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掌握為人處世的策略,搶占主動權(2)

去過寺廟的人都知道,一進廟門,首先是彌陀佛,笑臉迎客,而在他的北麵,則是黑口黑臉的韋陀。

但相傳在很久以前,他們並不在同一個廟裏,而是分別掌管不同的廟。

彌樂佛熱情快樂,所以來的人非常多,但他什麽都不在乎,丟三落四,沒有好好的管理賬務,所以依然入不敷出。

而韋陀雖然管賬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陰著個臉,太過嚴肅,搞得人越來越少,最後香火斷絕。

佛祖在查香火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問題,就將他們倆放在同一個廟裏,由彌樂佛負責公關,笑迎八方客,於是香火大旺。

正所謂,紅臉黑臉一起唱,效果才會不一樣。

軟與硬是一種策略,也是一種手段

人生在世,待人接物,應當和顏悅色,與人為善,因為在大多數情況下,大家還是和和氣氣地相處為好。當然,工作生活中少不了各種各樣的矛盾,但矛盾隻要不是很尖銳,最好還是相安無事。所謂凡事好商量,有話好好說,都是人們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溫和態度和常用的退讓方法。但是並不是所有的時候溫和的手段都靈驗,社會上有的人就是欺軟怕硬,得寸進尺,把妥協退讓當成軟弱可欺。你越是好言相勸,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他越是不依不饒。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必須采取強硬的態度和手段了。

《水滸傳》中大相國寺菜地中的一群潑皮無賴就屬於這樣一類人。他們整天偷雞摸狗,不務正業,以到大相國寺的菜地中偷菜為生,還欺負寺中的和尚。魯智深知道後,原本還想好好給他們講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可是他們欺負魯智深是新來的,又不了解他的底細,想一來就給他一個下馬威。結果一群人被魯智深打入了糞坑,吃了大虧,最後終於服了軟。如果魯智深還是像以前那些管理菜園的和尚一樣,沒有一些拳腳手段,把這幫人打得服服帖帖,最後那就隻能自己吃虧。

在人際交往活動中,軟與硬兩手是相輔相成、密切聯係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虧。為人不能太軟,那樣會給人以廢物點心的感覺,都覺得你好欺負,於是就自然而然地會經常受到別人舉止、言語、態度的戲弄與傷害。由於人性中有著天然的缺陷,人們總多少有點欺善怕惡的毛病。因此,人可以溫和,但不可以軟弱。

然而我們也不能走到事物的反麵,不可以總是態度強硬,好勇鬥狠。一個人太強硬,必然使人覺得他頭角崢嶸,渾身是刺。這種強硬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導致難以預料的後果,以至於弄得千夫所指,觸犯眾怒,到時候誰也救不了他。

在平時人們更多的還是要軟硬兼施,因為生活是複雜的,人們的心情是多變的,在不同的事情上,人們會采取不同的態度和策略。所以,我們還是要表現得靈活一點,針對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采用多樣的方法。涉世不深、初入社會的人,或者過分軟弱、過分善良,或者是態度固執、目空一切,因此更有必要了解軟硬兼施的效用,心理上要有點軟硬兩手交替使用的謀略與機變。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借荊州就充分運用了軟硬兼施的手段,而且運用得非常高明。諸葛亮是運用武力占據了荊州,但是他非要和東吳說是暫借荊州,這就是軟的一手,用這一招給東吳以幻想,讓他們以為還能夠通過和平手段取得荊州,所以難以下決心和劉備、諸葛亮動武。可是當東吳催討荊州的時候,諸葛亮一方麵賴著不還,另一方麵又威脅東吳,把東吳弄得打不是,不打也不是。運用這一手,諸葛亮達到了長期霸占荊州的戰略目的。

所以,軟與硬,作為一種策略,或者作為一種交際手段,無論何種場合,不可偏頗。從理論上講,軟,體現友善、涵養、通情達理;硬,則顯示尊嚴、原則和力量。還要根據形勢變化,靈活運用。

為人要靈活處世趨利避害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一個人在社會中不可強出風頭。你的言談舉止——你的朋友、同事——都在觀察你、品評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寬厚,別人自會欣賞,用不著強求注意。強出風頭,反而引起別人的反感。

人心叵測,世事無常。要想有一個穩妥的人生,你就要學會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動聲色。因為,風頭出盡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擊。

現實中,確有那麽一些人,雖說其能力、才學的確令人欽佩,可正因為他們比別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總以為一切高、精、難的工作必須自己插手才會馬到成功,他人純屬“跑龍套”的配角,儼然離了他地球就會不轉。難怪“槍手們”總忍不住先打這樣的“出頭鳥”。在這裏我們並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萬事當先的人,隻是強調前與後的分寸,古人不也是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嗎?

