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秦策(3)

“我還聽說:‘惶恐不可終日的,會一天比一天更厲害。假若謹慎小心得法,可以得到全天下。’怎麽知道是這樣的呢?古代,商紂貴為天子,統帥天下的百萬之師,左邊的軍隊還在淇穀飲馬的時候,右邊的軍隊就已經在洹水喝水了,淇水的水都被馬飲幹了,洹水也被軍士喝光,從而斷流了,用這麽龐大的軍隊去跟周武王作戰。周武王卻隻帶了三千準備並不精良的兵士,僅用了一天時間,就攻占了商紂的國都,擒獲了商紂,占領了殷商的疆域,擁有了殷商的臣民,但是天下竟然沒有一個為商紂悲哀的。以前知伯率領韓、趙、魏三國的聯軍,去攻打晉陽的趙襄子,知伯掘開河堤試圖用水淹趙襄子,曆經三年的時間,晉陽城即將淪陷。趙襄子用烏龜、數策的進行占卜,預測國家的吉凶命運,預測哪個國家會落敗。趙襄子派遣大臣張孟談悄悄出城,破壞知伯與韓、魏兩國之間的盟約,結果得到了韓、魏兩國的兵力支持,他們合力來倒戈知伯,終於俘虜了知伯,實現了趙襄子的功業。現在秦國土地如果截長補短的話,方圓數千裏,強盛的軍隊數百萬,而且我國號令嚴明,賞罰分明,再加上險峻的地勢,沒有哪個諸侯能比得上的。憑借如此多的優勢,去與各諸侯一決高低,整個天下都可以被秦國吞並。

“臣冒著被治死罪的風險,一心想見到大王,談論如何能破壞天下合縱政策,滅趙亡韓,讓楚魏向秦稱臣,聯合齊、燕,從而建立霸主基業,讓四方諸侯都來朝貢的策略。懇請大王暫且耐心聽從我的謀略,如果一舉無法瓦解天下合縱,破趙滅韓,不能讓魏、楚稱臣,不能讓齊、燕聯合,不能成就霸業,不能使諸侯朝貢秦國的話,大王您盡可以砍下我的頭舉國示眾,以懲戒那些為君主謀劃卻不能完全盡忠的臣子。”

張儀欲假秦兵以救魏

張儀欲假秦兵以救魏①。左成謂甘茂曰:“子不②予之。魂不反③秦兵,張子不反秦。魏若反秦兵,張子得誌於魏,不敢反於秦矣。張子不去秦,張子必高子④。”

[注釋]

①張儀欲假秦兵以救魏:此章係周赧王五年,張儀第二次入魏之時。②子不:應作不如。③反:同返。下同。④高子:比您高貴。

[譯文]

張儀想借用秦國的兵力來救助魏國,左成對甘茂說:“不如借給他。魏國肯定不能把死去的秦兵送回故土,張儀就會因此獲罪再也不敢返回秦國了。假如魏能讓秦兵全部返回故土,張儀就會在魏國春風得意,這樣就會得罪秦王,更是不敢返回秦國。要知道,如果張儀不離開秦國,將來他的地位肯定會比您高。”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

[原文]

司馬錯與張儀爭論於秦惠王前。司馬錯欲伐蜀,張儀曰:“不如伐韓。”王曰:“請聞其說。”對曰:“親魏善楚,下兵三川①,塞輟轅、緱氏之口,當屯留之道,魏絕南陽,楚臨南鄭,秦攻新城、宜陽,以臨二周之郊,誅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寶器必出。據九鼎,按圖籍,挾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聽,此王業也。今夫蜀,西辟之國,而戎狄之倫也,弊兵勞眾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為利。臣聞爭名者於朝,爭利者於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爭焉,顧爭於戎狄,去王業遠矣。”

司馬錯曰:“不然。臣聞之,欲富國者務廣其地,欲強兵者務富其民,欲王者務博其德。三資者備,而王隨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貧,故臣願從事於易。夫蜀,西辟之國也,而戎狄之長也,而有桀、紂之亂,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廣國也,得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國而天下不以為暴,利盡西海②,諸侯不以為貪。是我一舉而名實兩附,而又有禁暴正亂之名。今攻韓劫天子,劫天子,惡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義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請謁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齊,韓、周之與國也。周自知失九鼎,韓自知亡三川,則必將二國並力合謀,以因於齊、趙,而求解乎楚、魏。以鼎與楚,以地與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謂‘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聽子。”

卒起兵伐蜀③,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號為侯,而使陳莊相蜀④。蜀既屬⑤秦,秦益強富厚,輕諸侯。

[注釋]

①三川:東周以伊、洛、河為三川。②西海:指蜀國。③卒:終於。④陳莊:秦臣。⑤屬:歸屬,歸附。

[譯文]

