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向對走,弱點也是優點

有人說人是雙重性格的動物,有時候喜歡擁有人群,有時候卻又渴望疏離人群;有時候希望做美國人,覺得比較神氣,有時又覺得做中國人比較實在。

人性的弱點也是如此,同樣求生存,如果策略錯誤,就會表現出許多缺點;若是策略正確,便會表現出許多優點。有時呈現缺點,有時又呈現優點,這就是策略變換,搖擺不定的證明。

策略正確的人,擁有人群時很喜歡,疏離人群時也很高興,各有適當的原則。做美國人也好,做中國人也好,都能普遍受到歡迎。

正確的策略很多,針對關鍵性的變項,如貧富、得失、尊卑、強弱、健衰、老少、進退、主從、施受、正誤,提供主要原則,隻要確實施行,人性的弱點就會變成優點。

“過兩天放長假,我們出去走走吧!”王先生征求太太的意見。近來秋高氣爽,似乎是出遊的好時機。

“放長假大家都出門,人多車多,去湊熱鬧幹什麽?”王太太的顧慮不是沒有道理,累次痛苦的旅遊經曆,提醒她湊熱鬧的結果常常是被弄得精疲力竭。

“那我們幹脆留在家裏休息好了!”

“在家多無聊!”

王太太所說的話都是對的。王先生實在難以反駁,但是一時又想不出兩全其美的方法,因此反問太太:“那你想要怎麽樣?”

想不到王太太居然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問你啊,怎麽問我呢?”

“反正我說什麽,你都有不同的意見,叫我怎麽辦?”王先生有一點兒委屈,好像摸不清楚太太的用意,弄得自己左右為難,拿不定主意。

“我有意見,並不表示我不讚成你的想法。我隻是提出不同的方向,讓你多做一些考慮而已!”王太太說。

“你這樣潑冷水,使我不想管這些事情。我看幹脆由你決定,我沒有意見就是。”王先生賭氣道。

“潑冷水才能夠使你更加清醒,要考慮得周到一些。你現在說由我決定,你沒有意見。也不過是說說而已。真的我做決定,你也會提出不同的看法,和我現在的表現一模一樣,你相不相信?”王太太說。

“真的,好像就是這樣。實在很矛盾,又每次都如此。”王先生有些無奈地道。

對於同一件事情,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自己做得對,別人做的都是錯的。也有的人認為自己對於人性的弱點的策略是最正確的,結果卻將人性的弱點變成了缺點。實際上,對待人性的弱點還有另外的方法,把錯誤的策略倒轉過來便會成為正確的策略,於是所有缺點都能轉化為優點。

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

富有的時候,可以享受許多金錢創造的樂趣,卻也同時感受到金錢帶來的很多苦惱。例如出入隱秘並且要雇用私人保鏢,慎重擇友以防其窺竊財富,力求保持財富而犧牲與家人共聚的溫暖,等等。這時候隻要多想想別人,多替別人設想,也許就容易減少這些苦惱。

一般人總以為陌生人比熟悉的人更可怕,因而對於不認識的人或者不屬於自己家庭內部的外人,都格外用心防備。其實,熟悉的人比陌生人更了解我們的情況,更容易找出有利的時機和地點下手,令人防不勝防。據統計,謀財害命的凶手多半是自己人或者熟悉的內賊。富有的時候,要多想想自己的親戚朋友,多少照顧他們一點兒,可能也是防範內賊的有效途徑。

有錢的人要記住舍得花小錢,才能免去花大錢的災難。舍不得花小錢的有錢人,終究要花大錢,算算更劃不來。當然也可以理直氣壯地稱:“自己的錢,都是自己費盡心血賺來的,既不是祖先留下來的,也不是偷來、搶來的,為什麽要讓別人花?”那麽,等到有一天吃了大虧,弄得眾叛親離,才領悟到不管你的錢是怎麽來的,多少跟別人分享一些都是對的,因為你是他們的親戚朋友,恐怕已經為時太晚,難以挽回了。

