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辨陽明病脈證並治 (1)
第4章辨陽明病脈證並治(1)
(第179條~第262條)179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實,大便難是也。
講解:本條論述發生陽明病的不同原因。陽明病,有太陽病傳入陽明病位,而太陽病未罷,即太陽陽明並病;也有少陽傳裏,並發陽明病;還有一種是正陽陽明。此處以設問形式解釋三者關聯:太陽陽明,脾約是也,胃腸消化水穀,化生精微物質,一部分精微物質入於血脈而為血,另一部分需上輸於肺,與天氣相合而為氣,由於當時不可能認識到血管吸收,古人認為脾為胃行其津液可使津液、氣血得以上輸,若胃中燥,無津可輸,則脾為胃行其津液之功能受到製約,故名“脾約”。太陽病以發汗為法,汗出過多,亡失津液,而致裏實,大便不通,而發為脾約,稱為“太陽陽明”;“正陽陽明”,沒有太陽、少陽證候存在,隻是陽明病,胃家實,即病邪充實於胃,心下部滿,按之疼;由少陽病轉屬陽陽者,稱為“少陽陽明”,少陽病,禁汗、禁通利小便太過,若發汗、利小便皆為誤治,誤治傷津,胃中水分被奪而幹燥、結實、大便難、胃中燥則心煩。
180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講解:陽明病,即裏陽證,病邪充實於胃腸,無論是太陽陽明,少陽陽明,均要有胃家實的表現。
按:趙·成本把本條置於篇首。
181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幹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講解:本條論述為何會發生陽明病。太陽病階段,經過發汗、或下、或利小便,津液損傷,胃中水分被奪而幹燥,則轉屬陽明,大便幹燥而難解,古人大便時需更換衣服,故更衣即是大便的互詞。
182問曰:陽明外證雲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講解:本條論述陽明病外在症狀。陽明病為陽熱證,熱由裏及外,籠罩全身,熱入組織,蒸化津液而為自汗出。陽明病身熱,應當感到外界寒冷,但是熱性刺激過於強烈,對大腦皮質影響很大,而對於寒冷的感覺則相對受到抑製,故“不惡寒,反惡熱”。臨床上“胃家實”者屬於陽明病,若胃實症狀不明顯,而“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症狀出現,仍當歸於陽明病。
183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汗出而惡熱也。
講解:根據文意及《玉函經》當將“不發熱”改為“不惡熱”。陽明病初得一日,不惡熱而惡寒,與陽明病外症不符。原因在於熱勢初起尚未到達一定程度,故惡寒感覺仍有,但隨著熱性刺激加劇,很快惡寒感就被掩蓋,代之以汗出、惡熱。此種情形在溫病時也是存在的,但吳鞠通著《溫病條辨》以桂枝湯治療,是錯誤的,此證非是表證,不可服桂枝湯。
184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主土也,萬物所歸,無所複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講解:太陽病惡寒,表證不解則惡寒仍在,為何陽明病惡寒可以自罷呢?古人認為陽明居中,屬土,土為萬物所歸,寒邪一入陽明經則化熱,故開始惡寒,很快便自罷轉為惡熱。實際上仍是熱刺激尚未到達一定程度所致。
185本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講解:太陽病,法當發汗,汗後病未解,現在很多重症的外感或流感,也不是一汗可解的,病未愈而傳入少陽或陽明。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說明病已傳少陽,此論“少陽陽明”;而汗出濈濈然,濈濈然,就是連綿不斷的樣子,陽明病法多汗,是轉屬陽明,此論“太陽陽明”。
186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講解:太陽傷寒三日,若轉屬陽明,因內熱盛,而脈大,故太陽病二三日時,突現脈大,當考慮是否已轉入陽明。
187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係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
