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如何使你的發音更有魅力?

本書的定位是當眾講話,這與藝術演講還是有區別的:當眾講話注重的是實用;而藝術演講側重的是藝術表達。因此,實用有實用的技巧,藝術有藝術的技巧。下麵我們所談的講話技巧,主要是從實用的角度考慮,怎樣為當眾講話增添色彩。

1.語音要準確

前麵我們已經說過,語言的表達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書麵,寫給人看的;另一種是說的,講給人聽的。書麵表達,基本的要求是把字寫清楚、規範,讓人一看就明白,如果再想要求好看一些,就是練練字帖,把字寫得規範又漂亮;同樣,口頭表達上,基本的要求是把話說清楚,吐字發音要準確,做到以聲傳意,聲隨情轉,叫人一聽就懂。

當眾講話語音準確方麵的基本要求是什麽呢?

其一,發音要清楚。

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以北方話為基礎詞匯,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為語法規範的漢民族共同語。所謂共同就是全體統一,共同使用,應該大力推廣的意思。因此,當眾講話一定要參照普通話的發音標準,別太離譜,否則將會鬧笑話。如:

兩位大學教授,有一次應邀到某地參加一次國際關係研討會,那位來自山東膠東地區的教授,在發言時,把“日本”說成了“一本”。接著另一位來自魯中地區的教授,也用他們家鄉的方言發言,結果又把“日本”說成了“二本”。與會者會後開玩笑說,“一本”講完了,“二本”講,幸虧這次參加會議的沒來“三本五十六”,要不然,不知得說出多少本。

再比如:

有一位地區領導,家鄉話非常濃,由於是異地做官,他開會發言,常常因語音不準,鬧些笑話。有一次,他在台上大講:要想發展本地區的經濟,一是靠“警察”;二是靠“妓女”。台下聽得哄堂大笑,紛紛議論。原來他的鄉音中,“政策”發“警察”的音;“機遇”發“妓女”的音。試想,如果出現這樣的發音失誤,要是在一些正規場合,該給自己帶來多大的被動!

其二,不要說錯字。

漢語言文學博大精深,有些字差之一筆,語義、語音就相差萬裏。尤其要注意那些形近、意、音不同的字。

如:不要把“如火如荼”說成“如火如茶”:把“草營人命”說成“草管人命”;把“瞠目結舌”說成“堂目結舌”;把“靡靡之音”說成“非非之音”;把“棘手”說成“辣手”;把“醞釀”說成“溫嚷”;把“踱步”說成“渡步”。

另外還有一字多音的字,更要讀準確。如:

“參差不齊”、“深惡痛絕”、“提綱挈領”、“高屋建瓴”、“校對”、“恪守”、“不屑一顧”、“分娩”、“靦腆”、“破綻”、“膝蓋”以及“逮捕”等等。

有效避免說錯字的方法,就是要養成隨時查字典,隨時隨地聽別人講時留意一些詞的讀音。把握不準的詞,及時問、及時查,日積月累會大大杜絕因這方麵的差錯而在大庭廣眾麵前造成的被動。

其三,避免詞異音同。

由於當眾講話,是以聲傳意,許多在書麵用語中能在一起使用的詞,在當眾講話中同一個意思最好改個說法,否則將給聽的人造成誤解。如:“譯員”與“議員”,“缺點”與“缺碘”,“治病”與“致病”,“全不”與“全部”等等許多含義不同的詞,在書麵上因為有文字很容易區別,但在口語中由於語音相同就容易混淆不清,造成感覺錯亂。換另外一個說法,如:“譯員”說成“翻譯”,“致病”說成“得病”或“患病”即可。

其四,巧用方言。

方言是現代漢語的地域分支,隻適用於某一地區:在正規場合當眾講話,不可全部使用方言。但適時、適度地,講到該講的地方,如人物對話,學幾句是可以的,用好了,有時還會給當眾講話添幾分情趣。不過,要慎用。用不好,也會給聽眾產生誤解,有時甚至鬧出笑話。如:北京人稱談戀愛的男女一方叫“對象或男朋友、女朋友”,而山東人則把結了婚的愛人叫對象。像類似的情況,在講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