沒有錢的時候,反而要認定“人應該靠自己,不要老想依靠別人”,不應該有不勞而獲的念頭。親戚可以救急,不能救窮,偶爾周轉一下,以解燃眉之急,人家還會同情你,要想靠人家長期援助或者養一輩子,誰也不願意。長大以後就應該獨立,不應該依賴性太強。這樣才會自己反省,為什麽同樣是在工作,自己卻弄得如此窮困?而且不會始終寄希望於他人,以致因失望而懷恨在心,甚至萌生惡念。對於親朋好友的幫助也要感謝,不要得寸進尺,因為那樣反而對自己有害。

富有時多想別人,才會懂得賺錢又懂得花錢,不會淪為錢財的奴隸,也不會因財富而被害。沒錢時多反省自己,才能夠及早悔悟,重新出發,建立健康積極樂觀的人生觀,不卑不亢,不怨天不尤人,不自憐也不厚顏。否則為了生存,自憐自歎自卑加上厚顏無恥,那就什麽卑鄙齷齪的事情都做得出來了。

得意時不炫耀,失意時不訴苦

得意的時候,要顧慮那些不得意的人對自己有嫉妒心、不平心,甚至去除心。你不炫耀對他們來說,就已經讓他們夠不舒服的了,如果再炫耀自己的所有、吹噓自己的本領、誇張自己的成果,豈不令他們更加難過?

做事順利,不要說是自己有能力,要說是自己運氣好,這樣,比較不會對別人的生存構成威脅。夫妻相處得很好,要說是緣分夠,大家聽了也會覺得比較舒心。如果是虛假的喜怒不形於色,那是麵具,若能發自內心不希望刺激別人,便是真的不炫耀。

不對失敗的人談論自己的成功,不向失意的人誇耀自己的得意事。這種涵養的功夫,稱為含蓄,是一種謙虛、憨厚的表現。為了保持含蓄,必須要有幾位至親好友能夠分享我們的快樂。在這幾位至親好友之外,最好都有所保留,以免惹人討厭、招人妒忌而種下禍根。

失意時千萬要克製自己,不要到處訴苦。就算真正關心你的至親好友,聽久了也會覺得厭煩,何況是一般朋友,他們根本聽不進去,這種訴苦隻會徒然讓人取笑,無濟於事。

一般人聽人家炫耀,有時是為了探聽虛實,有時是為了維持關係,或者是為了沾一點兒光彩,多少也會忍耐著聽一些。至於訴苦,大概很少有人有興趣聽,實在多說無益。

失意的時候,最要緊的是情緒穩定,冷靜地檢討一番,然後痛定思痛,反省警惕,以求重新出發,再走上成功的大道。這時候必須十分忍耐,而且對自己要有堅定的信心。忍耐眾人打落水狗、翻白眼、拒不見麵、推三阻四和虛情假意,堅信自己有東山再起的一天。

得意時不炫耀,失意時不訴苦。必須把得失看作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結果。過程會改變,要使得意延長而失意逆轉,需要含蓄而有涵養,有實力而不隨便展現,能隱人所不能隱,藏人所不能藏。

位尊時不虛妄,位卑時不討好

職位尊貴、握有大權的時候,很容易虛妄,真的以為自己一言九鼎,說話算數,大家都應該絕對服從。曆代梟雄生前大家都怕他、懼他,把他的指示當作顛撲不破的真理,一旦他死亡,他所說過的話,都一一被後人推翻。曆代的官方記載,無不盡力為統治者歌功頌德,但時過境遷,都不免被揭穿。位尊時為自己樹立銅像,將來才有被推倒的機會;位尊時到處題字,將來才有被更換的可能。凡是自己認為了不起,可以一言為天下法的念頭,都是虛妄而不持久的,不足為法。

位尊的人必須自我警惕:我不是神,有時也會犯錯。從而要虛心聽取大眾的批評,客觀而冷靜地接受大家的意見,以求下情得以上達,收到集思廣益的效果。

為人部屬,必須以不討好的態度,來獲得上級的賞識與信任。一般人所犯的錯誤,即是認為上級喜愛部屬聽話、沒有意見、主動猜測上級的意圖而盡力配合、過年過節送禮、生日祝壽、陪同登山、唱卡拉OK,甚至打麻將,因而積極去做,以致做得過分而變成討好,終於害了上級。

