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用“內心問題探測儀”找到問題 (3)

更詳細地說,如果用“平靜指針”後,你有一種平靜感,那意思很簡單—通常就是告訴你“勇敢去做吧”。如果“指針”指出的是“不平靜”,那你通常經曆的也並非恐懼或憤怒或悲傷,而是人們通常會形容為的—“我隻是對此難以平靜。”如果你問他們:“你感覺到恐懼、憤怒或悲傷嗎?”他們會回答:“不,我隻是不平靜。”這和感受到強烈的負麵情緒是兩回事。當你感受到強烈的負麵情緒時,通常就表明你有相關的內心問題需要進行治療了。

類別7:耐心vs.憤怒/受挫/沒有耐心

耐心很可能是最被低估的事情和類別之一。出於某些原因,我們常傾向於把“沒有耐心”與其他負麵感受和情緒區分開來,歸於一個完全不同的類別。

不過,“沒有耐心”會給一個人的人生帶來非常重大的影響。它的出現表明我們不滿意、不滿足、不高興。它的出現幾乎總是表明我們在拿自己與他人作比較,這通常會將我們引入歧途。和他人相比,會給我們帶來的感覺無非是自卑心或優越感。無論哪種都很可怕,不但會給我們帶來壓力,還會引發各種疾病。要看自己有沒有這方麵的問題,就看自己是否有惱怒、挫敗感、氣憤或不安全感。這個類別的關鍵特性也體現在與之對應的身體係統上,那就是免疫係統。

本書開頭提到了三個“一樣東西”,其中第一樣就是:世界上有一樣東西可以治愈你的任何問題,那就是你的免疫係統。我們發現這個免疫係統幾乎會直接被憤怒和相關情緒以及一個不健康的信念—“我要是再不改變就完了”關閉掉。神奇的是,一旦關於憤怒、比較以及不滿的細胞記憶被治愈,相關的身體上的疾患也隨之痊愈。這是因為免疫係統被重新開啟的緣故。

下次你再感到沒有耐性時,就可以聯想到你也許就在此時關閉了你的免疫係統,讓自己對疾病沒有抵抗力了。我的一位好朋友正好在這裏幫我,她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等一下,不是說恐懼激發了戰鬥或逃跑的壓力反應,並關閉了免疫係統嗎?”她說得一點兒也不錯。所以,這兩樣東西是怎麽組合到一起的?

每一種負麵感受和情緒,包括沒有耐心和憤怒,都從恐懼衍生而來。憤怒似乎是表明某人的生活受恐懼影響已深,足以關閉免疫係統。但如果不從恐懼入手的話,你是無法治愈有關憤怒的細胞記憶的。不過,你也無須有意識地這麽做。“治療密碼”會自動替你完成。當一個人的治療目標是耐心和憤怒等問題時,我們發現免疫係統會以一種神奇的速度恢複工作,比針對其他問題治療時都要快。

在這裏正好再作一個說明:上麵列出的所有關聯都隻是傾向性,也有例外的情況。可能你永遠都不會看到某個類別中身體問題和精神問題之間的關聯。所以,無論你有何種問題,如果你先用一些時間來將這12個類別中每一個類別都做一遍,每天一個,然後再重點針對那些最困擾你的類別和問題(可通過“內心問題探測儀”找出),那你就會發現治療效果持久可靠。換句話說,“治療密碼”的機製中有這樣一個特質,就是一切需要被治療的問題都會得到治療,無須自己操心。這簡直是一種解脫啊!

類別8:友善vs.拒絕/嚴厲

對大多數人來說,友善的類別可能是最關鍵的一個,尤其對於那些經曆過深刻的非身體上的痛苦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一個自私的人—一個選擇恐懼而非愛的人—很可能會習慣於拒絕並嚴苛地對待他人,而這隻是因為他們自身曾痛苦或被拒絕過。這是生活中最打擊人的、每個人都會經曆的事—被他人拒絕。它根植於幾乎每一個關於愛的問題中(感覺到被接受、被愛、有價值)。

