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群居生活的後遺症 (4)

進化穩定策略的用途還是非常顯著的,比如政府可以通過長期的嚴刑峻法把交通狀況現有的進化穩定策略打破,在大家都遵守交通秩序的規則下,建立起低成本的進化穩定策略,這是完全可能的,並不像我們認為的那麽難。

假如政府要抑製房價,就必須表明決心,讓人們預期到未來房價會下降。如果說未來不是下降而是會緩慢增長,那就徹底錯了,因為這種言論改變不了人們的預期,無法建立新的進化穩定策略。房地產商也是進化的產物,所以很少聽到房地產商說房價會降的言論。他們知道說漲就會促成漲價的道理。

房地產商也許會辯駁說,如果說漲就漲,生意就太好做了。汽車廠商為何不天天說漲價呢?正如進化規律一樣,在複雜的商業和生態環境中,要想獲得較好的進化效果,時間和時機都是非常重要的。要想讓一個進化穩定策略成熟,需要很多條件。人們對房地產的價格預期是不明確的,而對汽車價格走勢的預期是明確的。在這種情況,房地產老板說要漲價就比較容易引導用戶的預期,而汽車老板說要漲價人們就會把他當成瘋子。譬如山頂上的一塊石頭,你想要讓它滾到哪一麵的山坡下,隻要用力一推就可以了,而山半腰的一塊石頭就無法做到這一點。

每個行業都在進化,而進化穩定策略通常會在這個過程中提供較為可靠的決策依據。現在汽車行業出現了一種新的情況,每個汽車製造公司,都竭力在推出更多的車型,更全麵的產品線,假定你也是一個汽車製造廠,應該如何響應?推出盡可能多的產品線,會消耗公司的有限資源,但是推的產品線少,又怕被邊緣化,使產品命中市場的概率降低。根據隨大流的原則,推出更多的車型就是正確的決策,大家都在拚命的研製新車型,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汽車行業將在一個新的規則上建立進化穩定策略。

公司在開發產品時會麵臨方向性的選擇問題,不知道哪種特性會受到用戶的青睞。此時,采用進化穩定策略分析就派上了用場。開發什麽樣的產品取決於我們對市場的預期接受程度,一個汽車設計師設計的不是自己喜歡的產品,而是他認為的用戶所喜歡的產品,假如他設計的產品隻是自己喜歡而被用戶拋棄,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好車。按照進化穩定策略,要想使產品受到用戶青睞,就必須使產品受到大多數用戶的青睞。要想在一個細分市場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占有細分市場的全部。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具有領導地位和領導能力的公司的不同策略會被市場所選擇。具有領導地位的公司可以開發差異性大的創新產品,從屬地位的公司跟著大公司走則更有效。同樣的道理,大人物說出來就可能非常有號召力,但是小人物說出來,就可能沒有任何價值。小公司除非在它預期的目標市場中取得多數票,才可能被市場接受。

實用主義建議

1.在我們的骨子裏,被“忽悠”的基因已經根深蒂固,要想超越幾乎是不可能的。羊群效應可能是對人們行為影響最大的一種本能。不幸的是,人類社會的經濟博弈遠比羊為了躲避食肉動物的攻擊形成的羊群效應要複雜。在羊群效應中,收益的往往是頭羊,倒黴的則是跟風者。為了能夠使我們獲利而不是被套牢,你身上有“早期感知者”的基因當然好,若不幸的話,恰恰你的基因是後知後覺者,唯一對抗被“忽悠”的方法就是養成分析和獨立判斷的習慣,並且盡量多地掌握你需要做出決策的信息,靠信息決策,而不是靠本能決策。

2.如果沒有趕上上升時期的波浪,有時反其道而行之會收到奇效,最典型的例子是大家都去淘金時,你提供淘金的工具;大家都推出高價品牌時,你提供平價良品;大家都瘋狂地買股票時,你沽空等等。但是,千萬別忘記,隨大流是進化中形成的解決方案,時刻要牢記反其道行之或者特立獨行通常是一步險棋。

3.為了策劃羊群效應的形成,必須在關鍵時刻孤注一擲,無論對於一部影片的宣傳還是一種新手機的銷售,這個原理都適用。蘋果CEO喬布斯就深諳此道。

案例

做莊和炒股

在浩如煙海的股市中,嚴肅地討論股票問題的人並不多,因為在股票市場上人們的行為完全是一個隨機事件,是不可預測的。

但是,假如本文所論證的前提是正確的,即大多數人會遵從進化穩定策略,就改變了隨機性的這個前提,隨機的假設就會呈現出一定程度的概率上的傾向性。在一個最簡單的雙方博弈模型中,隻要有一方率先袒露了策略,或者露出了馬腳,就會使他處於不利地位,博弈的另外一方,便可以采取正確的措施,取得較好的業績。

