隻引人聯想的“鳥籠”

鳥籠效應是一個著名的和有意思的心理現象,它起源於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事情是這樣的,1907年,詹姆斯從哈佛大學退休,同時退休的還有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

一天,他們兩個人打賭。詹姆斯說:“我有個辦法,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聽完詹姆斯的話,卡爾森根本就不相信,他說:“我不會養鳥的,因為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養一隻鳥。”

沒過幾天,卡爾森過生日,詹姆斯送上了一份禮物,那是一隻精致漂亮的鳥籠。卡爾森笑著說:“即使你給我鳥籠,我還是不會養鳥,我隻當它是一件漂亮的工藝品。你和我的賭,你會輸的。”

可是,從此以後,卡爾森家裏隻要來客人,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大部分的客人就會問卡爾森:“教授,你養的鳥去哪裏了,是飛走了嗎?”卡爾森隻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不是這樣的,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每當卡爾森這樣回答的時候,就會換來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教授隻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就成功了。

在人們的生活中同樣如此,人們很難去親眼看到事情的真相,所以很多事情,人們都會靠著常規思路進行推理。舉個例子來說,如果在工作量正常的情況下,某一個同事還每晚留在公司加班,其他人會聯想到什麽?人們第一個直接的反應不會是這個同事多賣命工作,而是,他利用加班為借口,占用公司的資源去……

楊彥有個工作習慣就是加班。

每天他第一個來到辦公室,而且從坐到工位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工作,除了中午休息,他的時間利用率是非常高的。

一天下來,高效率的運轉讓他非常疲憊,但是,到了下班的時候,他總是不自覺地還想加班,大家都走了,他就一個人加班。

這和他的第一份工作經驗有關,之前他在小公司上班,小公司的領導從來是加班到深夜的。所以楊彥和同事們加班也是理所應當的事情,試想,下班的時間,人家都還在辦公桌前或正襟危坐,或忙忙碌碌,大家誰也不想出風頭,邁出第一步。於是,要下班了,大家都耗著,誰也不願意做一到點就走的懶惰員工。久而久之,在這樣的氛圍下,楊彥就養成了加班的習慣。

現在的大公司,大家都會下班就及時離開,隻有楊彥還堅持加班。原以為對工作多付出一些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沒想到的是,在工作上他越較勁,同事們越不喜歡他,外出逛街、購物或者聚會從不喊他。

有時候周六、周日沒什麽事情,他也會主動來公司工作,周一上班時,部門主任和同事嗅見辦公室裏一股子彌漫不去的碗仔麵氣息時,臉上會浮現出含意複雜的表情,甚至領導不但不表揚他,還說:“如果一個員工不能將職業與生活合理規劃,下班以後還是賴在辦公室裏,待到末班車開來才依依不舍地離去,他的生活就太封閉,會直接影響他們對這份工作的興趣的長久性。”

楊彥感到自己明顯被孤立起來了。有一次,他和一個同事因為一件小事吵了起來,他很憤怒地質問:我到底做錯了什麽?同事很不友好地反問他:這還要問,你自己最清楚不過了。不要處處顯得你很能幹,是金子如果被沙子埋了,也不一定發光啊,掂量掂量自己吧。別太把自己當回事兒。

有一次,一個偶然的機會讓楊彥聽到了同事之間的對話。

A上司對B同事說:“咱們部門,楊彥是個很特別的人。”

B同事說:“是呀,每到下班,他都一個人加班到很晚才走。”

A上司問:“楊彥都加班幹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