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神聖羅馬帝國的終結

1789年7月14日,在法國首都巴黎爆發了舉世震驚的人民起義,一場推動整個歐洲變革的法國大革命就此爆發。正是這場令整個歐洲震動的革命,誕生了一度橫掃歐洲的政治明星與軍事統帥——拿破侖,也使長久以來苟延殘喘的神聖羅馬帝國走到了盡頭。

(一)法國大革命的震動

進入18世紀後,歐洲乃至整個世界都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變革期。英國珍妮紡紗機與蒸汽機的出現,猶如一顆原子彈,引發了工業革命。就在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進行的同時,德意誌依然處在資本主義工場手工業的初級階段,封建的農奴製和分裂割據的局麵,如同發展路上的兩塊頑石,嚴重地阻礙了德意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想搬開這兩塊頑石,單靠德意誌內部尚未成熟的資產階級力量顯然不夠,它需要借助外來的力量,這股力量就是法國大革命。革命導師恩格斯曾說“法國大革命像霹靂一樣擊中了這個叫”做德國的混亂世界”使“正在封建泥沼中奄奄一息的德國又獲得”了生活能力”確實,隨著攻占巴士底獄的炮聲和《人權宣言》的呐喊聲,德意誌內部開始有了反應,反封建的浪潮一波接一波的出現,從萊茵區、薩克森進而整個德意誌,農民起義的烽火連綿不絕,城市手工業者大規模的罷工和示威此起彼伏,很快,資產階級民主派和貴族自由派也加入其中。經過奮戰和抗爭,1793年3月17日,萊茵德意誌國民大會開幕,大會委派3人代表團訪法,向巴黎國民公會宣告:萊茵河和摩澤爾之間的地區為自由獨立的共和國;與德·手拿權杖的拿破侖意誌帝國和皇帝斷絕關係,加入法蘭西共和國;廢除貴族和僧侶的封建特權。這是德意誌土地上出現的第一個共和國——美因茨共和國。但由於國家和民族在政治上和信仰上的分裂,以及資產階級經濟基礎薄弱,政治上不夠自覺,因而各地人民反封建鬥爭始終未能形成一場全德範圍的革命。1793年春,萊茵河左岸大部分地區重入封建勢力之手,美因茨共和國經過3個多月的保衛戰,終告失敗。二)神聖羅馬帝國帝國的終結麵對洶湧澎湃的反封建鬥爭,勢同水火的普魯士和奧地利決定捐棄前嫌,攜手對付革命的巴黎。封建領主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參與策劃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夫婦的逃亡計劃。然而,此次計劃未能成功,路易十六最終被推上斷頭台。8月27日,普奧發表聲明,公開宣稱所有君主對恢複法國王權的關懷並為實現這一目標將不惜使用武力。1792年2月7日,奧地利和普魯士簽訂友好防禦條約,正式結成反法軍事同盟。但法國不僅沒有妥協,反而於4月20日對德宣戰,普奧聯軍隻得出兵迎戰。然而,各懷鬼胎的兩國始終難以真正協調一致,所以當9月20日在瓦爾密高地遭遇法國革命軍時,聯軍力怯,宣布撤軍,施佩耶爾、沃爾姆斯、美因茨、布魯塞爾大片西部地區相繼落入法軍手中,原本貌合神離的普魯士與奧地利間隙更深。此後,德意誌諸邦國與歐洲的英國、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國兩次組織反法同盟,皆以失敗收場。1805年8月9日,神聖羅馬帝國、英國、俄國結成第三次反法同盟,向拿破侖宣戰。12月2日,俄奧聯軍在奧斯特裏茨慘敗,這一天正好是拿破侖加冕稱帝的紀念日,法軍為拿破侖獻上了一份誠意十足的禮物——大敗奧地利。兩天之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兼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FranzII)親自手持權杖,拜見拿破侖。奧地利以割讓大片領土為代價,換得了極其短暫的和平。戰爭還在繼續,反法同盟在拿破侖的進攻下節節敗退,幾乎無還手之力。1806年7月,在拿破侖的指使下,巴伐利亞國王、符騰堡國王、巴登大公等16個德意誌諸侯國宣布脫離神聖羅馬帝國,組成“萊茵聯邦”聯邦在法蘭克福設兩院製議會,推選拿破侖為保護人,並由拿破侖支配聯邦的外交和軍事。協議同時規定,在發生戰爭時,聯邦有義務向其保護人拿破侖提供一定數量的軍隊。這個獨立於奧地利和普魯士之外的“第三德國”的成立,是德意誌政治地圖的大調整,神聖羅馬帝國名存實亡。拿破侖為了吸引更多國家加入邦聯,決定親手終結神聖羅馬帝國。因此他對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德意誌國王的稱號。被逼無奈的弗朗茨二世於1806年8月6日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神聖羅馬帝國正式滅亡。三次反法同盟與存在800多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共同走到了終點。奧地利被打敗後,普魯士成了拿破侖的下一個目標。普魯士自然也明白這一點,所以它於1806年9月聯同俄國、英國組成第四次反法同盟。10月13日,法軍與普軍在耶拿展開激戰,但失去腓特烈大帝的普魯士根本不是拿破侖的對手。普魯士軍隊由於武器落後、戰術保守、動作遲緩,幾乎全軍覆沒,連普軍總司令卡爾·威廉·斐迪南也光榮犧牲。很快,柏林陷落,讓普魯士備感恥辱的一幕出現了:10月28日,拿破侖騎著高頭大馬通過柏林的凱旋門——勃蘭登堡門進入市區,身後跟著法國驃騎兵,柏林市民在恐懼之中向他歡呼:皇帝萬歲!在中心廣場,拿破侖向腓特烈大帝的雕像脫帽致敬,此時的拿破侖也許有種英雄不在的慨歎——