講解:太陽傷寒表實,體液充實於體表,脈應浮緊,現反而浮緩,即體液不足於外之因,還可能裏有留濕、留飲之故。太陽病當發熱,今手足溫而外無熱,當是表邪已陷於裏,就脈與熱頗似轉屬太陰病了,故謂係在太陰。若真轉屬太陰,則濕熱結合,當發黃疸。若上證而小便自利者,為裏熱迫使津液下泄之象,為轉屬陽明而非太陰,故亦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而難通,則肯定為陽明病了。
188傷寒轉係陽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講解:傷寒本無汗,若已轉屬陽明,則裏熱蒸騰津液外出而見連綿微汗出。
189陽明中風,口苦,咽幹,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講解:陽明中風,即指裏熱外邪的證候而言。發熱惡寒,脈浮而緊為太陽傷寒表實證,雖病發於裏,但裏不甚實,當先解表,此為定法,宜大青龍湯。此處增加口苦、咽幹這一少陽症狀,則不宜使用汗法,至於腹滿而喘,仍當是由於表邪未解,氣機不利所致,如果攻下,則致胃虛而腹滿更甚,水穀不別,水走腸間而小便難,故可知“腹滿微喘”非胃腸結實之滿、向上壓迫之喘。
190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講解:本條以能食與否區分中風、中寒。陽明病,若能食,說明胃中有火,火可消食,而風為陽邪,故名“中風”;若不能食,說明胃虛停水,而寒為陰邪,故名“中寒”。陽明病臨床上有兩個階段,因胃中熱而開始能食,到一定程度,裏實顯著,腑氣不通,而不能食,單以能食,不能食而區分風寒、水火於臨床無大意義。
191陽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講解:陽明中寒,水停於內則不能食,小便不利。陽明病法多汗,而手足汗出連綿不斷,津液越發喪失,大便當硬,結實成硬謂為固,成形固定不移之義。內有水飲,大便可溏,此為瘕,時聚時散之義,故大便初硬後溏,其原因為胃中有冷飲,水穀不別,水走腸間。
192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講解:陽明病,欲食,說明胃中無飲,小便當利,大便當硬,此時因水穀不別,反而小便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痛,翕翕如有熱狀,說明本病原為太陽病,轉屬陽明而太陽表邪未罷之證,故雖因欲食而冠以陽明病,但實為太陽表實證。能食而補充機體精氣,驅邪外出,發為“奄然發狂”之瞑眩狀態,濈然汗出而病解,故後言“脈緊則愈”並非奄然發狂之後脈緊,當在翕翕發熱之時脈已然見緊。“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水指水穀不別,穀氣,指胃氣增強,胃氣一強,則水穀不別與太陽表邪一並得解。本條說明保護胃氣的重要性。
193陽明病,欲解時,從申至戌上。
講解:由申至戌,為土旺之時,陽明病,在此時欲解,此為附會運氣學說而做之照例文章,缺乏考據。
194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攻其熱必噦。
講解:陽明病不能食,當考慮胃虛停飲裏虛寒的可能,若胃本虛,切不可撤熱,若以大承氣湯類攻其熱,胃中虛弱,衝動水飲而噦逆。
195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穀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講解:陽明病,脈遲主於有寒、有飲,胃虛有飲,當不能食,若多食飽脹,與水飲夾雜而停積故心煩、目眩、小便難,稱為“穀疸”。古人將黃疸分為“酒疸”,“穀疸”、“女勞疸”三種,“穀疸”由於消化不良引起,《金匱要略》言:“穀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穀疸”,與此條所言相同,概由於胃虛不能消穀,亦不能運化水濕,水穀雜合,鬱久生熱,濕熱相搏,發為黃疸,此皆由於胃虛,故不可攻,攻之腹滿依舊。
196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講解:陽明病,裏熱蒸汗外出,以法當多汗,若反無汗,原因很多,本條所言為因虛而致。精氣虛,雖欲汗而無汗可出,熱向外蒸而無津隨行,故出現身如蟲行皮中狀。
197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嘔而咳、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講解:陽明病法多汗,此條無汗,則是與少陽病有關。二三日,非言無汗,小便利之後二三日,其病僅在二三日,為由表傳半表半裏之時,少陽病雖傳向陽明,但小便利說明熱尚未深,熱未到一定程度則汗仍不出。少陽病水飲停聚而嘔,熱壅於上而咳,手足厥為熱厥,津液因熱結而不能旁達,發為熱厥,熱向上攻而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則不為少陽病,不會頭疼。
