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閱世良言:灑脫、糊塗為正道7
7真理不需要絮絮叨叨
學者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我曾長期虔誠地相信這句話。但最近我忽然恍然大悟:真理是愈辨愈糊塗。
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對事物的理解也是如此。比如在真理是否愈辯愈明這一問題上,季老就曾經篤信前人愈辯愈明的說法。但隨著對事物理解的深入,季老覺得真實情況遠非如此。
他曾在一篇文章中舉例說,對“道”的解釋,古代文人和現代學者就大相徑庭。比如在韓愈看來:“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由是而之焉之謂道,足乎已無待於外之謂德。”意思是,在韓愈看來,仁、義、道、德就代表了“道”,簡單易懂。但如果讓現代哲學者解釋這四個字以及道的含義,定會“多如牛毛”,且極不易懂。這裏的多言並非是好事。
季老還舉了著名的“魚樂之辯”:莊子與惠子遊於壕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圍繞著魚是不是快樂,人知不知魚快樂的問題,莊子與惠子沒完沒了地辯論起來,而在季老看來,這種辯論如果不加阻止,“一萬年也得不到結果”。
所以,季老覺得,真理不是辯論得來的,真理也無須辯解,我們隻需理清思路,用最簡單的話說明即可。在文章中,季老說的是真理與辯論的問題,在生活中,這一問題的對應點既是如何與他人溝通的問題。很多人總想在與他人對話的時候借助自己的強勢說服他人,然而事實卻遠非如此。想說服別人的人在達不到目的的同時,自己也陷入交流困境。
想擺脫這種困境,與他人和諧、愉快地交流,就要學會正確的方式。不要一味地妄想用自己的咄咄逼人說服他人,學會傾聽,很多問題或可迎刃而解。
古希臘有一句民諺說:“聰明的人,借助經驗說話;而更聰明的人,根據經驗不說話。”中國人則流傳著“言多必失”和“訥於言而敏於行”這樣的濟世名言。
這些都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在人際交往中,盡可能少說而多聽。在我們身邊,經常會有這樣的人,他們喜歡說話,總是喜歡顯示自己怎麽樣,好像他博古通今似的。這樣的人,以為別人會很服他們,其實,隻要有點社會閱曆的人,都會不以為然。更聰明的人,或者說智慧的人,往往會根據自己的經驗,知道自己要是多說,必然會說得越多錯得也就越多,所以不到需要時,總是少說、不說。當然,到了說比不說更有效時,我們一定要說。
“雄辯是銀,傾聽是金。”日本金牌保險推銷大師原一平就曾有這樣的經曆:
他去訪問一位出租車司機,那位司機堅決認為原一平絕對沒有機會去向他推銷人壽保險。當時,這位司機肯會見原一平,是因為原一平家裏有一台放映機,它可以放彩色有聲影片,而這是那位司機沒有見過的。
原一平放了一部介紹人壽保險的影片,並在結尾處提了一個結束性的問題:“它將為你及你的家人帶來些什麽呢?”放完影片,大家都靜悄悄地坐在原地。3分鍾後,那位司機經過心中的一番激烈交戰,主動問原一平:“現在還能參加這種保險嗎?”
最後,他簽了一份高額的人壽保險契約。
很多人總會錯誤地以為沉默意味著缺陷。其實,恰當的沉默不但是允許的,而且是受他人歡迎的。恰當的沉默就是傾聽,傾聽不僅是種智慧,更是對他人的尊重,這讓他覺得你是在認真仔細地聽他說話,為他著想,而不是向他施壓。有了這種感覺和氛圍,在與他人交流時就更易成功。
除了傾聽,與人交流時還要適度地抬高他人,抬高他人更易說服對方。
亨利?漢克,是印第安納州洛威市一家卡車經銷商的服務經理,他公司有一個工人,工作每況愈下。但亨利?漢克沒有對他吼叫或威脅他,而是把他叫到辦公室,跟他進行了坦誠的交談。
他說:“亨利,你是個很棒的技工。你在這裏工作也有好幾年了,你修的車子也很令顧客滿意,有很多人都讚美你的技術好。可是最近,你完成一件工作所需的時間加長了,而且你的質量也比不上以前的水平。也許我們可以一起來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亨利回答說他並不知道他沒有盡到職責,並且向他的上司保證,他以後一定改進。
包汀火車廠的董事長撒慕爾?華克萊說:“假如你尊重一個人,這個人是容易被誘導的,尤其是當你顯示你尊重他是因為他有某種能力時。”總之,你若要在某方麵去改變一個人,就把他看成他已經有了這種傑出的特質。莎士比亞說:“假如他沒有一種德行,就假裝他有吧!”給他們一個好的名聲來作為努力的方向,他們就會痛改前非,努力向上,而不願看到你的希望破滅。
所以,學著傾聽以及用正確的方法與別人交流吧,不要力圖用辯論的方式證明自己的正確與公正,用智慧和心去溝通,得到的才會是令人滿意的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