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北伐和清黨 (4)

鑒於上述原因,何應欽等製定了對福建的進攻計劃。首先派軍隊由詔安趨雲霄入漳州,同時由三河壩、大埔入永定、龍岩,由蕉嶺入上杭,占領汀漳全境。然後,馮軼斐部由潮安取道黃崗入分水關,會同張貞部集中詔安候令,譚曙卿部由梅縣集中三河壩候令,閩南民軍葉定國、吳威等亦分別集中候令。但此時,閩軍也屯重兵於永定、平和、雲霄,有直衝大埔、饒平之勢。

9月上旬,蘇聯軍事顧問切列潘諾夫被蔣介石任命為第一軍軍事顧問後,建議采取速戰速決各個擊破的戰略。於是何應欽急調潮、汕、揭陽之第十四師馮軼斐進饒平,第三師譚曙卿赴蕉嶺,兼顧大埔,並調其主力第一軍屯駐三河壩,居梅縣、大埔。

為加強進攻力量,何應欽還調入伍生軍千餘人赴黃崗扼守,並聯絡福建民軍響應北伐軍,以便在北伐軍進攻福建時配合作戰。為防主力調撥前方後潮汕防務空虛,何應欽急電撥兵增防。於是,駐惠州的第六軍第十八師胡謙部於9月6日趕到汕頭接防,第五軍軍長李福林率部一師負責東江惠州的防務。

此時,孫傳芳連電周蔭人,催促其出兵牽製贛中北伐軍後路,周接令後緊急部署,準備出戰。

1926年9月中旬.何應欽鑒於兩湖戰場勝利推進,乃再三電請蔣介石下令攻閩,以策應北伐軍作戰。9月13日,蔣介石電示何應欽對采閩固守態度:“對福建方麵應該聲明,如閩不派兵侵粵贛則閩粵仍可和好相處,不入戰爭漩渦。否則,無論它入贛侵粵,戰由他啟,咎不在我。”態度較為強硬。

何應欽領會蔣的意圖,命各軍集中,積極動員。委請潮州分校教育長王繩祖為潮州衛戍司令,率領學生400餘人,維持潮州治安,汕頭衛戍司令一職則命其弟何輯五充任,協同王繩祖擔任潮汕後防警戒,還在汕海馬蘇口敷設水雷,以防敵艦潛入。何應欽還讓閩省黨人宋淵源、林知淵等組織參謀團,委任宋為臨時主任。參謀團盡心輔佐,出謀劃策,使北伐軍對閩軍事進展神速。

9月17日,何應欽率師出發,發表討周(蔭人)攻閩宣言。18日,何電告蔣介石,決以主力集中高陂,相機進擊。

1926年10月9日,雙方同時下達進攻命令。戰爭首先在閩粵邊境的永定和鬆**發,閩軍主力集中在廣東的鬆口、蕉嶺,而北伐軍則先攻打福建西南的永定,因為永定不僅是閩粵交通要道,而且是閩軍總司令部所在地。

戰爭開始時,周蔭人首先襲擊鬆口之官坪,並與陳炯明相約,裏應外合共同攻粵。北伐軍則以譚曙卿的第三師第七、八兩團,自大埔向永定發起進攻;以馮軼斐第十四師第四十、四十二兩團為左路,出大埔擊鋒市,切斷永定至鬆口的交通,阻敵增援,防敵逃竄。

後來,形勢越來越有利於北伐軍。在城內守軍內外被困的情況下,周蔭人遂於9日上午率領10餘人,開北門先行逃走,留人困守。在11日,北伐軍占領永定,周蔭人退至龍岩。北伐軍在永定戰役取得勝利後,又分左右縱隊回師鬆口。12日,北伐軍以優勢兵力,在鬆口與敵劉俊第三軍激戰近9個小時後取勝,劉俊部幾乎全軍覆滅。13日,何應欽進駐鬆口。

