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1.舉止彰顯內心,展現身價

舉止是一種無聲語言。優雅的舉止是言談的輔助,不僅在與人交往中起一定的積極作用、還可以創造“身價”;不良的舉止積習下去,很容易養成壞習慣,會給人際交往帶來副作用。所以,我們在社交場合一定要時刻注意自己的舉止,切勿忽視。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世界藝術大家羅丹曾說:“在藝術中,有‘性格’的作品才是美的。所謂性格,就是不管是美的還是醜的,就是外部真實所表現於內心的真實,就是人的麵目、姿勢和動作所表現的靈魂、感情和思想。”而這麵目、姿勢和動作,便是“舉止”。有風度的舉止是高貴的,是自抬身價的。

相由心生。風度,是悄無聲息聲地由內向外散發出來的洋溢著的最美好、最自然的舉止。不是說有風度的男人就多麽英俊瀟灑、多麽令人傾慕,有風度的女人就多麽楚楚動人、多麽讓人神魂顛倒。風度,隻不過一種源於內心、現於舉止的潛在魅力所在。

內心的深度、豐富優美的心靈、精神生活的充裕,是內心世界的某種形態如此強烈地反映在舉止上的一種現象。有風度的舉止需要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深沉的人文精神,沒有這內涵和精神的舉止就會不自覺地流露出淺薄和低俗……

喧鬧和繁雜已經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主旋律,人與人的碰撞、物與物的摩擦,這一切都是難以避免的。我們的心靈終日在快節奏的工作和多元化的生活中顛沛流離,時常感到疲 憊和倦擔那麽,我們該去何處尋找心靈的棲息地呢?

每一顆心都應當有一塊隻屬於自己的棲息之所。它或許是可以讓我們釋放壓力的練歌房,或許是煞費心機的麻將桌旁,或許是五光十色的電視機銀屏……

感悟山水、體察物性、開闊眼界。曆史上有多少才子佳人選擇這種方法豐富個人的精神生活!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是何等的氣勢與風度!中國古代文壇巨匠蘇軾評論周瑜如是說。一句詩詞,竟讓後人永遠地記住了兩個英俊瀟灑的人!這是為何?二人的風度使然。蘇軾橫溢的才華、深厚的文學底蘊、開闊的視野、縱情山水的性情不禁從詩句中顯現,在我們眼前勾勒出一位風度翩翩、豪情萬丈的才子……而那位集羽扇與綸巾於一身的周瑜更是“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儼然一派古典中國的“貴族氣質”!一個能讓蘇軾佩服的瀟灑誌士躍然紙上……

倘若我們換個角度思考,將周瑜想象成一個不識文字、不懂風韻、言談舉止縮手縮腳的草包……那麽,還有什麽“風度”可言?蘇軾又有什麽理由羨慕周瑜?又何必自嘲“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的酸楚……

無論是仕途失意的蘇軾,還是官場得意的周瑜,無論他們的生活方式多麽不同:可以闊達,可以高尚,可以寄情山水,可以隨遇而安,千人萬麵,不可統一要求。但有一點,他們是相同的,那就是舉手投足間的優雅。

呂蒙當初不習文,孫權開導他和另一個勇將蔣欽說:“你們如今都身居要職,掌管國事,應當多讀書,使自己不斷進步。”呂蒙推托說:“在軍營中常常苦於事務繁多,恐怕不容許再讀書了。”孫權耐心指出:“我難道要你們去鑽研經書做博士嗎?隻不過叫你們多瀏覽些書,了解曆史往事,增加見識罷了。”呂蒙從此開始學習,發憤圖強,他所看過的書籍,連那些老儒生也趕不上。

魯肅繼周瑜掌管吳軍後,上任途中路過呂蒙住地,呂蒙擺酒款待他。魯肅還以老眼光看人,覺得呂蒙有勇無謀,但在酒宴上兩人縱論天下事時,呂蒙不乏真知灼見,且舉手投足間有了幾分翩翩君子的風度,武夫的粗獷不再,這著實使魯肅很受震驚。酒宴過後,魯肅感歎道:“我一向認為老弟隻有武略,時至今日,老弟學識出眾,確非吳下阿蒙了。”這便是“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的故事。

人生百態。每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也不盡相同。但有一點是可以引起人們的共鳴,那便是對一切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善良、道德、寬厚、責任、靈慧……這些美好的東西綜合體便是人的品位。當一個人所占有的關於美好的形容詞越多的時候,這個人就越是一個翩翩君子,抑或一個窈窕淑女。無論貧窮富貴、無論高低貴賤,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會追求美好。

因此,每個人都需要並且必須讓自己變得有風度一點。言談舉止,於細微處見精神。正所謂:細節決定成敗。而對於我們來說,舉止決定身價。這也就不難解釋一些豪門為何對舉止修養如此重視、為何一些皇室貴族對穿衣戴帽的禮儀如此費心了。

要想活得有品位,讓身邊的人忍不住親近,必須加強自身修養,增強人文素質,擺脫器物層次的文化對人性帶來的異化。 保持風度有時是一種城府,是一種“高姿態”。每個人對生活的理解不甚相同,對生活的態度大相徑庭。但隻要時刻留心舉止,總不會有什麽差錯。

隻需使用這樣的小心計,“眾星捧月”將不再隻是奢望。

願你我能時時沐浴在精神的世界裏,時時感受深度與內涵帶給我們的陽光,讓我們的舉止在得到寄托的同時,也得到重塑!

2.“玩轉笑臉”有心計

據說,憂鬱者與智者間有這樣一段對話。

憂鬱者:尊敬的人間智慧者,告訴我吧,如何才能讓我跳出憂鬱的深淵,在歡樂的大地上盡情玩耍?

智者:請學會微笑吧,向所有的一切。

憂鬱者:可是,我為什麽要微笑呢?我沒有任何微笑的理由呀。

智者:當你第一次向人微笑時,不需要任何理由。

憂鬱者:那麽,第二次微笑呢?以後我都不需要任何理由地微笑嗎?

