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驚天大浩劫:第一次世界大戰(一)

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像一架絞肉機,製造了千萬座墓碑。死傷遍地,哀嚎遍野,整個歐洲彌漫著死亡的氣息,英國外交大臣格雷爵士說:整個歐洲的燈正在熄滅,在我們的有生之年將不會再看到它們被重新點燃。一)兩大陣營的形成19世紀是歐洲列強稱霸全球的時代,由於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爭奪霸權的鬥爭愈演愈烈。歐洲各國常年積累的矛盾成為導致戰爭的根源。

早在普法戰爭中,戰後和約極其苛刻的條件,不僅令法國失去了歐洲大陸的霸權,更是在法國人的心中種下了仇恨的種子。為收複失地和恢複國家榮耀,法國一直對德虎視眈眈,在不斷壯大自身力量的同時,積極尋找對付德國的盟友。德國對於與法國的不共戴天之仇自然心知肚明,俾斯麥曾說:

“必須勒死法蘭西,否則即便它化為灰燼還是會死灰複燃的。為此,俾斯麥決定采取結盟政策,圍堵法國。早在1873年,德意誌與俄國、奧匈帝國就結成了“三國同盟”後來,由於俄國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問題上產生了嚴重的利益衝突,三國同盟”被迫解散。

在俄國與奧匈帝國之間,德意誌最終選擇了奧匈帝國作為自己的盟友。此後,德意誌又在1882年拉攏意大利加入,結成了新的“三國”同盟”20世紀初,英德間的衝突日漸激烈。迅速強大起來的德國要求法俄同盟的建立俄國得知德奧兩國簽訂了“德”奧同盟”後,十分憤怒。但俾斯麥是一個老練的政治家。為了保持與俄國的良好關係,於1887年與俄國簽訂了《再保條約》可是當俾斯麥在1890年下台後,德皇威廉二世任由條約終止。而法國方麵,則在法國財務支持俄國工業化後,在1892年與俄國結盟,是為“法俄同盟”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重新劃分世界,嚴重威脅著英、法等老牌殖民國家。德國修築巴格達鐵路的計劃直接觸犯了英國在西亞、北非和印度的利益。德國在非洲的侵略計劃和在南美的傾銷政策也同英國發生尖銳的矛盾。德國還積極加強海軍,力圖和英國爭奪海上霸權。英德在殖民地、商業和軍備等方麵的鬥爭使兩國的關係日益緊張,為此,英國不得不放棄傳統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係。1904年4月8日,英法簽訂協約,法國承認英國在埃及的特權,英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特權。兩國也調整了在紐芬蘭海岸、岡比亞和尼日爾、暹羅、馬達加斯加和新赫布裏底斯群島的矛盾。

英法協約簽訂後,英俄兩國也逐漸接近。德奧勢力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危害著俄國的利益,沙俄一直把巴爾幹和土耳其看成自己的勢力範圍,而德國也想控製這一地區。1903年,德國同土耳其簽訂條約,取得了巴格達鐵路的建築權。一旦鐵路修成,德國將控製黑海海峽的通道,俄國出入黑海將受到德國的限製。日俄戰爭後,俄國的經濟日益依賴英法兩國,英俄兩國的矛盾也因俄國國力的削弱和英德矛盾的加劇暫時緩和下來。1907年8月,英俄兩國簽訂協定,就此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從此歐洲分化為兩大陣營,原本國與國之間的地區衝突,演變為多國參與的國際性爭端。兩大陣營形成之後,歐洲各強國紛紛加強軍備,展開激烈的軍備競賽,火藥味彌漫在歐洲各個角落,任何風吹草動、任何一點火花,都有可能引爆戰爭。最終引燃這場戰火的,是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遇刺的薩拉熱窩事件。二)薩拉熱窩事件1914年6月,意欲吞並塞爾維亞(Serbia)的奧匈帝國,命令軍隊在塞爾維亞邊境附近的波斯尼亞(Bosnia)地區舉行軍事演習。皇儲弗朗茨·斐迪南大公(FranzFerdinand)夫婦親自前往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Sarajevo)檢閱軍隊。塞爾維亞國人早已意識到了奧匈帝國的野心,為此還專門成立了反對奧匈帝國的愛國團體,其中尤以“國防會”和“黑手會”最為出名。盡管他們大多采取的是恐怖行動,但基於民族主義的立場,還是吸引了許多愛國青年的加入。而此次奧匈帝國的軍事演習,更是引起了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的極大憤怒,而此次演習選定的時間為6月28日,剛好是塞爾維亞被土耳其征服的紀念日(1386年6月28日)這對塞爾維亞是一種無形的諷刺與挑釁。於是,黑手會”和波斯尼亞當地的秘密民族主義團體“青年波斯尼亞”經協商後,決定以刺殺斐迪南的方式向奧匈帝國表示抗議。

