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上皇反亂 (2)

最終幫了泰時忙的,還是他的姑母、“尼將軍”北條政子。政子秘密拜訪了禦家人中的實力派三浦義村——這位義村本是跟隨源賴朝起兵的老臣,相模豪族三浦氏的家督,連當年威名赫赫的和田義盛也不過是三浦家的分支而已。在政子的勸說下,三浦義村答應輔佐北條泰時,再加上北條時房等人的支持,泰時遂擊敗政村,登上了新的幕府執權的寶座。

北條泰時被稱為名君,他在任期間完善了幕府的統治體係,也穩固了執權的勢力。貞永元年(公元1232年),北條泰時主持完成了《禦成敗式目》,也稱《貞永式目》。《貞永式目》規定了以“連署”作為執權的副職,主要由北條一門重要人物充任——首任連署就是泰時的叔父北條時房。此外,還規定由包括執權、連署在內的十三四人組成“評定眾”,成為幕府最高決策機關——三浦義村就是首任的評定眾之一。《貞永式目》還詳細規定了關於年貢、刑罰、禦家人生活的條目,成為相當長時間內的武家基本法典。值得一提的是,在這部《貞永式目》中,還規定了許多重視女性地位的條文,可以說是初具了國民憲法的味道。

北條泰時還實行了多項經濟改革措施,並積極開展對南宋的貿易——貿易的結果是,南宋政府出現了銅錢輸出過多引起的“錢荒”,最後不得不限製每年對日本的官方貿易,才使全國經濟環境得到極大的改善。自源平合戰以來,可以說日本社會終於進入了一段穩定發展的時期。

當然,即便在種種所謂的“善政”下,小老百姓也是很難填飽肚子的。當時的農村結構,是由大名主、小名主占有土地,作人、下人和所從耕種土地來架構起來的。大名主大多為幕府禦家人,上等的還能爬到地頭、莊官甚至守護的地位,小名主也稱百姓名主,大多隻擁有土地1到2町(公元1町約等於一畝半),等同於富農或中農。作人又稱小百姓,作人以下沒有自己的土地,就是佃農了——那是農村社會的絕大多數。

名主要向領主交納多重貢賦,主要為田租(水田稅)或畑租(旱田稅)的“本年貢”,經常占到收獲物的三到四成,此外還有“付加米”、“萬雜工事”等等,總數經常超過收獲物的一半以上。對比中國漢代的“十五稅一”甚至“三十稅一”,似乎古代日本對農民的盤剝是個天文數字,但事實上日本的社會結構相對簡單,不像中國,雖然隻交給朝廷收獲物總數的1/10,但莊園主、地主的橫征暴斂隨心所欲,實際的數量就根本無從統計了——當然,日本老百姓還是很能吃苦耐勞的,逼急了上山為盜,也基本沒產生過中國古代那種頻繁的動搖國本的農民大起義。

拉回來再說北條執權。泰時死於仁治三年(公元1242年)六月,兒子們都已先他而去,所以傳位給孫子經時,經時體弱多病,在位4年就讓給了弟弟時賴。北條時賴當年25歲,他同時還接受了得宗(北條氏嫡流家督)的地位。

正如被幕府奪去權力的宮方不斷鬧事、想要恢複往日的榮光一樣,被執權架空的幕府將軍也並不甘心久處傀儡的位置。當時,因為北條經時的統治不力,而將軍九條賴經逐漸長大,賴經聯合了一部分禦家人,想要收回本該屬於自己的權力。雖然在寬元二年(公元1244年),賴經被迫退位,把將軍寶座傳給兒子賴嗣,但此公躲到幕後,仍想興風作浪。

寬元四年(公元1246年)三月,北條經時退位,閏四月就咽了氣。當年五月,趁著新執權時賴立足未穩,同族的名越光時與評定眾後藤基綱、千葉秀胤等人密謀,妄圖擁立前將軍賴經複位,從而使自己替代北條時賴就任執權——是為“宮**”。