其五,摒棄“口頭禪”。

有些朋友,當眾講話帶“口頭禪”,可是自己並沒有察覺。“口頭禪”的內容因人而異,如訓練班上的學員中,經常聽到的有“就是說”,“那麽呐”,“啊、啊”等等。帶有“口頭禪”的講話,讓人聽起來,就像正看著一部好的電視劇,結果出現了有規律性的畫麵跳動,易》中淡人的興趣。因此,一旦發現,要有意識地摒棄。

“口頭禪”是能改掉的。“口頭禪”出現的直接原因是因為過分緊張而造成的。它就像講話者的一根拐杖,為了減輕自己的緊張,時不時地要靠它來鎮靜一下。有時是為了填補思維的一時空缺,這就是“口頭禪”往往出現在句與句之間的原因。改正的方法是:放慢當眾講話的語速。一旦發現,不要去想“自己有口頭禪”,一心用在所要說的講話內容上,投入地去說就可以了。2.巧用重音表意當眾講話,總有要表達的思想和觀點,不論所談的問題是簡單,還是複雜;是直言表白,還是委婉含蓄;說出的話總有一定的含意。要想準確地傳達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除發音準確外,巧用重音所帶來語義變化,能幫助表達自身的某種特殊情感。

詞語重音

去過寺院的朋友,會有這樣的感覺:聽和尚念經,都是一個調兒,因此,我們一般人很難聽懂經文的含義。當眾講話,不能像和尚念經那樣,如果誰從頭到尾一個調兒,既不能明確地表達意思,也讓人聽起來心煩。在口語表達中,有意加重某些詞句的聲音,就會產生重音。重音強調的就是你所想要表達的意思。

通常我們的詞語都有習慣重音,如果按習慣重音去說,就是這個詞語的正常語義,如果為了傳達某種情感,有意改變習慣重音的位置,別人聽起來就是另一個意思。

請區別下列詞語的意思,帶點的為重音:

“大意與大意”、“對頭與對頭”、“大姑娘與大姑娘”。

顯然,同樣一個詞,由於重音位置不同,其含義也就不同。在講話的過程中,如果靈活運用,就會帶來語義表達的豐富性。

句子重音

同樣一句話,如果重音不同,其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就不同。如:

“我知道他會唱歌”(我知道,不用你說)

“我知道他會唱歌”(我是說他會,不是指別人)

“我知道他會唱歌”(他會,而不是不會)

“我知道他會唱歌”(他會唱歌,別的不一定會)

語意重音,在講話中尤顯重要,如同句子的神經,一音之差往往會導致意思變成另一個樣子,切不可忽視。

情感重音

“別盡想美事了,朋友!”

“真沒想到啊,她怎麽會一走了之呢?”

這兩句話,從語意和邏輯上看,“別”、“朋友”、“真”、“她”,並不是句子的重點詞語,但人們為了情感的表達,說這類話時,卻往往要在這些詞語上加重發音,以格外強調一種特有的語意。這種為了表現某種心理狀態,用相同的句子表達某種特有情感的重音,就叫情感重音。

情感重音同詞的重音、句子的重音其功能是相同的,並不是當眾講話中每句話都使用的;隻是講話者本人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或強調某種心情時才用。

常言道:編筐織簍,重在收口。一般在講話的收尾幾句話上,注重情感重音的運用,會給人以震撼力和感染力。

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不在於你說什麽,而在於你怎麽說!”3.停頓書麵語言有標點符號,口語表達也存在“標點符號”,這就是指詞與詞,句與句之間的停頓。需要說明的是,停頓不單是人們說話時生理上換氣的需要,而且是表達語意、掌握節奏的需要。

有的朋友,當眾講話語速過快,幾乎聽不出句子間的停頓,就像沒有標點符號的書麵語,這就給聽眾造成了理解上的難度,應當走出這個誤區。所謂的“一口氣說完”、“一氣嗬成”,並非確指生理上真的“一口氣”,而是對說話情緒與氣勢連貫的一種形容。

