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刖足 (1)
一、永巷的慘叫聲
「啊!」
《永巷》內一間刑房傳出撕心痛肺的淒厲喊叫聲。
刑房門外有兩名一高一矮的太監把守著,比較矮的太監年歲大些,約莫三十來歲,高的太監就像個十六、七歲的毛躁小夥子。
漢朝的《永巷》是中國最早專門收監女囚犯的監獄,是宮內一條狹長的小巷,長巷之後便是嬪妃、宮女所住的地方,後來,隨著中國王朝後宮女人們不斷的彼此鬥爭,《永巷》成了幽禁失勢或失寵妃嬪的地方,也是單獨關押宮中女性犯罪者的監獄。
在《永巷》眾多被關押的女囚中,最有名氣,遭迫害最深的就屬劉邦的愛妃──戚夫人。
刑房內傳出女子微弱的啜泣聲……。
小太監早就聽聞今天要處刑的女犯人就是戚夫人,他忍不住好奇心,朝刑房裏看去。傳言戚夫人美若天仙,能歌善舞,不瞧瞧怎麽對得起自己。
裏頭不見美女,隻有一披頭散發,臉部汙穢不堪的女子,她手上銬著木鐐,倒臥在地,左腳膝蓋以下全沒了,她的小腿被斧頭給狠狠剁下。
女子身旁站有一身材魁武的刀斧手,這大斧斧頭擱地,斧刃上還有一大片的血跡。小太監心想,方才被斬斷左腳的女子,肯定就是戚夫人。
而在刑房另一側坐著的尊貴女子,應該就是心狠手辣的呂太後。她衣著華麗,身後有多名宮女伺候著,兩旁還有武士近身保護。
刀斧手默默地看著戚夫人。之前她失去的不僅是宮中的地位與權勢,這次連她能跳出曼妙舞姿的雙腳也保不住。
戚夫人看著她被斬斷的小腿不斷地哭泣!蹲在一旁的一名老者趕緊在斬口處抹藥包紮,要是戚夫人失血過多而死,而無法繼續受刑,他也會死的很難看。
「別看了,當心掉腦袋。」相隔不到兩扇門距離的矮太監提醒小太監。
矮太監體型瘦小,對屋內所發生的事莫不關心。他之前是個窮書生,麵貌又平常,鄉裏的青梅竹馬不願意跟他成婚,他一氣之下就偷了幾兩銀子請人閹了他,傷勢一好就入宮當太監。
「**」沒了他不在乎,他隻關心明天還有沒有飯吃而已,更不想管他人死活。
「老哥,我在宮裏也看過不少處刑方式,挖眼、砍頭之類的,砍掉雙腳我還是第一次看到,你看過沒?這又是那種刑罰?」小太監問。
矮太監打了一個大哈欠,不想搭理。
刑房內,抹藥的老者退開後,一旁的太監蹲下,將戚夫人的右腳拉直,然後放在沾滿血漬砧板上,身體虛弱的她根本沒有力氣掙紮。太監看著刀斧手,點頭要他落斧,刀斧手身手利落地將手中大斧揚起又落下。
「啊!」又是一聲的慘叫。
看著屋內的慘況,小太監心髒砰砰跳,好一會之後才問:「你說呀,大家都說你識字,肯定知道這是那種刑,你說說,那天太後或是皇上有吃剩的點心,我幫你弄幾個來。」
矮太監又打了一個大哈欠,他瞟了一眼小太監後然後說:「這是『刖刑』,就是斬斷犯人的雙腳。春秋戰國時期,發現『和氏璧』的楚國人卞和就受過此刑,雙腳也沒了,就這樣,你別再問了。」
「……對了,我愛吃甜糕。」矮太監不忘提醒小太監。
二、恐怖的人彘
漢高祖劉邦在世之時,戚夫人受寵,呂後曾為此大為光火。戚夫人曾隨劉邦征戰四年,也是西漢初年的歌舞名家,擅跳花樣繁複的「翹袖折腰」之舞。
劉邦駕崩之前,曾經想立戚夫人之子趙如意為太子,更加深了呂後對戚夫人母子的懷恨。
劉邦死後,呂後為了穩固自己手中的權力,先把太子劉盈立為皇帝,這就是漢惠帝。漢惠帝劉盈剛滿十七歲,天生軟弱無能,身體又不太好,也因為這樣,呂後掌握了朝中大權。呂後平常最恨的,就是深受高祖寵愛的戚夫人。
劉邦一死,呂後就命人將戚夫人抓起來,囚禁在「永巷」內。戚夫人一失勢,立刻受盡了女犯人輪流的淩辱。
但呂後並不滿足,她讓人剃光戚夫人的頭發,用鐵鏈鎖住她的雙腳,又給她穿了一身破爛的衣服,關在一間潮濕陰暗破舊的屋子裏,讓她一天到晚舂米,舂不到一定數量的米,就不給飯吃。
過沒多久,呂後趕盡殺絕,將戚夫人的兒子趙王如意給毒死。
趙王一死,戚夫人便失去了最後的靠山,呂後就讓人砍掉戚夫人的手和腳,挖掉眼珠,弄聾雙耳後,又灌了啞藥,把她叫做「人彘(ㄓˋ)」,然後放在廁所裏麵。(人彘:人變成豬。彘:豕也,即豬。)
過了幾天,呂後叫漢惠帝來看。惠帝從未聽說過「人彘」,覺得很新奇,便跟著太監去看。宮監將惠帝帶入《永巷》,然後進入一間廁所,開了廁門,太監指示惠帝說:「廁內就是……人彘。」
惠帝向廁內一望,看見一個狀似人身的肉球,無兩手,又無兩足,眼內無眼珠,隻剩兩個血肉模糊的窟窿。這肉球身子還稍能活動,一張嘴開的甚大,卻沒聽到有任何聲音發出。
看了一回,惠帝又驚又怕,不由地縮緊身軀,問宮監,這是什麽東西?