永定、鬆口戰役以後,10月5日,蔣介石將入閩作戰的第一軍、第十七軍、第十四軍二師合編為東路軍,正式任命何應欽為東路軍總指揮。

當北伐軍正向沿海和閩北進軍時,周蔭人部對北伐軍進行了反擊。

這時,蔣介石為加強對福建的兵力,命第十四軍賴世璜部加入東路軍攻閩。10月27日,第十四軍東出瑞金,分兩路入閩:一路東出瑞金占領長汀城西北高地。一路占領光澤,向建寧進軍,擊潰向粵、贛逃竄的閩軍,並向福建西部的清流、寧化追擊,壯大了北伐軍的聲威,削弱了閩軍的士氣。

正當這時,北伐軍在江西戰場取得了第三次攻克南昌的勝利。此訊傳來,軍心大振,將士們群情激奮,越戰越勇。北伐軍第二軍第六師奉命與第十四軍共同截擊周蔭人殘部,策應第一軍向福州前進,而第一軍則根據蔣介石“克複漳州後,應速向福州前進,肅清全閩”的電示,追擊前進。11月24日,何應欽到達泉州後,發兵三路:一路由南寧、詩山入永春,出湖洋夾擊仙遊,以塞永泰交通;一路由河市過羊西坑出楓亭,以斷通向莆田之路;一路由惠安直上塗嶺而抵涵江。至11月下旬,北伐軍已連克同安、泉州、仙遊、莆田、永泰,直逼福州。

在北伐軍東路軍步步逼近福州之際,閩軍也紛紛陣前倒戈,12月2日,北伐軍未傷一兵一卒,從西北門和南門入城,占領了福建省城福州。

北伐軍攻擊福州時,孫軍殘敵敗退至浙江。至此,福建全省基本平定。

3.光複浙江

江浙滬寧為中國的財富之區,也是北伐軍奪取的重要目標。1927年1月初,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在南昌召開軍事會議,蔣介石、張靜江、譚延闓、唐生智、鄧演達、李宗仁、朱培德、程潛、張發奎等出席了會議。會上,製定了進軍長江下遊的作戰計劃:決定先取滬杭,擊破孫軍主力,再會師南京。具體部署是:北伐軍的主力分別由贛東閩北入浙,進攻杭、滬;其餘兵力一部沿長江而下,進攻皖南、皖西;另一部則由鄂東進入豫西、皖西,牽製河南及皖北之敵,策應長江下遊主力作戰。此外,西北國民軍由隴海路進攻洛陽、鄭州,與豫南部隊聯絡,攻擊吳佩孚餘部,牽製奉軍,威脅徐州直魯軍。會議還決定把北伐軍作戰部隊編為東路軍、中央軍和西路軍三個作戰序列。

東路軍,總指揮何應欽,前敵總指揮白崇禧,下轄6個縱隊,第一期作戰部署是以浙西之衢州、蘭溪、嚴州為基地,主力由錢塘江西岸向杭州及餘杭之敵進攻。其餘部隊,一部由處州、溫州方麵先消滅周蔭人殘部,然後從錢塘江右岸地區,同浙江友軍一道會攻杭州。

中央軍,總指揮蔣介石(兼),下分江右軍、江左軍兩路。江右軍總指揮程潛,下轄3個縱隊,江左軍總指揮李宗仁,下轄3個縱隊。其作戰部署是,江右軍以贛東北之湖口、景德鎮,浙西的常山、華埠為根據地,威脅皖南之敵,策應東路軍作戰;江左軍集中於鄂東的黃梅、廣濟地區,牽製安慶,同時與皖北革命軍聯絡,相機攻壽州(壽縣)、合肥,使敵不敢渡江南下。