198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講解:頭眩,多與胃中停飲有關,如前文提到苓桂術甘湯證。但陽明病不惡寒,說明這時頭眩乃因於熱,熱攻衝於上亦可頭眩,有熱為陽明中風,故曰能食。熱上亢於頭,必經於肺,肺受熏灼而咳,咽喉因咳而傷,故咽痛,如果不咳則咽不傷而不痛。
199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心中懊者,身必發黃。
講解:陽明病法多汗,若無汗則熱不得外越,鬱於胸膈而心中懊,小便不利則濕不得下泄,濕熱相合,瘀熱在裏,身當發黃。
200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講解:陽明病,為陽熱證,此時再用火攻,火更助熱,額上微汗,餘處無汗,其熱在裏而不得外越,小便不利水濕不得去,亦當發黃。
201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者,必盜汗出。
講解:陽明病脈浮而緊,是太陽傷寒轉屬陽明,太陽乍傳陽明,脈仍浮緊,雖發潮熱但僅是定時發作,而非始終發熱不休。若為陽明病,脈當沉實、沉大,脈但浮而不緊,病仍在表,但津液有所喪失。熱勢更迫津外出,發為盜汗,故臨床上切勿一見盜汗,輒用黃芪之類,可以考慮以小柴胡加石膏湯,清其裏熱,盜汗可止。
202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衄。
講解:陽明病,熱盛而口舌幹燥,但僅僅隻想漱水而不欲吞咽,說明熱在血分而不在胃,血分有熱迫血妄行,多發為鼻衄。
203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差,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必大便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幹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講解:“自汗出”、“重發汗”、“病已差”幾句,說明此為太陽病中風邪未解,汗之乃解,絕不是真正的陽明病,若真為陽明病,斷無汗後病差之理。表解病差,理當不煩,但仍微煩不了了,乃由於重汗後傷津,胃中幹燥,故大便硬。此時不可以陽明病治法治之,當問其小便一日幾行,若平時小便三四次,今日兩次,可知其津液得以積蓄,還入胃中,津液回複則大便正常,本條因自汗出一症狀類似陽明,故冠以“陽明病”。
204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講解:傷寒嘔多,當屬少陽柴胡證,雖有陽明證,亦無非少陽與陽明的並病,若嘔多,則說明少陽證明顯,不可汗、下,雖有陽明證,當治從少陽,不可貿然服承氣湯。
205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講解:胃虛則邪熱、水氣聚於胃,而呈心下痞硬。僅有心下硬滿,並無其他熱證、實證,當屬人參證,不可見心下硬滿便認為是陽明病而攻下,若攻之,虛者更虛,下利不止,致使人亡。若幸而胃氣尚存,下利可止者,尚有病愈的可能。
206陽明病,麵合色赤,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者,小便不利也。(按:《集注》色黃後無“者”字)
講解:“麵合色赤”即前文所提到“緣緣正赤”,這是陽氣拂鬱在表,欲汗而汗不出之證,必與小小發汗之法,不可服瀉藥,若攻之,邪熱內陷,胃虛水穀不別,小便不利,則必發黃。
207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講解:本條為相對第76條梔子豉湯證而言,梔子豉湯證經吐、下之後而煩,是為虛煩,此條有陽明外證,不吐、不下而煩,是為實煩,故可與調胃承氣湯。
調胃承氣湯在三承氣湯中作用最為和緩,調胃者,調其胃不和也,大黃瀉下,刺激胃腸蠕動,芒硝軟堅去熱,可稀薄堅塊之物,芒硝、大黃相伍,作用強大。古人有雲:“大黃無芒硝,如快刀無刃”。配合甘草一味,可緩其藥力,使藥物作用緩緩發作。方中芒硝用量應將半斤改為半升,大黃用量四兩,頓服雖有甘草調胃,亦屬瀉下峻劑,用之當慎,可少少與之,亦不必拘於方中藥物用量,一般用量:大黃9克,芒硝6克,炙甘草6克,若遇輕證,可再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