上下級之間是互動的,上級貪汙舞弊,部屬的過分配合是主要原因。而部屬逢迎討好,上級的暗示與默許也難辭其咎。

位尊時不妄自尊大,自以為了不起,位卑時不討好,上下級之間才能夠合理互動,彼此秉公行事。

勢強時多助人,勢弱時要自持

勢強的時候,不但不可以仗勢欺人,而且應該趁勢多幫助他人。幫助那些需要獲得幫助的人,不是幫助那些對自己好的人,或者對自己有利的人。當然,最好是幫助那些能夠自助的人。

有勢而不用,等於勢沒有作用;有勢而亂用,將來會作繭自縛,仍會自作自受。

助人的時候,要讓對方覺得沒有壓力,對方才會持久地與之合作。如果給予對方很大的壓力,或者擺明是要討回人情,對方就可能會拒絕接受幫助,甚至產生反感,反而得不到良好的回應。幫助應該得到幫助的人,原本沒有人情,何必讓人謹記在心,又何必一定要讓對方感受到壓力?

人在衙門好修行,指的是有勢而用得正當即為造福,若是用得不正當,便成為造孽。造福造孽,在於自己一念之間,豈能不特別警惕?

人在形勢不利的時候,最容易違背原則,作出令自己都不敢相信的舉動。雖然說形勢比人強,人在矮簷下,不得不低頭,但是自持的功夫也在此時遭受著考驗。能不能安然過關,端視自己平日的修養而定。

好死不如賴活著,是勢弱時忍受萬般委屈的一種生死觀。螻蟻尚且偷生,何況是人?當年司馬遷受過宮刑,也是忍辱偷生,最後才能夠完成《史記》這本巨著。身體受折磨、行動受限製、有誌不能伸、想做不能做,都可以忍受,也應該忍耐,若是過分違背自己既定的原則,使自己良心不得安寧,那就應該寧死不屈,奮戰到底。有時候不打不相識,堅持原則而不屈於形勢,反而會贏得對方的敬佩,從而解除自己的困厄。

體健時應愛惜,體衰時多鍛煉

身體的健壯或衰弱,固然有先天的條件影響,所謂先天不足,或者與生俱來的某些缺陷,這屬於個人無法自主的部分。然而後天的調養與鍛煉往往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甚至使缺陷變成特長。

健壯的時候最要緊的是愛惜自己,不要任意傷害自己的健康。貪生、怕死,往往到了緊要關頭才會提高警惕,或者慌張失措。既然貪生、怕死,就應該在平日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追求刺激、快樂,應該以不傷身體為前提,也不宜采用不正當的方法,當然,最好也不必過分冒險。致力於求名、求利的時候,要常常提醒自己,即使獲得盛名、厚利,若是賠上了生命或健康,恐怕也十分不值得。

身體衰弱的時候,最要緊是切勿自暴自棄,不能灰心喪氣,必須鼓起勇氣,堅定信心,展現毅力,有計劃、有方法地勤加鍛煉。相信方法正確、持之以恒,必然可以恢複健康。

鍛煉,再鍛煉,是體衰者的唯一法寶。心理上的配合也十分重要。有病就應該就醫,診治服藥之後,就要忘病。有信心不斷通過各種方式,暗示自己、鼓勵自己,很快就會恢複健康。

年輕時要謙恭,年老時不固執

年紀輕的時候,要特別謙虛,對人恭敬有禮。學識固然重要,經驗也很要緊。一般來說,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進展快速,愈年輕的人學的知識愈新穎尖端。但是社會、政治、教育、人文、曆史等學科,則需要較多時間的曆練與思考、經驗的累積,這些學科上年長的人就十分值得重視。

老一輩的人,由於世故較深,往往比較含蓄,不像年輕人有話就說,有意見就發表。必須謙恭有禮向老一輩的人請教,他們才會吐露一二,愈有誠意就會挖愈多知識。年輕人看不起年老的人,常常如身入寶山卻空手而還,不能把握良機及時請教。