智者:以後,微笑的理由會按它自己的理由來找你。

於是,憂鬱者走了,他要按著智者的指引,去尋找微笑,去付出微笑。

半年過後,一個快樂者來到智者麵前。

他告訴智者,他就是半年前那個曾求教於智者的憂鬱者。

現在,他的臉上陽光燦爛,充滿自信,他的嘴角,總是掛著真誠的微笑。

“現在,你有了微笑的理由了嗎?”智者笑問。

“太多了!”曾經的憂鬱者說,“當我第一次試著把微笑送給那位我曾熟視無睹的送報者,他還我以同樣真誠的微笑時,我發現天是那麽藍,樹是那麽綠,送報者離去時哼著的歌是那麽動聽!

“當我第二次把微笑送給那位不小心把菜湯灑在我身上的侍者時,我收獲了他發自內心的感激,我似乎看見了人與人之間流動著的溫情,這溫情驅散了我內心聚積著的陰雲。

“後來,我不再吝惜我的微笑,我把微笑送給街邊孑然獨行的老人,送給天真無邪的孩子,甚至送給那些曾經辱罵過我的人。我發現,我都收獲了高於我所付出幾倍的東西,這裏麵有讚美、感激、信任、尊重,也有某些人的自責和歉意。這都是人間最美好的情感啊,它讓我更加自信、更加愉快,也更加願意付出微笑。

“最後,我竟然發現,那些人也漸漸地向我微笑,我們似曾相識。”

“你終於找到了微笑的理由”,智者說,“假如你是一粒微笑的種子,那麽,他人就是土地。”

他們相視而笑。

……

多麽美好的結局,多麽美好的故事。足見微笑是多麽的神奇!它會讓陌生人之間產生親切感、熟悉感。

你想在平凡之中出眾嗎?你想給身邊的人一個熱心誠懇、活潑開朗的美好印象嗎?你想在朋友中變得與眾不同嗎?

揚起一張可愛的笑臉吧!無論你此時此刻的心情究竟如何,保持微笑永遠是最佳表情。

微笑,是一捧陽光,可以灑在每個人的心底。她沒有國界、沒有宗教、不分種族。它是一句世界語,人人會之、用之。它是人類最最基本的動作。像一杯咖啡,它讓我們在嚴嚴冬日裏取暖;像一片薄荷,讓我們在烈烈夏日裏感受清涼。就像某位哲人說的:“隻用微笑說話的人,才能擔當重任”。當我們與不熟悉的人第一次見麵時,我們首先會關注到的是他(她)臉上的表情。不難想象,如果那個人臉上盤旋著濃濃陰雲,你的心情會如何?你對那個人的印象又會是如何?反過來想,如果你想給身邊的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你的選擇是什麽?

是的,保持微笑。

你是否會在一段時間裏突然變得心煩意亂?是否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事而和身邊的人吵得不可開交?是否會因一點利益而斤斤計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麽“恭喜”你,你忘記了微笑。

微笑,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它孕育著一種神奇的吸引力。再沒有什麽比保持微笑更具魅力了,它讓身邊的人忍不住想要接近。

智利詩人聶魯達在他的作品《你的微笑》中寫道:

你需要的話,可以拿走我的麵包

可以拿走我的空氣,可是

別把你的微笑拿掉。

這朵玫瑰你別碰它,

這是你的噴泉,

甘霖從你的歡樂當中

一下就會噴發,

你的歡愉會冒出

突如其來的銀色浪花。

……

每當我用疲 憊的眼睛回顧,

常常會看到,

世界並沒有天翻地覆,

可是,一望到你的微笑

冉冉飛起來尋找我,

生活的大門

一下子就都為我打開。

……

微笑的力量竟是如此神奇,竟可以冒出銀色的浪花、可以開啟生活的大門……有人說,微笑的女人最美麗。而實際上,微笑的人最美麗。

生活是個五味瓶,酸甜苦辣鹹,樣樣俱全。其中難免有讓我們傷心落淚的味道。但是,我們還是要盡可能地選擇微笑。選擇微笑便是選擇堅強。它不僅僅是輕輕揚起嘴角那麽簡單,它還意味著,你擁有了麵對一切、淡定地接受一切的力量。威爾科克斯曾說:當生活像一首歌那樣輕快流暢時,笑顏常開乃易事;而在一切事都不妙時仍能微笑的人,才活得有價值。未來的歲月裏,風風雨雨在所難免,但心靈的花蕾上,總是閃爍著自信之光。

美國密西根大學心理教授詹姆士對人的微笑注解道:“麵帶微笑的人,通常對處理事務,教導學生或銷售行為,都顯得更有效率,也更能培育快樂的孩子。笑容比皺眉頭所傳達的信息要多得多。”

美國鋼鐵大王卡耐基說:“微笑是一種神奇的電波,它會使人在不知不覺中同意你。”在一次盛大的宴會上,一個平日裏對卡耐基很有意見的商人在背地裏大肆抨擊卡耐基,當卡耐基在人群中聽到他高談闊論的時候,卡耐基並沒有憤怒,而是一直安詳地站著,臉上掛著微笑。等到那個人發現卡耐基就在他旁邊的時候,他感到十分尷尬,於是想要從人群中穿出去。而卡耐基卻微笑著走到他麵前,親切地與他握手。後來,他們成為了摯友。這便是微笑的力量。

培養一個友好、真摯、楚楚動人的微笑,它不僅表明我喜歡你,而且也預示著“我想,你也一定會喜歡我”。為此,善於交際的人在人際交往中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微笑。

為什麽不在要去上班的時候,對大樓的電梯管理員微笑著道一聲“早安”?為什麽不用微笑跟大樓門口的警衛打招呼?為什麽不對地鐵的檢票小姐報以微笑?為什麽不在到達公司時,對那些以前從沒見過自己微笑的人微笑?

