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絞縊〈絞刑〉之刑 (1)

一、三尺白綾

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中國唐朝。

「皇上,喝口水。」高力士恭敬地將杯水遞給了唐玄宗。

高力士是唐代的著名宦官,一直服侍於唐玄宗,且對他忠心耿耿,也得玄宗的寵信。

「愛妃,行走了這麽長的一段路,妳肯定也口渴了,妳先喝吧。」唐玄宗看著身旁的楊貴妃憐惜地說,然後將杯水遞給了她。

唐玄宗遭逢安祿山叛變,被凶猛無比、嘶牙咧嘴叛軍一路追殺,他疲憊不堪,但仍關心著他的愛妃。

「謝謝皇上,玉環先喝了。」楊貴妃將杯水接了過來,然後用小嘴慢慢啜飲。

楊貴妃眼角帶淚,臉色死白不再紅潤,似乎受了極大的驚嚇。唐玄宗看著他的絕代佳人,嗬護、愛憐之心油然升起,早把被追殺的事拋諸腦後。

禁軍將領陳玄禮看了不禁搖搖頭,事到如今,兵士們皆認為叛亂的禍根皆因楊貴妃這個「紅顏禍水」而起。

楊貴妃是唐玄宗的兒子壽王瑁的妃子,因貌美善歌藝,被玄宗寵幸,集「三千寵愛於一身」。

之後他的堂兄也就是楊國忠沾了堂妹的榮耀與光彩,被楊貴妃推薦而任官,之後更成為唐朝宰相,也就後人所說的「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楊國忠不斷憑借楊貴妃擴張自己的權力,更視節度使安祿山為眼中釘,想拔之而後快,不過安祿山也非省油的燈,他決定叛變,史稱「安史之亂」。

安祿山以誅楊貴妃之兄楊國忠為名發動叛亂,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二月十二日,叛軍攻占洛陽。

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皇城長安的大門──潼關被攻破,眼看長安即將失守,六月十三日,唐玄宗在禁軍的保護下,帶著皇子、貴妃、重臣逃離長安。

這列落難的隊伍行經馬嵬坡時(今陜西興平縣),兵馬突然停了下來。原來禁軍將領陳玄禮與士兵認為安祿山之所以會叛亂,全因楊國忠、楊貴妃而起,於是先將楊國忠父子亂刀砍死,憤怒的士兵們接著算起第二筆帳!

《高力士外傳》寫道,士兵們因為痛恨楊國忠,也把楊貴妃牽連進去了,認為楊貴妃也非死不可。

禁軍逼唐玄宗皇帝必須處死楊貴妃,不然,六路兵馬,人去鎧甲、馬卸鞍,絕不再護駕。在高力士的極力勸說下,《舊唐書?楊貴妃傳》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皆記載,傷心又無奈的唐玄宗隻能賜楊貴妃「三尺白綾」自縊。

「什麽,『三尺白綾』賜死!」

楊貴妃嬌嫩又豐腴的身軀抽搐了起來,她嚇到癱軟在地,接著哭的是「梨花帶淚」跪倒玄宗麵前,苦苦哀求免死。

但唐玄宗淒慘地說:「貴妃呀,貴妃,我顧不得妳了。」話說完,唐玄宗撇過頭不再憐望他一直疼惜的楊貴妃。

唐玄宗自保的絕命話,又引來一陣低頭啜泣。之後楊貴妃請求玄宗讓她到佛殿祈禱後死,玄宗準許,命高力士引她到佛殿。

楊貴妃昏昏沉沉走到佛殿院中,隻見高力土已在一棵梨樹上把「白綾」給係好。

這白綾是中國傳統絲織物,自古就是君王賜與罪臣、繽妃自殺用的「刑具」。三尺指的是長度,不一定正好三尺,隻要能夠用來上吊就可叫「三尺白綾」。

楊貴妃望著白綾長歎一聲,然後向馬嵬坡方向跪倒說:「聖上呀,聖上,玉環伴你二十年落得如此下場!」話說完,她自行「縊死」於梨樹下,死時三十七歲。

公元756年7月15日,楊貴妃自縊後,她屍體由佛堂運至驛站,置於庭院。唐玄宗還召禁軍將領陳玄禮等將士進來驗看,好證明楊貴妃確實死在馬嵬坡。

正典史籍如此記載,但也有人認為楊貴妃是被亂軍殺死,還有人說她是吞金而死。還有一種說法是,楊貴妃沒有死,隻是被貶為庶人,並被下放於民間。

比較離奇的說法是,楊貴妃當時逃亡到日本的「久穀町久津」,並在日本終其天年,在馬嵬坡自縊的隻是一個侍女而已。

二、大貪官和珅之死

「絞縊」簡單來說就是用繩子將人勒死或吊死。

在中國曆史上,「絞縊」是犯人保留全屍的最好方式。皇親貴族或文武百官犯了罪,為保全屍,通常會請求皇帝「自縊賜死」或「絞刑處死」,一來可算是有尊嚴的死去;二來有了全屍就是能夠投胎轉世,免做孤魂野鬼。

「絞縊」何時作為懲殺犯人的刑罰,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最早的文字紀錄應該是記載於史書《左傳》上。