西路軍,總指揮唐生智,下轄4個縱隊,其作戰部署是以鄂北武勝關為根據地,聯絡豫南友軍,牽製河南方麵之敵,其大部分集中於京漢路南段至武昌一帶,策應各方麵作戰。

朱培德第三軍為總預備隊,朱兼指揮官,主力駐南昌,一部分至九江,策應全局。

1927年1月7日,白崇禧指揮所屬部隊及第三軍部隊由南昌出發,準備經東鄉、玉山人浙。蔣介石及在南昌之各軍軍長親自前往送行,並在丁家山舉行人浙誓師典禮。在閩省方麵,蔣決定四路出發攻浙:一路為馮軼斐師,二路為譚曙卿師,三路為杜雲起師,四路為曹萬順師。第一路已於1月17日由福州出發,二、三、四路定於20日全部由閩出發。閩海軍也分五路攻浙,馮軼斐、譚曙卿兩師由海道入浙。

北伐軍人浙後,與孫傳芳幾經交手,首戰富陽,但後因敵眾我寡,作戰失利而被迫放棄富陽。此後,局麵對北伐軍來說十分不利。

1月17日,為挫敗敵軍,蔣介石決定由衢州增派防兵,開始反擊孫傳芳部。20日,東路軍總指揮白崇禧趕至衢州,召集各將領會議,商討分路進軍浙江問題,將前線部隊作了如下部署:周鳳岐第二十六軍為右路,由信安江(即衢江)南岸向金華、蘭溪前進;以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師、第二十一師為中路,肅清龍遊附近之敵,進攻蘭溪,占領嚴州;以魯滌平第二軍為左路,主力攻永昌、諸葛、壽昌之敵,再攻金華、蘭溪、嚴州守敵。27日,北伐軍開始猛烈進攻,皖南敵患解除。29日淩晨,北伐軍又以三路發動進攻,很快攻取桐廬、杭州。

北伐軍在向浙西、浙中勝利進軍的同時,從1927年1月下旬起,開始打響肅清浙東的戰鬥。當時,東路軍第四、五、六3個縱隊,由閩入浙,向江山、處州、溫州分途兼程前進。一路攻城掠池,無所不顧。經過10天蕩滌,贏得浙東戰役勝利。至此,浙江全省為北伐軍占領,浙江戰場取得了勝利。

光複浙江全境後,蔣介石以總司令的名義,在政權的各要害部門,安插了自己的親信或國民黨右派軍人,如任命張靜江為浙江臨時政治會議主席,何應欽兼浙江臨時省政府主席,委周鳳岐為軍事廳長、王俊為寧(波)台(州)溫(州)防守司令、章烈為杭州市公安局長。白崇禧在占領杭州後也成立了清一色右派組成的國民黨杭州市黨部,使得浙江逐漸為蔣介石所控製。浙江是蔣介石的家鄉所在,因此,奪得此地,穩固局麵,對蔣介石有特別的意義。

在不過半年多時間裏,蔣介石統率北伐軍擊潰吳佩孚,打敗孫傳芳,占領了湘、鄂、贛、閩、浙諸省,把國民革命從兩廣推進到長江流域,取得了巨大勝利。北伐軍本身也迅速發展,由8個軍10萬人擴展到20個軍25萬人。

隨著北伐軍實力的擴充,北伐軍的威望也逐漸樹立和強大起來。北伐軍在中國南部的勝利,震撼了整個中國,鼓舞了所有渴望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的仁人誌士的革命激情,堅定了他們的信心,基本結束了北洋軍閥在中國南方的統治局麵,同時也沉重地摧毀了北洋軍閥妄想苟延殘喘的夢想。所有長期從事民主主義革命事業的人都透過這次北伐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來。

而蔣介石是此次北伐運動的領導者,雖然他並沒有被視為可以取代孫中山或三民主義精神的新形象,但蔣介石一時之間也成為舉國上下關注的焦點,蔣再不是以前名不見經傳,四處漂泊,徘徊徜徉的過客,也不再是家鄉父老眼中的“無賴”。此時此刻,他成為名噪天下的英雄人物,被賦予了很多頭銜,如“一個了不起的軍事家”或者是“一個不負眾望的革命家”等。