司馬錯與張儀二人在秦惠王麵前爭論關於攻打蜀國和韓國的事。司馬錯主張秦國應該先去攻擊蜀國,但張儀說:“不如先去攻打韓國。”秦惠王說:“我願意聽聽你的意見。”

張儀回答說:“我們先與楚、魏兩國建立友好邦交,然後再派兵攻打韓國的三川、堵住轅和緱氏山的入口,擋住屯留的主要通道,這樣魏國就切斷韓國發兵南陽的交通,楚軍進逼韓國都城南鄭,秦兵再去攻打新城、宜陽,這樣一來,我們的兵鋒直接逼近東、西二周的城外,懲戒二周君主的罪過,然後進入楚、魏兩國境內。周王知道自己的已經處於危險境地,沒有外援了,一定會自動獻出九鼎等珍寶。我們有了九鼎在手,然後掌控地圖和戶籍檔案,假借周天子的名義號令各諸侯,天下諸侯那個敢不聽從我們的指揮,這才是霸王之業。至於蜀國,不過是一個偏遠西方的小國家,而且是戎、狄部落的首領而已,我們即使損兵折將派兵去攻打它,也不足以憑借這而成就霸業,得到了它的土地,也不足以憑借這就得到多大的好處。我聽說爭名的人要到朝廷上去,爭利的人要到市場中去。現在的三川、周室,正是天下的朝廷和市場,大王不去爭,反而去爭奪戎、狄等蠻夷之邦,這就距離霸王之業甚遠了。”

司馬錯說:“我不認為張儀說的很對。我聽說,要想使國家富足,務必先擴張疆域;要想使軍隊強盛,務必先讓人民富足;要想建立霸業,務必先廣施仁政。這三個條件都具備了,成就帝王的偉業就自然而然的到來了。現在大王的疆域狹小,百姓貧困,所以我建議大王先從容易的事情著手。蜀國的確是一個西方偏僻的小國家,戎族、狄族的首領,況且現在內部又有夏桀、商紂那樣的禍亂。假設用秦國的強兵強將去攻打它,那麽就像讓豺狼驅趕羊群一樣的容易。秦國奪得蜀國的領土,可以擴大自己的版圖;奪得蜀國的財富,可以使百姓們過上好日子;雖然是派兵了但又沒有勞民傷財,而且又能讓蜀國歸順。因此我們攻占一個小國家,而天下人不會認為是我們暴虐;即使我們侵占了西部地區全部財富,各諸侯國也不會認為我們貪婪。這樣,我們隻做攻打蜀國一件事,就會有名利的雙重收獲,甚至還能得到平定暴亂的好名聲。假如我們去攻打韓國、劫持周天子了,劫持天子可是一個聲名狼藉的壞名聲,而且不見得能得到什麽利益,反而還會落個不仁不義的壞名。攻打天下人都不讚成攻打的國家,這實在是一個危險的舉措!我允許我解釋一下原因:周天子是天下尊奉的共主,齊、韓是周國的同盟國。周國知曉自己將失去九鼎,韓國知曉自己將失去三川,那麽這兩個國家一定會精誠合作,並通過齊、趙,向楚、魏請求援助。周國把九鼎給予楚國,韓國把土地割讓給魏國,這一切是大王不能阻止的。這就是我所說的‘危險’所在,不如先攻打蜀國來的穩妥。”

秦惠王說:“好!我采納你的意見。”

秦國最終派兵攻打蜀國,十個月就控製了蜀地。秦惠王把蜀國國君的名號改為侯,並派秦國的大臣陳莊做蜀國的相國。蜀國歸屬秦國以後,秦國更加富強起來,而且更加輕視天下諸侯。

張儀之殘樗裏疾

[原文]

張儀之殘①樗裏疾也,重②而使之楚,因令楚王為之請相於秦。張子謂秦王曰:“重樗裏疾而使之者,將以為國交也。今身在楚,楚王因為請相於秦。臣聞其言曰,‘王欲窮③儀於秦乎?臣請④助王。’楚王以為然⑤,故為請相也。今王誠⑥聽之,彼必以國事楚王。”秦王大怒,樗裏疾出走。

[注釋]

①殘:陷害。②重:重用。③窮:困住。④請:請允許我。⑤然:這樣。⑥誠:誠然、果真。

[譯文]

