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恐龍未解之謎(1)

1、恐龍誕生之謎

提起恐龍蛋,也許很多人並不陌生。在中國河南西峽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恐龍蛋,許多還被化石販子走私到國外。更有甚者,一些學者還聲稱從其中的一枚蛋裏提取出了恐龍的DNA(遺傳基因)。一時間,恐龍蛋成了各種報刊、各地的電視台和廣播電台竟相炒作的熱門話題。

西峽地區發現的大量恐龍蛋確實引起了學術界和社會的極大反響。其發現化石的地點遍布西峽縣以及相鄰的內鄉縣和淅川縣的15個鄉鎮、57個村。在西峽、內鄉兩個縣的3個鄉鎮、4個村,還發現了恐龍骨骼化石。恐龍蛋和恐龍骨骼化石的覆蓋麵積達8578平方公裏,發掘出的恐龍蛋超過5000多枚。如此大量的發現在世界上確屬奇觀。

這些恐龍蛋及恐龍骨骼化石的發現,不僅為研究恐龍及恐龍蛋的分類提供了材料,而且為進一步了解恐龍的繁殖方式,研究古地理、古氣候、古地貌、古生態環境以及地層學和埋藏學提供了大量的寶貴信息。

據說,提取出恐龍DNA的這枚蛋在一次搬運時不小心摔破了,結果發現蛋殼內的物質是柔軟的絮狀物,有關人士就認為這種柔軟的絮狀物是原來恐龍蛋裏的蛋黃、蛋清等有機物沒有完全分解而形成的產物。據此,他們就在一間原來用於植物生物化學實驗的實驗室裏進行了提取工作,提取出了某種DNA的片段,然後,他們用這種DNA片段與一些已知動植物的DNA進行了對比,根據對比結果的不同而宣布,他們提取出了某種恐龍的DNA。

許多科學家認為,那“絮狀物”很可能是地層中常見的方解石礦物在蛋殼內結晶出的晶體。而那枚蛋之所以“柔軟”,則很可能是在埋藏在地下時經曆了地下水的浸濕,或者是在出土後被水或潮濕的環境濕潤所致。至於提物的DNA片斷,後來,有些科學家把那段所謂的“恐龍DNA片段”與更多種生物的DNA進行了對比,發現其序列竟然與某種低等的藻類植物相類似!

現在,“恐龍DNA”事件在科學界已經如過眼雲煙般的沒有任何影響了,但是正常的恐龍蛋研究依然在不斷地深入。科學家利用電子顯微鏡等現代化的儀器對恐龍蛋的蛋殼進行了超微觀的觀察以及化學分析研究,知道恐龍蛋殼中大約93%的成分是碳酸鈣,由一層有機質基層和一層方解石質構成。這種雙層結構與現代鳥類的蛋殼相似,能夠有效地防止蛋內的水分蒸發,從而保護蛋中的胚胎能夠正常發育。由此證明,恐龍在當時可以在十分幹燥的環境裏繁殖後代。

在中國西峽地區和蒙古國的一些地區出土的個別恐龍蛋中,科學家還發現了胚胎或是小恐龍“嬰兒”,這不僅使科學家能夠知道這種恐龍蛋是什麽恐龍下的,還為他們探索這種恐龍的發育提供了線索和依據。

近來,中國科學家還在產於廣東南雄和山東萊陽的恐龍蛋中發現了蛋殼病變的現象,從而為研究恐龍大滅絕提出了新的觀點和依據。

隨著恐龍蛋的繼續發現和研究的繼續深入,恐龍蛋還將為科學家解開一個個自然之謎作出貢獻。

2、恐龍繁盛之謎

不少科學家認為,大約6500萬年前,一個巨大的天體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島附近和地球猛烈相撞後,極大地改變了地球的氣候環境,造成當時橫行天下的恐龍因無法生存而逐漸滅絕。從此,哺乳動物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那麽,恐龍是怎樣成為地球霸主的呢?