1914年6月28日,一個陽光明媚的星期天,斐迪南夫婦在城郊檢閱軍事演習之後,乘坐敞篷汽車進入薩拉熱窩城。事先埋伏好的暗殺者突然從人群中衝出,向斐迪南夫婦乘坐的車輛擲出一枚炸彈。但炸彈隻是擊傷了大公夫婦的隨從,躲過一劫的斐迪南故作鎮靜,下令車隊繼續駛往市政廳。參加完市政廳舉辦的歡迎儀式之後,驚魂初定的斐迪南夫婦驅車前往醫院看望受傷的隨從。不料,由於司機轉錯了方向,斐迪南夫婦在一個街頭的轉彎處撞上了苦於無從下手的愛國青年加弗裏洛·普林西普(GavriloPrincip)喜獲良機的普林西普當即拔出手槍,向斐迪南夫婦連開兩槍,子彈打穿了斐迪南的脖頸和夫人的腹部,夫婦倆就此一命嗚呼,這就是被稱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導火索的“薩拉熱窩事件”三)戰火點燃消息傳來,奧匈帝國一片嘩然。國內的軍國主義者叫嚷著“拔出寶劍,對準塞爾維亞”是到了解決塞爾維亞問題的時候了”

他們要求立即進行軍事動員,對塞爾維亞宣戰。奧匈帝國的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JosefI)卻舉棋不定,隻得向德國求助。

早已做好戰爭準備的德皇威廉二世在斐迪南夫婦遇刺的當天,便興奮地說:現在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所以,在接到奧匈帝國皇帝的求助信時,威廉二世當即表示奧匈帝國“可以肯定地指望德國作為一個盟國和友邦為它的後盾”在獲得德意誌無條件支持的答複後,奧匈帝國立即著手準備戰爭。1914年7月23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塞爾維亞政府公開嚴厲譴責一切反奧宣傳,並提出肅清反奧官員、由奧匈代表追捕和審判涉案凶手等10項具體要求,限令48小時答複。麵對奧匈帝國提出的苛刻要求和侮辱性語言,塞爾維亞斷然拒絕。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1日,俄國進行出兵援助塞爾維亞的總動員。8月1日,德意誌對俄國宣戰,三天後,對法國宣戰。4日,比利時和英國對德宣戰。5日,奧匈帝國對俄宣戰。隨後,英、法先後對奧匈帝國宣戰。意大利、羅馬尼亞先取中立,後加入協約國集團,保加利亞、土耳其參加同盟國集團。短短一周時間裏,歐洲兩大軍事集團在一片叫囂聲中紛紛加入戰爭,一場奧匈帝國與塞爾維亞的兩國衝突,頓時演變為以歐洲為主戰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一戰前德國民族沙文主義的宣傳德國在推行“世界政策”和大肆擴軍備戰的同時,一批民族沙文主義團體隨之興起。在統治者利用、操縱下,民族沙文主義宣傳甚囂塵上。

1891年4月,德國的泛日耳曼主義者組成日耳曼總同盟,同盟的綱領為:1)複蘇民族意識,同一切阻礙民族發展的流派進行鬥爭。2)在所有邦國培植和支持德意誌的民族意識,並聯合地球上一切德意誌人為維護他們的民族特性而鬥爭。3)支持政府在歐洲和海外推行強有力的政策。與此同時,鼓吹沙文主義的著作在德國紛紛應運而生,如克拉斯的《西摩洛哥是德國人的!從毀滅中拯救德意誌帝國》艾森哈特的《德國在覺醒》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幾乎所有的德國人都行動起來了,他們認為政府的決策是正確的,這場戰爭會成為德意誌民族的強盛之路。人們就像歡慶節日一樣,紛紛走上街頭為戰爭歡呼,轉眼間就形成了一支隊伍,誰也不認識誰,所有的人都沉浸在一種嚴肅的感情之中:“戰爭、戰爭,大家都是一家人”就連一向對帝國政府並無好感的工人政黨也舉起了戰爭的旗幟。民族狂熱充斥著德意誌的每一個角落,“一切都是為了德國,一切都是為了戰爭,一槍幹掉一個俄國佬,一刀捅死一個法國佬”之類的宣傳口號隨處可見。這種狂熱蒙蔽了德意誌人的雙眼,威廉二世甚至不惜退居幕後,將整個國家完全交給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