一張笑臉是最好的禮物,它價值連城,卻不花費一厘錢。它使贈送的人心情愉悅,同時使收受的人變得富有。微笑是心靈無聲的問候,微笑是彼此的真誠默契。

播種就會有收獲。那麽播種微笑呢?我深信,當你微笑麵對生活的時候,你就會發現生活也會向你微笑。當每個人都可以“玩轉笑臉”,你會發現,生活,就是美麗的享受!

今天,你微笑了嗎?

3.舉止心計中的三寶——寒暄、點頭和握手

說到從舉止看身價,人們眼前便會出現一位舉止典雅的淑女,或是一位風度翩翩的紳士……一舉一動,高貴的神韻傾瀉而出。這一瞥,便永遠逃不出我們的記憶。其“身價”也在這一言一行中倍增……良好的禮儀風範不僅可以表達對交往對象的尊重,同時也反映出自身的良好修養。它在體現一個人的“身價”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麵,就讓我們來看看職場中最為重要的三種社交禮儀。

※寒暄

相傳東漢時期有一個“倒屣相迎”的故事,說的是東漢時期的大學問家蔡邕。他是蔡文姬的父親,文史、辭賦、音樂、天文無不精通,官任皇室右中郎將,人稱“人學顯著,貴重朝廷,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座”。但他從不擺架子,從不傲慢,很善於和人交往,好朋友很多。有一次,他的好友王粲來拜訪,正逢蔡邕睡午覺。家人告訴他王粲來到門外,蔡邕聽到後,迅速起身跳下床,急急忙忙踏上鞋子就往門外跑,由於太慌忙,把右腳的鞋子踏到了左腳上,把左腳的鞋子踏到了右腳上,而且兩隻鞋都倒踏著。當王粲看到蔡先生是這麽個模樣,便抿著嘴笑起來。由此便有了“倒屣相迎”之說,借以比喻對朋友的熱情與誠意。

以熱情有禮的態度迎接客人或是遠道而來的朋友、上司,會讓他們有“賓至如歸”之感。

平時上下班的時候,總是會遇到一些或熟悉或麵生的領導,遇到在一個院子或一個大樓上班的同事,如果僅是擦肩而過,點頭致意便可以,但是如果身處一個電梯,避免不了地就要微笑而寒暄。寒暄,亦做“暄寒”、“暄涼”,指見麵問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話。寒暄,是在與他人相遇、交往、溝通等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語言形式,是相互問候的一種禮節語言形式,是人們生活必備的能力。小區裏,大嫂大娘們見麵可以家長裏短;生活中,哥們義氣可以表現為抱著脖子摟著腰。

它通常 被作為交談的“開場白”來使用,在談話進入主題之前一般應適度寒暄。碰上熟人,也應當跟他寒暄一兩句。若視而不見,不置一詞,難免顯得自己妄自尊大。

《司馬遷》一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司馬遷拿吳福當人,吳福也很尊敬司馬遷。在宮中隻有司馬遷跟吳福見麵時很認真地寒暄,吳福就覺得司馬遷是個正直的人。後來,漢武帝要殺司馬遷、誅滅司馬氏時,是吳福救了他,司馬遷才逃過一死。”

為什麽司馬遷要和吳福“寒暄”呢?文中說得明白:因為“司馬遷拿吳福當人”。那麽,為什麽拿人當人就需要與之“寒暄”呢?

因為他尊重了寒暄的起碼要求——“尊重他人的存在”。

寒暄常用於相識、相知之人,但並不是說不相識的人之間就不能用。如果在被介紹給他人之後,跟對方寒暄幾句,是可以表現出殷切、樂於與對方交往的情緒的。反之,如果在本該與對方寒暄幾句的時刻,卻一言不發,則是極其無禮的。對方如果與你寒暄,而你隻向他點點頭,或是隻握一下手,通常會被理解為不想與之深談,不願與之結交。寒暄的用途很廣,還可以讓人們在人際交往中打破僵局,縮短人際距離,向交談對象表示自己的誠意與親近,或是借以向對方表示樂於與他結交之意。因此,如果在與他人見麵之時,你想給對方留下親切熱情、開朗善談的印象,正確地使用寒暄語,是你最好的選擇。

寒暄的形式多種多樣,以下列舉幾種:

招呼型:

不同於一般人的打招呼,而是將一日未見如隔三秋式的情感注入其中,“好久沒見了,你近來怎樣?”、“多日不見,可把我想壞了!”,等等。交談者可根據不同的場合、環境、對象進行不同的問候。

問候型:

多日未見相互問候,既可問候友人的身體健康、處境、前途等,也可問候其家人的狀況以示關懷。西方人愛說:“嗨!”中國人則愛問:“你氣色不錯”、“去哪兒”、“忙什麽”、“身體怎麽樣”、“在忙什麽呢”等這些貌似提問的話語,並不表明真想知道對方的起居行止,往往隻表達說話人的友好態度,聽話人則把它當成交談的起始語予以回答,或把它當做招呼語不必詳細作答,隻不過是一種交際的媒介。如果用得好,能密切關係,增進友誼。

關切型:

也稱為“關懷型”寒暄。如詢問對方本人、子女、家庭、事業的進娶成敗等以示對對方的關心。例如,“最近身體好嗎?”、“來這裏多長時間了,一切還習慣嗎?”、“最近工作進展如何,還順利嗎?”、“生意好嗎?”……

觸景生情型:

觸景生情型是針對具體的交談場景臨時產生的問候語,比如對方剛做完什麽事、正在做什麽事以及將做什麽事,都可以作為寒暄的話題。如早晨在家門或路上問:“早晨好,上班嗎?”在食堂裏問:“吃過了嗎?”在圖書館或教室裏問:“這麽用功,還在讀書啊?”這種寒暄,隨口而來,自然得體。

誇讚型:

心理學家根據人的天性曾作過如下論斷:能夠使人們在平和的精神狀態中度過幸福人生的最簡單的法則,就是給人以讚美。作為一個社會成員,都需要別人的肯定和承認,需要別人的誠意和讚美。 比如,你的同事新穿一件連衣裙,你可以用讚美的語言說:“小張,你穿上這件連衣裙更加漂亮了!”小張會很高興。老李今早刮了胡子,你可以說:“老李越來越年輕了。”老李也會很高興。

