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凡事對著幹,自我意識的塑造期 (1)

家裏有個“小魔頭”

兒童出生時,兒童的意識是混沌的、萬物渾然一體的,要從這樣一個汪洋大海中脫離出來,是自我分離和發現自我的過程。分離是一個龐大的係統工程。

——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

我們常聽到年輕的媽媽抱怨,孩子到了兩歲多,越來越不好帶了。自家的孩子就像是“大鬧天宮”的“小魔頭”,孩子隻要不睡覺,就會天上地下的又跳又蹦。不是騎個小板凳當火車開,就是爬到沙發底下去找不知什麽時候丟進去的玩具,要不就爬到爺爺或爸爸的背上,把他們當馬騎;再有可能就是用彩筆把雪白的牆塗花,拿著CD盤反複地插進CD機裏,直到把盤劃花;家裏的水池子是他們的最愛,經常弄得滿地是水,渾身透濕;陽台上爺爺種的花可遭了殃,經常被小家夥揪片葉子、掐朵花,爺爺奶奶一批評,他們還不服氣,反而偷偷地掐得更多。給孩子洗手、洗臉,如果他不想洗,就給他洗不成,如果硬要給洗,他就咬他自己的手;自己做了“壞”事,還不讓別人說,一說要麽哇哇大哭,躺在地上打滾,要麽就大聲說“不”來反抗。

我們經常納悶,孩子到底是怎麽啦?

◎是什麽讓孩子成了“小魔頭”

孩子從兩歲左右開始,就會發現自己同周圍的世界是分離的,他們的自我意識就會悄無聲息地萌發,他們開始脫離父母的掌控,變得以自我為中心。

隨著孩子的自主運用能力越來越強,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大,他們身心發展的趨勢迅速上升。當他們具備獨立行走的能力後,他們就開始掙脫父母的懷抱,憧憬著獨“闖”天下。他們的好奇心也越隨之越發的強烈,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偏愛和喜好來決定自己的行動,不願受父母的約束和控製。隨之而來的,他們的反抗行為也日益增多,他們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排除他物,大聲地說出“不”,告訴別人“這是我的”,他們堅定不移地堅持著自己的看法。

在這個時期,孩子的想法非常多,他們想嚐試很多東西,他們反抗著父母和大人的看管,獨立地去“探索”他未知的、大人認為“幼兒不宜”的角落。在我們大人看來他們就是在搞“破壞”。

◎用愛和寬容對待孩子的“破壞”行為

孩子滿屋亂跑,到處“探索”,我們很多年輕的父母本能的反應就是要保護孩子,限製他們的行為,用好話或好東西誘惑孩子,企圖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有的甚至大聲地訓斥或用武力“征服”孩子。父母可能不清楚,這樣的做法隻會傷害孩子敏感的心靈。我們強行讓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做事,其實這是在“奴役”孩子。孩子可能變乖了、安靜了,但是,我們卻可能親手“扼殺”了一個愛因斯坦或牛頓。

如果我們能尊重孩子,在保護孩子的前提下,給予充分的自由,或許孩子在我們的愛和包容之下,就能培養出良好的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愛孩子,就是給他們“當家做主”的機會,認同他們的行為,寬容他們的探索活動。比如,孩子要把新買的玩具跑車拆掉,我們一般會疼惜玩具,把玩具放到孩子夠不到的地方。當你看了這本書後,就應該明白,和孩子的探索精神比起來,一個玩具汽車的價值是微乎其微的。

◎把握時機,因勢利導,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確引導

如果我們家的“小魔頭”的做法是合理的,比如孩子在牆上畫畫,可能孩子的繪畫敏感期到了,我們就有必要給孩子準備好畫紙和畫筆,或者把畫紙貼到牆上,鼓勵孩子在紙上畫。

如果“小魔頭”的行為預示著他們可能有危險,我們也應該避免當麵斥責,因為孩子聽不進反麵的話,他們會用反抗或者報複來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孩子喜歡擺弄刀具一類的東西,我們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打開電視看他喜歡的節目,也可以帶他出去玩兒,給他一個喜歡的玩具,等等。如果孩子非要去摸暖水壺,或者燃氣灶的火,我們可以拿著他的手靠近,當他感到燙時,就會停止這些行為了。

