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統一的曙光

對德意誌來說,拿破侖戰爭相當於一把“雙刃劍”一方麵加劇了德意誌的民族危機和國內矛盾;另一方麵也引發了德意誌的巨變,加速了德意誌的統一進程。普魯士在遭受了拿破侖戰爭的毀滅性打擊之後,自我革新、勵精圖治,長久以來德意誌人心中期盼的統一,終於露出了希望的曙光。一)反法戰爭的勝利在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思想傳入德意誌的同時,德意誌的民族意識被喚醒,德意誌人民開始掀起一次次為民族而戰的民族主義運動。激情燃燒,人民站起來了。……隻有一種聲音,一種感情,一種仇恨和一種愛,去拯救祖國,去解放德意誌。從上層貴族到學生、農家子弟,整個德意誌都投身其中,民族運動不再是小範圍的星星之火,已形成燃遍整個德意誌的燎原之勢。為反抗拿破侖的統治,1809年,普魯士、奧地利等國聯合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但不幸的是,反法同盟再次遭拿破侖重兵鎮壓,10月14日,奧地利被迫簽訂包含割地、賠款、裁軍等內容的《維也納和約》隨著奧地利的失利,憑借施泰因—哈登堡改革而逐漸恢複並壯大的普魯士一躍成為了德意誌民族解放戰爭的中堅力量。

麵對強悍的拿破侖,威廉三世選擇了退讓與妥協,他於1812年2月與法國締約,並派兵參加了法國入侵俄國的戰鬥。深感恥辱的愛國人士紛紛離開普魯士,憑借個人的力量組織反對拿破侖的戰鬥。

1812年,拿破侖在入侵俄國的戰爭中大敗,普魯士各界趁勢掀起民族解放的熱潮。麵對已經失控的局麵,威廉三世隻得發表《告·▲威廉三世與妻子路易斯皇後我人民書》呼籲人民通力合作,解放祖國。一場波瀾壯闊的民族解放戰爭在德意誌土地上開展起來。與此同時,歐洲其他反法國家也意識到時機到來,於是英國、俄國、匈牙利及萊茵聯邦的某些邦國迅速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1813年,拿破侖的44萬法軍和反法同盟的52萬聯軍,在德意誌的土地上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互有勝負的雙方都在等待決戰的時機,10月初,聯軍將法軍壓縮在萊比錫附近。16日,史稱“民族大會戰”的萊比錫戰役正式開始。經過三天的激戰,拿破侖敗退,下令撤軍,聯軍進入萊比錫,取得了大會戰的勝利。拿破侖戰敗後,依附拿破侖的各邦國紛紛作鳥獸散,到年底時,除了一些要塞,包括漢堡等在內的萊茵河右岸的德意誌領土全部解放。到1814年拿破侖退位時,萊茵河左岸的領土也獲得了解放,德意誌實現了自己的民族解放。二)統一的呼喚漫長的對法戰爭,結束了法國的拿破侖時代,但德意誌的分裂狀態卻並未結束。1814年9月至1815年6月,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和平會議。在打敗拿破侖戰爭中曾扮演重要角色的英國希望提升普魯士的力量以阻止法國的擴張,同時又不希望德意誌的力量強大到影響其一貫奉行的大陸均勢政策;俄國支持普魯士兼並薩克森領土,但又擔心普魯士的壯大會促進德意誌的統一,從而使其失去爭霸歐洲的可能;同屬於德意誌的奧地利亦不願看到德意誌統一,其首相梅特涅明確地說:德意誌民族的提法‘純係一種神話’德意誌’不過是一種地理概念。於是,整個歐洲仿佛變成了“梅特涅時代”都希望德意誌保持分裂,各邦國互相製衡。在此背景下,梅特涅提出建立一個以奧地利為首的德意誌聯邦,以保持歐洲以及德意誌諸邦間的平衡。於是,取代德意誌帝國的德意誌聯邦就此成立,由34個邦和4個自由市組成。聯邦的宗旨在於“保持德意誌內部和外部的安全,以及德意誌各邦的獨立性和不可侵犯”聯邦在法蘭克福設有議會,主席由奧地利擔任,由各主權邦的代表組成。德意誌聯邦事實上由普魯士和奧地利共同支配,隻是一個鬆散的聯盟而已,原本似乎近在眼前的國家統一又變得遙遠起來。政治上的統一一時之間無法實現,但在經濟領域,統一的進程卻絲毫沒有減弱。為了進一步促進德意誌經濟的發展,一批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走到了台前,其中以李斯特的經濟學說最具影響力。李斯特力主建立獨立的經濟體係,實行關稅保護主義,特別強調建立全德關稅同盟,他認為“隻有廢除內部關稅,並建立一個全聯邦的”

