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腦袋決定口袋思路決定財路 (2)

對照手中的基金表現來觀察66隻成份股,大家可以發現,“戰上海”的66隻成份股中有相當一部分被各大基金尤其是指數型基金所持有。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投資者發現手上的基金淨值出現不斷上漲的情況,就要看看,這隻基金的十大重倉股中是否有66隻成份股。如果有,那麽基金持有人要特別留意66隻成份股,畢竟基金淨值的上漲離開不了其重倉股的表現。

在66隻成份股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身處上海的資深投資者在關注的,這是因為,上海本地股往往是第一代股民操作的主要對象。而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已經從早年的投資中獲得十分可觀的收益。很多金融股(浦發銀行、交通銀行、中國太保)、運輸股(上海機場)、製造股(上海汽車、寶鋼股份)等就是投資者平時工作和生活中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司,投資者既是這些公司的股東,也是這些公司的直接消費者,用自己的切身經驗去看問題,可以更加接近“戰上海”的66隻成份股,並直接分享其成長的果實。

第二節 跟隨“聰明的錢”賺錢(1)

炒股要聽黨的話,戴花要戴大紅花。一般投資者在股市搏殺時,總是對各類主力又愛又恨。其實,股市上的各類主力基本上都屬於“聰明的錢”,他們是有職業習慣的群體,他們是最有耐心的群體,他們喜歡做大概率事件,他們是對政策麵、人性以及社會潮流的洞察力最強的那群人,“反向投資”是他們的基本策略。了解“聰明的錢”的職業習慣、思維角度以及行為方式,就更能把握市場機會,提高自身的涵養和素質,從而把握大的投資方向。

洞悉資本市場上先知先覺的力量

做投資,對於多數資金有限的個人投資者來說並非易事。其中的道理也非常明顯,當個人投資者一踏入金融市場的那一刻,就馬上成為“武裝到牙齒”的機構投資者的“交易對手”,而機構投資者往往是訓練有素的群體。試想,在一場高級別的戰爭中,在“無組織”和“有組織”的對抗中,最終的結果往往是個大概率的事件,即個人投資者成為機構投資者“獵食”的對象。

冷靜觀察一下“聰明的錢”的行為,就能發現機構投資者的很多特點,比如,他們的耐心比個人投資者高得多。從一般意義來說,高明的投資者所能利用的無非是人性中的一些普通基點,如貪婪、恐懼、希望等,而這些卻又成為這些群體從交易對手身上賺取利潤的重要工具。

同時,機構投資者信奉大概率事件,“聰明的錢”都是極端的風險厭惡型資金。恰如格雷厄姆說的“安全邊際”,索羅斯說的“唯一確定的就是不確定”,巴菲特說的“以40美分的價格買入1美元的紙鈔”,羅傑斯說的“隻有當錢堆在牆角裏才去動手拿一下”,做可控製、可預見的投資,正是“戰上海”投資理念的核心組成部分。

“聰明的錢”往往采取的是“反向投資”的策略。當大盤長期處於“超賣”狀態時,這些平時不顯山露水又顯得十分“懶惰”的錢,才會慢慢進入市場。真正的聰明的錢往往給人以“三年不開張,開張吃三年”的概念,一旦有了概率很高的機會,那麽他們往往會率先進入市場。

應該承認,“聰明的錢”是對政策麵、貨幣狀態感覺最為敏銳的一群人,對人性和社會潮流洞察最為敏銳的一部分人,對於行業反轉特性也異常敏感。這與這些投資者長期在投資方麵下了大工夫有關。試想,普通投資者隻是以業餘時間去研究市場,也沒有特別專業的工具,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投資者對於市場的理解往往是片麵的。

打開上證綜指近20年的運行圖就能發現,上證綜指分別在1996年1月的512點、1999年“5·19”行情啟動前的1047點和2005年6月的998點起步,出現了三次大級別、跨年度的大牛市,而不少投資者也從中獲得了可觀的收益,以上證綜指為代表的中國證券市場以及機構投資者也在一次次的螺旋式上漲後迎來了新的發展。同時海外機構也紛紛在中國金融市場中排兵布陣,組建一係列合資的資產管理機構,如基金公司、保險公司等,並且通過申請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的方式直接進入了A股市場。在海外主流金融市場中,相當一部分投資產品是以A股市場中的主要指數作為標的物,以便吸引更多的海外基金,較為著名的就有A50、HS300等直接與A股市場指數掛鉤的指數基金。