書上曾寫到,「若其有罪,絞縊以戮。」這「絞」應該就是指繩子或帛(絲織物),可以將人給吊死。

絞刑作為法定刑罰,初見於北魏與北齊,隋朝則定死刑為斬、絞兩種。除了元代無絞刑之外,其餘各朝均列於正刑內,直至清末。

「絞縊」的執行方式大致可分為「縊(吊)死」、「勒殺」、「絞殺」與「絞刑台絞死」四種,執行方式將分四次說明。

先來說明何謂「縊死」。

「縊死」俗稱吊死,就是用繩索套在人的頸部,人體吊在半空後,自身的重力會拉緊頸部上的繩索,讓人逐漸窒息或是頸椎折斷而死。

被吊死的犯人如果是從高處墜下,套在犯人頭上的繩索甚至會將人的頸部扯斷,讓犯人身、首分離。

開頭所述的楊貴妃是被唐玄宗賜死,自行「縊(吊)死」於梨樹下。三國時期的猛將──呂布,也是被「縊死」。不過他死後並無全屍,被吊死後,還被斬下頭顱示眾。

東漢建安三年(198年),曹操攻打呂布的根據地下邳,呂布兵敗後被俘。

呂布被捆到曹操麵前,曾要求鬆綁,曹操笑說:「綁老虎不得不緊。」呂布於是求饒說:「曹公得到我,由我率領騎兵,曹公率領步兵,可以統一天下。」

曹操一聽頗為心動,呂布原本也以為可逃過一死,沒想到劉備在曹操耳邊「咬耳朵」,劉備說:「君(曹操)不見丁原與董卓的下場嗎?」

呂布大驚失色,急忙說:「大耳兒(劉備)最不能相信。」

曹操仔細思量後,認為「養虎為患」,便下令將呂布「縊死」於白門樓。之後執刑官將他的頭顱砍下獻給曹操,曹操藉此威嚇現場的文武百官。

日本動畫《三國誌》裏的呂布又是另一種死法,他是被五花大綁之後,頸部被幾位士兵套上一圈又一圈的繩索然後活活勒死!

清朝的大貪官──和珅,也是「自縊」而死。

和珅死前的身價可說是富可敵國,不義之財他總共搜刮了將近二十年,他的家產經過計算後比當時清朝十年的收入總和還要多。和珅死後,家產被清朝政府沒收,清朝國庫頓時充足了許多。當時民間便流傳著一句諺語,那就是「和珅跌倒,嘉慶吃飽」。

和珅當官之後備受乾隆皇帝寵愛,許多大臣想拉他下野不過都失敗收場,有些人還因此掉了官帽與腦袋。

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清朝的太上皇乾隆於養心殿駕崩。乾隆一死,和珅立刻倒台失勢,於是嘉慶皇帝開始算總賬。他將和珅革職,接著查抄他的家產,然後將和珅逮捕入獄。

嘉慶皇帝原本打算「淩遲」和珅,不過眾臣包括劉庸(劉羅鍋)認為他雖然罪大惡極,但是畢竟擔任過先朝的大臣,應改賜和珅獄中上吊自盡。最後嘉慶皇帝以一條「白綾」賜死和珅。

聖旨傳至獄中,和珅領旨後將脖子往白綾布上一掛,懸梁自盡。乾隆死後第十五天,和珅身亡,死時五十歲,留下清朝第一大貪官的罪名。

三、嶽飛死因之謎

「絞縊」的執行方式之二為「勒殺」,這又是如何執行?

「勒殺」是以繩索或布條,勒住人的脖子而使之窒息而死,通常由一名或兩名劊子手執行。

曆史流傳「精忠報國」的民族英雄──嶽飛是被毒死或是被打斷肋骨而死,但2010年於大陸河南省出土的石碑卻記載,嶽飛是被「勒死」。

也有人認為,1142年的除夕夜,嶽飛是在杭州的「風波亭」被兩名獄卒持白綾巾給「勒死」。

公元1127年4月,金滅北宋,同年5月,宋高宗在南京繼位,史稱南宋。

同年,嶽飛率領嶽家軍抗金,多次打敗金兵,聲威大振,金兵因此流傳著「撼山易,撼嶽家軍難」的名句。

就在嶽飛準備趁勝追擊時,宋高宗卻向他連下十二道「金牌」,急令嶽飛班師回朝。嶽飛大惑不解,悲憤之餘還是帶領嶽家軍回朝。

嶽飛回到京都,宰相秦檜便下令逮捕他,將他關進掌管刑獄的「大理寺」。當年的除夕夜,宋高宗以「莫須有」的罪名下令賜死嶽飛於「大理寺」,當時嶽飛年僅三十九歲。

嶽飛到底是如何死的,一直沒有定論。2010年3月6號,河南省長葛市的村民在一塊墓地上挖土時,無意中發現地下埋有多塊古石碑,一共挖出二十多塊。

其中一塊石碑刻上《嶽氏族譜》,關於嶽飛身世、事跡跟死因石碑上都有說明。碑上記載,朝廷連發十二道「金牌」令嶽飛退兵,嶽飛回到京都死在獄中。至於死因,其中有「十二月二十九日將王勒死」字樣。

許昌市文化局一名官員表示,《嶽氏族譜》的發現,推論出嶽飛是「被人勒死」的說法,可推翻傳說中嶽飛是被毒酒毒死,和被打斷肋骨而死的兩種說法。

嶽飛是否被勒死還有待商榷,接下來這個人卻差點成為中國第一個被勒死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