統一稅製,才能恢複國家貿易和民族工業”他的代表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係》被恩格斯譽為“德國資產階級經濟學著作中最優秀”的作品”

李斯特建立關稅同盟的建議雖然遭遇到了無心德意誌統一的奧地利的輕蔑、反對,卻為普魯士所接受。當時的普魯士財政大臣莫茨曾斷言道:關稅的統一必將導致各邦政治製度的統一。就在這一年,普魯士與鄰近一些小邦國分別締結了關稅協定。

此後,越來越多的德意誌邦國加入到這一協定中來。

1834年,以普魯士為盟主的德意誌關稅同盟正式成立,包括了占全德領土4/5和3300萬居民的普魯士、萊茵黑森、庫爾黑森、圖林根、薩克森、巴伐利亞、符騰堡等18個邦國。隨著各邦間的經濟、文化的融合,德國的統一問題再次提上了日程。1848年,德意誌聯邦境內相繼爆發了推翻封建統治、實現統一的革命。起義獲得初步勝利,人民趕走貴族官員、燒掉土地登記簿和什一稅冊、燒毀封建王宮;成立內閣、召開國民議會。但是,資產階級害怕革命觸及到自己的利益,無心將革命更進一步深入。資產階級在封建勢力的反撲下顯得軟弱無力,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他們出賣了人民,出賣了革命。

1849年7月,革命被封建軍隊鎮壓,1848年革命的成果消失殆盡。德意誌的38條關稅和過境稅邊界線使境內交通陷於癱瘓,它們無異於把一個人的每隻手腳捆緊,不使任何一隻手腳的血液流到其他手腳上去,隻有廢除內部關稅,建立一個全聯邦的統一稅製,才能恢複國家貿易和民族工業,也有利於勞動階級。——李斯特·01848年的革命,試圖通過議會民主製實現德意誌的統一,但這次革命的嚐試使德意誌人清楚地意識到,議會民主製在德國是行不通的。無產階級的力量在當時還很弱小,沒有力量發動一場自下而上的革命。在當時的條件下,統一隻剩下一種方式能夠實現,那就是自上而下的王朝戰爭。在這種曆史背景下,一個偉大的靈魂人物登上了德意誌的曆史舞台,他就是“鐵血宰相”奧托·馮·俾斯麥。大小德意誌之爭關於德國統一,有小德意誌與大德意誌兩個方案。兩個方案的主要分歧在於是否將當時的奧地利(包括今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並入德意誌。小德意誌主張以普魯士為首,建立排除奧地利的德意誌聯邦,而大德意誌則主張以奧地利為首,建立包括普魯士和其他城邦在內的大德意誌帝國。這兩個方案的代表人物分別為鐵血宰相俾斯麥和後來的阿道夫·希特勒。俾斯麥之所以不支持大德意誌方案,主要在於奧地利的種族成分複雜,包括大量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斯拉夫人的成分還可以細分為波蘭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烏克蘭人、克羅地亞人與塞爾維亞人。俾斯麥深知民族成分過於複雜,不利於德國的統一,最終壯士斷腕,摒棄了奧地利。而希特勒卻是大德意誌的狂熱支持者,納粹時代第三帝國積極擴張領土,1938年吞並奧地利,希特勒將原稱德意誌帝國的德國改名為大德意誌帝國,大力支持大德意誌方案,最終敗得一塌糊塗,今天的德國版圖大致還是以俾斯麥小德意誌方案奠定下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