因此,當眾講話時,該停頓時就應適當停頓,除了表現特殊情感需要停的較長外,一般每句話間應是似斷非斷,藕斷絲連,不能停頓過多過長的時間,破壞正常表達中語流的連貫性和流暢性。停頓和重音一樣,要和語調、節奏聯係起來,恰如其分地處理,要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可生硬模仿。

19世紀英國作家卡萊爾說得好:“停頓和語言相配合,能創造出雙重的意境。”有停有連,停連得當,可以使口語表達得語清意明,還能恰當地控製速度和節奏,創造出內容所需的多種情勢,產生動人的力量。

需要說明的是,任何停頓,尤其是較長的停頓,都不是語流傳遞信息的中斷。有時,講話者有意運用較長的停頓,正是其運用無聲語言充分表現內在情感的地方。所以,當眾講話中的停頓是傳情達意的一種技巧,而不僅僅是為了調節氣息,說起來便當。4.語調當眾講話要想感染別人,除了內容有新意,語言組織得好外,語調的變化也起很大的作用。常言道:聲隨情轉,以聲傳情。因此,語調的變化能引起人們豐富的聯想。

有消息報道,意大利有位著名演員,善於表演按照自然數從1數到100的節目。而給觀眾的感覺,聽到的好像不是枯燥無味的自然數字,一會兒是懺悔自己過失的動情訴說;一會兒是喜出望外的真情流露,很能打動聽者。

你聽後,也許會說,這簡直令人不可思議。然而,卻是真人真事。其中的奧妙在哪兒呢?主要就在於善於運用講話中語調的變化來傾訴各種情感。

由此可見,語調的變化在口語表達上具有重要且微妙的傳情達意的作用。因此,當你在講述美好事物時,音量要適度加大,語速適當加快,停頓相對縮短;而在講述一件不幸的事件時,表達的是思緒沉鬱之情,這時的音量要適度降低,停頓稍加延長,語速相對放慢,節奏徐緩。總之,根據內容的需要,表述時所使用的語調要有起伏變化。

當眾講話忌諱的是,無論講述什麽樣的內容,表達什麽樣的情感,都用一個語調來講述,讓聽眾聽起來沉悶,感覺乏味,表達不出內容所包含的情感。

因此,在當眾講話中,要根據自己所講述內容的需要,適當掌握語調的變化。使其與自身的性格、自身與聽眾的關係以及所處的場合氣氛等相協調,這樣才能使語調和諧自然。

5.節奏

一提“節奏”,大家都會想起音樂。其實當眾講話也存在一個節奏感的問題。為什麽聽有的人講話給人平淡乏味的感覺?有的人講起來又讓人有生硬緊張之感?這都是沒有注意當眾講話時的節奏感。

什麽是節奏感呢?物體在其運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前後對比關係,就叫節奏感。如:我們走路時,腳的一抬一落;用錘擊物時,錘子的一提一擊;我們呼吸時的一呼一吸,等等。這些都是節奏,而當這些節奏作用於我們的感覺器官時,我們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感受和體驗就叫節奏感。

具體到當眾講話的節奏感,則重點體現在講話速度的快與慢;講話過程中情緒的張與弛;語調的起與伏;商量的輕與重和語流的停與連,這種種的對比變化就形成了口語表達的節奏感。6.語感當眾講話時,有些人常常有話想說,卻又一時找不到恰當的詞語,從而出現較大間隔的停頓;或是話語斷斷續續,連貫不起來,結果造成了心裏想的一個樣兒,嘴上說出來的卻是另一個樣兒,不是詞不達意,就是語無倫次,出現這樣的情況,一般都是語感能力弱的問題。

語感,並不是指語言的感彩,而是人對語言的感知和反應能力。當聽到或看到的信息傳入你的大腦時,你能否快速準確地理解其含義和情味,或能否快速地找到恰當而生動的詞語,並使其連貫有序地表達出來,這就是語言的感應能力。