當然,以上所提到的寒暄類型,隻是適用於原本相識相知的人們之間的用語,親切具體。初次見麵的寒暄也分幾種類型。

言他型:

這類話也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寒暄方式。特別是陌生人之間見麵,一時難以找到話題,就會說類似於“今天天氣真好”之類的話,可以打破尷尬的場麵。言他型是初次見麵較好的寒暄形式。

攀認型:

在人際交往中,隻要彼此留意,就不難發現雙方有著這樣那樣的“親”、“友”關係,如“同鄉”、“同事”、“同學”甚至遠親等沾親帶故的關係。在初次見麵時,寒暄攀認某種關係,一見如故,立即轉化為建立交往、發展友誼的契機。三國時,魯肅見諸葛亮的第一句話是:“我,子瑜友也。”(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這短短一句話,就奠定了魯肅與諸葛亮之間的情誼。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攀認型的事例比比皆是,如“我出生在武漢,跟您這位武漢人可算得上同鄉啦!”“您是研究藥物的,我愛人在製藥廠工作,咱們可算是近親啊!”“噢,您是北大畢業的,說起來咱們還是校友呢?”這些事例,說明在交際過程中,要善於尋找契機,發掘雙方的共同點,從感情上靠攏對方,是十分重要的。

敬慕型:

這是對初次見麵者尊重、仰慕、熱情有禮的表現,如“久仰大名!”、“您的氣質真好!”要想隨便一些,也可以說:“早聽說過您的大名”、“某某某人經常跟我談起您”,或是“我早就拜讀過您的大作,獲益匪淺!”、“我聽過您作的報告”,等等。

跟初次見麵的人寒暄,最標準的說法是:“你好”、“很高興能認識您”、“見到您非常榮幸”。 比較文雅一些的話,可以說:“久仰”,或者說:“幸會”。

我們所提倡的寒暄要求以“謙語”當先。寒暄語應帶有友好之意,敬重之心。既不容許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也不可用以戲弄對方。牽涉到個人私生活、個人禁忌等方麵的話語,最好別拿出來“獻醜”。熟人之間的寒暄盡可隨意一些,但絕不能涉及人事、涉及他人、涉及收入狀況,為了避免誤解,統一而規範,以“您好”、“忙嗎”為問候語,是最保險的。選擇和諧的、與自身價值融洽為一體的語言是非常 必要的。

寒暄語不一定具有實質性內容,而且可長可短,需要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而它卻不能不具備簡潔、友好與尊重的特征。寒暄語應當刪繁就簡,不要過於程式化,像寫八股文。例如,兩人初次見麵,一個說:“久聞大名,如雷貫耳,今日得見,三生有幸。”另一個則道:“豈敢,豈敢!”搞得像演出古裝戲一樣,那就是畫蛇添足,大可不必。

另外,寒暄的話還具有非常鮮明的民俗性、地域性的特征。 比如,老北京人愛問:“吃了嗎?”其實質意思就是“您好!”若以之問候南方人或外國人,常會被理解為:“要請我吃飯”、“諷刺我不具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多管閑事”、“沒話搭話”……從而引起誤會。

有個相聲,說一個人無論在什麽情況下都以“吃了麽”這句話與人問候,甚至與剛從公廁出來的熟人也是這樣,結果引起別人的反感。雖然這比較極端,但它正說明了使寒暄語要注意特定的環境。

寒暄能使不相識的人相互認識,使不熟悉的人相互熟悉,使沉悶的氣氛變得活躍。尤其是初次見麵,幾句得體的寒暄會使氣氛變得融洽,有利於順利地進入正式交談。但有一點必須注意的是,使用寒暄語一定要注意特定的對象與環境。

如果你是下級,一定要態度謙遜而恭敬地先問候上司,但是不能隨便問候。 比如,不能問領導最近的身體狀況。下屬問上司,旁人聽了都會覺得很奇怪。如果領導有病,大多會諱疾忌醫,不願讓別人知道,更不願讓別人提起;如果沒有病,你這樣問候,似乎是他有病,所以會很不痛快。再比如,也不能問人家老婆孩子怎麽樣。同樣地,那也是上司關切下屬時能夠“寒暄”的。再有,也不能問及上司的朋友的狀況,因為你說不準領導對那些朋友的真實想法。更加不能問的就是人事關係、上層秘密問題,這些是官場上敏感的東西,誰也不敢妄言。那麽,說了這麽多不能問的,想必你一定要問:能說什麽呀?

其實,隻能問候的就是一句話:“領導最近忙吧?”注意!是“吧”而不是“嗎”。一字之差,謬之千裏,一個“吧”和一個“嗎”的區別也很大。前者帶有肯定和巴結的意思,覺得領導一定很忙很累的,似乎問候中有著關心的意思,讓領導覺得你比較貼心。如果用“嗎”,那就含有居高臨下的味道,似乎隨意地詢問,讓領導心中不快。

如果你是上級,那麽遇到下屬的時候,要溫和地微笑致意,不能夠主動“寒暄”。因為那會使自己“掉價”。待下屬問候之後,可以顯得親切地、無比關懷地寒暄幾句:最近怎麽樣,工作忙麽?如果知道下屬的姓氏,一定要加上“辛”,下屬覺得上司日理萬機竟然還認識自己,一定會覺得一股暖流湧遍全身,倍覺親切。如果你還了解對方家庭的一點情況,就可以顯得隨意而關切地問問:“你母親最近身體怎麽樣呀?”“孩子上學怎麽樣呀?”等等。這樣的情形一定會讓下屬感激涕零了。

※點頭

過去,官場上見麵是磕頭,現在職場見麵是點頭了。頭微微向下一動,表示允許、讚成、領會或打招呼。這,便是點頭。“點頭”是我們生活中一個永恒的有趣的風景,隻是大家沒拿它當回事,熟視無睹罷了。