「啟稟皇上,它不是東西。而是,戚……夫人……」太監說。太監想把話接著說下去,卻見他的主子額頭冒冷汗,站都站不穩。
惠帝嚇得幾乎暈倒,他勉強安定了神然後問:「是誰幹的!」
「啟稟皇上,小的不敢說。」
「快說!」
「啟稟皇上,是呂……老太後。」
「這到底是怎麽一回事,不說清楚,我就治你的罪,誅你九族!」惠帝對站在最前頭的老太監吼道,其餘的小太監老早躲在一旁,噤聲不語。
老太監嚇到趴在地上,五體投地。過了好一會,他才抬起頭看看四周,全身哆嗦地說是呂後砍掉戚夫人的手足,挖去她的眼睛,熏聾她的耳朵,再強灌啞藥,使之不能言語,然後將半死不活的戚夫人拋入廁所,打算折磨至死。
(《史記.呂太後本紀》,記載,「斷戚夫人手足,去眼,烷耳,飲喑藥,使居廁中,命曰『人彘』。」)
磅的一聲,惠帝癱軟在地,一旁的太監們趕緊將他扶起。惠帝臉色慘白,說不出話。
惠帝大哭,回去後大病一場,臥床不能起。他派人對太後說:「人彘之事,非人所為。戚夫人隨侍先帝有年,如何使她如此慘苦?臣為太後子,終不能治天下!」
惠帝此後天天喝酒作樂,再也不管理國家大事,沒過幾年,就在憂傷中死去,死時24歲。
公元前194年(漢惠帝元年),戚夫人被呂太後折磨至死。
三、悲憤的卞和
「刖刑」(刖ㄩㄝˋ),簡單來說,就是古時砍去犯人左腳、右腳或雙腳的刑罰。「刖刑」在夏朝稱「臏」(ㄅㄧㄣˋ),周朝稱「刖」,秦朝稱「斬趾」。也有「刖刑」是削去膝蓋骨(臏骨),使犯人不能站立的說法。
這腳要怎麽斬,中國曆朝曆代皆不同。有的是把犯人膝蓋以下都砍掉,也有把膝蓋骨給削掉,要不然就是將犯人的腳筋斬斷,發配邊疆。
春秋戰國時期,犯人被判處「刖刑」時,如果犯罪行為較輕,就隻刖去一隻腳;罪行較重,就要刖去雙腳。
「刖足」也是四種肉型中的一種,所謂肉刑是對犯人切斷其肢體或割裂其肌膚之刑,主要包括「黥」,就是刺麵並著墨、「劓」為割鼻、「刖」是斬足、「宮」則是閹割去勢。
肉刑的起源有一說法是「殺人者死,傷人者償創」的原始報複論。大概意思就是殺人者死,傷人者賠償其「損失」。
「刖刑」從中國那個朝代開始並沒有文字記載,在商代有敲斷人腳骨的刑罰,或許就是「刖刑」的原型。到了周朝,「刖刑」才訂為正式的刑罰之一,以周朝的諸侯國──衛國來說,私駕國君乘坐的馬車外出,就要「刖刑」。
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名,也最廣為人知的「刖刑」,就是用在和氏璧的發現者卞和身上。
卞和是楚國人,他在山中發現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卞和興奮地將它獻給楚厲王。厲王讓玉工鑒識,結果玉工說是塊石頭,厲王認為卞和欺騙他,就砍掉卞和的左腳。
厲王去世後,武王即位,卞和又將璞玉獻給武王。這次玉工又說是塊石頭。武王因此砍掉卞和的右腳。
武王死後,文王即位。沒有雙腳的卞和這回怕了,隻能抱著那塊璞玉,坐在楚山下哭,哭了整整三天三夜。
卞和這一哭,倒是驚動了楚文王,便派人問他:「世間受過刖足之刑的人太多了,你何必哭得那麽悲痛呢?」
卞和說:「我不是為自己所受的刖足之刑而悲傷,我所悲的是,真正的寶玉卻被認為是石塊,高潔的誌士卻被認為是狂徒,所以我忍不住痛哭。」
文王不敢輕忽,於是派玉工雕琢那塊璞玉,果真得到一塊稀世珍寶,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後來被盜,出現於趙國。秦國君主秦昭襄王得知「和氏璧」歸屬趙國王室後,於是派遣使者到趙國,希望以15座城市來換取「和氏璧」,這便是成語「價值連城」的由來。