年輕人的毛病,大概就是喜歡表現,隨時隨地想顯露自己的才能,以致很快就露光了、泄底了,令人失望。

人總有年老的時候,年老不是任何人的問題,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問題。特別是環境改善、醫療衛生進步之後,隨著人口壽命增加,老年人的比例大幅度提升。老年人最大的問題便是固執己見,憑著自己豐富的人生曆練,輕易否定新的變化,對革新形成莫大障礙。

既然都承認時代在不斷改變,那麽自己的某些習慣也應該隨著時代變化有所調整,才能趕上時代而不為潮流所淘汰。因此年紀大的時候,要特別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固執,必須以客觀的眼光重新體認新的環境,及時合理地調整自己的步伐,以便隨著時代而進步。

年輕要謙恭,年老忌固執,是對於年齡的一種因應策略。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不同的成長背景和時代經曆,最好彼此尊重,不要勉強別人一定要和自己具有同樣的感受和觀點。

前進時想退路,後退時要救人

人在前進的時候,多半隻看前麵不看後麵。特別是前進得愈順利,就愈不會瞻前顧後,以致有意無意得罪許多人。一般而言,你正處於前進時大家都會對你忍耐,被驚動的人也會閃開,好像沒有什麽阻力。一旦事情告一段落,你會發現各方麵的破壞力量開始逐漸展現:閃開的那些人,似乎又都恢複原位,形成強大的阻力。令人覺得處憂患比較容易,處安樂比較困難,果真成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要改變這種現象,唯有前進時考慮得更加周到,處處為將來設想退路,自然就減少了未來的災難。

俗語雲“上台容易下台難”,最好上台時就想好如何順利下台。要記住“上台靠機會,下台靠藝術”,也可以說下台靠智慧,因而時常揣摩,怎樣才能夠又要把工作完成,又不得罪人,以兼顧做事和做人。

後退的時候自身難保,哪裏還有餘力救人?於是就不去救別人。結果,事過境遷之後,自己不想救的人反而是有能力救自己的人,這時才後悔當時沒有伸出援手,恐怕已經無濟於事了。後退時情況危急、條件很差,自己逃跟拉一兩個同伴一起逃其實差不了多少,有時彼此互助,反而更加容易安全脫逃。

下台時對自己的班底撒手不管,大家一定會覺得心寒,覺得自己追隨這樣的主管很不幸。所以,下台時再艱辛,也要盡力照顧部屬,大家有難同當。這樣,將來有朝一日東山再起,大家才樂於追隨你,才有可能做到有福同享。

進時想退路,退時想東山再起,自然進退兩可。

為主時不苛刻,附從時不逢迎

周公當年指派兒子伯禽去主管魯國的政務,告訴他四個原則:第一,不要疏忽親族;第二,不要忽視重臣對自己的不滿;第三,不要隨便拋棄故舊;第四,不可期待以一人之力解決所有問題。

為主的時候,要注意不可苛刻待人。就算別人有什麽不是,朋友還是朋友,若是沒有明顯的背叛行為,不能夠隨便拋棄朋友。

當時的小小恩惠有時會得到很大的回報,小小的輕忽,有時也會遭到狠毒的報複。為主的人,必須了解每一個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才能夠判斷他人真正的需要。因此在態度上,不可過分嚴厲,盡量促使下情上達,彼此溝通,互相了解。

當附從的時候,不可盲目順從,也不能唯命是從,因為“乖乖牌”終將拖垮主人。應該合理地服從,對於不合理的部分,則應該據理力爭,有幾分把握,便做幾分堅持。一個人的信用度,原本就是自己據理力爭、合理堅持所得到的結果。毫不堅持,等於不用心、不負責任。盲目堅持,則是剛愎自用,很難與人合作。隻有合理堅持,才是附從者應有的態度。

附從者如果不善於體會主人的意思,兩者很難建立默契,不容易把事情辦好。假如過分體會並且順從主人的意思,也會在主人決策錯誤或自己會錯意的時候造成不良的結果,而招致失敗。