最新科學研究發現,大約2億多年前外來天體撞擊地球對氣候產生的影響竟然也是恐龍“興起”的主要原因。

這一結論是科學家在考察了北美洲70多個發現恐龍化石地點的岩石成分後作出的。

研究顯示,恐龍從侏羅紀早期開始在地球上大量繁殖,而在恐龍鼎盛期前,地球生物種類中將近一半相繼滅絕。科學家認為,地球生物的大量消失,為恐龍之類的幸存者提供了機會,讓它們能夠在地球上擴展生存空間。

這項研究成果顯示,造成了恐龍繁盛期前地球生物大量滅絕的原因可能就是小行星和地球的一次猛烈相撞。科學家在北美一些岩石中發現了大量稀有金屬銥,由於銥在地球岩石中含量很低,但是在小行星和彗星上卻是一種很常見的物質,這為研究天體和地球相撞提供了一個“時間記號”,有證據表明,巨型恐龍在三疊紀末期(約2.1億年前)開始以相對較快的速度繁殖。從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來看,恐龍從三疊紀時期的形態過渡到侏羅紀時期的形態隻用了短短5萬年左右的時間。

肯特教授說,科學家們曾推測大約在2億年前,某顆彗星或者小行星曾經對地球產生了重大影響,不但減少了恐龍生存對手的數量,甚至導致其中的一些完全從地球上“蒸發”了,這為恐龍進一步適應地球環境並大量繁衍創造了有利條件。

肯特教授的推測是正確的嗎?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

3、恐龍滅絕之謎

在中生代,地球曾經是一個恐龍主宰的世界,無論是平原森林還是沼澤,到處都可以看到恐龍的身影。它們在地球上一共生存了一億三千多萬年,可是,不知為什麽,後來恐龍竟然絕滅了,一個不剩地、永遠地從地球上消失了。這實在是一樁千古疑案。

一直以來,不知有多少科學家試圖揭開恐龍斷子絕孫的秘密,但總是不能自圓其說。隨著自然科學中許多學科的相互滲透,近年來又出現了一些新的關於恐龍絕滅的說法。

依據達爾文的進化論,一些科學家認為恐龍自身種族的老化,以及在與新興哺乳動物的進化競爭中的失敗導致恐龍最終滅絕。

還有一些觀點則認為慢性食物中毒導致了恐龍的滅絕。原來,曾在中生代遍布全球的蘇鐵、羊齒等裸子植物,為了保護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在自己體內產生了一些有毒的生物堿,如尼古丁、嗎啡、番木鹼等,一些食草恐龍吞入這些植物,也就相當於吞下了“毒藥”,在食物鏈的作用下,食肉恐龍也間接中毒。這樣惡性循環下去,毒素在恐龍體內越積越多,由於毒素侵襲,恐龍神經變得麻木,直到最後導致了整個種群都消失滅絕。

另外類似的觀點,還有氧氣過量說、便秘說等等。但這些觀點都是純粹基於生物學角度來看問題。現代科學家們認為,這些觀點的不足之處在於:生物學意義上的物種滅絕是需要一個極為漫長的過程的,而人們目前已經掌握的資料顯示,恐龍是在距今大約6500萬年“很短”的一段時期內突然滅絕的。因此,這些生物學假設現在受到很大質疑。

1979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路易斯·阿爾瓦雷茲提出了著名的“小行星撞擊說”,為人類開辟了一條探討恐龍滅絕之謎的新道路。

1983年,根據各自的研究,美國物理學家理查德·馬勒、天文學家馬克·戴維斯、古生物學家戴維·羅普和約翰·塞考斯基以及軌道動力學專家皮埃·哈特等人,共同提出了“生物周期性大滅絕假說”,也叫“尼米西斯假說”。他們的觀點是:地球上類似恐龍消失這種“生物大滅絕”是具有周期性的,在地球上大約以2600萬年為一個周期。其原因在於銀河係中的大多數恒星都屬於雙星係統,太陽當然也不例外,它有一顆人類從未見過的神秘伴星——“尼米西斯星”。“尼米西斯星”在太陽係的外圍,大約每隔2600萬-3000萬年運轉一周。在其影響下,冥王星外飄蕩著的近10億顆彗星和小行星就會脫離原來的軌道,組成流星雨進入太陽係,其中難免有一兩顆不幸撞擊或者落在地球上,使一些生物遭到滅頂之災。