而後更有「完璧歸趙」的事件發生。卞和地下有知,或許會欣慰他用自己的雙腳,換來價值連城的「和氏璧」與曆史的永世記載。
四、緹縈救父
除了卞和,遭「刖刑」的曆史名人則有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孫臏。
相傳孫臏曾與龐涓一起拜鬼穀子為師學習兵法,龐涓因為忌妒孫臏的才能,於是假意向魏惠王推薦孫臏,並請他出山相助。
等時機成熟後,龐涓就在魏惠王麵前誣陷孫臏私通齊國,要魏惠王斬去孫臏的雙腳。不過也有文獻記載,孫臏隻受了「臏刑」,也就是剔去膝蓋骨而已。
之後孫臏裝瘋賣傻暪騙龐涓,並在齊國使臣的幫助下逃至齊國。孫臏後來用計打敗龐涓,龐涓智窮、自刎而死。
「刖刑」一直沿用至秦朝與漢朝。漢朝的官員、百姓如果犯了謀反之罪,就要「滅三族」;如果是犯了殺人罪,那麽就要被判處死刑,包括車裂、斬首和腰斬等。
如果犯的是偷盜、傷人等罪行,不是削去鼻子、割掉耳朵,就是砍去手腳。漢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緹縈的父親淳於意因為幫人治病,失手把人醫死,因此被捕入獄,判處他受「肉刑」,必須砍掉雙腳。
緹縈不忍父親受苦,因此上書漢文帝,她信裏寫道,人死不能複生,但砍掉手腳、割去鼻子的犯人卻因此終身殘廢,她願意到官府做官婢,希望他能給父親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
這便家喻戶曉「緹縈救父」的曆史故事。
漢文帝讀完緹縈的信,被她的孝心和膽識深深的感動,於是下詔廢除「刖刑」。該砍下左腳的人,改為鞭打五百下;該砍右腳以及貪贓枉法的人,改判在大街上受鞭刑。
「刖刑」在南北朝時一度恢複,施行方法為「斷腳筋」。南朝宋明帝劉彧下詔,凡犯有私自使用官府儀仗、搶劫驛亭、寺院及傷害官吏等罪,應判處死刑而遇到赦免者,改為在兩頰刻一「劫」字,同時割斷兩腳之筋。
之後曆經許多朝代,「刖足之刑」有廢除也有繼續沿用。唐初就用斷右腳趾來代替絞刑,不過唐太宗卻不忍臣民受此刑,他對大臣們說:「前代早就廢除肉刑了,現在還要斷人的腳趾,我實在不忍心。」
於是唐太宗廢除了斷右腳趾的刑罰,改為流放三千裏,服勞役二年。
另外,這「刖刑」也可用在死人身上!此事就發生於春秋戰國時期,斷死人雙腳的人就是齊桓公之子齊懿公。
齊懿公尚未稱王時與大夫邴歜爭奪田產,結果管仲將田產判給了邴歜。懷恨在心的齊懿公即位後,不但奪回了邴歜的田產,還把邴歜的墓掘開,拖出他的屍體然後斷其雙腳。
後來邴歜的兒子丙戎為報其父遭辱屍之仇,趁齊懿公出遊時殺了他。
五、黥首刖足
「刖刑」還可與另一種刑罰一並執行,那就是「黥首刖足」,就是在犯人臉上或額頭刺字並染墨,再斷其雙腳。
中國古代曾經有人自請「黥首刖足」,那個人就是蔡邕。
蔡邕是中國東漢時期的文學家也是一位書法家,他為何會自求其酷刑,跟董卓有很大的關係。東漢末年,董卓擁兵自重,入朝亂政。他看中蔡邕的能力,便邀他入朝做大官。
董卓掌權後,不僅毀壞朝綱,還胡作非為,讓朝中官員與百姓痛恨不已。朝廷重臣王允便用計讓呂布殺了他的義父董卓。
董卓死後,因為他暴虐不仁,屍體被萬民踐踏,守屍的士兵還在董卓肚臍眼中插上燈芯,點燃照明,持續了數天。
但蔡邕卻在董卓的屍體旁不舍痛哭,不怕被人貼上「助紂為虐」的標簽。王允知道後質問蔡邕為何要這麽做?蔡邕便說,董卓給他官作,他不能忘恩負義。
或許怕審其罪後人頭不保,蔡邕還說,自己正在修漢史,懇求王允毀他容也好,砍他腳也好(黥首刖足),千萬要留下他一條命,讓他去把書寫完。
但王允最後沒將蔡邕「黥首刖足」,而是把他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