設想在一個消耗戰的博弈中,消耗戰是5分鍾,任何一方率先暴露意圖都是愚蠢的,比如兩隻消耗戰的貓,抖動一下胡子表明它要退卻,那麽給另外一方的信息就是再堅持一下即可以獲勝。在這種戰鬥中,撤退總是突然的,不可能有預兆,因為表現出征兆的一方實際上等於認輸了。在2006年2月27日中國股市大挫時,全世界都在事後分析原因,我敢說沒有一個原因是對的,因為這種下挫通常就是沒有原因的。要是有可預見的原因的話,股市要麽提前緩慢地釋放了能量,要麽人們獨立地做出判斷,不至於幾乎全線跌停。

股市所以缺乏理論是因為在這種博弈中,難以料定其他人的策略。如果其他人的策略是隨機的,己方就無法設定策略去應對。

股票、證券分析最權威的一本書之一《證券分析》,基本上闡釋的就是這個道理。作者格雷厄姆認為短期的趨勢無法分析,股票投資者應該關注長期的利益。由於公司所處的行業特點、公司的特征等可以判斷一個公司長期的走勢,而這種走勢又常常沒有正確地反映在當下的價格中,所以人們可以設計長期的策略,但是無法設計短期的策略。

《商業周刊》上的評論是:“格雷厄姆久享盛譽的經典之作,奠定了華爾街所有投資理論的基礎。70年來,被奉為投資者的聖經,其投資方法至今仍被實踐著。”

作為格雷厄姆的學生,沃倫·巴非特幹脆說:“真正讀懂了格雷厄姆的書的人都發了大財。”他自己最著名的一句有關投資的話可能是:“股票市場短期是一個投票機,而長期則是一個稱重機。”這句話清楚地表明巴菲特認為人們在股票操作上的行為是隨機的。

你在《證券分析》中也恍惚能感覺到人性的影響,在“人類本性問題”一節中,格雷厄姆寫道:“在過去的5年裏,金融市場中最不同尋常的特點是被純粹的心理因素所控製。”

“一家企業的狀況,隻有一半是事實,而另一半都是人們的觀點。”

“過度的漲跌一再出現的根本原因是,當前景成為決定價值的主要基礎時,由此得出的判斷就不再受到數學上的約束,從而幾乎不可避免地走向極端。”

從這些片斷中,我們感覺到格雷厄姆深邃的洞察力,70年之後,股票市場基本上還和當年一樣。在那個時代,尚沒有係統的博弈論理論,更沒有人提出進化穩定策略的概念。

摩根士丹利的前首席經濟學家謝國忠說:“我們不知道的是,為什麽這麽多人會同時陷入瘋狂。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查爾斯·金德爾伯格對泡沫現象研究甚深,著有《狂熱、恐慌與崩潰:金融危機的曆史》。他認為,泡沫發生在某個新事物出現,且其價值難於確定的時候,例如一種新的技術或新的金融工具就可能引發泡沫。”

也就是說,據我所知的股票理論都是建立在不知道對方(大眾市場)的傾向性基礎上的博弈論。

進化穩定策略表明,大家在采取行動時,並非隨機選擇,而是會遵從某種規律。這相當於我們察覺到了大眾市場的蛛絲馬跡,或者知道了對手策略的傾向性。這就是我們製定己方策略的基礎。

我們在現實中感覺到的一些現象,在過去總是被當做理所當然的偶然忽略掉了,不管是炒樓發財的還是在股市中做莊賺錢的。我們對他們隻有典型的3種看法:

1.純粹是運氣好,他總是走狗屎運;

2.他們掌握不對稱的信息,比如說在股市中的莊家,常常被說成是掌握“武林秘籍”或者內部消息的“邪派高手”;

3.他們非法操控市場,但操縱的方法和原因不明;

我認為做莊和炒作之所以能夠賺錢,全是因為人們根據進化穩定策略方式采取行動。簡單來說,做莊者能夠賺錢是因為有人跟莊,炒樓者所賺的錢全部是跟炒者所賜。追漲殺跌是人的天性,隻要有足夠的能量左右大多數人的行動,全部的人就會形成跟風效應。

