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從辛亥革命到永豐艦赴難 (6)

蔣到任之後,獻計獻策。20日,許崇智因病離開休養,陳炯明出於對蔣介石的賞識,任命蔣介石為粵軍第二軍前敵總指揮,22日,攻克惠州,至10月底粵軍進抵廣州。

粵軍收複廣州後,蔣介石指揮第二軍追剿粵北一帶的殘敵,有些將領怕蔣介石會反客為主,越俎代庖,就故意製造摩擦和刁難,不與配合。

陳炯明的縱容部下和對孫中山的潛心背離,也早引起蔣介石的注意和警惕,因此,他始終都把自己與陳炯明之間的關係保持一定距離,不敢走得太近,他已意識到兩人將來總會有一天會分道揚鑣的。在其他將領有妒忌行為的時候,蔣介石向陳炯明反映了這種情況,陳炯明的回答確實令蔣有點失望,蔣遂以與時任粵軍第二副軍長張國禎不和為由向許崇智提出辭職。

臨走時,蔣不忘留書陳炯明,大意為,一般情況下,上邊不信任,下邊不服從之際,同事共議者互相猜疑妒忌,互相傾軋,是最容易短士兵之氣,最拒斥人們盡忠的。他的這次奔命赴粵,實際上是因為執信同誌的死,激起大家的同仇敵愾之誌,並且因為廣東局勢飄蕩不定,所以他才舍己從人,維持黨之責任,“自以為竭愚盡忠,一秉至公,無絲毫自私自利之心。”

蔣還晉見孫中山,將此事原原本本地匯報一通,以示公正,隨後言談之中也有提醒孫中山多加防範之意。但孫不以為然,蔣尷尬之下,返回溪口老家,猶如閑雲野鶴,世外仙人一般,對世事不管不問。然而,蔣介石此刻的內心是不平靜的。

11月25日,戴季陶來奉化,極力規勸蔣介石火速返粵,蔣介石不答應。戴曉以大義,明以厲害,兩人開始爭論起來,情緒激動後,由爭論轉變成了爭吵,弄得麵紅耳赤,最後戴季陶拂袖而去。

事後,蔣介石回想起來,戴季陶也是一番好意,自覺過意不去,給戴季陶書信一封,檢討自己“為人不自愛惜,暴氣傲慢”,大有後悔莫及之感。戴季陶也回書一封,和盤托出自己千裏迢迢去溪口的良苦用心,信中對國民黨內各種勢力都做了比較和權衡,認為蔣介石是極有可能成為黨內最有前途的後發之才的。但是蔣介石如果一直遠離戰場,對孫中山的話置若罔聞,頑固任性,動輒使氣辭職,久而久之,會影響自己在軍隊中的名聲和形象,關鍵的是將會喪失孫中山對他的信任,那樣蔣介石前途暗淡,後悔已晚矣。

蔣介石接到此信,頓然醒悟,再回信一封,深表歉意,並說到:戴季陶增其知識,長其學問,不客氣、不敷衍,規勸督責,不稍假借。時時能導其於正,強其為善。所以自己甚為感激,佩服至極。

1921年內,孫中山先後給蔣介石發了9封電報,命他迅速歸任複職,助其一臂之力。接到這些電報後,蔣由於各種原因來來去去,不一而定。

這一年裏,除了孫中山的9封電報外,戴季陶、陳炯明、胡漢民、汪精衛、張靜江、許崇智等也都先後多次來電,督蔣返粵助事。一年下來,蔣所收函電至少有30餘封。由此可見,蔣介石在革命陣營的位置已是舉足輕重的了。這對蔣介石個人前程來講,不能不算是一件極大的好事。

當然在諸多來函來電者中,也存在著派別之爭,孫、戴、胡、汪、張等基本為一派別,陳炯明為另外一個派別,他們都渴望將蔣介石拉攏到自己門下,因為在長期的接觸過程中,他們似乎都明白了蔣介石的軍事才能。“寧肯失百將,也要得一人。”

3.赴難永豐艦

1921年12月10日,蔣介石、陳潔如、廖仲愷3人到達梧州,在大元帥府見到孫中山,商量要事。事實上,他們到達之時,孫中山正在草擬一份給陳炯明的電報,請其前來梧州出席緊急會議,並查詢供應物資及軍火何時可以運來。

第二天,陳炯明回電說:“由於數項重要會議,無法分身,可能時當即前來。”

