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海底撈的危機 (1)

張勇的擔憂

海底撈出名後,很多投資銀行的人找張勇要參股,要幫海底撈搞上市。

按常理說,一項生意不缺錢,沒有必要讓別人參股和上市。因為參股和上市就要把股份分給別人,好處是拿到別人的錢,壞處是把公司的股權讓一部分給別人。

可是張勇也開始籌劃上市了。

有一次我同張勇討論上市問題,我問他:“海底撈既然不缺錢,為什麽還要上市?”

張勇說:“上市可以促進公司正規化。”

我說:“這一定是想幫你上市的財務顧問說的吧?其實,一個公司真要正規化,不一定非要上市。我知道餐飲生意現金收入多,因此餐飲行業瞞稅很普遍。可是如果你不想瞞稅,不需要用上市來逼自己呀。這等於一個人為了不犯罪,非要住進監獄裏一樣。

“我估計一定還有財務顧問跟你說,上市可以提高公司知名度。可是你的海底撈還用上市提高知名度嗎?你在穀歌和百度上的搜索都超過100多萬,這比90%的中國上市公司都有名!”

張勇說:“我總有一種無形的恐懼,我們海底撈是一個平民的公司,沒有任何根基,沒有任何背景,做到了現在這麽大,而且會越做越大。生意越大,麻煩越多;如果我們是上市公司,碰到惹不起的人和麻煩,可能就多一層保護,至少上市公司的地位和社會股東也能幫助我們。”

真是不當家,不知柴米貴!企業家的恐懼一般人體會不到。

張勇的擔憂還不隻這些。

從偏僻的四川簡陽一路殺到北京和上海,張勇發現海底撈很有競爭力。於是,他的戰略目標就變成了:“我要把海底撈開到全國的每一個角落,做中國火鍋第一品牌”。

按照一般連鎖經營的商業邏輯,目前勢頭這麽好的海底撈要成為中國第一火鍋品牌似乎不難,因為商業模式、管理團隊、中央廚房、原料基地、物流係統和服務流程都已日趨成熟,隻要有充足的資金或者通過加盟店的方式,就可以快速地擴張起來。

然後張勇卻認為這事急不得,因為他有一塊心病沒解決。他認為海底撈的所有做法別人都可複製,隻有海底撈的人是沒法複製的,而這恰恰是海底撈的核心競爭力。

可是上哪兒找這麽多海底撈的人呀?!千萬不要以為都是農村來的打工者,都住在海底撈有空調、能上網和有人給打掃衛生的宿舍,就能幹一樣的活兒。一個人在海底撈可以幹12個小時,還笑著說不累;另一個人幹12個小時,就要愁眉苦臉逃跑了。一個人真相信在海底撈靠誠實肯幹,用雙手就能改變命運;另一個人則總是希望鑽空子,走捷徑。

師徒製的弊端

海底撈人的培養建立在師徒製的傳幫帶基礎上,比如,張勇是楊小麗的師傅,楊小麗是袁華強的師傅,袁華強是林憶的師傅。這4個人中除了張勇無師自通之外,其他3個人的脫穎而出,都得益於師傅的發現和培養。

這4個人都沒有受過正規的大學教育,而且都出身卑微,不怕吃苦,極其頑強、進取和自信;不僅如此,都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和領悟能力,他們是典型的能力不等於學曆的例子。他們是同類,同類自然容易理解和欣賞;因此,他們一個帶一個,相繼成為海底撈的管理骨幹。

然而,當海底撈變得越來越大,發展越來越快,目標越來越高時,一定需要越來越多的管理人才,海底撈還能繼續靠這種師徒製的傳幫帶嗎?