工作中,先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單位中的角色。屬於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則責無旁貸,必須盡心盡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則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原則,不該涉及的盡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內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同事、領導指手畫腳。即使人家請你去幫忙,也應以謙遜的態度誠懇待人。

其次,在名譽、利益麵前,盡量不要表現得過於熱衷,以避免成為眾人妒忌、排擠的對象。即使有所追求,也應該在表麵上含而不露,應該通過為人與處世的技巧去贏得大家和領導的認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戰場上作戰一樣,迂回包抄要比正麵直接進攻有效得多。

保持低調,不前不後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處世技巧,它的根本點就在於明哲保身。這種策略可以保證你在一個群體之中四平八穩、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

不前不後是控製的結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辦事過程中沉著、穩定,不以情緒支配言行,不受心理蠱惑。“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誌遠”,正是這種不前不後處世態度的體現。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不前不後隻是說在同事之中,在利益與榮譽麵前,不過分張揚自己,不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攀登。

不前不後隻是一種過程,但從結果——自己的前途與事業而言,則必須是在他人的前頭,必須從同事之中脫穎而出。到那時,其情勢將不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是“眾星捧月”、“眾望所歸”。這正是恰當地把握了不前不後的分寸,從而為自己贏得人緣與機緣,也為自己贏得巨大的生存空間。

解開麵紗,看穿背後的心理玄機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麵未必就能知心,而知心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被陌生人捅了一刀那叫皮肉傷,而要是被自己認為是最親密的朋友給捅了一刀,就猶如萬箭穿心,那才叫心痛,有可能成為愈合不了的傷口。

《伊索寓言》中有這樣一則故事:鹿口渴得難受,來到一處泉水邊。它喝水時,望著自己在水裏的影子,看見自己的角長而優美,洋洋得意,但看見自己的腿似乎細而無力,又悶悶不樂。鹿正自思量,一頭獅子出來追他。它轉身逃跑,把獅子落下好遠,因為鹿的力量在腿上,而獅子的力量在心裏。這樣,在空曠的平原上,鹿一直跑在前頭,保住了性命;到了叢林地帶,它的角被樹枝絆住,再也跑不動,就被獅子捉住了。鹿臨死時對自己說道:“我真倒黴,我原以為會敗壞我的救了我,我十分信賴的,卻使我喪命。”

希臘有句古話,“很多顯得像朋友的人其實不是朋友,而很多是朋友的倒並不顯得像朋友”。很多人在危難的時候才發現,背叛自己、出賣自己的往往是十分信賴的朋友,而曾被懷疑的朋友卻成了自己的救星,真是可笑又可悲。

越王勾踐,為了報仇雪恨臥薪嚐膽,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話,但是其個人品質卻為人所不齒。勾踐在極端困苦之下,多虧了文種和範蠡兩位大臣為他出謀劃策,然而,成就大業之後,兩位功臣一個被殺,一個逃跑。

生活中,有的人自覺人微言輕,能與夥伴們親同手足,同喜共憂。可一旦升官發財了,對過去那“窮朋友”、“俗朋友”便羞於與他們為伍,保持一定距離。比如,有兩位戰友在戰爭年代他們同甘共苦,後來一位因犯錯誤離開部隊。在“文革”中,他的這段曆史被當成嚴重曆史問題進行批鬥。為了說清問題,他去找當年的戰友為自己作個證明,可是這位當了領導的戰友卻怕連累自己,拒而不見,說不認識他。這位老兵傷心地掉下眼淚。

一個你剛認識的人,一般是沒法通過第一眼就看出他的真心。但歲月可以成為真正公正的法官,幫我們辨別人心。有些人很善於掩飾和偽裝,他們在一時一事上可以跟你稱朋友,但日子一長,共事時間久了就會更深刻地了解他們的為人、他們的人品,隱藏的狐狸尾巴就會露出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此長期交往,長期觀察,便會達到這樣的境界:知人知麵也知心。

