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黑格爾認為:“女人擔任政府首腦時,國家就立即陷入危險,因為她們不是靠普遍標準來辦事,而是憑一時之見和偏好來行事。”他認為,公共領域的非個人化的互動是由家庭中個人化的互動來補償的。他的這些觀點被女性主義批評為“性別的情感勞動分工”——由女性補償男性在公共領域的艱辛。對於黑格爾,女性主義的批判角度主要在於將女性限製在家庭領域,將家庭領域的活動和道德等同於女性的活動和道德。“黑格爾是女性的掘墓人。”而他所掘的這個墓就是“家庭”,或“私人領域”。女性主義反對將這種“男主外女主內”的勞動分工永恒化、自然化,主張高度評價女性在公共領域的作用。

第三部分法律與道德(2)

女性主義認為,即使是為社會底層的工人階級說話的馬克思主義也沒有完全擺脫男權製思維的羈絆,認為馬克思主義隻把生產無生命的物品當做勞動,而沒有將養育孩子視為勞動。在“家庭中的自然勞動分工”問題上,“馬克思主義理論沒有為勞動的性別分工提供令人滿意的曆史解釋。”在馬克思主義那裏,性別沒有成為統治的特殊形式,獨立的社會組織原則,這一點直到法蘭克福學派的新馬克思主義興起時才有所改觀。“工作”概念的性別盲點在馬克思主義之後的當代經濟理論中繼續存在。女性在勞動市場上仍舊被賦予較小的價值,得到較少的報酬。

存在主義與現象學是最多關注女性主義的哲學,反對抽象、理性,強調具體的“活的經驗”,包括身體和情感經驗。但所謂“人的存在”往往還是“男性存在”。在存在主義現象學中,海德格爾或多或少受到女性主義的青睞,因為他反對兩分思維,提出過大量的女性主義命題。即使如此,他在其篇幅巨大的著述中也從未提及女性主義。

梅洛·龐蒂特別關注女性主義,認為人的經驗是“身體——主體”,心照不宣的、感官的、感覺的知識先於明確的、有意識的知識,人的身體不是自然形成的機體,而是由“曆史的觀念”建構而成的。身體,特別是性,是經由曆史和文化塑造而成的。性不是孤立的生命動力,不是自然的稟賦。這些思想十分深刻。可惜他的男性異性戀視角將女性的身體放在觀淫的男性凝視對象的位置上,將女性的身體自然化了。

薩特的《存在與虛無》是高度性別主義的,有人說這是偶然的,但有人認為是必然的。他的“為其自身的存在”是主動的、自由的、升華的男性的存在;他的“在其自身的存在”是內在的、被動的、害怕自由的女性存在。

總而言之,當所有的男權製思想家、理論家為男性統治女性的曆史、現實、製度和思想辯護時,他們說的是:是上帝或是自然迫使女性服從男性的。他們通過賦予男性某些品質(理性、邏輯、智力、靈魂),賦予女性另外一些品質(混亂的情感、無法控製的等),將女性邊緣化。男權製的邏輯並不直接說女性什麽,而是用委婉的話去掩飾真正的含義,當它想維護既存製度促使女性屈從於男性時,所使用的卻是諸如“保護家庭”一類的口號。

在當今社會,男權製思想精英不敢再公開說女性是天生的二等公民,關於有某一類人生而低人一等的話語在21世紀的話語中沒有合法性。但是,性別歧視的話語和觀念還遠遠沒有退出公共話語的舞台。男女平等的事業還將經曆一個漫長而艱苦的跋涉過程。

嫉妒論批判

心理分析理論由弗洛伊德創造,他有一個名聲:“西方男性主義心理學之父”。他提出三種自我的理論:第一是本我,它受生理的直接影響,是生命的動力,由“快樂原則”統治;第二是自我,它為本我設置限製;第三是超我,它是社會的標準,由“現實原則”統治。

本我必須經過五個階段以達到自我和超我的階段:

第一階段是口腔階段,0~18個月的嬰兒。在這一階段,嬰兒主要從口腔的吮吸和進食汲取生理和心理的快樂感覺。

第二階段是肛門階段,18個月至3歲。在這一階段,肛門活動為嬰兒帶來生理與心理的快樂。以上兩階段男女一樣,並無區別。

第三階段,階段,3~5歲。在這個階段,力比多集中在**,兒童可通過達到快感。男女兩性在這個階段開始分道揚鑣。

男孩迷戀,幻想占有母親,即俄底浦斯情結,戀母憎父,在情與性兩個方麵把父親當做情敵,害怕父親會閹割他,剝奪他的性快樂。他發現女孩沒有,以為她曾經有,被閹割了。而最有可能閹割他的是他的情敵——父親。“閹割焦慮”使男孩壓抑對母親的,認同父親,從而發展起自我、超我和男性的性格。

女孩的伊萊克特拉情結是心理學大師榮格命名的。他運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公主幫助別人殺了自己的母親的故事來象征這一情結。女孩發現自己沒有,感到自己是低等的人,從而嫉妒男孩和男人(嫉妒)。她認為是母親閹割了自己的,因而拒絕母親,下意識地將父親作為的對象,希望得到父親的性,希望懷上父親的孩子6弗洛伊德認為女孩永遠不能解決其伊萊克特拉情結,因為她永遠不會有。女孩的嫉妒比男孩的閹割恐懼要弱一些。她認同了母親的價值觀、思想和性別,嫉妒使她終身感到比男性低一等,心理上因此而不夠成熟,表現在嫉妒心理,含有受虐意味的母望,依賴男性的意識,道德上的不成熟(不成熟的超我)。她在解剖學上的低下導致了她在道德倫理方麵的低下。

第四階段,潛伏階段,6歲至青春期。在這一階段,性的重要性下降,男女兒童專注於非性方麵的興趣。

第五階段,**階段,青春期到來之後。這一階段,男女青少年的興趣集中於異性戀,達到性的成熟期。女性從**快感轉向快感。

概括地說,弗洛伊德認為,從嬰兒期開始,母親就是男孩的力比多的渴隳對象,其後,男孩拒絕母親,認同父親,產生閹割焦慮,擺脫俄底浦斯情結,導向超我,將男性認同為內在的自然的性別。女孩與男孩相反,認為自己是被閹割的人,並接受了**低於的看法,在她的一生中都受到嫉妒的煎熬。為了得到,女孩放棄作為愛的對象的母親,轉向父親。後來,她了解到自己不可能有了,就想用同父親生孩子作為補償。男孩的閹割焦慮解決了戀母情結的問題;而女孩的閹割情結卻導致了戀母情結。男孩解決了戀母情結之後,就成功地建立了超我,但關於女孩的理論卻不很清楚。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嫉妒是女性心理的中心;閹割焦慮是男性心理的中心。總之,弗洛伊德的理論強調家庭關係,親子的早年關係,女孩直接認同母親,而男孩必須將自己與母親區別開來,拒絕和否定母親,以定義獨立的自我。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對弗洛伊德的批判集中在他的性別認同理論方麵。由於他的性別認同理論中關於女性性格的假設強調,小女孩從發現無起,即被**低等和嫉妒壓倒,進而發展出補償性性格,即被動性、受虐傾向、自戀傾向和依賴性,弗洛伊德的性別認同論被認為有男權主義的偏差。

對於心理分析理論很難做出科學的評價,原因是其理論與很多經驗研究所發現的事實並不相符。換言之,弗洛伊德理論隻能被當做一種未被證實的理論假說來看待。米利特著重批判了弗洛伊德派心理分析理論的下列觀點:將男性等同於主動,女性等同於被動;嫉妒。她對弗洛伊德理論的批評指出:他的理論不僅是男性中心的,而且是中心的。他的理論有過度概括的傾向,以為人的生理能夠完全決定人的心理和行為。弗洛伊德的“解剖即命運”忽略了社會文化的影響,好像女性被解剖學決定要經曆缺失和下等的感覺。