這通電報並沒有使孫孫中山感到一種意外和危機,反而使他增強了信心,他滿懷期待,相信陳炯明會那樣做的。

幾天後,孫中山又拍電報給陳炯明,但無答複,不過,孫中山仍未失去希望。

在離開梧州去桂林的途中,孫中山每天都要請蔣介石到他船上商談幾個小時,每每談到陳炯明已答應的補給問題,蔣介石就覺得十分煩惱,尤其是孫中山還一邊不斷地稱讚陳炯明。

到桂林後不久,蔣介石回到上海,並與胡漢民通信,胡將所有新近的發展情形告訴他們。陳炯明果然食言,不肯給孫中山補給品及經費。

鄧鏗為了不使孫中山失望,他跟幾個朋友,包括伍朝樞,進行接洽,並且去香港和一家名為辛浦森洋行的進口商簽立一項合同,訂購一大批武器軍火,備供孫中山之用。但是,當鄧鏗拍電報給廣州海關,請求準許這批貨進口之時,行動計劃遭泄。

陳炯明將這事認作危害他生命的陰謀,為報複之計,就命令手下秘密查出鄧鏗返回廣州的日期,並在火車站的入口處,於1922年3月21日,將鄧鏗刺殺。同時,辭去粵軍總司令職以相要挾。

孫中山此番回程,由於是順流而行,所以由桂林至梧州,隻花了4天半時間,然後由梧州到廣州,隻需1天。

當他們抵達廣州時,才知道陳炯明已離開廣州,前往他的惠州本籍根據地,隻是派人送來辭職函。

孫中山固知這是陳的一種自保顏麵的做法,但內心既不滿於陳炯明吝撥補給、軍火及款項的欺騙行徑,於是接受辭呈,未加慰留,然後又指派伍廷芳繼任廣東省省長。

蔣介石自上海致函陳炯明,與其絕交,並勸其效忠孫中山。

令蔣介石感覺失望的是,陳炯明的勢力此時反而較前更強大了。他被任命為督辦兩廣軍務,仍保持其陸軍部長的職位。雖然他已辭卸粵軍總司令之職,但其參謀長葉舉仍掌控著粵軍指揮權。

由於孫中山在廣州無大軍駐防,陳炯明便以葉舉及所屬其他軍官名義,呈請孫中山免議陳前此辭職之事,而公開宣布恢複陳的粵軍總司令及廣東省長原職,此議對孫中山而言,實無甚差別,因他除北伐而外,已無心他顧,但卻使蔣介石惱火萬分。

1922年6月1日,孫中山又拍發一電給蔣介石,促其搭乘最早航輪,返回廣州,協助北伐工作。但是,蔣介石卻仍舊堅持以驅逐陳炯明及其部隊為妥協的先決條件。

蔣介石為了保護孫中山,使其免受陳炯明的傷害,多次提醒孫中山留心陳炯明的奸詐本性,力勸請孫中山以大總統身份發布命令,削減陳氏正在擴張中的勢力,甚至撤銷其職務,以防其叛亂。一方麵是出於對孫中山地位的維護,但另一方麵也是蔣介石與陳炯明兩人之間的較量。

6月2日,孫中山急電蔣介石:“粵局危急,軍事無人負責,無論如何請兄即來助我,千鈞一發,有船即來。”真是千鈞一發之際。6月16日淩晨,陳炯明軍隊在葉舉指揮下,發動兵變,洪兆麟、楊坤如等率四千多人進攻廣州城北觀音山麓的非常大總統府,孫中山在秘書林直勉等人的掩護下,冒著槍林彈雨,突出重圍,登上停泊在珠江上的寶璧艦,次日轉登永豐艦。

孫中山在逃亡過程中,一邊率7艘軍艦組成的艦隊炮擊叛軍,一邊給蔣介石加急電報:事緊急,盼速來。

孫中山雖然從虎口逃出,隻是留得身家性命,並沒有從包圍圈中解脫出去,四麵楚歌,危在旦夕。雖然此時的孫中山手中有7艘軍艦可以調用,那隻能保證孫中山有藏身之處,形勢依然危急萬分。

這時,孫中山鑒於形勢所需,不得不改變整個北伐方案,電令李烈鈞迅速歸師回粵,討平叛跡。但是李遠在天邊,一時無法解燃眉之急。孫中山不得不在永豐艦上與叛軍作鬥爭,隻等援軍到達。

孫中山盼來的是蔣介石。蔣介石接到孫中山18日加急電報後,才知事情的嚴重性,遂於25日離滬赴粵,一路上披星戴月、快馬加鞭。29日,抵黃埔,然後又馬不停蹄直赴黃埔永豐艦晉見孫中山。孫中山見蔣介石危難之中不遠千裏,不畏炮火,勇撲虎穴,助其脫險,感動無比。直到此時,孫才明白“患難見真情”的滋味。對於自己對蔣的誤解,他表示無比的慚愧。

從那時起,蔣介石在孫中山的心目中的地位重要起來,孫中山是將他視作“救星”的,隻聽孫中山說了一句:“蔣君一人來此是當兩萬援軍。”其言語之分量,可想而知,隨即委蔣以海上指揮全權。蔣介石表示在患難之中,隨侍左右,安危共仗,生死相伴,孫中山更是感動得涕淚縱橫。