展開QFII的大名單就能發現,目前海外機構中最負盛名的機構投資者基本都進入了A股市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大部分海外一線機構都在上海這塊最活躍的地區組建了合資機構,並使之成為最為醒目的資金雲集之地。而上海所具有的上海主板市場,因其體量龐大,能夠代表中國最優質資產和資源,更加受到全國以及全球投資者的關注。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當一個國家或者地區的金融資產達到一定規模,且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當地的國民經濟發展水平時,按照通常情況,這個地區的資產就能夠得到全球基金經理乃至指數的積極配置。由於目前人民幣尚處於資本項目下不可自由兌換的狀態,因此,目前A股市場想成為全球各大基金經理和主流機構投資者以及指數的“標配”對象,這還有很大難度。但是,隨著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的步伐以及步驟、策略陸續開展,A股資產也將更為直接地被全球範圍內的“聰明的錢”所看中,各大國際主流指數也必然將這塊重要的資產納入其中。

事實上,從20世紀證券市場開始運行之初的個人大戶,到之後的地方證券公司和國家級證券公司,再到封閉型基金、開放型基金,然後再到QFII、社保等,一係列的主力機構如過江之鯽般躍入中國資本市場,使中國資本市場成為新世紀全球金融市場中一道無法替代的風景線,也給全球投資者尤其是國人帶來了曆史性話題。

像機構一樣思考、行動

縱觀A股近20年的發展,主力機構一直扮演著發現趨勢、製造趨勢的重要角色。所謂“城頭變幻大王旗”,每當一支新的力量崛起之後,老的主力機構往往退出曆史舞台,或者扮演了相對不突出的角色。之所以稱之為主流,除了他們有能力發動大行情之外,也更有能力領會政策麵的動向,製造出很多的投資理念,並炮製出一輪又一輪的行情、一匹又一匹“黑馬”。可以想見,如果跟著這些“聰明的錢”去發掘投資機會,就會事半功倍,且能複製出一輪又一輪看得見、摸得著的機會。

那麽,這些機構有哪些特點?在平時運作中,會留下哪些浪花和痕跡呢?以下是大致歸納的一些要素,可能對了解這些平時不顯山露水的機構行為有所幫助。

1.大型機構對政策麵的洞察和理解有著過人之處,他們往往能從常人不為察覺的信息中發現有用的、有價值的“情報”。簡單來說,大機構在宏觀政策麵把握上比普通投資者有著更為深刻的了解,更到位的把握。

2.由於資金規模十分龐大,大型機構難以在上漲行情中大規模建倉,因此,他們往往會采取“逆向投資”,即“在市場非常蕭條時進場,在市場繁榮期時出場”。而普通投資者往往會因為貪婪或者恐懼,主要采取追漲殺跌方式,這樣很容易令自身的操作處於被動局麵。

3.由於資金龐大,因此機構投資者對選擇的股票往往有一定的要求,比如,如果股票流通盤不大,那麽就很難進入機構的核心股票池,機構也難以在其中“興風作浪”。

4.機構投資者往往非常關注次新股和新股。相對而言,次新股和新股的籌碼容易搜集,也有送股轉增的機會,因此往往會得到機構的青睞和長線關注。

5.股諺雲“重套出黑馬”。當新股或者增發品種頻繁突破增發價格之後,大的係統性上漲行情可能就會出現。而且,這些“破發”的新股往往會成為日後的大黑馬。比如,2008年末,如果投資者把握當時“破發”的新股或者增發股,往往就能發掘出大黑馬,如煤炭、地產、有色等板塊的個股。

6.當個股處於低價區時,盤口上往往會出現單日換手超過10%的現象,一般情況下,這往往是機構搜集的結果。因此,當出現這種跡象後,投資者應該密切跟蹤單日換手突增的個股。這裏需要提醒一句,其實,在高價區,機構擺出任何姿勢和動作,無非是讓投資者將手中的錢換成機構手中的籌碼;在低價區,機構擺出任何動作,也隻是想讓投資者盲目拋售手中的寶貴籌碼。籌碼與現金的關係,就是投資者和市場之間的關係。