這麽說來,受拒絕影響最大的身體係統是中樞神經係統那就一點兒也不令人驚訝了。我們的細胞記憶看起來是治療體內每一個細胞的控製機製(參見秘密3),那麽中樞神經係統就可以看成是其他所有功能的控製機製。協調身體每個動作的數百萬個信號,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都由中樞神經係統控製著。身體中兩個最重要的部分組成了中樞神經係統的核心:大腦和脊髓。當我們知道受拒絕傷害最嚴重的就是身體的主要控製係統時,我們也就明白了拒絕是一件多麽重大的事情。許多人相信神經係統運行正常,身體就不會出問題。因此,可以最直接地治療中樞神經係統的僅僅是友善的舉動。

從我自身的經曆來說,這種關聯之中的事實顯而易見。出現在我生命中的人裏,對我最友善的人,回想起來,都是我最愛的人也最愛我的人。盡管其中一些人隻是生命中的過客,幾分鍾的緣分,但也足夠在我心中留下巨大的影響。

類別9:好vs.不夠好

對一些人來說,“好”是最令人煩惱的類別,尤其是對遭遇過精神虐待、完美主義或嚴苛教條規誡的人來說。內疚、羞愧和恐懼常常成為主導性的情緒。在我的人生中這也一直是個大問題,雖說我在一個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但卻是一個遵守著嚴苛的宗教戒律的家庭。幼時宗教教育的影響我花了幾十年的時間才慢慢擺脫。

我清楚地記得一場布道,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福音傳教士舉辦的一場帳篷布道會。當時我12歲,布道會的內容是關於地獄、煉火和硫磺等種種。會上有一個時刻,這位傳教士開始用拳頭擂桌子,因為桌子上有麥克風,所以會發出一聲一聲雷鳴般的回響,足足有三四分鍾的時間。我看到他麵目猙獰,怒容畢現,嘴裏不停地重複著四個字:“沒有希望。沒有希望。沒有希望。沒有希望。沒有希望。”這些詞就像針一樣隨著他的擊打刺入我心裏,拳頭每擊在桌子上一次,刺入就深一分,我也越往椅子下出溜一點。等布道會結束後我們離開時,我已經邁不動步了。那種身體上的感覺我這輩子再也沒經曆過。那種感覺很難去描述,就像我必須趕快去上廁所,但其實我又不必去廁所。當我們坐進車裏時,我飛快地係上了安全帶,請求我父親開得慢些、小心些。那還是一個幾乎沒人會係安全帶的時代,所以我父母看著我,好像我已經瘋了一樣。

此後幾天我內心都被那種熊熊燃燒的熔爐的場景占據了,直到最後我再也忍受不了,我請耶穌進入了自己的內心來驅散恐懼。信不信由你,這還是一場非常著名的布道會,數年後我還找到了一張相關的錄音帶,至今仍然保留著。此後幾十年中,每當我做了什麽自認為是罪惡的或錯誤的事情,一股股內疚、恐懼和羞愧的感覺就如潮水般將我吞沒。我並沒將它與那場“沒有希望”的布道會聯係起來,我隻是覺得自己很糟、不夠好。這種感覺影響到了我與上帝的關係,與朋友、老師的關係,此後又影響了我與女孩們的關係。那種內疚、恐懼和羞愧的感覺真的很不好受。

除了精神上的痛苦,這些感覺還讓我們的身體陷入極大的壓力中。一大部分有此類問題的人都是完美主義者。這個稱號還有點兒複雜,因為很多糾結於完美主義的人都認為這是一個好的,甚至有點兒褒義的評語,從某種程度上說很像“工作狂”這類評語。一般工作狂們都認為這個詞是褒獎他們工作努力,同樣,完美主義者也很難看到其實追求完美主義並不健康。

特蕾西也有完美主義症,她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完美,或接近完美,這樣她就會得到愛。從小到大,她得到的讚揚、溫暖和接受都是在她把事情做對了的時候,但她也常常得到嚴厲的批評或懲罰,此時她會感到自己很差—其實有時隻是稍差了那麽一點點。所以從那時開始,特蕾西將“得到愛”與“做對事”聯係起來。但問題就在於,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特蕾西每次做錯事情,價值感都被徹底摧毀的話,那她此前即使做對了20件事情也沒用,她還是會陷入嚴重的失衡狀態。這是特蕾西的抑鬱症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雖然幾十年來她一直讓自己達到完美,但她永遠都達不到純粹的完美(即使她已經很接近了)。這最終會演變成失望甚至絕望,更可怕也更神奇的是,會讓她相信自己本來就很差。為什麽說“更神奇的”呢?