毫無疑問,師徒製傳幫帶的優點是能夠傳神,並且簡單。但也有天然的弊端,那就是師徒傳遞容易走形。張勇的徒弟肯定不止楊小麗一個,但像楊小麗這樣出神入化的徒弟可能隻有楊小麗一個;同樣,楊小麗帶的徒弟也不止袁華強一個,但像袁華強這樣青出於藍勝於藍的徒弟也是唯一的。世界上沒有兩個一樣的人,每個徒弟學到師傅的90%,到了第五代90%×90%×90%×90%×90%,就變成59%。

2009年,一位叫西祠胡同的北京網友寫了一篇《海底撈歸來》的文章,她是這樣描述她的海底撈之行的:

外地回來有點餓,想起最近網上大熱的海底撈火鍋,就跟朋友去了。首先肯定,服務的確非常熱情周到。從車上下來就有人過來迎,然後環環相扣把我“傳遞”到飯桌上。招呼你的“小弟”眉清目秀而且熱情,來回碰到的服務員也都非常熱情—這都成為我最後無法發作的理由了,因為我是那種“巴掌”不打笑臉的人。

菜的品種不是太多,斟酌了半天,我們點了份菌菇鍋底49元,又點了白菜8元,半份肥牛35元,麵筋半份6元,丸子拚盤一份36元,凍豆腐半份……

菜上來一看,分量太少。丸子6顆,白菜一小碗。要吃就得吃好呀,加了份牛滑30元。

調料確實是大家說的自選,但要6元一個人;有豆漿和檸檬茶給我們選,可以無限製地加,但要4元一個人。也就是說兩個人光是調料和水就要20元。

並且最後打8折時,調料和飲料還不打折。

吃飯過程中,一個小妹給我們換毛巾,一下子沒夾住,髒毛巾掉在白菜上。我剛準備說話,她夾起來走了。我剛想發作,朋友擺手說,讓小弟用水衝衝算了。

凍豆腐下到一半,另一半盤子裏漂著一個死蟲子,腿還掉了一隻。小弟和小妹說對不起,要幫我換了。我說要退,說了兩遍,在我的堅持下才退了。不巧的是,剛好下豆腐前,我對朋友說我有點飽了。當時站在我旁邊的小弟,難免覺得我是不是故意捉了個蟲子,退了個吃不下的菜。不然,怎麽沒有感覺他真的有歉意呢。

接著,我們點的肥牛好像成了肥羊。朋友說,這肥牛有膻味,好像上錯了,你別吃了。我嚐了一口,馬上又吐出來,真是很濃的膻味。問小弟,他說可能是切肉的刀串的味。那也串得太厲害了。倒是朋友好了,一份肉他包了。

吃到最後,湯裏漂著一隻翅膀合十的小飛蟲,就是夏天水果放一夜就會有的那種小蟲蟲。我把小蟲撈出來,放在一旁繼續吃;小弟過來時指給他看,換來他連聲的“不好意思啊”。

兩個人折後146元,不能刷卡,沒有發票。

另一個小妹說,我們是剛開業,有好多免費項目,比如美甲、擦皮鞋。我去美甲,一看,有一些“美眉”在等。我問一個小妹:我們買單了,剛知道可以美甲,請問現在等要等多長時間?小妹說:我不知道,你要問她(指美甲的小妹)。

過去一問,美甲小妹意味深長地說:要等好久呀。

我說:好久是多久?她說:前麵還有10多個人排隊,每人半小時。我說:哦,那就是明天早上了。

我自然不會等,這是你家的免費服務,表情搞成我想來吃免費大餐!

總結一下,純粹炒作!