北條時賴以閃電般的速度逮捕並流放了名越光時,把前將軍賴經遣返京都,並且以此為契機,發兵攻擊親近賴經並且日益坐大的三浦氏。由於次年是寶治元年(公元1247年),這一仗也被稱為“寶治合戰”,最終三浦氏戰敗,一門總領三浦泰村率族人500餘名逃入鐮倉法華堂中,全都自殺了。

經過“宮**”和“寶治合戰”,北條執權和藤原九條家的關係出現了裂痕。建長四年(公元1252年)二月,將軍的祖父九條道家去世,北條時賴幹脆流放將軍賴嗣,成功迎立後嵯峨上皇的皇子宗尊親王就任幕府將軍。對應幕府將軍來源的三個階段:源氏將軍、九條將軍和宮將軍,幕府的統治體製也同樣經曆了三個階段:源賴朝的獨裁體製、重臣合議製(評定眾製度)和北條得宗體製——北條時賴時代,就是得宗的開端。

通字和一字拜領

中國人重視輩分,往往利用同樣的偏旁或字來標識一個大家族中同輩的男性(近世也部分兼及女性)。比如對於至聖先師孔子的後人,從明代開始,他們定的輩字就是:“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近現代的名人如孔繁森是繁字輩,孔祥熙是祥字輩,孔令輝是令字輩。

再如朱明王朝創始人朱元璋有26個兒子,都用木字旁的字為名,著名的有太子朱標、秦王朱樉,以及後來當了永樂皇帝的朱棣。而朱氏從第三代以後,都起雙字名,第一個字代表輩分和主分家,第二個字以五行為偏旁,比如朱標的兒子分別叫朱允炆、朱允熥等,朱棣的兒子分別叫朱高熾、朱高煦、朱高燧等。天啟皇帝叫朱由校,崇禎皇帝叫朱由檢,大家一看就知道他們是親哥兒倆,錯不了的。

日本人的傳統則重視家係的一脈相承,不重視輩分,所以他們的名字中往往有個“通字”世代相傳。比如鐮倉執權北條氏的通字就是“時”,北條時政的兒子名叫宗時、義時、時房,義時的兒子名叫泰時、朝時(名越朝時,光時的父親)、重時、有時、時尚,還有兩個叫政村和實泰的,因為某種特殊情況而沒有使用通字——同樣叫某時或時某的,不一定會是兄弟!

再舉一個例子,足利幕府的開創者是足利尊氏,尊氏生了兩個兒子義詮和基氏,其中義詮係繼承幕府將軍寶座,此後世代就以“義”字為通字,比如三代以下曆朝將軍就是:義滿、義持、義量、義教、義勝、義政、義尚、義稙、義澄、義晴、義輝和義昭。

在武士階層中,有所謂“一字拜領”的風俗,即從主家的名字裏獲得一個字,雙方結成一種模擬的親子關係,以拉近主從間的感情。這種獲得主家賞賜“偏諱”之事,在當時是非常光榮的。打個比方說,戰國大名武田信虎下賜臣下自己的“虎”字,比如甘利虎泰、飯富虎昌、原虎胤、金丸虎義等等。再比如,戰國大名長尾景虎繼承上杉苗字,受上杉家督憲政的偏諱,改名為上杉政虎,後來又受幕府將軍足利義輝的偏諱,改名為上杉輝虎。

一字拜領還分上字拜領和下字拜領兩種:所謂上字,就是指的通字;而下字是通字外個人獨有的那個字。兩者區別很大。一般情況下受賜偏諱,多是下字,上麵舉的那些例子都是如此,不過也有例外的情況,那就顯得更為信任和寵愛。比如上述武田家的通字是“信”,武田信虎的兒子晴信賜愛將馬場“信”字,更名為馬場信春。再比如,戰國大名後北條家有員猛將,苗字本為福島,後來娶了家主北條氏綱的女兒,成為一門眾,拜領下字,改名為北條綱成,綱成的兒子則先是拜領北條氏綱的兒子氏康的下字,稱北條康成,後來改賜他上字,變成北條氏繁。

下字拜領還則罷了,上字拜領就容易造成相當程度的混亂,尤其後人望著一大堆相同通字的家夥,就很難搞清哪些真是一家子,哪些隻是偶然撞上通字相同,哪些是拜領了別人的上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