張儀打算陷害樗裏疾,於是便先提拔了他,然後再派他去出使楚國,接著又讓楚王向秦國懇請讓樗裏疾擔任相國,張儀對秦王說:“提拔樗裏疾,派他去出使楚國,目的是為了兩國的友好邦交。現在樗裏疾身在楚國,楚王向秦國懇請讓他擔任相國。我聽說他對楚王這麽說:‘大王您想讓張儀在秦國失去威信嗎?請允許我為您效勞。’楚王聽從了他的建議,因此就向秦國懇請讓他去擔任相國。現在假設大王您真的答應了楚王的請求,樗裏疾必然會在楚王麵前出賣秦國。”秦王聽後十分惱怒,樗裏疾不得不從楚國逃走了。

張儀欲以漢中與楚

[原文]

張儀欲以漢中與楚,謂秦王曰:“有漢中,蠹。種樹①不處者,人必害之;家有不宜之財,則傷。今漢中南邊為楚利,此國累②也。”甘茂謂王曰:“地大者,固③多憂乎!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和楚④,楚必畔⑤天下而與王。王今以漢中與楚,即⑥天下有變,王何以市楚也?”

[注釋]

①種樹不處:樹種得不是地方。②累:憂,憂患。③固:必,必定。④以和楚:拿來向楚國求和。⑤畔(pàn盼):同“叛”,背,違背。⑥即:如果,假若。市:交易。

[譯文]

張儀打算把漢中割讓給楚國,於是對秦惠王說:“漢中這個地方是一個禍害。這就好像樹種在不該種植的地方,別人必定要傷害它;這又好像家裏有了不相宜的財物,也一定要遭受損害。當前漢中的南邊是楚國的利益所在,這是秦國的憂患。”甘茂對秦惠王說:“疆域廣大,憂患就一定增多!天下一旦出現禍亂,大王您就割讓漢中這個地方去求和。楚國必定會背棄其他諸侯與大王交好。大王現在出讓漢中向楚國求和,假若天下再有別的什麽禍亂,大王您又拿什麽去討好楚國呢?”

楚攻魏,張儀謂秦王

[原文]

楚攻魏①。張儀謂秦王②曰:“不如與魏以勁之,魏戰勝,複聽於秦,必入西河之外③,不勝,魏不能守,王必取之。”王用儀言,取皮氏④卒萬人,車百乘,以與魏。犀首⑤戰勝威王⑥,魏兵罷弊,恐畏秦,果獻西河之外。

[注釋]

①楚攻魏:魏敗楚於陘山,而後引起楚攻魏之戰。②秦王:惠王。③西河之外:即河西,在今陝西大荔、宜川等地。④皮氏:魏地,在今山西河津一帶。⑤犀首:即公孫衍,魏臣。⑥威王:楚威王,名熊商。

[譯文]

楚國攻打魏國。張儀對秦王說:“我們不妨幫助魏國去加強他們的戰鬥力,假設魏國打敗了楚國,會更加服從秦國的號令,必定出讓西河之外的土地;如果魏國敗了,魏國無力把守住自己的邊塞,大王肯定能奪取魏地。”秦王采納了張儀的建議,征用皮氏一萬名士卒,一百輛戰車,去援助魏軍。魏臣犀首打敗了楚威王的軍隊之後,魏軍已是疲憊不堪,他們惟恐秦軍趁這個時機再來攻城,果然獻出西河之外的土地給秦國。

田莘之為陳軫說秦惠王

[原文]

田莘之為陳軫①說秦惠王曰:“臣恐王之如郭君②。夫晉獻公欲伐郭,而憚舟之僑③存。荀息④曰:‘《周書》有言:“美女破舌⑤’。”乃遺之女樂,以亂其政。舟之僑諫而不聽,遂去。因而伐郭,遂破之。又欲伐虞,而憚宮之奇⑥存。荀息曰:“《周書》有言:‘美男破老⑦’。”乃遺之美男,教之惡宮之奇。宮之奇以諫而不聽,遂亡。因而伐虞,遂取之。今秦自以為王,能害王者之國者,楚也。楚知橫君⑧之善用兵與陳軫之智,故驕張儀以五國。來,必惡是二人。願王勿聽也。”

張儀果來辭,因言軫也。王怒而不聽。

[注釋]

①陳軫:戰國時期有名的策士。②郭君:郭即“虢”,為周文王之弟虢叔的封地。③舟之僑:郭君的臣子。④荀息:擔任晉國的大夫之職。⑤美女破舌:指漂亮的女人會毀掉諫臣。⑥宮之奇:人名,虞的臣子。⑦美男破老:俊秀的男子會毀壞老臣。⑧橫君:秦國之將橫門君。

[譯文]