為主時要寬宏大量,附從的人才會盡心盡力;當附從的時候,不可自我主張過分強烈,必須合理地堅持自己的意見,巧妙地引例,使主人明白自己的意思,因而改變初衷,以免錯誤。

施舍時要舍得,受益時要感謝

在人生的過程中,過去和現在接續,現在也和未來連接著,不會間斷。現在的種種,肇因於過去;而未來的發展,也奠基在今日。有辦法施舍的時候要舍得,讓對方不要承受壓力,才不致種下未來不但不感謝,反而恩將仇報的惡果。施舍時即使不圖回報,也應該謹防可能在態度上傷害對方,語言上侮辱對方,或者分配上激怒對方,未來反目成仇,對自己不利的情況發生。

施予的對象,除了親朋好友之外,可以擴大到他人。由親及疏,不致招來親友的不平。施予之後即應忘記,不再提起,因為人情不討,永遠存在;人情一討,人情也就不在了。

量力而為,慎重處理,過後即忘,是施舍的三大原則,缺一不可。人們常說:“救人不如救蟲。”說的是救蟲不會產生不良後果,救人則常常會因為被救者覺得受傷害、受侮辱而懷恨在心,伺機報複,造成可怕的後果,不得不慎重。

受人好處的時候,必須以感謝的心情來對待,不能存有這是自己“應該獲得”的觀念,甚至認為不足或不平而心生不滿。對於人家的施舍,應該謹記在心,即使無力回報,也應該時常記起,至少要為施舍的人祈福求平安。

人與人之間原本就有借貸償還的平衡活動,隻要不賴皮,就不必認為羞恥。人既然要群居生活,多多少少都會從社會、從親朋好友那裏獲得一些恩惠,如果能夠合理地償還或報答,也沒有必要覺得慚愧。

給人好處,忘掉它!受人好處,謹記著,力求合理回報。施受之間,共同以善心為媒介,即為善有善報。

有理時能恕人,錯誤時要坦承

理直氣壯比較適合法庭相見的場合,既然興起訴訟,自無人情可言。一般情況下,仍以理直氣和為宜,因為禍從口出,氣壯時所說的話一定不如氣和時的話來得圓滿,難免傷了和氣,種下招人懷恨的惡因。

還需記得,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即使理直,也應該留些餘地,以免人急造反,對自己不利。

得理不饒人,不如得理時還能夠寬恕別人。給人一條生路,總比把人趕上絕路好。自己要生存,別人也要生存,退一步海闊天空,才能各得其所。

把情理擺在法理之前,先由情入理。這時候將不傷感情列為優先考慮條件,在不傷害對方的情況下把道理說清楚,所以要氣和,不能氣壯。

當道理說清楚之後,必須適可而止,不要一再乘勝追擊。不打落水狗,才不致狗急跳牆或者狗咬人。

犯了錯誤的時候,最好的辦法是坦白地承認錯誤。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隻要記住教訓,以後不再犯同樣的錯誤,並且舉一反三,不犯類似的錯誤,就已經十分難得了。所以犯錯並不可怕,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樣的錯誤才可怕,那才令人痛恨。

坦白承認錯誤,還需要誠懇地設法補救。否則光是口頭上道歉,對方仍然會氣憤不已,覺得一句“對不起”沒有誠意。若是加上一些行動上的表示,真正對自己的過失負責,拿出誠意要補償對方,效果就要好得多。

最好不要犯錯,不小心犯錯誤時,就應該一方麵向對方道歉,認真承認錯誤,一方麵用心想辦法,用行動來做—些實際的補救。

天下的事本來就是見仁見智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兩種策略,一正一反,都可以找出許多理由來加以支持,而且都可以說得頭頭是道,條條有理。

君子有君子之道,小人也有小人之道,大道雖然不同,卻也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剛開始與人相處要把人分辨得清清楚楚,以堅定信心。相互熟悉之後,可以依據事情的性質,因時、因人、因地製宜。

這種彈性的運用,並不是生於偏見或成見,而是采取了一種合理的不公平的做法,合乎中道的標準。

常言道:防人之心不可無,害人之心不可有,要在這防人與害人之間,尋找一條恰到好處的路。

讚成正確策略的人,可以講出一大堆理由,來支持自己的選擇,比如說:

沒有錢幫助別人,說起來自己也覺得不光彩,混到這種地步,連一點幫助別人的能力都沒有。趕快趁有錢的時候,想想別人,多少幫助一些,將來回想起來也會覺得安慰,總算有一些能力,可以幫助別人,而且想到做到,不像那些光說不練的人,整天隻會吹牛。沒有錢的時候,要記住人窮誌不窮,隻要反省自己,調整自己,相信總有一天會東山再起,那時候再來和人家較量也不遲。

得意的時候,千萬不要忘形,得意忘形會帶來不良的後果。失意時不怨天不尤人,甚至絕口不提失意的痛苦,才能夠振作起來,從頭開始,以毅力來證明失敗為成功之母。麵對失敗合理反應,失敗可以帶來成功,若是反應過當,成功照樣可以帶來失敗的惡果。

位尊時成為大家注意的目標,成為十手所指、十目所視的對象,稍有不慎,馬上會被人抓住把柄,實在非常危險。這時候必須謙虛謹慎,不要隨便發表意見,也不能任意作出決定。職位低的人愈討好上級,愈讓上級覺得這個人是奴才,其他的人也會看不起他。人的職位固然有高有低,但基本人格是平等的,用不著討好任何人。大家互相尊重,彼此看得起,才能充分配合,扮演好各自的角色。

有勢不用,有勢也等於沒有勢。所以有勢的時候,最好多多幫助別人,廣結善緣,才可以成就更大的事業。勢弱的時候不要埋怨別人的白眼,也不要責怪他人的落井下石,應該看開一些,認為人情世故,本來就是有冷有熱,委屈一些,放低姿態,自然可以安然渡過難關,不至於亂了方寸。

身體健壯的時候,要明白歲月不饒人的道理,要趁早保養愛惜身體,才能夠使生命維持得長久一些。養生之道,必須在健壯時開始注意,而不是到有病時才來救急。萬一身體衰弱,更應該進行自我心理建設,認為已經如此了,慌張、焦急、憂慮、恐懼以及怨恨都無濟於事,不如逆來順受,安心調養,加強積極的生存意誌來克服困難。

年輕時經驗不足,閱曆尚淺,不要自以為樣樣都有把握,以免經不起考驗而貽笑大方。常常警惕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謙虛一些,恭敬一些,多多學習才能不斷進步。年紀大的時候,要跟上時代的變化,不可固執於以往的經驗,應該不斷調整自己,以新的觀點來判斷新事物,才不致一老就成賊,令人看不起。

前進時眼光隻看前不看後,一旦麵臨山窮水盡的境況,又不知退路在哪裏,就會進退兩難,痛苦萬分。一路向前,不留神其他人,也會有意無意得罪人,種下將來不知如何是好的禍根。後退時一心一意隻求自己平安解脫,不顧同伴死活,同樣得罪人。一旦風平浪靜,這些同伴就會伺機報複,弄得自己灰頭土臉。可見進時要想退路,退時要想到共患難的朋友,才不會對自己不利。

做主位的人往往不了解部屬所受的苦楚,任意支使,顯得十分苛刻。坐車的人不明白司機的難處,常常對司機不滿意,一旦自己去開車,才會發現怎麽都找不到停車位,就算找到了也停不進去,這時候才會發現自己平日的過分苛求。這樣的苛求,會使上級失去部屬的信心和向心。部屬如果逢迎上級,把上級捧得昏頭昏腦,以為真的可以對部屬隨意要求,結果還是部屬自己倒黴。

一個人把所有的錢都放在自己的口袋裏,勢必十分危險,有時還會惹來殺身之禍。倒不如分一些放在別人的口袋,反而安全得多。所以施舍的時候,要抱著分散風險的心情,不要舍不得,而受益時卻應該認為人家相信我、愛護我,才肯以我為受益對象,當然要心存感謝。

有理無理原本是變動的。現在看起來很有道理,說不定時過境遷,就會變得毫無道理。所以有理時不可以太過自信,認為自己永遠是勝利的一方,不如以寬恕的心情和氣一些,為自己留下更為寬廣的退路,對自己更有利。自己不慎犯了錯誤,就算找理由搪塞,大家也是心知肚明,並不能長久隱瞞下去,如果坦然承認,大家反而會覺得不好意思,就會掉過頭來安慰你,說這種錯誤其實沒有什麽了不起,好像大家都會如此,也經常犯錯,豈不更加輕鬆?