蔣介石赴難登上永豐艦,使陳炯明感到格外驚訝,“麵色發青”,說到“他在先生身邊,必定出許多鬼主意”。看起來,陳炯明對蔣介石是頗有幾分餘悸的。

蔣介石確實並非浪得虛名,自他統兵應險以來,情勢發生了逆轉。針對陳炯明分化瓦解海軍艦艇並以炮火威脅永豐艦的詭計,蔣協助孫中山率艦隊移泊黃埔附近的新道河麵,並決定率艦進駐白鵝潭。

7月10日,永豐、楚豫、豫章等艦攻擊東歪炮台,衝過敵軍炮火封鎖,如期到達白鵝潭。蔣介石一路上陪同孫中山站立在舵樓中,當永豐艦遭受炮擊受損後,蔣介石勸孫中山返回艙內,自己指揮戰艦繼續前進。陳軍企圖用施放水雷的辦法謀殺孫中山,也未能得逞。

北伐軍受到陳軍和直係軍閥的前後夾擊,遭受重大損失,此路援軍不得進展。兩個月的反擊叛軍鬥爭由於孤立無援,指揮欠妥,難以有所突破。

韶關未複,贛南複失,南雄不保,一師降敵,前方軍隊已失重心,戰局無法挽救,孫中山留粵維持人心和軍心,亦未有效,再待下去,凶多吉少,因而蔣介石規勸孫中山即離廣州,暫作躲避,調養休整後再作打算。

9日,蔣介石隨孫中山由白鵝潭乘英艦去港,10日,換乘俄船返滬。

蔣介石陪同孫中山從廣東回到上海,在孫寓協助工作一周後,到寧波遊覽普陀山、天福庵南天門等處名勝。

永豐艦赴難後,孫中山完全信任了蔣介石,不遺餘力地滿足蔣介石的政治需求。永豐艦事件後,孫中山雖脫險離粵,但是廣東局勢仍然是陳炯明占有主動,操持著軍政大權,叛軍尚未消除,討伐需要繼續進行。但陳炯明背離孫中山實屬叛逆行徑,畢竟名不正言不順,所以粵軍大為分化。

擁護孫中山的北伐軍,由許崇智率領,繼續東進,於10月12日攻克福州,孫中山即於17日將北伐軍改組為東路討賊軍,以許崇智為總司令,蔣介石任司令部參謀長,隨軍出征。東路軍計劃取道閩南,直搗陳的老巢。由滇、桂、粵聯合與西路討賊軍先行東下討賊,12月份東路軍平定福建,指向廣州。西路軍控製梧州,也向廣州進軍。

在此次北伐出師前,蔣介石壯誌滿懷,決心痛擊賊軍,為民除害,伸張正義。但是說歸說,做歸做,說做本是兩碼兒事,當蔣在東路討賊軍上一段時日後,對軍隊內部的勾心鬥角,派係爭鬥,開始厭惡起來,並且越來越難以忍受,去意又起。

孫中山獲悉後一陣驚愕,急忙回電,囑托蔣介石無論如何困難必須完成任務,方可釋肩,萬勿輕去,以致債事,如果有阻力可隨時與他聯係。另外,廖仲愷也即刻助蔣解決,然而這種空頭許諾並不能給蔣介石減輕多少心理障礙,蔣遂登船往滬。

到上海之後,見到孫中山,他也知道事情做得有點不太合體,就主動承認錯誤,為表歉意保證說:“任何工作都不敢違命,惟望準我不再回閩。”孫中山也順水推舟,不加厲詞,隻是語重心長地奉勸幾句,要“堅忍耐煩,勞怨不避”等諸如此類的話語。

1923年1月16日,陳炯明在東西兩路討賊軍的聯合攻擊下,被迫放棄廣州,逃往惠州。孫中山回廣州續行大元帥職,正式成立大本營,隨即任命蔣介石為大本營參謀長,蔣因治眼病不能前往廣州,乃辭未就任。時值沈鴻英叛亂,孫致電於蔣:“已發表參謀長,軍事樞機不可一日無人。”蔣奉孫急電,返抵廣州。

此後幾個月內,蔣介石始終伴隨孫中山左右,參佐軍務,要麽與孫中山同室謀劃,要麽陪同孫中山趕赴前線,慰問將士,抑或是替代孫中山,與眾將領共謀起兵大計,無論是在軍事前線和戰略後方,都能夠看到蔣介石的身影。

在輔佐孫中山統領全軍過程中,蔣介石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點子”。譬如:5月20日,討賊軍對陳炯明根據地——惠州發動攻擊,但陳部出奇兵,迂回作戰,將討賊軍包圍起來,形勢極為不妙,蔣介石獻計,請孫中山親督前線督戰,以挽戰局。並隨同孫出發,形影不離,因此在攻克惠州之前的6月16日,孫特任蔣介石為大元帥行營參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