秦臣田莘替策士陳軫對秦王說:“我擔心秦王您將會像郭君一樣。以前晉獻公打算攻打虢,但又忌憚舟之僑。晉臣荀息進諫說:“《周書》上記載:‘漂亮的女人能夠迷惑國君並且毀掉諫臣。’”於是,晉獻公就奉上歌女給虢君,為的是惑亂虢的朝綱。大臣舟之僑勸說虢君,但是虢君一意孤行,並不理會他的建議,於是舟之僑就離開虢。這時晉國發兵攻打虢,不久就把虢滅了。晉國又打算攻打虞,但忌憚虞國老將宮之奇。荀息這次又進諫說:“《周書》上記載:‘俊秀的男人能毀掉老臣。’”因此,晉獻公送一些美男給虞君,讓他們在虞君麵前詆毀宮之奇。老臣宮之奇苦口婆心的勸諫,虞君就是不聽,於是宮之奇就離開了虞。晉國就又趁機派兵攻打虞,不久又把虞滅了。現在秦國要想在諸侯之中稱霸,能對大王構成威脅的就是隻有楚國了。楚國知道秦將橫門君擅長用兵,陳軫善於用計,於是楚王才會驕縱張儀用他合縱燕、趙、楚、魏、韓五國。張儀到了秦國之後,必然會在大王麵前詆毀這兩個人,希望大王您不要輕易相信他的讒言。”

後來張儀果然到了秦國,並在秦王麵前進讒言,詆毀大臣陳軫,惠王很生氣,於是沒有聽信他的讒言。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

[原文]

張儀又惡陳軫於秦王,曰:“軫馳楚、秦之間,今楚不加善秦而善軫,然則是軫自為而不為國也。且軫欲去秦而之楚①,王何不聽乎②?”

王謂陳軫曰:“吾聞子欲去秦而之楚,信乎?”陳軫曰:“然。”王曰:“儀之言果信也。”曰;“非獨儀知之也,行道之人皆知之。”曰:“孝己愛其親③,天下欲以為子;子胥忠乎其君,天下欲以為臣。賣仆妾售乎閭巷者,良仆妾也;出婦嫁鄉曲者,良婦也④。吾不忠於君,楚亦何以軫為患乎?忠且見棄,吾不之楚,何適乎⑤?”秦王曰:“善。”乃止之也。

[注釋]

①之楚:前往楚國。之,用如動詞,前往,去到。②聽:察,考核,調查。③孝己:殷王高宗戊丁之子。④子胥:即伍子胥,楚國人。閭巷:猶裏巷,此指鄰裏。鄉曲:猶言鄉裏,鄉下。出婦:被遺棄的妻子。⑤適:往,去到。

[譯文]

張儀又在秦惠王麵前出言誹謗陳軫,說:“陳軫奔走在楚、秦兩國之間,現在楚國對秦國並不友善,但對陳軫卻很友好,那麽這就是陳軫為了個人利益而放棄整個秦國了。況且陳軫還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大王您為什麽不去細細探查他呢?”

秦惠王對陳軫說:“我聽說你打算離開秦國到楚國去,這是真的嗎?”陳軫說:“我有這個打算。”秦惠王說:“張儀的話果然是真的。”陳軫說:“不僅僅張儀知道我要到楚國去的事情,就是路人也都知道這件事。”陳軫接著說:“孝己敬愛自己的父親,所以天下的父母都想讓他做自己的兒子;伍子胥忠心熱愛他的國君,所以天下的國君都想讓他做自己的臣子。被賣掉的仆妾能被賣到鄰裏的,是好的仆妾;被拋棄的妻子能嫁到她自已的鄉裏的,是好女子。我既然對大王您不忠心,楚國憑什麽認為我對他們忠心呢?我忠心地對待大王您,卻將要被遺棄,我不去楚國,還能到哪裏去呢?”秦惠王說:“說的好。”於是秦惠王沒有讓陳軫去楚國。

陳軫去楚之秦

[原文]

陳軫去楚之秦。張儀謂秦王曰:“陳軫為王臣,常以國情輸①楚。儀不能與從事,願王逐之。即②複之楚,願王殺之。”王曰:“軫安敢之楚也!”

主召陳軫告之曰:“吾能聽子言,子欲何之?請為子車約③。”對曰:“臣願之楚。”王曰:“儀以子為之楚,吾又自知子之楚,子非楚且安之也?”軫曰:“臣出,必故之楚,以順王與儀之策,而明臣之楚與不④也。楚人有兩妻者,人⑤其長者,長者詈之;其少者,少者許之。居無幾何,有兩妻者死。客謂者曰‘:‘汝取長者乎?少者乎?’‘取長者。’客曰:‘長者詈汝,少者和汝,汝何為取長者?’曰:‘居彼人之所,則欲其許我也。今為我妻,則欲其為我詈人也⑥。’今楚王明主也,而昭陽⑦賢相也,軫為人臣,而常以國情輸楚王⑧,王必不留臣,昭陽將不與臣從事矣。以此明臣之楚與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