平時上下班途中、走廊裏、電梯上,熟悉、不熟悉的麵孔都很多,對於熟悉的人,彼此握手,寒暄兩句,問問近況,說說天氣,也就過去了。有些似曾相識但又不熟悉的,相處在狹窄的走廊裏、電梯中,沉默不語總不是一個好的處理辦法。但是相互寒暄,似乎又了解不多,問候不當,反而惹來麻煩。一般在這樣的情況下,微笑著輕輕頷首,既是打了招呼,又顯得合理得體。

點頭的學問看似簡單,實際上,也不是人人都會點頭的。

職場上的“點頭學”尤為重要。首先要明確的是,不能點得過於頻繁,顯得自己過於討好領導、巴結領導,隻是顧著去點頭,而不是認真地去聽領導的指示。其次,不能很長時間不點頭,讓領導覺得你似乎不認真,開了小差,並沒有真正注意領導講話。還有就是更不能不點頭。你要是一直不點頭,領導就會覺得你對他有看法,對他的講話存有不同意見,便會影響到領導的講話情緒。

中國人很喜歡以“點頭”來回應對方。 別小看“點頭”這個簡單的動作,個中學問很大!中國人的“點頭”有很多含義。點頭不僅代表“我同意”,還可以代表“不認同”、“反諷”,甚至可以代表“我聽到了”而已。

而一樣是“點頭”,究竟代表哪一種意義,這可得憑自己的經驗去判斷。大致說來,越老於世故的人,越讓你難以解讀他的“點頭學”,除非你能持續不斷地追蹤、拜“讀”下去。

※握手

瑪麗·凱化妝品公司創始人瑪麗在當推銷員時,有一次,銷售經理召集他們開會。會議結束時,大家都希望同經理握握手。瑪麗排隊等了3個小時,終於輪到她與經理見麵。經理在同她握手時,甚至連瞧都不瞧她一眼。經理用眼去瞅她身後的隊伍還有多長。善良的瑪麗理解他一定很累。可是,自己也等了3個小時,同樣很累呀!自尊心受到了傷害的瑪麗暗下決心:如果有那麽一天有人排隊等著同自己握手,自己將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對方身上——不管自己多累!

她後來多次站在隊伍的盡頭同數百人握手,常常持續好幾個小時。無論多累,她總是牢記當年自己排那麽長的隊等候同那位銷售經理握手時所受到的冷遇。如有可能,總設法同對方說點親熱話——也許隻是一句,如“我喜歡你的發型”,或“你穿的衣服多好看呢”。她在同每一個人握手時,總是全神貫注,不允許任何事情分散了自己的注意力。

這樣握手,使數百人都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

她的公司就這樣成為了世界上的知名企業。

握手是一種禮節,是人際交往的必備動作,代表著一種友好的情感。在現代商業社會,見麵握手是最基本的禮儀,它貌似簡單,其實承載著豐富的交際信息,你是否明白其中的禮儀細則,能否“正確”地行握手禮呢?

當你跟對方握手時,目光一定要注視對方的眼睛,以表示你的專注和真誠。切不可一麵跟對方握手,又同時東張西望,這樣顯得對對方不尊重;也不要注視對方的其他部位,而降低了對其本人的熱情。

另外,握手是應該有先後順序的。在介紹人的時候,標準化做法是位高者居後,即地位高的人後介紹。握手的標準化做法則恰恰相反,我們稱之為位高者居前。主人、年長者、婦女也應該先伸手。客人、年輕者、身份低的人以及男士見麵先問候,待對方伸出手再握。多人同時握手時,不要交叉,待別人握完後再伸手,握手時要微笑致意。男子與婦女握手時,隻握一下婦女手指部分,軍人戴軍帽與對方握手時,應先行舉手禮,然後再握手。

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對握手的學問似懂非懂。見麵握手時要“該出手時才出手”。一般來說,先伸手的一般為長輩、身份較高者、女士、主人等。男人和女人在社交場合見麵的握手禮儀尤其要注意。舉個例子,有兩個人在社交場合見麵,別人介紹這一位是先生,那一位是小姐。那麽兩個人願不願意聊天、願不願意認識、願不願意換名片,都應該是由小姐決定的。小姐若不想認識這個先生,她跟他笑笑:“你好!”寒暄一下就過了。如果先生要上去高攀:“您在哪兒高就啊?給張名片吧!能跟你認識嗎?”那叫做不自覺。但如果此時小姐跟他握手,則說明她接受他了。下麵的話題可能就跟進了:交換名片,留個電話,以後有機會再約一約。切記:如果要握手的話,一般規則是由女性先伸手。當然,假如你是一個女孩子,萬一碰到一個男同誌不太自覺,他先伸手了,也別讓他伸出來的手回不去,否則他會非常尷尬。

但有的時候也會出現尷尬的情況,比如對方可能沒有注意到你伸出去的手,或者根本無意與你握手!在前一種情況下,你隻要微笑著收回你的手就可以了,雖然有點尷尬,但這種情況是每個人都可能碰到的,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後一種情況則讓人不可原諒,在現實生活中也十分少見。但是如果你真的遇到如此無禮的人,不要生氣,有風度地收回你的手吧,因為你不必在意一個不值得交往的人。

“禮”,是以得當的態度和行為來表示對他人的尊敬,是內心的尊重外化於形表,從許許多多的典故裏我們了解到,禮儀禮貌是現代人進入主流社會的一張鍍金名片。對他人沒有足夠的尊重或是對禮儀規範知之甚少都會被人看做“不懂禮數”,所以要想成為一個能夠“以禮服人”的有識之士,真的要好好地學習一下。而寒暄、點頭和握手,便是禮儀課程的重中之重。

