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菩提道場 (1)

普陀佛國

生命是一場曠達明淨的遠行,將人文和曆史裝進行囊,攜著溫潤的思想與情感,一路匆匆趕赴,又閑庭信步,流轉四季,無悔風霜。於寥落時覓求繁華,又在璀璨中尋找淡然。在疏離時渴望熱烈,又在喧鬧中向往寧靜。

四時風光,人間景物,承載了山水的天然氣韻,蘊涵了歲月的無窮真意。風景就像是人生行途中的驛站,每一次放逐都會讓你從年輕走向成熟,從淺薄走向深沉,從浮躁走向淡定。這一站,抵達的是觀音道場——普陀山,有著海天佛國之稱的菩提禪境。

來的時候,無須帶著一顆參禪悟道的心,這兒的風就會為你洗徹塵埃,縱然你隻是凡胎俗骨,靈魂亦可以潔淨如蓮。遙望遠山碧水,近觀佛影禪林,隻是短暫的瞬間,昨天的悵惘換作今日的通透,過往的迷醉換作此刻的清醒。這就是佛國,就是禪境,你不必誠然地追尋寧靜,就可以感受到廟宇的出塵,你無須刻意去擁有寬容,就可以深悟蓮花的慈悲。

穿行在山林路徑,兩畔的蒼鬆古柏,因為浸染了普陀的香火,也做著禪意的沉思。鍾鼓喚醒還在迷失的心靈,梵音澆醉原本浮躁的思想,此時的普濟禪寺已經為你開啟了朝聖的重門,展示著潔淨無塵的風景,也講述著千百年的風雨故事。海印池中的蓮半醒半夢地開著,縱是孤獨如水,也有著植入水中的含容。做一朵佛前的睡蓮是許多人今生的企盼,浸潤古木檀香,聆聽梵音經貝,常伴晨鍾暮鼓,無須入世,不求聞達。

步入大圓通殿,你抬眉時會與殿內的觀音菩薩對望,隻是刹那,會讓你多情地以為,她如此執著地端坐在蓮台,是為了等待你的到來,這不曾約定卻相逢的緣分,更是經久銘心。東西兩壁更有不同形態的菩薩,被稱為是觀音以不同身份教化世人。縱算是一粒微不足道的塵埃,她也會給你同樣的慈愛與悲憫,讓佛光照耀你渺小的生命與靈魂。

若說是為了朝拜慧濟寺才選擇登上佛頂山,莫如說是被眼前縹緲的雲霧所迷惑。那座如夢似幻的佛頂山沉浸在煙雲霧海中,恍若閬苑仙葩,會讓你迫切地想要穿越雲層的表象,抵達它的真身。遊離在雲端,步履輕盈,這樣神奇的幻境足以讓你拋擲世間的一切功貴,甘願預支一生來沉迷。哪怕醒來人世已然偷換,滄海化作桑田,亦是決然無悔。

微風細雨中,眼前恰好呈現出一幅千年畫卷,畫的名字叫:多少樓台煙雨中。穿過畫卷中的山林與雲海,那麽多的樓台廟宇將空靈與禪意徹底釋放出來,有一種物我兩忘的明淨與從容。而此時的你,會想象自己是一位得道高僧,手執禪杖,在雲中穿梭往來。恍然間,此岸為蓮花淨土,彼岸已是紅塵萬丈。

行走在林間曲徑,聽潮音起落,感天地純然,有意無意之間,不知道哪一段風景又會與生命相關。與法雨寺的邂逅不是偶然,亦不是必然,也許你不會深情地駐足,但是一定不能清淡地錯過。重樓殿宇坐落在白雲深處,意境高遠,氣象超凡,裏麵關住了萬千佛像,莊嚴妙法。

雲水禪心,千年流轉,這裏有過觀音現身說法,這裏有過高僧慈航普度。有人來過,又走了,隻是天涯過客。有人走了,又來了,做這寺院歸人。好風如水,這裏不宜對酒長歌,明月無塵,這裏隻許靜坐聽禪。沿著來時的路離去,去尋找前方更明亮的風景,回首的過程卻蘊藏了一份醒世的清涼,會讓你覺得人生若禪,越參越孤獨,世味如茶,越品越淡泊。

風物是靜止的,而思想卻在流動,連同步履,還有眼目,都在朝著遠方追尋。南海觀世音銅像就是以她的萬丈光芒攝住眾生的魂魄,讓你一往情深地朝她走近,並且無比虔誠。這由遠而近的距離,讓你不敢有絲毫的恍惚,怕一個低眉,她就會轉身,就會與你擦肩。直到你真實地佇立在她的蓮台下,與她眼眸對望,與她呼吸相聞,才能真正地安然釋懷。