7.機構在發動任何一次整體性行情時,往往會啟動幾個重點的主流板塊,不會把“兵力”隻投在某個板塊的單隻個股上。這就意味著,當投資者忽然

對某隻個股有良好感覺的時候,不妨多花費一些精力看看該股同屬板塊的其

他個股,以便找出其中最強勢的品種。

8.機構投資者一般不會在個人投資者十分謹慎時結束行情,而是在個人投資者麻痹時開始悄悄派發籌碼或者搜集籌碼,因此,投資者需要對一些基本的技術分析原則進行研究。比如,當頭部或者底部出現明顯背離時,這往往是機構投資者進行派發或者搜集的痕跡。

9.相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機構很大的優勢在於,他們的投資流程是有分工的。而不像個人投資者,往往把投資、研究、風險控製等諸多要素集於一身。這使得機構的投研能力要高於個人,所謂“一人難抵四手”,也就是這個道理。

10.相對於個人投資者來說,機構更加重視非投資的修養,比如文化、哲學等修煉,更懂得“柔弱勝剛強”的道理,而個人投資者參與市場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賺錢。所謂“百戰歸來再讀書”,隻有將個人修養、學識提高到一定境界,投資的本領和眼光才能更上一層樓。

案例精解:寶鋼股份(600019):期貨價格發現功能

作為典型的周期性股,寶鋼股份是鋼鐵股之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品種。由於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比如鐵礦石談判以及宏觀形式等,大主力2009年在鋼鐵股方向中並沒有十分明顯的動作。但是,2009年6~7月,伴隨著鋼材期貨價格的大幅度上漲,期貨市場和現貨市場之間的聯動效應越來越明顯。事實上,與BDI、有色商品期貨等一樣,鋼材期貨市場對現貨市場的作用力也不容小視。尤其值得關注的是,鋼材期貨是最近開出來的新品種,因此,及時把握其動向是接下來投資者關注的重點。由於目前市場之中的確存在著跨市交易的資金,因此,在關注股票市場的同時,也需要對期貨市場加以關注,因為就邏輯和功能而言,期貨市場一直具備價格發現的功能。

圖2-2 2009年6~7月,國內螺紋鋼期貨市場出現了單邊上漲行情,從3581點漲至4334點

圖2-3 2009年6~7月,國內線材期貨市場出現了單邊上漲行情,從3485點漲至4238點

圖2-4 2009年6~7月,國內A股市場上重要的鋼鐵股即寶鋼股份出現了波段上漲行情,從2009年5月7日6.06元漲至2009年7月28日的9.42元

“聰明的錢”的操盤習慣和運作軌跡

對於大型機構來說,基金經理買賣的股票必須源於投研團隊為該產品挑選出來的“股票池”,而一隻股票能否進入“股票池”必須經過嚴格的程序,如第三方的報告、實地調研、管理層訪談、內部進一步的分析等。這樣的程序有效規避了非係統風險,並過濾了個人主觀色彩和情緒。當然,在確定被選股票之後,是否買入、什麽時候買入,基金經理還要就估值、趨勢等因素作多方麵的考量。而上述工作和日常的操盤,往往由幾個部門協同完成,這裏往往強調的是團隊的力量,而非個人的曆練。這就是所謂的機構投資是工業流水線般操作的流程。根據對A股曆史上大型機構“覆滅”的統計和近距離觀察,我們發現那些遭遇“滅頂之災”的大型機構往往有兩個主要特征:一是逆勢而為,二是規模龐大。比如,南方、華夏、中經開等赫赫有名的證券公司,也包括德隆、“中科係”等。這一方麵反映出A股市場在很大程度上是和資金麵和政策息息相關的,也反映出在當時的條件下,無論是交易機製還是上市公司本身都有其先天缺陷。

基金

作為海外十分流行的百姓理財方式,共同基金一直是一大主流。國內基金行業成立於1998年,當時一批封閉型基金成為第一批進入市場的機構投資者。經過多年的演變,基金行業不僅總體規模達到了2萬~3萬億元級別,而且以基金為主導的價值投資和長線投資理念逐漸成為國內市場上最為主流的操盤思維,無論是數量還是類型,都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在2005~2007年的跨年度行情中,公募基金的表現一下子喚起了全民投資基金熱潮,整個基金行業的規模也飛快壯大。與此同時,圍繞基金而開展的投資者教育以及各種基金產品的設計和創新也日益成為業內關注的重點,債券型基金、指數型基金、ETF、LOF、創新封閉型以及基金定投方式不斷走進投資者視野。無論是基金的產品線還是運作方式,都已經被大家所熟悉。

圖2-5 上海市場基金指數曆年月線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