4.鼓掌是對他人的鼓勵和肯定

鼓掌,俗稱拍手,可以表示高興、表示歡迎、表示欣賞、表示讚許、表示滿意、表示鼓勵及支持或者感謝。同時,它也是自我振奮的一種方式。但有的時候,它隻是機械的、無意識地拍打,表達的僅僅是對周圍氣氛的一種呼應,而不是大腦的理性思考。這個動作從何時起開始成為人類約定俗成的溝通表達方式已難考證。但是,可以確定的是,它與我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人們在溝通中使用的最多的行為語言之一,便是鼓掌。它是如此重要又是如此普通——在一些特定的場合,“鼓掌”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禮儀和程序;如今,它已經成為公眾場合最為常見的集體運動。

鼓掌不但是一種技能,而且還是一門學問。可不是想鼓就能鼓的,也不是不想鼓就能不鼓的,那得看場合、看需要,看誰在台上表演……一句話,在特定場合,作為觀眾的兩隻手掌不完全是屬於你自己的。

日常的活動中,少不了鼓掌。但是,就是這樣僅用雙手合並就這麽一“拍”、看似人人都“精通”的事兒,卻並不像眼睛看到的這麽簡單。不是人人都能去鼓掌,也不是時時、處處都可以鼓掌,更不是人人都懂得如何鼓掌的。鼓掌,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一種象征,有真有假。喝彩的分量和誠意也有大小之分,真誠的鼓舞可以消解誤會,消解嫌疑,消解無所謂的爭執和憤慨。

鼓掌大多發生在一些比較正規的場合。例如,會議中、領導或是嘉賓講話時、演出中,等等。換句話說,鼓掌是“有組織、有紀律”的、有規矩的。軍隊中的鼓掌就是要求非常嚴格的:7下——清脆不拖拉。從一個人是否了解是不是該鼓掌、掌聲大孝時間長短、熱烈與否……這些中就完全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禮儀與修養。因此,一定要注意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大型會議上,人員眾多。

這時你隻不過是眾人中的一個,不會引人注意,那麽是不是該鼓掌、掌聲大孝時間長短、熱烈與否等這些,你盡可以隨心所欲。

第二,如果是小型會議上,與會者不過是十幾個人、甚至幾個人,那麽無論講話者還是領導者都近在咫尺。這個時候,就需要你認真、帶勁兒、用力、真誠地鼓掌,充分表現你對講話者的支持與讚同,以及對領導者的尊敬與愛戴。如果你能夠成為“領掌”的人,那就最好不過了。這種最大程度地給予講話者和領導者支持與肯定的必要的禮儀和程序是最好的製造“好感”的機器。

第三,表演舞台下的你,作為一名觀眾,更要深諳鼓掌之道。可以鼓得多一些、用力一些,但切記不可喝倒彩。因為那是最無知、最沒有素質的表現。

第四,如果你作為一個領導者,那麽鼓掌就要見好就收。萬萬不可鼓得過於熱烈。那樣的話,即便不給身邊的人留下沒有見過世麵、膚淺不成熟、庸俗無知的印象,也會降低你的威信,被認為是一個官場上修煉不足、不夠深沉、城府不深的人。散淡一些是無妨的,因為畢竟是領導,領導就應該有領導的樣子。這樣說並不是有悖於“平易近人”這一好領導的“準則”的。想象一下,如果國家領導在表彰群眾時,一邊鼓掌一邊點頭哈腰的,這位領導還有什麽威信可言?簡直就是個笑話!所以說,是領導就理所應當地要拿出領導的樣子。這樣才能贏得手下的信任與尊重。領導者正確的鼓掌方法是:節奏偏慢一些,既不鼓得很響、也不要不響,時間不可以太長、但不能隻有兩三下,眼醞笑意,目露慈善,目光要在掃視大家後盯住演講者,頻率要低,雙手有力、有節奏地相互拍擊。這樣鼓掌的領導既不失威信,又贏得了尊重。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第五,如果是普通的在職人員,那麽鼓掌就與領導方法截然相反:節奏要快,掌聲要響,時間要長,頻率要高,雙手要用力,眼中最好能流露出那種“難以掩飾”的尊重崇敬、擁護愛戴、欣賞折服的眼光……越是人少範圍孝越是在領導眼皮低下,越是要顯得無比熱烈,越是要將自己的忠誠表露無餘!就算你恨透了眼前的這位發言者、鄙視透了你的領導,也要把這表麵的功夫做得天衣無縫。得罪領導,對你來說,隻是百害而無一利……為什麽?因為,這就是職常哪有寄人籬下卻不低頭的道理?

曾經聽到過來自《京華時報》上的一則笑話。

女兒喜歡聽故事,我們時常告訴她,聽完故事要鼓掌。

昨天晚上,我剛講一個故事,女兒問:“媽媽,故事講完了嗎?”我說還沒講完呢。女兒聽得非常認真,過了一會兒,又問:“媽媽,講完了嗎?”我說快講完了。女兒不吱聲了。

又過一會兒,故事仍未講完,女兒已急不可待,再問:“媽媽,故事講完沒有呀?”我說:“你急什麽呀?是不是不感興趣?如果不想聽了,那麽我的故事就算講完了。”隻見女兒終於一身輕鬆,高興地鼓起掌來。

這則笑話很簡單地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都是需要掌聲的。

在人生的舞台上,誰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鼓掌的場麵是壯觀的,是熱烈的和誠摯的。人們不用華美的詞句去謳歌它,它自然會光芒四射。掌聲,是一種尊重,是一種鼓勵,它會使人產生一種無窮無盡的力量,會真正使人有一種尊嚴和自我永遠向上的信心,同時,掌聲也是對一個人的生命的鼓勵和肯定。

曾經在中央電視台的節目中有一個場麵很讓人感動:有一家知名企業在中央電視台舉辦招聘,三位求職者為海外經理一職展開激烈的角逐。由於職位隻有一個,大家都顯得很緊張。其中有一位求職者當競爭對手說到精彩處時,竟然情不自禁地為之鼓掌,引得現場觀眾和評委們也跟著鼓起掌來。有人為這位年輕人的氣度折服,斷定他一定會中眩果然,節目進行到最後,企業代表和評委們一致決定把聘書發給這位善於為別人鼓掌的年輕人。