還有一些科學家認為,太陽係在銀河係中的“死亡穿行”是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眾所周知,九大行星在太陽係中圍繞著太陽旋轉,而太陽係則又以銀河係為中心旋轉,旋轉一周需要2.5億年。受從中心釋放出的強烈放射性物質的影響,一塊“死亡地帶”在銀河係的一部分地區形成了。距今6500萬-7000萬年前,太陽係剛好在這個“死亡地帶”中穿行,放射性射線襲擊了所有的地球生物,恐龍也在這次災難中慘遭滅頂之災。

另外一些科學家的觀點是,6500萬年前這場災難的罪魁禍首是人們根本無法看見的宇宙射線。據科學家們推算,在距今7000萬年前,一顆非常罕見的超新星在距太陽係僅32光年的地方爆發,爆發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和許多宇宙射線向整個宇宙發散,包括地球在內的整個太陽係都未能幸免於難。強烈的輻射把地球的臭氧層和電磁層完全摧毀了,地球上大多數生物都沒能幸免於這場“飛來橫禍”。在宇宙射線的侵蝕下,龐大的恐龍幾乎完全喪失了自我防禦的能力,隻能在自己的身軀慢慢壞死的恐懼中痛苦地死去,那些躲在洞穴或地下的小型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作為幸存者而生存了下來。

此外還有一些觀點認為,地球本身的改變造成了這場災難。科學家們發現,大約每20萬年地球上就會有一次地磁磁極反轉的現象發生。在這可能長達1萬年的漫長歲月中,地球會暫時得不到磁場的保護,這時宇宙放射性射線就會襲擊地球,因此,恐龍這樣的地球生物紛紛滅絕。

最近的科學研究發現,恐龍的滅絕實際上也是一個持續了幾十萬年的過程,與此同時,恐龍至少經曆了兩次大規模的死亡。而對地球產生短期影響的“飛來橫禍”和地球自身的突變,不可能持續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看來,這些觀點都無法成為解答恐龍滅絕之謎的完美答案,因此人類暫時還無法證實或推翻這些科學的“推斷”和“假設”。

4、恐龍真的滅絕了嗎

長期以來,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恐龍是在6500萬年前左右被一顆大隕星撞死的似乎已成定論,但實際上,迄今為止,科學家們提出的對於恐龍滅絕原因的假想已不下十幾種,隕星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有關學者提出下列原因:

1.6500萬年前地球氣候陡然變化,氣溫大幅下降,造成大氣含氧量下降,令恐龍無法生存。

2.恐龍是冷血動物,身上沒有毛或保暖器官,無法適應地球氣溫的下降,都被凍死了。

3.白堊紀末期可能下過強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鍶在內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龍通過飲水和食物直接或間接地攝入鍶,出現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後一批批死掉了。

4.地球上曾經有一段被子植物時期,這些植物含有毒素,恐龍吃它們吃得太多了,體內毒素聚積過多,都被毒死了。

5.恐龍年代末期出現了最初的哺乳類動物,這些動物屬齧齒類,可能以恐龍蛋為食,這種小動物缺乏天敵,越來越多,最終吃光了恐龍蛋。

而小行星撞擊論出現後,很快獲得了許多科學家的支持。1991年在墨西哥的尤卡坦發現一個發生在久遠年代的隕星撞擊坑,這又進一步證實了這種觀點。

但也有許多人對這種小行星撞擊論持懷疑態度,因為事實是:蛙類、鱷魚以及其他許多對氣溫很敏感的動物都順利度過了白堊紀而生存下來了。這種理論無法解釋為什麽隻有恐龍死光了,而別的生物或多或少有幸免於難的。