人類最大的優點在於懂得根據目標選擇策略

道理大部分是相對的,這樣說對,那樣說也沒錯。君子小人各有各的說辭,也都說得振振有詞,表示各有各的生存之道。

人類為了求生存,不得不編造出一堆道理來為自己的行為辯護,為自己的言論尋找依據。

各種道理,隻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自圓其說。隻要前後不矛盾,好像就相當有道理。

特別是中國人,自幼聽多了道理,又十分喜歡說道理,說起來更是頭頭是道,好像真的很有道理一樣。

在西方社會,要分辨道理的真偽比較容易。因為他們的腦筋比較單純,非真即偽,不是偽的便是真的。在中國社會是非十分難明,以致真偽也非常不容易區分。什麽事情都是真真假假,是是非非,永遠弄不清楚;因為我們的腦筋相當複雜,道理在中國社會也跟著複雜起來。我們總認為是中有非,非中也有是,真中有偽,偽中也常常有真的成分。

對於是非的判斷在西方是科學的,在中國則需要相當的藝術。科學以分析為主,利用分析和實證的方法對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於尋求真理。藝術以直覺為主,運用自己的感受或價值判斷,目的在於欣賞和創造。西方求真,中國求善,所以在西方社會,道理比較好講;而在中國社會,道理實在很難講。

前麵所說的錯誤策略和正確策略其實並不是絕對的,有時候運用錯誤的策略,反而會修成善果,得到善報。例如一個人年輕時顯聰明,有能力也盡量表現出來,偏偏還遇到了喜歡表現的貴人,不但出錢資助,而且提供許多有利的機會讓他表現。同時他自己也很爭氣,用心學習以充實自己,結果名實相副,獲得很好的成就。因此對他來說,年輕時顯聰明的策略不見得不好。當然,也有人運用正確的策略,結果卻未盡理想的,例如形勢有利時,大力幫助他人,不料這些被幫助的人卻聯合起來要爭奪他的權勢,正應著俗語說的“飼養老鼠,咬破布袋”,令他十分痛心。

既然不是絕對的,我們為什麽區分得那麽清楚?這些是錯誤的,哪些才是正確的策略呢?

第一,中國人的道理原本都是很難講的,說不定這樣,也說不定那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說的,大抵都是站在很難講的立場來講,也就是不得不如此說的。因為很難講還是要講,所以才勉強進行了區分。

第二,我們很重視本末、輕重,站在這種標準來判定,很容易發現正確的策略,比較合乎根本要求,實施起來會顯得人的分量比較重。而錯誤的策略則比較偏於末端,顯得有些短視、近利、輕浮。

第三,天下事有常必有變,有規矩也常常出現例外,我們必須守經達變,才不致亂了根本,所以雖然正確的策略也可能出差錯,但是一般說起來,差錯的比例並不大,還是可以說是正確的。我們判斷正確或錯誤的策略便是居於這種平均數。

其實,要比較策略的正確與否,必須先確立自己的人生目標究竟是什麽。

同樣是求生存,由於目標不同,態度也不一樣。動物求生存的方式大抵差不多,因為動物隻按照本能活動,沒有什麽目標可言。豬和狗也許不相同,但是豬和豬之間或者狗和狗之間的個別差異相當小。狗主人往往認為自己所飼養的狗很特別,和其他的狗大不相同,這是一種十分主觀的感覺。

人類和其他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會自己選擇目標,自己選擇策略以達成預期的目標。由於彼此的想法不一致,所以個別差異很大。