掌聲送給別人,不是在阿諛奉承,更不是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實際上是在鼓勵自己。如果沒有正常的心態,就不可能正確看待別人的能耐。

三國名將周瑜,少年英俊,儒雅而多謀善斷。20多歲便當起了東吳的主帥。但他心胸狹窄,氣量很小,剛愎狹隘,驕而好勝,不能容人。赤壁之戰,他抗曹操最堅決,但又極力與諸葛亮暗鬥,表現出他複雜的心理狀態。他對才能勝於他的諸葛亮始終耿耿於懷,多次暗藏殺機,要下毒手,而每次又都事與願違,弄巧成拙,弄了個“賠了夫人又折兵”。他禁受不住失敗的打擊,終於在多次氣憤之後,被劍所致的傷口迸裂,含恨死去。臨終前,他還怨恨老天不公平:“既生瑜,何生亮!”

心態健康的人應該知道,為別人鼓掌,其實也是在給自己加油,能夠看到別人身上的閃光之處的人才更有可能接近成功!

鼓掌,在很多時候是在展現自己的素質和修養。人生處處是學問。鼓掌事小,事關者大。 別吝惜掌聲,為別人喝彩,更為自己!

5.不同場合時,走路也要用點“心計”

有人講,人的一生就都應是在行走。這樣一想,確實是這個道理。但是,芸芸眾生,絕大部分還是和敲鍾和尚一樣,不能意識到腳下始終有一條路而下意識地邁著步伐。

每個人呱呱墜地,首先學習的就是說話和走路。人人都知道說話的學問很大,卻通常忽略了同樣重要的走路。

每一年每一天,世界各地的國家以及地方各級都有重要的會議召開,領導人魚貫而出,或鼓著掌、或點著頭、或揮著手、或信心十足、或微笑示意……表麵看似乎是輕鬆隨意、漫不經心的,然而誰走在前、誰走在後,誰走在左、誰走在右,誰比誰快幾步,這裏的學問很深,不能因為你身材魁梧、腿長步大,就可以大步流星、跑到前麵;前麵的人就算是“三寸金蓮”、半天一步,後邊的人也要小步跟隨,亦步亦趨。

難道人進入“社會”這個大課堂,我們就連道兒也不會走了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這裏要說的是,怎樣把道兒走好。這就涉及了走路的心計。

走路都有心計?也許朋友們對此會感到奇怪:這未免也太牽強附會了吧?學走路不過是咿呀學語的嬰兒的事情,對於我們成人,還有不會走路的嗎?回答是肯定的。即便我們中間的許多人會走路,但隨著時間、地點的變化,自覺或不自覺地忘記了走路。他們剛開始是不想走,後來是不能走,最後慢慢就變得不會走路了。

學走路,首先要明白什麽是“路”。魯迅先生說過,“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謂走路,顧名思義,就是直立在路上行走。走路,並不是一件小事。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著書立說,提出了人和動物的區別就在於人會直立行走和用手勞動的著名論斷。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是我們人類的祖先直立行走於天地之間,辛勤勞作,才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社會是個大戲台。這個台子上的人多了去了,形形色色。台麵上唱的唱、跳的跳、走的走、笑的笑。沒人能從社會——這個大戲台上結束演出。你的“道行”到底有多深,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即可通曉。是的,走路也是有心計的,從一個人走路的姿勢就可以看出他的性格。走路跟年齡、性別、性格、心情甚至人生觀、價值觀都有很大聯係。由走路就可以對一個人稍加分析:昂頭走路的人性格開朗,低頭走路的人心計多。從步長就能看身高,步長與身高成正比;從步頻就可以看性格和心情,同一個人,開心和難過時的步頻一般不會相同;大街上一溜小跑的肯定是有急事,悠哉遊哉的那是遛彎兒或逛街;走路時的小動作能看出一點他(她)的心理狀態……一言一行,學問萬千。還真別說,走路也是頗為講究的。我們也是可以靠走路來向身邊的人傳達信息的。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隻要你是社會中的一員,那麽就必須學會“走路”。作為一名普通職員,在上級領導前來檢查工作的時候,你要跟隨其身後,既不能緊貼、也不能落得過遠。自己千萬不能腆著肚子、踱著步子、氣勢軒昂,那樣就會搶了領導的風頭和氣派。也不能由著“惹不起,躲得起”的心態遠離領導,在旁邊無所事事。自己要時刻準備著當領導轉頭詢問情況的時候,就能夠湊上去答話。要伴隨領導左右,走得殷勤,走得小心翼翼:領導大步流星,自己就碎步跟上;領導悠哉緩步,自己就要顯得謹慎謙恭、身體前弓。總而言之,就像你怎麽走、快慢曲直,完全取決於領導。要走出對領導的尊敬和擁戴之情,走得不爭風頭,不搶鏡頭,不擋光芒。

如果作為領導的你要到基層去檢查工作,那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走路。要走出氣勢,走出架子,走出信心。在寬闊的場地上要大步流星,擺動雙臂快速前行,顯得負責任又幹練;在車間或是田間,要走得緩慢而耐心,走的同時還要多看、多聽、多問、多微笑,顯得自己認真細致和一絲不苟。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和群眾或員工寒暄幾句、拉拉家常,即贏得愛戴又了解了情況。另外,還要多走走山路、多轉轉羊腸小道,配上一些感人肺腑的感慨話語,顯得自己親民愛民,時刻把群眾冷暖記在心間。