這樣無言的過程,似白雲出岫,似花開見佛,令萬物舒展,暗香流瀉。無須殿宇的遮蔽,無須樓台的裝飾,南海觀音就這樣立於寥廓的天地間,淡定從容地看著繁華眾相,度化大千世界的一切生靈。這樣一次碰撞,縱然將來鬥轉星移,也不能將她遺忘,縱然以後相隔萬水千山,你也不曾與她遠離。哪怕紛蕪的人世讓你疏離了愛恨,模糊了悲喜,她這溫柔善意的一瞥,也足以令你從此隻想潔淨地存在,慈悲地活著。

有微風拂動過客的衣衫,是另一種無聲的牽引。隻聞得竹葉蕭蕭,似乎在提醒你這兒還有一處幽境是不能錯過的。紫竹林是觀音禪坐修煉之地,盡管在竹韻生風的紫竹中尋覓不到她飄逸的仙骨,可是流動的空氣裏卻能感知她幻化無形的身影無處不在。抬眉看見一方木匾,寫著“不肯去觀音院”,別樣的名稱令人想起它的由來。

後梁貞明二年,日僧慧鍔從五台山奉觀音像回國,船經普陀海麵受阻,以為菩薩不願東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張姓居民供奉,稱為“不肯去觀音院”。徜徉在無塵的禪院,心也隨之沉靜,仿佛一炷檀香可以點燃流逝的歲月,一方木魚可以敲醒沉寂的光陰,一卷經書可以更改注定的宿命,一管竹簫可以吹徹山水的諾言。

鍾聲是一種召喚,也是一種揮別,這兒的時光似乎不容許你過多地停留,任何不舍的駐足皆會視為糾纏。都說年華苦短,回首過往,究竟是光陰將你追逐,還是你虛度了光陰?想來佛也不能給你一個明確的回答,既然過往已成為追憶,那麽就珍惜將來,因為將來隱喻了更深刻的禪機。普陀山,有多少人來到這裏,不由自主地把俗世的時光給丟了,又有多少人,來到這裏,漫不經心地將城市的繁華給忘記。而這一切,皆有因果,皆為命定。

緣來緣去,如同潮起潮落,來時浪花翻湧,驚濤拍岸,去時碧海清波,淡定從容。一次曆程見證一段超越,一次追尋成就一份完美。多年以後,記憶中的普陀,是一壇封存的佳釀,無色亦無味;是一曲流淌的弦歌,無調亦無音;是一粒飄忽的微塵,無來亦無往。

峨眉秀色

每個人的人生旅途,都是在出塵與入塵間遊走,一路感受著夢裏和夢外的風情。穿過生命狹隘的巷陌,向更深遠的空茫馳騁,萬裏青山,百代長河,無窮的風雲盡收眼底。此時的光陰,落在了有“峨眉天下秀”之稱的峨眉山。峨眉,隻讀這兩個字,就覺得是一位飄逸出塵的女子,有著婉約的眉黛、綽約的風姿,在雲煙縹緲的幻境,月華如洗的山峰,獨自翩然。

時光是這般澄澈如流,滔滔不止;風物是這般欣然蔥蘢,生生不息。遠處的峨眉山,恍若一塊鑲嵌在天地間的無瑕美玉,如蓮姿態,似佛性靈,穿透來往過客薄薄的衣襟,直抵靈魂深處。看著寥廓長空、萬古山河,你會深刻地明白,人生是一種取舍,想要擁有世間純然如水的寧靜,就要舍棄紅塵五味雜陳的煙火。

有人背著詩囊,有人手持禪杖,有人攜帶古琴,有人執佩孤劍,他們走過唐風宋雨,帶著天南地北的塵埃,伴隨每一個晨昏日落,曆盡每一季雨雪風霜。有著陽春白雪的明淨,雲水禪心的通透;也有著流水落花的清泠,快意恩仇的曠達。過往的時光清澈地濺落在身上,來來往往,皆是人間萍客,隻有這峨眉仙境,金頂佛光,卻始終不曾更改昨日容顏。

第一景金頂佛光

[日 出]

守望日出,如同黑夜期待黎明,花落等候花開,好似蝶蛹的蛻變,從素樸走向大美。站在人生寬闊的岸邊,清風吹徹曾經迷離的思緒,時光也因等待變得悠長而寧靜。日出東方,天地交融,幾縷紅霞攜帶幾片鑲了金邊的雲彩,在紫藍色的天幕下飄遊。