反對者中有人認為,疾病是導致恐龍死亡的真正原因,但恐龍並未因此滅絕。

美國古生物學家羅伯特·巴克在一所大學裏舉行講座時,發出了一個驚人之語:“恐龍,並不是像我們所想象的那樣全部滅絕了,現在它們還在天空飛翔!”此語一出,舉座震驚。

其實,這是20世紀70年代古生物學界爆發的那場論戰的延續,當然也是羅伯特·巴克畢生研究的最終成果。

國際古生物學界在20世紀後半葉,圍繞著恐龍是不是熱血動物、恐龍是否已滅絕展開了一場論戰,認為恐龍不是變溫的冷血動物而是恒溫的熱血動物。這一學說的提出,改變了古脊椎動物學上的許多陳舊提法。有研究者認為恐龍並未滅絕,鳥類就是恐龍的後裔,由此提出鳥與恐龍在分類學上應列為同一個綱。此外,對恐龍的生態及生活習性也提出了新的看法。

5、恐龍真的可以複活嗎

影片《侏羅紀公園》為我們描繪的這樣一幅場景:滅絕於6500萬年前中生代的恐龍複活了,這些龐然大物在世界上橫衝直撞,藐視著一切自命不凡的生物。我們在感歎高科技帶來刺激的同時,是否想到過,恐龍真的能複活?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在地球上誕生了人類聞所未聞的現代化工具,而且還“克隆”出了現代生命,諸如“克隆牛”、“克隆羊”等克隆品。於是,科學家們又把眼光瞄準了“克隆恐龍’這一偉大工程,那麽,克隆恐龍真能成為現實麽?就目前的技術而言,回答是否定的。

因為恐龍從滅絕至今已經有近6500萬年的曆史,作為克隆技術必須借助的基因片段已在恐龍的骨骼化石上難覓蹤跡了,因此也就無法提取DNA的信息。當然,科學家們也從不放過任何一點希望,他們想到了琥珀。由於生物被封閉後產生了脫水,而樹脂又具有很強的抗生素作用,因此,琥珀中的化石可以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中保存生物的一部分結構組織,這就是滅絕動物複活的希望所在。想象一下,有一隻中生代的蚊子,吸取了恐龍身上的血液,而它又恰巧被樹脂包住,成為琥珀。如果我們能夠從蚊子身上獲取恐龍血液的一丁點DNA片段,就可以得到相應的遺傳基因,再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就能獲得恐龍血液的全部遺傳基因。但有關恐龍遺傳信息的密碼今天又有誰能知道呢?所以,在這方麵還缺乏嚴格的、科學的對比鑒定標準,“克隆恐龍”這項世界級的尖端工程的啟動還尚待時日,我們就不必為地球上再度重現恐龍稱霸時代那種令人驚慌失措的一幕而心悸。

但是不管怎麽樣,現代生物工程技術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麗的藍圖。從目前情況來看,複活恐龍還隻是一種奢望,但是,幾十年後,幾百年後,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或許就能夠使這一夢想變成現實。

6、恐龍主宰世界之謎

35億年前,地球上開始出現原始細菌,由此,生命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美麗的地球變得豐富多彩。然而在生物界不斷的發展過程中,一些物種出現後又消失了,對此我們並不奇怪,因為物種滅絕實際上是生物演化的一個必然階段。

但有一些種類,對地球的影響非常大,於是地質學家就給它們打上了時代的烙印。例如三葉蟲,這類生物絕跡的時候,地質史上就以此作為古生代的結束;中生代白堊紀就以恐龍滅絕為結束之界。

但恐龍的影響絕不僅此而已,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恐龍是一類曾經繁盛無比的動物,它傲視一切與它同時代的天地之物,卻在短時間內銷聲匿跡。究竟發生了什麽事?人類既然無法親眼目睹,那就隻有讓科學來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