口語表達對語言感應能力的要求要比書麵語言高,因為書麵語言總還有思考的餘地,而口語表達的特點是直接溝通,即興構思,如果每說一句話總是依循語法、斟詞酌句,那根本不可能順暢自如地講話。

實際上,當眾講話時,人是憑借一種對語言的直覺和敏感能力,極為快速地解析語意和進行語言編碼的。為什麽有的人能意到語隨,出口成章;而有的人卻是茶壺裏煮餃子——肚子有貨倒不出來呢?這兩種人不是心理素質的不同,就是語感能力有差別,解決的辦法就是要在當眾講話的訓練中加以提高。

理想的語感能力應該是:傾聽,一聽就懂;看書,過目即明;說話,出口成章;寫作,提筆成句。

怎樣提高你的語感能力呢?比較簡單的方法是豐富你的詞匯量。

2000年4月份,我與朋友一塊去康西草原春遊。正碰上一國內旅遊團,導遊是一位漂亮姑娘,抹著口紅,描著眉毛,穿著紅白相間的新潮運動裝,極力維持自己的良好形象,以爭取他人對她的尊敬。遺憾的是她的解說語言,其詞匯量之貧乏連老太太都直搖頭。她在講述一個美麗的傳說時,說到湖水、綠草、青山、小羊等,一律用的是“美麗的”。明明有“碧綠”、“青翠”、“柔嫩”、“可愛”、“迷人”等許多詞語可以用,而她就隻知道“美麗的”。聽了她講解,對比她的衣著,她的形象在我心目中一落千丈。

一個人所說的話,等於站在那兒暴露自己,接受旁人的判斷和分類。口語表達的詞匯貧乏,等於不斷地在向他人表白,自己不是一個有文化修養的人。

請參考一位應聘秘書者在談到公司檔案管理時的講話:

公司的檔案有絕密、機密和一般之分。絕密和機密管理的核心問題是嚴格把關。而作為秘書的工作之一,是管理和發揮好一般檔案的應有作用。存放要便利,可以隨時讓有關人員“翻閱”。如:領導要了解情況時,可以隨時“調閱”;其他人員需用時可以“借閱”;領導在決策時可以“參閱”;對一些較早的一般檔案資料還可以”查閱。”

當這位應聘者說完這段話,用人單位當即拍板錄用了她。

為什麽?她的這段口語表達,其一,思路清晰,如檔案有絕密、機密和一般之分。接下來就是分別敘述根據不同的類別采取的不同管理辦法。其二,是她在談到一般性檔案的管理時,一口氣用了“翻閱”、“調閱”、“借閱”、“參閱”和“查閱”等詞。這些詞都是“察看”和“了解”的意思,但她根據察閱者的身份和用處不同,分別使用了不同的表達詞語,足見其詞匯量的豐富。如果都用一個“翻閱”,既不能清晰精確地表達內容,也會造成語言的單調和呆板,給人乏味之感。

也許有人會說,這樣講話也太累了,我們一不做學問,二不搞寫作,沒必要那麽積累豐富的詞匯量,你舉的例子畢竟是個別。

在此提醒,應當改變這種看法和認識。其實,口語表達更需要詞語多,來得快,用得準。因為說話來不及字斟句酌,更談不上去查詞典,要想說得精彩,完全靠平時的積累。

那麽,想要豐富的詞匯量,應該怎樣積累呢?

方法有許多種,但惟一容易做,也非常奏效的方法是——處處留心。讀書看報、與人交談、聽課、聽廣播、看電視、看電影等等,隻要你有豐富自己詞匯量的意識隨時都能獲得新鮮有用的詞語。偶爾聽了一個好詞,或看到一個好說法,記在筆記本中,接著就用到你的談話中,這樣逐步日積月累,很快你說出的話就給人不一樣的感覺。

譬如,眼下的體育比賽特別多,如果你注意一些媒體的報道,記者們的用詞真是挖空心思。單說第一名,他們會用:榮登寶座、勇奪冠軍、搞取桂冠、獨占螯頭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