平時的走路依舊不能不重視。走路時最好不要頻繁回頭,更不能東張西望,因為,那樣會顯得你閑散。也不能走得過於快速,那樣顯得不莊重、不成熟。

我們每天都在走路。我們麵前的路有千萬條。會走這條路,不見得明白另一條的學問。走路的經驗重要,但迷信經驗又很危險。學走路,還要識路。 比如官路、學路、商路等。每條路有每條路的特點,每條路有每條路的竅門,因此要走好每條路就要時時關注腳下的路。走上一條路,就要守一條路的規矩。看清各種紅綠燈的限製,紅燈停、綠燈行,這是不變的真理。市場經濟環境下,每條路上都有誘惑,每個路段都有岔道。特別在官路上,風險高,速度快,不一小心就會忘乎所以,利欲熏心;現在的商路上,荊棘叢生,迷霧重重,也需要特別地在意。至於其他地方,大路小道,各有各的說道,要走得自在坦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其實今天看到自己不會走路並不是什麽壞事。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亡羊補牢,猶未晚也。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夠在今後的路上走得平穩、走得優雅,走向正確的仕途。

6.知曉他人行為舉止有“心計”

(1)輕易點頭是想拒絕你的要求。

當我們向別人提一個要求時,對方還沒聽完就說自己“知道了”,其實最後並沒有幫助你。心理學告訴我們,當一個對你的性格、目的所知不多的人,對你的請求顯示出聞一知十的態度,通常是不想讓你繼續說下去。我們試想,當我們要幫助一個人時,總是有耐心地聽他講完,然後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決定該怎樣做。

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解釋就是要麽他不願意幫助,但隻是出於禮貌而不采取直接拒絕你的辦法;要麽他沒有聽懂你的意思,而他隻能用這種方法來表示聽懂了。

所以,當你聽到對方輕易答應時,不要被這種現象所迷惑,而認為他是個非常熱情的人,其實,這時候你要知道,你的目的沒有達到,要清楚該改變一下方式了。

(2)不斷向你提問是為了阻止你的提問。

當與人接觸時,如果對方不斷地問你問題,並且不給你提問的機會,你要知道,他可能有某件羞於讓人知道或怕別人提及的事。

有這樣一個案例。

一個人到心理谘詢中心求助,因為他現在非常擔心別人問他的工作情況。他以前的職位讓人羨慕不已,而如今換了一個公認的“瘦差”,心中有一種強烈的失落感。整天擔心別人問及他的事,如果與人接觸,隻好變得很熱情,不斷地問對方現在情況怎樣,目的隻有一個,不給別人問自己情況的機會。

通過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健談都是想積極地表現自我,或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或是純粹想開口講話,或是善辯的表現,有時僅僅是為了阻止話題的繼續展開或掩飾自己尷尬而施放出來的煙幕彈。如果你不能認識到這一點,可能會給別人帶來不愉快。

記住,當與你交往的人突然間變得健談起來,或者不斷地向你提出問題時,你就不要問對方的事了,該是換話題的時候了,否則,你會成為不受對方歡迎的人。

(3)談話速度加快可能是由於心中的不安。

說話速度往往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氣質。如果在平時說話速度就快,可能是能說會道的表現,但是,如果平時說話速度不快,而此時速度突然加快,則反映出他現在的心態有不安感或有緊張感。

社會心理學家曾發現一種有趣的現象:一個男人在外拈花惹草後,如果他覺得這可能會對不起他的老婆,他往往會突然對妻子滔滔不絕地說許多話。為什麽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在深層的心理有不安感時,說話速度都會快得異乎尋常,其目的就是自欺欺人,緩和內心的不安與恐懼。

一次,某學校的教導主任去檢查學生紀律,發現有學生自行離開實習崗位,教導主任就請那些在崗的學生轉話給離崗的學生,要他們去她的辦公室。這些同學來了以後,教導主任發現了一個相同的現象,就是他們跟她講話的時候,語速都很快。由此她知道,這些學生們是害怕被處分,心中不安,希望她能夠原諒他們。

(4)過分熱情是表示拒絕的信號。

對人熱情本來是美德,但如果一個人對你過分地熱情,你可要注意,他可能要拒絕你的要求或建議。在心理學上有一種防衛機製,我們稱之為“反向形成”,意思是指想法和行動有相反的表現。 比如一個人對一個異性感興趣,但可能對他(她)特別地冷淡;對一個人特別地憎恨,但表現出特別地友好。

有這樣一個事例:

小李有一位推銷保險的朋友,要他買一份保險,但是他已享受國家的有關政策,所以買保險對他來說是多餘的。但這位朋友與小李關係很好,如果拒絕對方,可能會覺得特別不好意思。為了不讓朋友感到難過和自己尷尬,他表現出特別的客氣,還拿出了一份非常有價值的禮品送給他。目的就是一個,為了掩飾不買保險的尷尬心理。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這種心理現象,以為自己被對方所接受,那就大錯特錯了。為了試探對方的熱情是真誠,還是演戲,有時要不露聲色的改變話題進行觀察。

(5)表現粗魯無禮的人可能沒有自信。

當一個人不自信時,會出現兩種反應:回避社交或者用粗魯的方式拒絕你對他的了解。

一次,一批學員外出進行自信心訓練,訓練項目要求學員把一些資料給路人。但很快一些學員就說:“當我非常禮貌地把資料給他們時,有些人連頭都不回,也不正眼看我們一眼,有些甚至把資料扔掉,弄得我很不好意思。”其實,出現這種現象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些人自己心中沒有安全感。他們或許在想:這些東西給我們幹什麽呢?是不是誘我上鉤?還是不搭訕為妙,要不太麻煩了。我們自己有時候走在路上碰到這些事,可能也會這樣做。

在生活中,凡是越自信的人,越有本領的人,對人越是謙虛;而那些自卑者,可能會很狂妄自大、粗魯無禮。與這些人接觸,首先要明確你比他更有自信,但是要采取更加謙虛的態度,讓對方的這種不安全感消失,那麽社交就容易成功了。

八、拓寬思路征服考官的“心計”

※本章主要內容※

1.該不該在麵試的時候“套近乎”是一個問題

2.你的任務是把自己“推銷出去”

3.學會揚長避短,別讓你的缺點暴露無遺

4.在麵試時多多提問,表示你對工作的熱情

5.用幽默融洽麵試氣氛

6.教你如何成功通過麵試

7.無懈可擊,完美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