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提升講話感染力的簡單方法

有一則關於詠雪的典故:

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天,一位秀才在山神廟裏避雪時與一位商人、一位地主及一位樵夫不期而遇。秀才先說:“大雪紛紛落地。”地主接著說:“正是皇家瑞氣。”然後商人說:“下上三年何妨?”最後樵夫忍不住地說:“放你媽的狗屁!”

秀才是回家過年的,心情好,加上又飽讀詩書,說出的話自然是詩樣的語言;地主是下來催收租的,深感今年農民豐收,是皇恩浩蕩所致;商人是赴店盤貨的,自感雪下得越長他的存貨就越能買個好價錢,可以囤積居奇;樵夫是進山打柴的,家裏早已揭不開鍋,一家老小正等他砍柴賣錢換米解困呢!

四個人因身份不同、處境不同,說出的話自然也不同。這從一個側麵提醒我們,要想講話有感染力,首要的一點是要說符合身份的話。

另外,常言道:“人活一口氣”,“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在一些場合,不發言則已,一旦發言,就要全身心地投入,表現出蓬勃的生機和力量。還未開口,先在氣勢上給人以活力之感。用自己的話語感染別人,更要用自己充滿活力的精神麵貌去感染別人。

如果你拿出活力和勁頭來,在感染周圍聽眾的同時,外在的蓬勃生機也會對你內在的心理過程產生非常有益的效果。

如果你曾留意,會發現在一些場合,講話人如果邊說邊比劃,說得非常地投入,既使他的講話有些缺點,周圍人也會被他那種全身心的投入所折服。這就是溝通的情感互動效應。

心理學家實驗證明:人的心理活動和身體活動,其關係是極其密切的。良好的體態能換來良好的心態,沮喪的心態會引來體態上的倦怠。譬如:走路時提氣抬頭,步履邁得有彈性,不知不覺中精神狀態會好起來,如果長期堅持,自信心會提升。

其實,在我們平時的一些話語中,也反應出心理與行為相互感應的實際存在。例如:我們常使用相同的詞語來描述手和心理的活動:“我們抓住了一個概念”,或“我們掌握了一種思想”。仔細分析,“概念”,手能抓得住嗎?“思想”又能掌握得了嗎?但說出來誰都明白,誰也都覺得描述地貼切。

有句老歌詞這樣唱道:“投入地愛一次,完全忘掉你自己。”當眾講話同樣如此,一旦站起來,就投入地說一次,完全忘掉你自己。盡情投入地講,一定會感染在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