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如何激發聽眾的興趣 (3)

在我的公共演講班裏,有兩位學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位是哲學博士;另一位是有點兒粗魯但對人十分友好的中年男士,他年輕的時候曾在英國海軍裏服過役。當時,這位哲學博士是一所大學裏的教授;而後者是一家小型運貨車公司的老板。然而,令人吃驚的是,這位運貨車公司老板的演講要遠遠地比那位哲學博士大學教授更受人歡迎。為什麽會這樣呢?我們不可否認那位教授語言優美、邏輯性強、表達透徹,而且舉止文雅風度翩翩又很有涵養,這些都使他離成為一個優秀的演講者近在咫尺,但是他卻忽略了一個演講的必要要素,那就是演講內容要具體化。一場優秀的演講是絕對不能像他那樣的,隻停留在事物的表麵籠統地泛泛而談。與此對比鮮明的是那位運貨車公司的老板,他單刀直入一矢中的,把自己生意的經曆作為例子,從而使他的演講具體而明確,再加上他天生的精力充沛活力驚人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語,最終他的演講大獲成功。

我之所以要在此提到這個例子,並不是因為它有什麽特殊,而隻是要以此來說明一點:無論你是否受過正規的教育,你都有可能作出一個有趣的成功的演講,關鍵在於你的演講是否具體化。

以下,我將舉幾個例子來說明這一道理的重要性,你一定要銘記於心。

試比較一下下麵兩則關於男孩馬丁·路德的描述哪一個比較有趣?

a.馬丁·路德是一個“固執而倔強”的男孩子。

b.馬丁·路德坦言:“自己一個上午,就被老師修理了十五次之多。”

在“a”句中使用了“固執而倔強”來對男孩進行泛泛的描寫,雖然句子不錯但這樣的話很難給人以鮮明的形象,更別說吸引人了;“b”句中並沒有泛泛的寫這孩子怎麽這麽樣,而是運用了具體的“一個上午就被老師修理了十五次之多”來描述孩子,聽完這話聽眾很難不被這孩子吸引了。

下麵,讓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在寫自傳時,總要使自己的人生和一些社會公認的道理一致,亞裏士多德則把這些公認的道理蔑稱為“人們愚鈍思想的外殼”;而現在,人們寫自傳時,則往往會著重於記錄一些具體的事情。比方如,按古代寫自傳的方法,我們可以這樣寫:“約翰的父親貧窮但誠實。”那麽,換成現在的寫法就是:“約翰的父親窮得連為自己買一雙新鞋子的錢都沒有,所以,在冬天大雪紛飛的日子裏,為了雙腳的保暖他隻能用粗麻袋布把自己的破破爛爛的鞋子包裹起來;盡管這樣,他但他仍然誠信做人,絕不會出售摻了水的牛奶,也絕不用生病的馬兒當作健康的馬匹與人交易。”這種新的方法是不是也同樣表達了“約翰的父親貧窮但誠實”的意思呢?你難道不覺得這樣的表達更有趣味嗎?

寫自傳要如此,演講也需要如此。

假如你打算提醒人們尼亞加拉河上每天都數量驚人的水能被白白浪費掉了,而你也正是像這樣表達的,那麽,你認為這的表達人們會感興趣嗎?一定不會。下麵是一段埃德溫·斯勞森發表在《科學信息日報》上的文字,你不妨把它和你上麵想提醒人們的話比較一下,下麵這種表達是不是更精彩、更能吸引人呢?

大家都知道,在我們國家裏,還有幾百萬人在貧困線上掙紮,貧窮和營養不良時刻都在折磨著他們,可是,又有誰知道在尼亞加拉河上,每小時浪費掉的水能的價值可以購買二十五萬個麵包或六十萬個新鮮的雞蛋;假如再把這種損失折合成印花棉布話,那這些棉布足夠鋪滿尼亞加拉河四千英尺寬的河麵;假如把這種損失折合成書籍,那麽,就相當於我們在一兩個小時之內失去了一個卡耐基圖書館。

毫無疑問,這種具體化的表達是極富情趣,且內容的表達方式變化多端的,所以,它對聽眾充滿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也是可以理解的。像這樣的演講,演講者輕鬆,聽眾也輕鬆,人們在不經意間就會把它銘記於心。

使用在人們頭腦中創造出圖景的措辭

要組織一篇妙趣橫生的演講詞是否有訣竅呢?的確是有的,雖然人們常常會把它忽略掉,但它的重要性卻是無與倫比的。然而,令人非常遺憾的是,人們在演講中不僅僅是忽略它甚至有許多的演講者根本對它就是一無所知。可能,在他們的思維裏演講根本就沒有什麽技巧而言。但它卻是實打實的存在的,這種技巧要求人們在組織演講詞時要多運用一些能夠在人們頭腦中創造出圖景的措辭。一般而言,假如一個演講者能夠不費吹灰之力地讓聽眾明白自己所說的話,那麽,我敢肯定他一定是一個善於運用圖景措辭的人。反之,如果他的語言模糊、陳詞濫調,那隻能起到催眠的作用。

圖景之於演講,就像人之於空氣一樣重要,假如你的演講和談話隨處可見它的蹤影,那麽你的言語必將更富有趣味,也更具有影響力。

下麵是一段從《科學信息日報》關於尼亞加拉河的一篇文章中摘錄出的一些語句。請大家仔細體味蘊含在這些話裏的“圖景文字”:

二十五萬個麵包,六十萬個新鮮雞蛋,四千英尺寬的河麵,一個圖書館,等等。

像這樣的演講,人們通常是很難忘懷的,就像電影院裏放映的經典動作片裏的精彩場麵一樣。

赫伯特·史賓塞也早已在其著名的小品文《經典哲學》裏指出了演講的這個技巧——演講措辭的美妙之處就在於它能在人們的腦海裏勾勒出美妙的畫麵:

我們通常在想問題時,都不是從一般開始的,而是遵循從特速到一般的思維過程,首先從特別的問題上開始的。因而,我們應該竭力避免在我們的演講中出現下麵這樣的表述:

和禮儀比起來,任何一個國家的風俗與消遣一般都帶有些殘酷和野蠻的印記,其刑律也常常是非常嚴厲的。

我們可以換一個說法來表達上麵這個句子所要表達的意思:

根人們以戰爭、鬥牛和格鬥為樂所表現的殘酷與野蠻相對應,人們喜歡采用絞刑、火刑和毒打等殘酷的刑罰。

所以,當我們閱讀《聖經》或者是莎士比亞的著作時發現裏麵圖景語言隨處可見時,也就沒有什麽可以奇怪的了。可能,對一個守舊的作家而言,完美是多餘的,但對莎士比亞來說,完美是他一生追求的目標、是他心中永恒的理想。憑借著豐富的圖景語言,他的許多作品青春常在,他的一些名言傳承不斷,比方說這句:“要讓那提煉過的金子更加大放異彩,要讓那盛開的百合更加絢爛奪目,要讓那嬌豔欲滴的紫羅蘭更加香氣四溢。”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一些我們世代相傳的格言絕大多數都是一種形象化、圖景化的語言。比方說:

拿在手中的一隻鳥即使再差勁也遠勝過叢林中的一對鳥;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強扭的瓜不甜。

同樣的道理,曆經數百年而傳下來的一些程式化的比喻也是類似的情形:

像狐狸一樣狡猾;

像木樁一樣死板;

像烙餅一樣扁平;

像石頭一樣堅硬。

林肯就是一位善於運用形象化語言並終身實踐的人。他在任總統期間,一旦他對那些冗長、繁瑣而且拖遝的報告感到厭煩時,他總是會用一些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批評:“當我派人去買馬時,我並打算弄清楚馬的尾巴上究竟長了多少根毛,我想知道隻是我要買的那匹馬究竟有何特長。”

通過對比激發聽眾的興趣

下麵是麥考雷官對查爾斯一世的宣判文書。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麥考雷在文書裏不但大量使用了形象化的語言,還特別注意保持句子結構的平衡。此外,他態度鮮明的強調的對比使聽眾興趣大增。可以這樣說,如果這文書是一間房子的話,那麽強烈的對比就是修砌房屋的磚和石灰泥:

我們在此控告查爾斯,因為他違背了自己就職時的誓言。而且,他私生活不檢點,對婚姻不忠!是的,我們現在起訴他,正是他,把無辜的人們拋棄給了那些頭腦發熱的教士們,從此,人們飽嚐痛苦;而對此,他惟一的應對就是深吻自己的小兒子!是的,我們很難不譴責他,因為他曾經宣誓要遵守《權利法案》的條文,而現在他又帶頭褻瀆了它;而我們也聽說他現在已經習慣了每天早晨六點去教堂鍾恭聽禱文!我們基於對他這種行為的考慮,再加上他那飾有鋸齒邊衣領的寬大衣服、英俊的臉龐和亂蓬蓬的胡子,我們一致認定他已失去了當代公眾的支持。

興趣是可以相互影響的

前麵,我們已經討論過了什麽樣的素材能夠吸引人們的注意力、激發人們的興趣。然而假如你隻是簡單的機械式的照抄照搬這些方法,那你的演講也不會有多大改觀,很有可能反而會使你的演講枯燥乏味,使人厭煩。如何激發並保持人們對某些事物的興趣是一件很微妙也可以說是玄之又玄的事情,實際上,這就是一種非常微妙的感覺和心理,它並不像什麽公理原理一樣都有一些條條框框有章可循,但它卻是沒有成規的,可以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興趣,是可以在人們之間相互影響的。我不久之前在巴爾的摩授課的時候,在課間休息時,有一位紳士發表演說警告大家說,假如我們繼續大肆在切薩皮克海灣搜捕岩石魚,那麽,不久之後這種魚將會滅絕。很多年以來,這個講題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他深切地知道保護岩石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他演講之前,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會由於對這個題目一無所知而不會對它產生什麽興趣的,但在他的演說剛剛過半時,所有的聽眾包括我都已經深深地理解了他的觀點,我們經過商議一致同意向立法機關遞交保護岩石魚的申請書,請求立法機構立法保護這種岩石魚。

當理查德·沃斯波恩·查爾德還在擔任美國駐意大利大使的時候,我曾經特地向他請教:“你作為一名舉世聞名的作家,你有何成功的秘訣?”他是這樣回答我:“我對生活充滿了不能自已的激情,因此,我就把自己在這些充滿了激情的日子裏的所感所想奉獻給讀者。”麵對著這樣激情澎湃的作家或演講者,任誰都會被深深地打動的。

我也曾經在倫敦聽過一場演講。在演講結束以後,著名作家彭生熱情洋溢地發表了自己的評論,他說相比較而言演講的後半部分更能引起他的興趣。當我問他原因時,他告訴我說:“這位演講者好像也對後半部分更感興趣一點,我當然就被他感染了。”

無論什麽樣的都是這樣的。你應該牢記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