以服務為賣點,但食品安全是基礎,不能隻有服務,服務又不能吃。

還有,盡量少錯,錯多了讓人不舒服;“對不起”說多了不值錢。像我這樣不打笑臉的人,盡管下不去手,但感覺不舒服。

我估計這個網友的故事是真實的。海底撈的曆史一共16年,前10年開了8家店,後6年開了50多家。盡管海底撈每家店的生意都比同行好,但是店與店之間的差別還是很大。這顯然是海底撈更多依賴師徒製為主的管理所帶來的偏差。

而在全球有3萬多家連鎖店的麥當勞,雖然沒有海底撈的服務熱情,但它們店與店之間的服務質量差別沒有海底撈這樣大。麥當勞主要靠流程與製度管理,所有工作都有詳細的程序和標準;打暑期工的初中生,經過幾個小時的培訓,當天就可上崗。

海底撈的危機

其實,像上文的網友所反映的問題,並不是一個分店的偶然現象。我的一個學生叫王亮,2010年末給我發了一封郵件,他說:“我發這封郵件給您,主要是最近我去海底撈的翠微店吃飯,發現那個店沒有給顧客提供圍裙、發帶和手機套。我是一個海底撈的常客了,經常去各個店吃。眼看著今年下半年海底撈換了LOGO後,開店的速度比原來提升了很多,但是翠微店的這個情況,引起了我對連鎖企業在開店速度和品質保障方麵的思考。鑒於海底撈的情況,我估計管理層肯定也想了各種各樣的辦法來保持原來的品質,但是現在絕對是一個不好的苗頭。您是張勇的好友,不知您是否可以引起張勇的關注,畢竟海底撈這樣的民營企業能做到現在的規模非常不容易。”

其實,當海底撈開始走向全國時就不斷碰到這類師徒傳遞效率遞減、店與店差別大的問題。楊小麗2004年陰曆二十八,突然接到張勇的通知,讓她接管鄭州大區的工作。當時海底撈一共不到8個分店,鄭州片區有2個分店。

楊小麗說:“幸好我對鄭州片區的情況多少還有一點了解,我臘月二十九趕到鄭州。到鄭州後,我先去店裏看,第一感覺是員工有些懶散,沒有一點主動意識和團隊精神。第二天一早,我就到二分店了解當天的工作安排。剛進店,就看到一個領班,嘴裏叼根煙,衣服斜搭在肩上,慢悠悠地往裏走。我心裏想,今天可是大年三十呀,這個領班怎麽不去安排工作,表現得這麽輕閑?

“中午鄭州兩個分店舉行了幾個小小的聯歡活動,在最能體現團隊精神的拔河比賽中,兩個分店的員工,包括經理在內,不管誰贏了,對方都不服氣,互相爭執。一次小小的拔河比賽,評比了四五次都評不出結果,我心裏很難過。我們的員工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沒有海式大家庭那種互相幫助、共同努力、和平相處的精神。

“正月初一中午,客人已經上座了,但包間和大堂的衛生還沒有打掃好。我想這是不是生意太好了,員工打掃不過來?是否應該將休息時間調整一下?可是經過兩天的觀察,我發現不是打掃不過來,而是大家都抱著混日子的心態來上班。

“早上9點半上班,沒有一個人提前來店裏打掃衛生。非要等到9點半,大家都到齊了,才開始慢慢一起打掃。打掃的時候,也沒有一點兒緊迫感。中午上座了,還沒有打掃完;大家都不著急,領班也不協調。第二天還是照樣。

“看到這個狀態,我害怕了,照這樣下去,這個店就要毀了。

“初四早上,我給鄭州二分店的全體員工開了一個大會,在會上我通報了員工的工作狀態,並指出這樣下去的後果。同時希望大家端正態度,振作精神,如果誰想繼續抱著混日子的態度,今天就可以走人!

“會後,我對一部分員工進行考核,淘汰了一些不合格的員工。初四當天,二分店辭退和辭職的員工一共17人(二分店不到200人)。看走了這麽多員工,很多員工感到了壓力,有些骨幹員工也擔心了,害怕人手不夠。

“我跟他們說不要怕。一個人的壞習慣,會影響一大片人。如果繼續下去,我們就是在走下坡路。這些人走了,雖然我們人少緊張些,但我們是走上坡路!

“第二天,為了配合人手少的問題,我關了3個包間。雖然大家很忙,但留下的人精神麵貌煥然一新,工作都很起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