山巒間,一點紅日緩緩上升,漸次地轉變成小彎、半圓,輕盈的姿態,優美的弧度,似一種無言的浪漫碾過柔軟的心靈。轉瞬的跳躍,帶著一束稍縱即逝的尾光,一輪紅日鑲嵌的天邊,方才的夢幻也被決然驚醒。

霞光萬丈,整座峨眉山沐浴在金色中,遠處的青衣江、大渡河似兩條白練,它們將千山萬嶺環繞在一起,令風景匯聚、情思交集。還有起伏連綿的大雪山,斜臥在眾山之顛,被朝霞雕琢成鏤花白玉,晶瑩的氣質如夢似幻。

金頂的日出,每一天都不同,縱然你守望成一尊雕像,也無法捕捉相同的景色,它所能給的,隻是千姿百態的秀美。其實日出又何嚐不是日落,隻因朝霞出東方與夕陽沉黃昏的差異,就給人一種滄海桑田的變遷,無論是心境還是情境都風格迥然。雖說人生短暫,如果你丟失了昨日,還有嶄新的今天,縱然你錯過今朝,還會有鮮妍的明日。金頂的日出會為每一個世人平靜等候,歲歲年年。

[雲 海]

追逐雲海,仿佛追逐一段無由的前生,隻隨意念,不問因果。那波浪翻湧的雲海將漫漫河山掩藏得無影無蹤,人間萬事也隨之撲朔迷離。雲海蒼茫,鋪陳著無邊無涯的意象,縹緲時如蓬萊仙境,明淨時若秋水長風,翻卷時似萬馬奔騰,寥廓時若碧海青天。

大雄寶殿也籠罩在白霧之中,雖看不到它的莊嚴雄偉,卻能聽見禪師們誦經的梵音,那輕柔的聆唱卻有一種清澈的力度,它穿透雲霧的迷離,將你從雲煙中喚醒,又跌入另一段禪境中。還有寶殿前的十麵佛,普賢菩薩騎著神象,恍若從天庭騰雲而來,雲開霧散時才能看見他身披閃耀的金光,無私地照徹山河大地。

層雲疊影,好似大千如來幻境,那隱現在雲海裏的千岩萬壑如同佛陀的須彌禪座,浩瀚佛法,寬闊無垠。隻有當你登臨這絕秀的峨眉之顛,看盡雲煙萬狀才會明白,千百年來,為什麽會有那麽多人甘願舍身崖下,他們也許並不想成佛成仙,隻是禁不起雪浪雲濤的誘惑,便決絕飛度雲海迷境。

明知這縱身一躍,就是人生的終結,可依舊那麽鍥而不舍地奔赴,毅然舍棄世間瑰麗的繁華,去換取夢斷塵埃的宿命。不要問這是迷途還是歸途,任何的詮釋在雲海世界都顯得那麽微不足道。鉛華洗盡會懂得,有一種萬象叫蒼茫,有一種佛法叫無邊。

[佛 光]

靜候佛光,有如靜候人生一段最粲然的奇跡,無須約定,終會相逢。在峨眉之顛,金頂峰上,陽光與雲霧交集時,經常會出現七色瑰麗的佛光。佛經上說,佛光是釋迦牟尼眉宇間綻放出來的光芒,宛若一朵金蓮,聖潔無私地普照乾坤萬裏。

為此,有如雲香客穿越萬水千山,攜著不息的信仰徒步登山,隻為濡染那無邊的佛光幻彩。登臨金頂,透過斑駁的陽光和迷離的煙霧,看到七色佛光,璀璨斑斕,又虛明如鏡。那妙不可言的光影投射在自己的身上,舉手投足,影皆隨形。更神奇的是,縱然有萬千之人同時觀望,觀者也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不見旁人。是大自然賦予的性靈,才會有這樣秀色天然,江山無限的旖旎畫卷,讓遊人沉浸在自己的影子裏,陶醉不已。

那佛光遙掛在峨眉金頂,輕似煙蘿,夢似南柯,給迷惘的人指引光明,給落寞的人帶去溫暖。這是慈善之光,是救世之光,也是吉祥之光,它笑傲滄海,度盡眾生,它曆經百代,造化桑田。都說,與佛有緣的人才能看到佛光,其實佛者仁厚,它給萬物生靈以光、以暖,緣深緣淺,亦為個人的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