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北伐和清黨 (1)
一、攻占湖南湖北
1.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
廣州國民政府經過兩次東征和南征。肅清了廣東境內的軍閥勢力,取得了軍政、財政等各方麵的統一,進而又完成對廣東、廣西兩省的統一,形勢大為好轉,工農運動也蓬勃開展,廣大民眾迫切要求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及早推翻北洋軍閥的統治。種種跡象表明:廣州國民政府有實力、有必要進行北伐,以安天下。
作為廣州國民政府的實力派人物——蔣介石,經過東征、南征,發展壯大了自己的軍事勢力,並有了一定的影響,他早在東征歸來後就主張北伐。1926年2月24日,蔣介石在“統一兩廣特別委員會”會議上提出了“應早定北伐大計”的主張。這是因為他需要突出北伐的重要性,從而將自己作為軍事最高負責人推上政治製高點。
此時的北洋軍閥有三大係:奉係張作霖占有東北和山東,直隸一部及京津地區,控製津浦線北段,擁有兵力35萬。直係孫傳芳以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福建五省聯軍總司令自居,控製津浦線南段,有兵力20萬左右。直係吳佩孚占據豫、鄂、湘三省及陝西、直隸一部,控製京漢全線及粵漢線北段,約有兵力20萬。
1926年4月16日,政治委員會與軍事委員會舉行聯席會議,決定由蔣介石、朱培德、李濟深三人草擬北伐計劃,由宋子文籌辦軍餉。恰在此時,赴湘聯絡唐生智的陳銘樞、白崇禧也圓滿歸來。這樣,使原來對北伐持謹慎態度的將領也樂觀起來了。在李濟深、陳銘樞、李宗仁等人的一再催請下,軍事委員會於5月29日開會決定,蔣介石命第七軍立即出發援湘,北伐實際上開始了。
4月份由蔣介石等人參與製定的第一個北伐進軍計劃要點有:國民革命軍同時向湖南和江西進軍,西路占領長沙,東路攻占南昌,然後會攻武漢;以3個軍(6個師)進攻江西,4個軍(8個師)攻打湖南。這個計劃的主要缺點在於與吳佩孚和孫傳芳兩股軍閥勢力同時作戰,在向湘、贛進軍的兵力部署上幾乎是平均分配力量的,而閩、粵邊界方麵對孫傳芳的進攻威脅沒有多少防範。
1926年5月底,加倫第二次到廣州後,軍事委員會根據加倫的意見重新擬定了作戰計劃。首先打擊吳佩孚在兩湖的軍隊,攻占武漢,然後與馮玉祥的國民軍會合,對孫傳芳采守勢,同時固守廣東根據地,留一部分兵力護衛閩、粵邊境。這個方針被蔣介石最終采納實施。
6月4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舉行臨時全體會議,通過迅行出師北伐案,並決定蔣介石為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於次日由國民政府頒令任命。國民革命軍共有8個軍:第一軍軍長何應欽,留守潮梅,由副軍長王柏齡代,黨代表繆斌;第二軍軍長譚延闓,副黨代表李富春;第三軍軍長朱培德,黨代表朱克靖;第四軍軍長李濟深(留守廣州),由副軍長陳可鈺代,黨代表廖乾吾;第五軍軍長李福林,副黨代表李朗如;第六軍軍長程潛,副黨代表林伯渠;第七軍軍長李宗仁,黨代表黃紹竑;第八軍軍長唐生智,黨代表劉文島。總司令部以李濟深為總參謀長,留守廣州,其職由總參謀次長白崇禧代,鄧演達為總政治部主任,總顧問為鮑羅廷,以加倫為軍事顧問。全軍共10萬人。
蔣介石給總司令部規定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將軍政大權集中於總司令一身。他派人擬訂的《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組織大綱》規定:“國民政府特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一人,凡國民政府下之陸、海、航空各軍,均歸其統轄”,國民政府原設有政治訓練部、參謀部、軍需部、海軍局、航空局、兵工廠等均直屬於總司令部,出征動員令下後,即為戰爭狀態,為圖軍事便利起見,凡國民政府所屬軍、民、財政各部機關,均須受總司令指揮。秉承其意旨,辦理各事等等。實施這個《大綱》的結果,便使蔣所在地就是國民黨中央、國民政府所在地,蔣就是國民黨、國民政府,“威福之甚,過於中山為大元帥時”。