有些人的目標十分單純,就是自己的生存高於一切,主張不求人也不助人,我行我素,隻為自己而活,不顧他人的觀感如何。同樣,自己生存高於一切目標,也可能隻求人而不助人,有利於己時我行我素,不利於己時求助他人,甚至可以不擇手段。可見同一目標實現的途徑並不相同。同樣的策略,實施起來,也有不同的花樣。

確定目標之後,再來比較兩種看起來相反的策略,就比較容易看出它們之間的差異性和可能產生的後果,可以明顯看出哪一種比較有利於自己。

有趣的是,人們剛開始會覺得兩種策略完全相反,慢慢地卻會發現彼此之間也有相反相成的作用,彼此可以互補,這時候就覺得兩種策略竟然可以合而為一,形成一種動態的策略。

例如“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和“有錢時想自己,無錢時想別人”,表麵看起來完全相反,實際上可以合成一種策略,毫無矛盾。我們采用品質管製的觀念,將“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當作上限,而把“有錢時想自己,無錢時想別人”看作下限,如圖13:

圖13策略範圍內的個別對策

然後分析自己的朋友,對張三應該采取“有錢時想自己,無錢時想別人”的策略。因為張三向來有錢時獨自享樂,避不見麵,找他也沒有回複,等到他口袋空空的時候,又會死纏活賴,一定要向別人借走一些錢,才肯離去。像這樣的人,當然應該采取這種策略,以免自己吃了虧還要被他看成傻瓜,同時也寵壞了他,使他愈來愈自私自利。

對王五,應該采取“有錢時想別人,無錢時想自己”的策略。因為王五是一位正人君子,一向克己待人,而且安分守己,當然有錢時要想到他,盡量幫他的忙,無錢時寧可向別人開口借錢也不要找他,因為王五隻要有辦法,就一定會主動來幫忙,根本用不著你開口。對待王五這樣的人,當然要以君子的態度來對待良心才得安寧。

至於李四嘛,五五分,有時候想到他,有時候也可以不關心他。因為李四對人是忽冷忽熱的,隨他自己高興,我們也不必對他太認真。

這就是中國人最常用的“對待原理”,人家對我好,我應該對他更好;人家對我不好,我又有什麽理由對他好呢?敬人者人恒敬之,才是彼此相處的依據。

這樣看來,錯誤的策略和正確的策略不過是為了說明的方便,才勉強加以劃分,真正了解以後,把兩種策略合而為一,分別當成處世的上下限,然後在兩種策略所構成的空間中,彈性運用,因人、因地、因時、因事而合理調整,應該是最合適的方式。

那麽,我們前麵所分析的正確和錯誤的策略是不是可以不必區分了呢?

我建議剛開始的時候,最好明辨正確的策略和錯誤的策略,並且一再重複思考,為什麽這些策略是正確的,那些策略又是錯誤的。一方麵堅定信心,一方麵加強認識。等到真的弄清楚了應該怎樣使用策略之後,進而對不同的對象做不相同的處置,才能得心應手,達到恰如其分的合理地步。

如果對某人的認識不深,我建議先往好處想,把他當作好人看,不要一下子就把別人當壞人。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仍舊需要小心謹慎,以防上當。

斟酌的依據是把“防人之心不可無”和“害人之心不可有”當作上下限,如圖14:

圖14對人的彈性範圍

事情不大,就算真的吃虧上當,也不致遭受太大的傷害,可以采用甲點的方式因應,以免防衛過當,失去友誼。事情十分重大,萬一吃虧上當,就會承受不了,這時候最好采用丙點的方式因應,因為誰教對方不考慮彼此的私交關係,一下子就把如此重大的事情丟出來?

事情不大不小,後果還可以承受得了,若是值得冒險,仍然可以采取甲點的方式;若是不值得冒險,就要以乙點的方式回應;萬一這時候有好幾個案件堆積在一起,那麽采取丙點的方式回應也不為過。

最好的選擇是不要從零開始,也不要立即給予滿意的回應,而是在中間的位置找到一個合理點,如圖15,這才叫作中庸之道。

圖15不選擇極端的回應方式

自甲至戊,有很多選擇。大多數人都不必以0(完全不理會)來回應,也不必立即給予滿意的回應,這樣比較安全,而且較為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