前文中已經論及,就參與經濟事務而言,進化穩定策略對早期感知者來說才是一個好策略,對於後知後覺者則是一種災難。但是人類的天性又決定了起初的進化穩定策略隻有在吃虧上當之後,才會產生免疫力。

這可以解釋為什麽越是在初期的市場中,做莊的效果就越明顯。早期中國股市做莊賺錢,不僅僅是監管不到位,股本小,容易形成莊家。最重要的是早期參與者缺乏對進化穩定策略的免疫力。

5年前的一條消息和現在的一條消息對股市所造成的影響和振蕩有很大的區別,原因也在於此。過去一條新聞或者股評可能會對一隻股票產生重要的影響,現在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免疫的相對性讓我們參與股市遊戲永遠有機會去和“正確的大多數”博弈,其基本方法就是做莊。做莊並非僅僅是由錢財的數量決定,正確的策略,少量的錢財也可以達到成為莊家的效果。

我們假定有一隻股票是5元錢,此時看漲和看跌的概率相等,我們在這個靜態的點上,無法知道大多數人如何看待這隻股票。假如股票過幾天漲到了5.5元錢,我們就知道在5元那個位置大家是看漲的。反之,則是看跌的。

如果股票真的漲了,在原來的價位上買進就是合適的。但是時光無法倒流,當下,我們是應該吃進還是沽空?按照進化穩定策略規律,應該沽空這隻股票。因為我們通過股票漲價的這個事情知道,在原來的價位上大多數人是看漲的,比如說有60%的多方對40%的空方。如果在原來那個位置上,看現在的價位,大約多方和空方的比率是55%對45%,或者45%對55%。如果是前麵的一種情況,股市還會繼續走高,若是後麵的一種情況,股市就會反轉。這種操作策略相當於“做莊”,做莊的方法是要拉高股價,就在5元錢吃進,但是我們並不知情。我們現在所觀察到的結果5.5元,我們認為這在客觀上相當於股價被莊家拉高。拉高獲利之後,肯定要出貨,那麽我們就率先出貨,以免成為最後一個“笨蛋”。

簡單地說,按照進化穩定策略規律,應該采取止漲策略,設定一個漲價比例,到時候就拋售。而跌的時候,正是吃進的好時機。因為在漲價的過程中,多方的能量在減小,而降價的過程中,空方的能量在減小。

傳統的證券理論認為從概率上看,對於短線操作者而言,采取止跌策略通常會取得稍高的賺錢概率。道理是,在任何一個隨機的價位上,漲價和降價的可能性均等。如果把降價的幅度控製住了,而漲價的幅度未加限製,那麽綜合來看,獲勝麵就比較大。

《證券分析》否定了止跌策略。格雷厄姆認為止跌策略之所以行不通的原因是因為大家都采用這種方法,最後導致的結果就是小幅度下跌的次數遠多於大幅度上漲的次數。我覺得止跌策略不可行,不是因為有“大多數”參與這個前提條件才使止跌策略無效,即便是股市中隻有少數人設定了止跌策略,也不可能取得成效,因為隨著沽價的波動,人們的看法在改變,人們的行為並非獨立思考的結果,而是遵守進化穩定策略。假定傳統的股票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就沒有辦法解釋為什麽莊家會贏得概率上的成功了。

股市發展使得莊家越來越不好做的原因有兩點:一個是隨著時間的延長,經驗的積累,大眾進化出了適應性的反應;另外一個原因是多頭莊家的意見分歧導致單莊的控製力下降。但是進化穩定策略在人性中的地位不會一下子消失殆盡,我們不做莊,模擬做莊的效果,大概會贏得概率上的成功。

當然這隻是在進化穩定策略指導下一個簡化的原理,在操作實踐中,尚有許多問題需要具體分析。但是,都離不開一個問題,這就是一切都和人們的看法有關,博弈的技巧就在於正確地揣測對方的看法。不管是空城計還是赤壁之戰,原理上都是共同的。

現在的進化論已經深入到了很多領域,如心理學、社會學等等,但還不是主流,這也可以解釋為一種正常的適應性反應。假如你是一個心理學家,現在突然有一個演化論學者要闖入並占領你的領地,那麽你應該做出何種反應呢?就是堅決抵製、反對。這不涉及每個具體個人的人品、特點,這是人類千百萬年進化的結果。我相信,進化論對於困擾我們關於人性的問題必將給出妥貼的解釋和推斷,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僅憑主觀判斷或者主觀去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