國民革命軍正式出師是在北伐先遣隊與第八軍取得衡山、金蘭寺戰鬥和安仁、攸縣戰鬥的勝利後。國民政府根據新製定的作戰計劃,於7月1日頒發了動員令,部隊集中計劃和戰鬥序列亦同時頒發。
7月4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正式發表了《中國國民黨為國民政府出師北伐宣言》。《北伐宣言》發布後,7月9日,蔣介石宣告就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職。是日,在廣州東校場舉行了5萬餘人參加的北伐誓師大會和隆重的閱兵儀式。
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下達的部隊集中計劃如下:以第四、第七、第八軍約5萬人擔任湖南戰場的正麵進攻。第四、七軍組成右路軍,第八軍為左路軍。第四軍進抵安仁後向攸縣集中,第七軍向永豐(今雙蜂縣)集中,兩軍集中完畢後,協同第八軍進擊敵軍。第八軍自衡山出發,俟第四、七軍集中完畢,協同殲敵。以上3軍均以攻占長沙為戰鬥目標。
第二、第三、第六軍和第五軍之一部,進入湘東、湘南一帶,警戒江西之敵。第二軍向桂陽、酃縣前進,一方麵監視贛南敵軍,一方麵掩護主力集中。第三軍集中茶陵,第六軍集中安仁,除監視江西方麵敵人外,並策應我軍正麵的進攻。第五軍第十六師之四十六團集中桂陽,除監視贛南敵軍外,保持第二軍後方的聯絡。
第一軍集中衡陽,作為各方麵的策應。為了保證廣東的安全,決定留總參謀長兼第四軍軍長李濟深坐鎮廣州,統籌一切。以第一軍軍長何應欽防守潮梅,護衛廣東東部邊境,以防福建之敵。另任白崇禧為總司令部行營參謀長,隨營讚佐。
以上計劃下達到各軍後,在粵待發之部隊即按第四、第三、第二、第一、第六各軍和第五軍第十六師第四十六團的次序,由粵漢鐵路廣韶段開始運輸,至8月5日均到達指定地點,集中完畢。由此揭開了轟轟烈烈的北伐戰爭的序幕。
2.首戰湖南
湖南是北伐軍的必經之地,湖南形勢的發展和演變對北伐戰爭意義重大。湖南當時還掌握在軍閥趙恒惕手中,由於他魚肉百姓,不得人心,在革命形勢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農群眾在中國的領導下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對吳佩孚、驅除趙恒惕的運動,這對北伐軍勝利進軍極為有利。
當時,湖南軍閥內部矛盾重重,趙恒錫手下將領唐生智決定配合廣東革命政府的北伐,但雖然唐生智得到了來自廣東方麵的大力支持,然而實力有限,隻有退守湖南南部,陷於被動局麵。萬般無奈之下,唐生智派心腹前去廣東,麵見蔣介石,請求盡快援助。
蔣介石大舉北伐的準備工作尚未就緒,但不能不考慮援湘的問題。因為湖南勁旅葉開鑫正投靠吳佩孚,充當了吳佩孚進攻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馬前卒,一旦軍事失利,北洋軍閥將兵臨廣東,不僅使湖南驅趙所造成的有利形勢毀於一旦,而且使革命根據地失去了屏障。5月中旬,國民黨在廣州召開二屆二中全會,通過了整理黨務案,蔣介石總攬了黨、政、軍大權後,決定援助唐生智,以緩和局勢,鞏固前進陣地。
蔣介石在軍事委員會上提出撥發廣西軍費20萬元,並下令出兵援湘,廣東方麵調第四軍第十師陳銘樞部、第十二師張發奎部及獨立團葉挺部入湘援唐。
北伐先遣隊分途由桂、粵挺進湖南,配合唐軍投入了保衛湘南的戰鬥。5月12日,第七軍第八旅第十五團抵達衡陽,正值葉開鑫軍猛攻衡山,敵方展開激戰。
衡山激戰之時,粵軍陳炯明舊部也在湘東南起兵發難,一時,北伐先遣隊戰場吃緊,虧得獨立團及時趕到投入戰鬥,才穩住陣腳。與此同時敵軍還向淥田、黃茅鋪發動猛烈攻擊,獨立團和三十九團奮起阻擊,並發起了反攻。6月5日,獨立團進占攸縣。
衡山的鞏固和攸縣的收複,肅清了舊軍閥在湘南的軍事力量,鞏固了北伐戰爭的前進陣地。蔣介石聞訊大悅,特電賀唐生智,在此之前已任命唐生智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軍軍長兼北伐前敵總指揮,全麵主持前線黨軍政務。
湘中敵軍自6月上旬戰敗,退守漣水和淥水北岸一線後,北伐軍先遣隊和第八軍為迎接大部隊到來,也推進到漣水、淥水南岸,戰爭暫呈膠著狀態。這時,北伐軍已舉行誓師儀式,各軍按照蔣介石等頒布的集中計劃,正陸續進入湖南,以占領長沙、醴陵為戰略目標。6月中旬,吳佩孚為保住兩湖地盤,任命葉開鑫為湘軍總司令,6月18日,吳佩孚又任命湘鄂邊防督辦李倬章為援湘軍總司令,嚴令葉開鑫、餘蔭森奪取衡陽,控製全湘。
