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水陸大會——取經人的冠冕儀式

兌現了之前在地府許下的兩個諾言,太宗皇帝緊接著就是籌備最為重要的一件大事,“水陸大會”。【榜行天下,著各處官員推選有道的高僧,上長安做會。那消個月之期,天下多僧俱到。】眼看著事情進展蠻順利的,不料半路殺出個傅奕【上疏止浮屠】。這個傅奕白做了這麽多年小領導了,完全不能領會大老板的意圖。太宗皇帝讓他【選舉高僧,修建佛事】,這可是個無上光榮的美差啊!領導對你多信任啊!可是這個傅奕一點也不知趣,立即上疏說世上根本就沒有佛。真是讓太宗大跌眼鏡!沒辦法,領導總不能跟你一般見識吧。像個潑婦似的跟你在朝堂比試口水這種活兒,還得交給相關人等。於是,太宗把這個奏折拿出來,讓大家一起商議商議。於是,宰相蕭瑀出班解圍,給了傅奕一個當頭棒喝。結果,兩個人就在朝堂上辯論起來了,好像傅奕還占了上風。

蕭瑀同誌雖然識得領導心意,奈何是水平不夠啊。太宗皇帝又把張道源和張士衡找來詢問。在蕭瑀戰敗的情況下,這個意圖就很明顯了嘛!於是,二人說了一段廢話,言及【三教至尊而不可毀,不可廢】。也就是打了個馬虎眼,請皇帝聖裁。於是,太宗皇帝就順這個台階上高樓了,乾綱獨斷,一錘定音,決定三教並立。雖然還隻是並立,但是佛教終於爭得了一席之地,也算是進入主流意識形態了。這可是大大的利好消息啊!大乘國際股價瘋漲數百倍,大盤因此狂飆三萬點。這真是,人人建倉個個賺,“不周山下紅旗亂”啊!並且,【自此時出了法律:但有毀僧謗佛者,斷其臂。】佛祖的“東擴大計”還有了法律保障。因此,辯論的實質不是要不要弘揚佛教的問題,而是要借此機會做好相關的佛教宣傳工作。本來沒人在意佛教,現在一場辯論下來大家都注意到這事了。此處化用了“指桑罵槐”之計。

自此,觀音傳經計劃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佛教獲得了國家法律的明文支持,僧佛的地位都大大提高。借助政府的信譽,這弘揚佛法、爭取善信的業務就好做得多了。

名正言順之後,太宗立即著手“水陸大會”的具體事宜。首先命魏徵與蕭瑀、張道源三位【邀請諸佛,選舉一名有大德行者作壇主,設建道場】。這三個人領了聖旨,立即成立了一套班子,建了一套房子,買了一輛車子,前前後後著實忙活了一陣子。最後,【內中選得一名有德行的高僧】。這個人正是陳玄奘。

當選理由?【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千經萬典,無所不通;佛號仙音,無般不會】。這恐怕也是魏徵從中操縱的結果。陳光蕊父子的命運與這個魏丞相緊密相連。若說唐僧的根源好,這確是事實。父親是狀元,外公是宰相,可算是官宦人家,背景顯赫了。但是,這【德行又高】,就不知道從何說起了。沒有看到過任何這方麵的報道。在組織上來看,核心決定提拔周圍,是從來也不需要什麽理由的。

其實,選取唐三藏作為取經人的真正原因就是一個:根源好(皇族後裔)。就是這個原因,菩薩選擇了金蟬子轉世投他。然後,其他的原因都是因為他是金蟬子轉世而設的。真正的選擇是在唐僧出生時作出的。現在隻不過是找個理由把他從幕後推到台前。所謂德行好、理論強都是胡說八道。從後麵的取經經曆來看,唐僧德行一般,沒什麽光輝之處。佛學理論更是一般,經常被悟空教訓,這一點也是他們師徒關係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水陸大會”正在籌備階段,菩薩突然現身,送九環錫杖和錦襴袈裟來了。這裏的問題是,為什麽要在“水陸大會”之前把袈裟和錫杖送出,而不在取經人選出來之後再送出袈裟和錫杖?這樣不是更好更合適嗎?因為到現在為止,除了內部人之外,誰也不知道還有取經這回事兒呢。目前為止,選唐玄奘是作為“水陸大會”主持人的,不是作為取經人的。而佛祖說得明白,這兩件寶物是給取經人的。因此,可以斷定菩薩早就選好唐僧了(取經結束時,功曹揭諦們記錄的八十一難目錄,更是說明了這一點)。之所以要在取經人選未定之前把寶物送出來,就是要唐僧在關鍵時刻能挺身而出,勇挑重擔。果然,當菩薩向唐王點出隻有取得大乘佛經才可以超亡度脫的時候,唐王才知道要到西方取經這回事兒。唐王剛開口問及誰人肯領旨西行的時候,唐僧即出班領旨謝恩。唐僧能不出來嗎?東西收了,也風光過了,你不出來誰出來?唐僧真是吃人家的嘴軟,拿人家的手短,早知道領這兩件玩意兒要付出那麽大的代價,打死他也不會領受啊。唐僧的命運是被菩薩一步一步算計好了的。他這一生根本就沒有選擇的機會,誰讓他是金蟬子轉世呢?

臨走的時候,唐王寶殿上又送出一件寶物紫金缽盂給唐僧。唐僧領了文牒及寶物,由唐王送至關外,即出關西行。這一天正是大唐貞觀十三年九月初三。前文說過,這裏有個“貞觀十三年”的重大曆史問題。究竟是怎麽回事呢?附錄裏麵說過,唐僧的父親陳光蕊中狀元成親是在貞觀十三年,唐僧出生也是在貞觀十三年。可是這裏說取經也是在貞觀十三年開始的,這不是很矛盾嗎?唐僧一出生就去取經啦,這還了得。這裏是作者寫錯了嗎?附錄裏,沒有照顧到後文的時間安排嗎?不像。

附錄第一段和第九回第一段,有兩句話是一模一樣的,【三州花似錦,八水繞城流】。這個並不是千古名句,為什麽在這裏重複出現了呢?緊接著這兩句,兩個時間都出現了,作者不可能注意不到。那麽為什麽偏偏說不通呢?其實,還有一個時間也是在貞觀十三年,那就是菩薩來到長安城選取取經人也是在貞觀十三年。這裏的重複出現旨在說明一個問題,貞觀十三年發生的怪事都與菩薩有關,都是菩薩在暗中操控的,比如名不經傳的妙算袁守誠,皇宮鬧鬼,太宗魂遊地府、死而複生,等等,這一切都在同一個時段發生,難道都是巧合嗎?因此,附錄裏麵的貞觀十三年是不作數的,隻是用來印證這一切都是菩薩操控的,菩薩是在貞觀十三年來到長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