幾年前,特蕾西和我對彼此講述我們犯過的最嚴重的罪過。我一口氣說出一大串我的罪過,之後輪到特蕾西時,她開始哭了起來,她極為羞愧地和我講了自己犯下的最嚴重的罪過。在她小時候,她父親領著她去五金商店,在父親看貨時,她突然看見那些用來裝釘子的小袋子,於是立即想到這些袋子要是用來裝自己那些芭比娃娃的小配件正合適。她伸出手去,拿了一個,把它藏到了自己的外套裏。在她和父親回到車上後,她突然羞愧難當,結結巴巴地向父親坦白了一切。隨後她回到五金店,把那個袋子還了回去。

就是它了。這就是我妻子那個巨大的、可怕的、嚴重的錯誤,那個“太壞了,我都沒膽量告訴你”的悲劇人生。為什麽一個如此純潔、天真的人會一輩子都覺得自己很差、很壞、很愧疚、不值得愛呢?因為她的心告訴她,那就是她。那就是她內心對自己的認定。看到了吧,我們內心傳達的消息有時與事實相差甚遠,但我們仍然相信不疑,並為此采取行動。

與“好的類別”相對應的身體係統是呼吸係統。當人們遭遇恐懼、內疚、羞愧的情緒時,最常見的生理反應就是呼吸困難。我記不清有多少此類別的患者告訴我:“我不能呼吸了,沒法深呼吸,為什麽我無法深呼吸?等一下,我呼吸不了了!”我有一位患者做“治療密碼”後從乳腺癌中成功康複。在她寫來的感謝信中就提到了這一點。這些年來,她一直沒辦法進行深呼吸,盡管她已經非常注重營養健康了。她查閱書籍,嚐試特別的訓練,調節飲食……試過了她能想到的所有方法,因為她知道深呼吸對健康至關重要,如果長時間淺呼吸會非常危險。但盡管她非常努力,卻沒有進展。就在被呼吸問題困擾了幾年之後,她被查出了患有乳腺癌。

這位患者開始做“治療密碼”,她查出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問題屬於“好的類別”,並對此進行治療。才做到第二次,她就覺得問題解決了。而就在她感受到問題解決後,她不由自主地做了一個深長的呼吸。她並沒有主觀嚐試,是她的身體不由自主就這麽做了。從那時起,她就可以暢快地進行深呼吸了。這讓她非常興奮,甚至在自家房子裏跳起舞來。那時她丈夫在國外出差,她給他打手機,在電話接通的那一刻,她說:“喂,聽聽這個!”然後對著電話深深地呼吸了一次。沒說什麽“過得怎麽樣啊?”之類的話,隻是一個綿長飽滿的深呼吸。她丈夫也非常高興,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說:“是你嗎?真的是你嗎?你怎麽做到的?太神奇了!”她後來有一次在廣播節目中還說起這個事,她說她相信正是從這時開始,她的癌症也開始漸漸好轉了。

類別10:信任vs.控製

有一次,我得知了一個讓我很感興趣的研究。一些很聰明的人想要研究這幾個時代中可以稱得上是改變世界的偉人的生活。耶穌、甘地、特蕾莎修女、林肯及其他許多人都被列入研究名單中,進行分析,看看有沒有一些共通的因素。研究者希望可以提煉出讓人變得偉大的因素。是什麽改變了他們的人生?什麽能帶來突破?換句話說,我們怎麽變得更好?

果然,一個共通的因素出現了。你猜猜是什麽?所有這些偉大的人,改變世界的人,我們視為榜樣的人,都有一種能力,或者說總會作出同樣的選擇—“信任”。當然,其中不少人對上帝的信任超過其他人,這也給了他們哪些人可以得到信任的憑據。

想想看,其實這很有道理。如果沒有信任,何談去愛?沒有信任,我們就會習慣於編織一張自私的保護網,將愛囚禁其中。如果將這張保護網收起,那將會發生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是什麽讓我們想要保護自己而不去信任呢?你可能會說:“啊,又來了。”沒錯。就是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