6月中旬,湘江東西兩岸地區的湘鄂軍都積極準備,有向北伐軍進犯之勢。這時北伐軍大部尚未入湘,敵眾我寡,若不采取積極行動,不僅對峙局麵難以維持,而且可能陷於被動。在此情況下,唐生智一麵派員與葉開鑫假和,一麵於28日與第四軍第十師師長陳銘樞分別致電蔣介石,認為:“敵擾不已”,“確欲大舉來攻”,唯有“直下長沙”,才能分化瓦解敵軍。“若固守原防,不惟難以持久”,且“處處立於被迫地位”,應趁敵內部“尚相疑懼,不能統一指揮,團結未固之機攻之,易於瓦解”。蔣介石采納了唐、陳的意見,命唐生智率第四、七、八軍及早進攻。
這時,在湖南前線的北伐軍主要將領有第七軍軍長李宗仁,第八軍軍長唐生智,第四軍副軍長陳可鈺尚未入湘,由陳銘樞代理率領第四軍。唐、李、陳等人組成了前敵總指揮部,分右、中、左三路進攻。
7月5日拂曉,北伐軍中、左兩路軍突然發動了攻擊。這時河水暴漲,船隻早為對方鹵去,他們憑河頑抗,又有兵艦為助,一時很難得手。左路軍於是找來民船三四十隻,四周駕塞鋼板棉絮以為掩護,並用小火輪(也鑲有鋼板)10餘艘向北岸猛衝,幾經苦戰,始得強渡。7月6日,第八軍第四師和第七軍第八旅攻占婁底。7日,第八軍第一師進占穀水。8日,北伐軍又占領大樂坪、連山。這時潭市敵主力憑借有利地形居高臨下,堅守陣地。左路軍雖激戰終日,仍無進展。直至9日淩晨,第八軍第四師前往增援,始攻占潭市,吳軍狼狽潰走。
中路軍方麵,第八軍教導師於7月8日進抵朱津渡,經猛烈攻擊,強渡漣水。與此同時,第二師也渡過了涓水,經與蔣鋤歐、餘蔭森等部激戰後,攻克了易俗河。9日,鄂軍第一師攻克湘鄉,教導師向如意亭追擊。第三師又渡過漣水,10日,進克湘潭,敵紛紛向長沙潰退。
右路軍方麵,由陳銘樞師長指揮張發奎率三十五團、二十九團為右翼隊,擔任主攻任務,攻擊沈潭,占領醴陵城。葉挺獨立團為左翼隊,擔任佯攻任務,向泗汾、豆田、龍山鋪之敵正麵進攻,相機向醴陵城攻擊前進。三十團為總預備隊,二十八團在攸縣對茶陵、蓮花方麵警戒。
7月10日,北伐軍開始向醴陵進擊。左翼葉挺獨立團以一部分從泗汾橋左側涉過淥水北岸,側擊敵人,以主力沿攸縣通醴陵大道前進。午夜3時,第三營第九連隱蔽接近北軍陣營,分兩處搶渡泗汾橋,占領北岸。
在進攻泗汾橋的同時,為牽製敵軍兵力,葉挺令左翼一營向豆田攻擊,占領河南岸的北軍陣地,在第一營的奮勇攻擊下,北軍紛紛向醴陵逃去。北伐軍渡過淥水後,很快將珠萍路及淥水的北軍肅清。等到醴陵被北伐軍攻克後,瀏陽無險可守的北軍逐撤至汨羅江以北。
醴陵的攻克,在戰略上使長沙守敵屏蔽盡失,並保證了在湘江西岸向湘潭、長沙一帶進軍的第八軍不受到側擊威脅,從而為中、左兩路革命軍迅速進攻和克複長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7月11日,在長沙工人和學生的有力配合下,第八軍李品仙第二師首先進入長沙城。何鍵第一師即以主力向益陽進擊,一部分則開向靖港。7月12日,第七、八軍又分別攻克湘陰、益陽各要點。
在湖南戰場,北伐軍與吳佩孚舊軍閥戰鬥得如火如荼之際,蔣介石在廣州主要是經營黨務政治問題,做些戰爭動員和後防基地安全部署等諸多事宜,對北伐戰場則是遙控指揮,不直接指揮。
等到長沙克複之後,蔣介石複電北伐前敵總指揮唐生智賀捷。7月16日,蔣主持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會議,決議李濟深參謀長留守廣州。等到一切安排就緒,蔣打算親赴前線,統兵作戰。
長沙克複後,7月14日,國民黨湖南省、長沙市兩黨部,兩總工會等代表,赴湘潭迎接北伐軍將領進入長沙。7月25日,湖南省政府正式成立,唐生智任省政府主席兼軍事廳長,長沙之克複標誌著北伐第一期作戰勝利結束。
北伐軍占領長沙後,中路進逼嶽州,左路進逼常德,右路進逼平江,湘中局勢大半已定。由於戰局發展超出了作戰雙方的預料,需要在作戰計劃等方麵進行調整。因此,7月中旬至8月中旬,北伐戰事暫行消歇。
7月15日,李宗仁率第七軍軍部經桂林抵衡陽。17日,陳可鈺率第四軍軍部經廣州進至醴陵。24日,唐生智在長沙召開四、七、八軍前敵將領會議,商討下一步作戰計劃。
對於作戰方案,唐生智、李宗仁提出鄂贛並進,分道出擊。這個方案的核心就是由唐生智指揮進攻湖北,由蔣介石督率其他部隊再去開辟江西。第七軍第二路指揮官胡宗鐸不同意這個主張,建議先鄂後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