其實,心理分析學派對兩性區分的理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弗洛伊德認為,當女孩發現自己無時,從男性退縮回女性。心理分析學家霍妮和瓊斯反對弗洛伊德的這一理論,認為男性和女性都是在前**階段就存在的,男女兩性各自分別獲得了內在的不同機製,因此,男性和女性擁有前男性**的、前俄底浦斯情結的起源。霍妮認為,女性氣質是天生的,不是獲得的。它先於**階段,是內在的。對異性對象的選擇源自內在的女性氣質,源於對的自我意識,而不是對於缺少的失望。女孩的指向,是出於性衝動,而不是出於自戀。

斯托勒則進一步認為,男女兩性在第一階段均為女性,這是因為兒童對母親的認同,男性的發展和認同需要克服最初的女性認同才能獲得。男孩必須克服對母親的認同才能獲得男性。獨立個性的形成對於男女兩性不應有什麽大的差別。對於弗洛伊德來說,男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別,女性是後來獲得的;對於斯托勒來說,女性是更加自然的性別,男性是後來獲得的。

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評價,霍妮的觀點是最正確的,男性女性應當被視為平行的結構。女性認同和男性認同的形成沒有孰難孰易之分。但是霍妮認為社會性別是從內在的異性戀傾向來的,這一點卻沒有什麽證據。性對象的選擇是獲得的,而不是內在的。

霍妮(德裔美國心理學家和精神病學家)批判弗洛伊德理論的中心點在於嫉妒以及女性究竟是不是受挫的男性這一問題。她認為弗洛伊德理論有三點錯誤:一是女孩從母親轉向父親的機製;二是女性**自我意識的性質;三是關於嫉妒的發生學。女孩由母親轉向父親是由於其女性生理和對的意識,而不是對於自己沒有的失望。女孩的俄底浦斯情結直接來自其內在的女性。現代心理分析學者大多讚同霍妮的觀點。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提出,與女性的“嫉妒”相應的有男性的“嫉妒”,因此在許多國家,如意大利、法國、德國和芬蘭,在猶太人和伊斯蘭的傳統中都有過男性“假生育”的習俗。假生育的儀式有以下幾種:一種是男性儀式性地強調對於生育的重要作用;還有一種形式是模仿女性生育,強調子宮的重要性。

一種同弗洛伊德理論思路完全不同的觀點認為,性別認同的過程不像弗洛伊德所描述的那樣充滿衝突和矛盾,而是一個平靜的學習過程。這種觀點認為,性別的認同包括無意識和有意識的兩種成分。性別的獲得是從非衝突中學習經驗,而不是從衝突中學習經驗。性別的早期既非男性,也非女性,性別也不是內在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它是非衝突性的,是通過認知和實踐建構起來的。性別角色的認同無論是正常的還是異常的,是由身體、自我、社會教化和性別差異的關係塑造而成的。

心理分析女性主義還特別關注母親女兒關係,認為它是弗洛伊德著作的盲點。性別教育的曆史觀點認為,母親給孩子愛與哺育,父親給孩子規則和紀律。弗洛伊德強調的是發展而不是社會性別角色發展。長久以來,性對象邏輯與性別認同是被視為“回事的,二者不一定一致,在同一個人身上也會前後不一樣。

在先有性別意識還是先有性意識問題上心理分析學界有兩種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性別意識來自**的感覺和自我刺激。對性別區別的發現,閹割情結,嫉妒,俄底浦斯情結,都是早年對孩子的性別認同形成有影響的因素。另一種觀點認為,性別意識先於性意識,而不是性意識和性活動先於性別意識。在一般情況下,心理學觀點傾向於後者,但是後者無法解釋在經驗研究中確有發現的嬰兒期的性活動。經驗研究發現,幾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有**性質的性活動,這一發現可能成為性活動先於性別意識形成這一觀點的證據。

在心理分析理論中,女性主義最為.關注的另一個方麵是無意識概念,因為無意識概念的提出和證明摧毀了理性、主體性和意義,使它們成為不固定的。通過無意識概念,心理分析提供了文化決定論,可以用來抵製性別的生理決定論和生理身份論。

對心理分析女性主義的批判意見是:心理分析基本上是一種男權製的話語,女性主義不應該借用心理分析的任何理論,而應當對它采取全麵批判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