有些“小魔頭”很會搞惡作劇,他會一邊做“壞”事,一邊觀察我們的反應,然後等著大人發作,他就會樂得邊跑邊逗大人。這時候,我們隻要當做什麽都沒看見,他們就會覺得沒趣,停止這些破壞行為。

當然,必要的時候,我們還是要學會說“不”。當孩子的行為確實存在很大的危險或者會影響孩子成長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說“不”,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學會遵從權威。但說“不”的時候,我們一定要考慮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特別提醒:

中國有句俗話叫“3歲看大”,兩三歲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識形成的時期,也是今後形成健全人格的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有足夠的耐心和愛心,寬容地對待孩子的一些“過分”行為。盡量采用溫和的方法,給孩子充分的自由發展的機會。一旦我們約束過多,就會限製孩子的正常發展,將來可能會使他形成自卑退縮的人格;如果放任不管,也會讓孩子形成目中無人,完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格。

保持理性的客觀,讓孩子自己去判斷是非

讓孩子學會辨別是非,知道什麽是不應當的行為。如任性、無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礙團體的活動都要受到嚴厲的禁止,逐漸加以根絕,必須耐心地輔導他們,這是維持紀律的基本原則。

——蒙台梭利

李女士的孩子3歲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表現常氣得她火氣很旺。她的孩子琳琳解決問題的方式通常是多用手,少用嘴。如果在家裏不如他的意,他就又哭又叫,在地上打滾。在幼兒園和小朋友搶玩具,搶不過就用牙咬、用手推、用腳踢。

王女士的孩子清清平時經常說“我討厭你”“臭媽媽”之類的傷害媽媽的話,在幼兒園和小朋友發生矛盾的時候他就說“我打死你”。

最讓陳女士頭疼的是,她的兒子昭昭學會了說謊,早餐的麵包不想吃,就放到書包裏,然後告訴媽媽“吃過了”;他不小心碰倒了茶幾上的杯子,水灑了一地,他卻說“不是我碰的”。

張女士發現,兒子田田剛上幼兒園沒幾天,回家見到爺爺奶奶就喊“笨蛋”,張女士說他他根本不聽。

媽媽總是問,孩子這是怎麽啦?

◎孩子為什麽沒有一點兒是非觀念

孩子在自我意識萌發之前,有一個很重要的模仿時期,這是孩子領悟掌握了某種行為,通過不斷重複,將其內化成自己的一種能力的時期。但是,周圍環境裏好的和壞的他們都一起學來了。他們的活動範圍小,接觸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幼兒園的老師和小朋友,他們的一些言談舉止、對事物的認識等就是模仿周圍人的行為表現。如果我們沒有良好的是非觀念,沒有良好的行為舉止,孩子就會從我們身上學到不良的行為。當然,動畫片上的一些行為也是兒童模仿的對象,比如男孩子喜歡模仿“奧特曼打怪獸”,他們會把見到的很多人都看做是“怪獸”去打。

兩三歲的孩子因為年齡小,辨別是非的能力比較差,很難分辨事情的好壞,再加上這個時期他們的自我意識很強,相應的活動能力也很強,他們會用很多精力努力維護著自我。他們不願意把屬於自己的東西與人分享,或者還不懂得與人分享的道理。他們也難以用恰當的語言和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情緒,有時會為了保護自我不被大人批評而說謊,拒絕別人友好的接近,等等。

◎正確對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

我們很多做父母的對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為時,一般的表現就是批評、打罵,我們想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錯誤的。可是,這樣的做法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讓孩子模仿我們的做法,甚至激起孩子的反抗。所以,要切忌打罵孩子。打罵不僅會傷害孩子的皮肉,重要的是會傷害孩子的心靈,甚至會造成一定的心理問題。

我們要明白孩子一些“不良”行為背後的心理需求,懂得孩子此刻正處於哪種心理敏感期。比如上麵的例子中提到張女士的兒子田田從幼兒園回來喊爺爺奶奶“笨蛋”,這是孩子到了“詛咒敏感期”,他們會用一些“強有力”的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他們可能不知道這些詞的含義,但說出來,會讓他們愉快。