當某朋友對你,尤其你正處高位時,刻意投你所好,那他多半是因你的地位而結交,而不是看中你這個人本身,時間久了,答案自然在你心中。這類朋友是很難在你危難之中施以援手的,所以不可深交。

朋友多了路好走,但也要看什麽樣的朋友,要知人知麵更知心。這樣才能在需要朋友的時候不會孤立無援,甚至反遭其害。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不可否認,成功之人必定經曆過風風雨雨,見過各種各樣的場麵,內心會變得圓滑。尤其是在官場,所謂的勢利,更是屢見不鮮。但是,一旦自己得勢,萬不可盛氣淩人,不可一世。

曾國藩酷愛讀書,誌在功名。功與名,是曾國藩畢生所執著追求的。他認為,古人稱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為保持自己來之不易的功名富貴,他又事事謹慎,處處謙卑,堅持“花未全開月未圓”的觀點。因為月盈則虧,日中則昃,鮮花完全開放了,便是凋落的征兆。因此,他常對家人說,有福不可享盡,有勢不可使盡。

此外,他“常存冰淵惴惴之心”,為人處世,必須常常如履薄冰,如臨深淵,時時處處謹言慎行,才不致鑄成大錯,招來大禍。他總結自己的經驗教訓,說道:“餘自經成豐八年一番磨煉,始知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之訓誡。”還有,他始終認為:“天地間唯謙謹是載福之道。”他深刻指出:“趨事赴公,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家業,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則當強自顧不暇;人與妻奴享受,則當謙退。若一麵建功立業,外享大名,一麵求田問舍,內圖厚實,二者皆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長久。”

人在得誌得勢利時,切莫忘乎所以,要內斂自謙;人在有福可享時,不要虛擲錢財,應克勤克儉,這便是立身處世的不敗法則。

1991年7月1日晚,在法國阿斯克新城舉行的國際田徑賽,吸引了10萬多觀眾,作為漢城奧運會後首場100米賽,他們主要是來觀看美國的卡爾·劉易斯和加拿大的本·約翰遜究竟誰快誰慢。本·約翰遜在漢城奧運會上,因服用違禁藥物被取消了成績,判罰停賽兩年。今年複出,兩人再次同賽角逐,格外引人注目。

但比賽結果出人意料,冠軍易人,美國另一名好手米切爾摘取了桂冠,卡爾·劉易斯獲亞軍,而本·約翰遜隻列第7名。盡管如此,曾獲6枚奧運會金牌的卡爾·劉易斯對能擊敗本·約翰遜而感到滿意。

賽後,本·約翰遜想跟卡爾·劉易斯握手,但遭到拒絕,本·約翰遜大失麵子。

眾所周知,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本·約翰遜以9秒79的驚人成績,創造了“下世紀的紀錄”。當時,也是這次100米決賽的終點處,卡爾·劉易斯走上前來同他握手,表示祝賀,但他卻有意視而不見,傲慢地一扭頭擦肩而過。

細心的觀眾都會記得這段經過,這一次輪到自己頭上了,卡爾·劉易斯失敗後,被本·約翰遜還以顏色,也可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一個人,無論是身處多高的位置,都不可過於得意,亂用其勢。當然,在自我警醒的同時還應防範那些兩麵三刀的人。

俗話說:“人心隔肚皮。”有些人心懷叵測,當麵一套,背後一套,對這樣的人應慎而又慎,更談不上結交為朋友了。

《紅樓夢》裏的王熙鳳,被人稱為“明裏一盆火,暗裏一把刀”,表麵上對尤二姐客套親切,背地裏卻想把她置於死地。與這樣的人交往時,應多注意他周圍的人對他的反應,在短期交往中很難發現這種性格特征,但接觸時間長了便會清楚明白了。

我國宋代的名相王安石就曾為我們做出過表率。王安石在變法期間屢受非議,有一個叫李師中的小人乘機寫了一篇長長的《巷議》,說街頭巷尾都在說新法好,宰相好,為王安石變法提供雪中送炭般的輿論支持。但王安石一眼就看出了《巷議》中的偽詐成分,於是開始提防這個姓李的小人。

生活中往往有兩麵三刀者,他們采取各種欺騙方法,迷惑對方,使對方落入陷阱,達成自己的企圖。他們會給你帶來無盡的麻煩和災難,在與人交往時需要時刻提防這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