4.攻占滬寧

東路軍獲得浙江戰場的勝利後,蔣介石開始部署進軍蘇、皖,奪取滬、寧。2月23日,東路軍在杭州召開軍事會議,會議分析了當時的軍事政治形勢,經蔣介石同意,製定了進攻滬、寧,占領蘇、皖的作戰計劃:決定前敵總指揮部所屬第一、第二、第三各縱隊,沿滬杭路前進,攻取上海;東路軍直屬第四、第五、第六各縱隊及撥歸東路軍指揮的中路軍第二軍,進取常州、丹陽,回攻無錫、蘇州,與第一、二、三各縱隊協同圍殲浙滬之敵,而後與江右軍會攻南京。而此時,孫傳芳和張宗昌組成蘇魯聯軍,打算和北伐軍決一死戰,這成為蔣介石攻克滬寧的最大障礙。

3月初,當何應欽率領的東路軍第四、第五、第六縱隊,分別推進到浙江北部的湖州、長興、安吉、泗安,及皖東邊境的廣德時,南下魯軍王棟八千人、徐沅泉1萬人,均由津浦路前進。但滬淞、蘇州、常州以西至宜興、溧陽、秣陵、鎮江一帶魯軍,均未固定。此外,駐溧水、溧陽之孫聯軍鄭俊彥、白寶山、梁鴻恩各部起而反撲。3月10日,賀耀組軍也從景德鎮到達繁昌、新林鋪之線,準備進攻蕪湖,後又奉命向高淳、博望、丹陽前進,截擊當塗之敵。3月12日,蔣介石致電何應欽,說“貴軍集中完畢,應由宜興、溧陽之線向常州、鎮江之敵攻擊;同時以白崇禧部攻蘇州,截斷滬寧路”。20日,按蔣的吩咐,各縱隊遂分別占領滬寧線上的黃村、奔牛、呂城、常州、丹陽等要地。這樣,敵之滬寧線中段被切斷,上海、南京之敵失去聯係,驚惶失措。

這時,張作霖安為挽救其危局,計劃集中聯軍主力於蘇、浙、皖交界一帶,一部集結於蚌埠、明光、滁州等處,並求擊破,然後再平定浙、皖。

蔣介石將計就計,分東西兩端進擊:西路攻鎮江,與江右軍會攻南京;東路進攻淞滬占上海,打破敵人的部署。東進一路由白崇禧率東路軍第一、第二、第三各縱隊擔任。他們早在3月初,就集中於浙江嘉興附近,取攻勢防禦,等待進攻時機。

3月中旬,東路軍第四、第五、第六縱隊占領宜興、溧陽後,為配合滬寧線的作戰,白崇禧令東路軍第一、第二、第三縱隊,開始向鬆滬進軍。其戰鬥部署是:集中主力以第二十一師對吳江、蘇州之敵,采取佯攻;以第二十六軍主力占領後崗、鬆隱後,攻擊鬆江附近之敵,並襲擊敵之側背。各軍同時發動,進迫當塗、溧水、溧陽、宜興、吳江、淞江之線。東路江右兩軍,相互配合,向滬寧路一帶進攻。

在中國的積極發動下,上海的工人群眾行動起來積極響應,給軍閥部隊及時和有力的攻擊,於3月21日晨占領了上海門戶淞江。

北伐軍占領淞江後,敵向上海潰退,何應欽命追擊,先頭部隊薛嶽師緊緊追逼至上海南郊龍華。恰好白崇禧派軍艦進攻吳淞,截斷江陰,並使北伐軍勝利渡河。這時,淞滬地區敵軍殘部,已為北伐軍四麵包圍,克複上海指日可待。但在關鍵時刻,蔣介石為避免與帝國主義發生直接衝突,令白崇禧停止了前進。事實上,蔣介石正積極地謀取用另一種方式占領上海。

然而,3月21日,上海工人在中國領導下,發動了武裝起義,這是一場純粹的由領導的工人起義,當然是沒有經過蔣介石同意的。它打破了蔣介石的原定計劃和奪取上海的總體部署,更可怕的是,上海,這個蔣介石無比看中的經濟後台,有可能落人“他人”之手,這是蔣介石最為擔心和憂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