另外,我們要向孩子說明哪些行為是對的,哪些行為是錯的,並說明可能造成的後果,並指出防止再犯類似錯誤的可行性辦法。對孩子一些行為要具體分析,哪些行為屬於孩子的淘氣,哪些屬於壞毛病。比如孩子拿著父母的鞋油在自己的布鞋上擦,我們就不能以為是孩子故意搗亂,而是認為他在模仿父母的行為,是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這時候,我們就要告訴孩子鞋油應該用在哪兒,怎麽用。

◎保持理性客觀,讓孩子自己去判斷是非

我們首先要自己保持理性,不要以為批評孩子就是教育孩子。其實,我們的一言一行都在為孩子做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要想對孩子進行教育,首先要理性地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有類似的問題。比如,孩子在幼兒園經常推人、踢人,我們就要反思一下,我們在解決家庭問題的時候是不是也有類似的表現。孩子做了錯事說謊、不承認,我們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家是不是也喜歡推卸責任,抱怨指責,時常抱怨工作不好,抱怨同事和領導不近人情等。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潔身自好,理性客觀,孩子自己就會學會判斷是非。

其實,我們要講究說話的技巧和藝術。處於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對批評和強硬有明顯的抗拒,所以,我們要講究與孩子溝通的技巧,設身處地地理解孩子。例如,毛毛家的小客人要玩他的玩具汽車,他們搶的時候把玩具拆散了。毛毛大哭不止,還用手打小客人。毛毛媽媽及時製止了毛毛的攻擊行為,把他抱在懷裏,對他說:

“玩具弄壞了,毛毛很難過,是嗎?”

“玩具壞掉了,我難過,我難過!”毛毛在媽媽懷裏哭聲小了些。

“媽媽知道毛毛難過,毛毛難過……”媽媽嘴裏一直說。

毛毛漸漸不哭了,從媽媽懷裏起來,開始自己動手裝玩具。媽媽也一起幫忙,終於把玩具裝好了。

等客人走後,媽媽在和毛毛一起收拾玩具的時候,輕輕地對他說:“人不是用來打的。”毛毛說:“打人是不對的。”

此時孩子已經明白了什麽是對的,什麽是錯的。

特別提醒:

兩三歲的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雖然差,但隻要我們理性客觀地對待孩子,理解孩子,就一定能讓孩子自己去判斷是非。父母要記住:情緒處理好了,再指導孩子的行為,讓孩子自己學會辨別是非。

讓孩子知道哭鬧不能左右任何事

對待孩子哭鬧的做法,我的建議是首先弄懂孩子為什麽哭鬧。在孩子看似無理取鬧的眼淚背後,事實上顯露出孩子心中的不安。他們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父母淡忘了孩子內心需求的一個警示。這本是父母的過錯,孩子的哭鬧正是對大人的提醒和懲罰。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冷漠地對待他們,將會刺傷他們稚嫩的心靈,讓他們不安的情緒更加惡化。

——宋柘斌《3歲決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經常性地大哭大鬧是不是經常讓您煩躁不已?尤其是在公共場合的哭鬧,會讓你內心緊張或是內心產生很大的挫敗感?

當孩子哭鬧時,我們所能做的,大多是生氣、斥責、懲罰,但是,孩子會用更強烈的哭鬧來回應我們,他們隨時會用哭鬧來挑戰我們的極限,並努力地爭取在和我們的拉鋸戰中占據上風。孩子每天都會使用大聲的喊叫、刺耳的尖叫、撒潑打滾、低聲的啜泣等這種強有力的“武器”來對付我們。我們會覺得孩子一哭鬧簡直就是一場噩夢,經常被孩子哭鬧弄得甘拜下風,繳械投降。

周末的晚上,媽媽帶著3歲的湘湘去蛋糕店,準備購買第二天的早餐。出發前,媽媽明確地告訴湘湘不可以要這要那。可一進蛋糕店,湘湘就在盛蛋糕的盒子裏挑來挑去,找自己喜歡的口味的蛋糕。最後,湘湘挑了一大包放到媽媽的籃子裏。媽媽不同意,要求他放回去,湘湘很堅決地說“不”。這令媽媽很惱火,把籃子裏的蛋糕一股腦兒地放回盒子裏。湘湘大聲地哭起來。媽媽一見,趕緊拉湘湘回家。湘湘一屁股坐在地上,繼續更大聲地哭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