《拿破侖法典》

《拿破侖法典》是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保衛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而製定的。拿破侖非常關心法典,甚至親自參與了法典的製定工作。隨著拿破侖在歐洲的軍事擴張,《拿破侖法典》也被應用到法軍所到之處。拿破侖於1821年病死聖赫勒拿島,他在臨死前說:我一生40次戰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無疑是極大的諷刺。在無憂宮,拿破侖得到了他想要的東西——腓特烈大帝的戰劍、頸甲及鬧鍾,並派人把這些東西運回巴黎,他說:

“在繳獲的普魯士國王的珍寶中間,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些戰利品。”

喪軍亡國之痛,讓普魯士群情激奮,軍民紛紛要求整軍再戰,但是命運之神再一次背棄了普魯士。1807年6月14日,俄普聯軍再敗於弗裏德蘭。7月7日,法國與普魯士簽訂《提爾西特和約》和約規定:普魯士將易北河以西的全部土地割讓給法國,並讓出18世紀末占領的波蘭領土;普魯士軍隊必須減少到4萬人,並賠款1.5億法郎,這相當於普魯士4年的全部稅賦收入;俄國退出反法聯盟,與英國斷交,承認法國占領的全部領土。提爾西特和約》使普魯士失去了一半以上的國土和人口,領土支離破碎,麵積僅相當於一個薩克森王國。幾乎是一夜之間,普魯士不再是歐洲強國,而淪為意大利一個小邦,無怪乎列寧會說,這個條約“對於德國曾是莫大的恥辱”三)拿破侖占領下的德意誌1805~1807年,法國占據和控製了德意誌的大部分地區,根據不同的地理和政治環境,拿破侖采取了不同的方法進行控製。他將緊連法國的萊茵河左岸地區納入法蘭西帝國版圖,由帝國中央直接統治,派他的弟弟熱羅姆為威斯特伐利亞王國國王。視拿破侖為保護人的萊茵聯邦則完全成了帝國的附庸。拿破侖以其強大的軍事優勢迫使支離破碎和被肢解了的普魯士王國和奧地利帝國充當反英反俄的附庸。在對這些地區進行控製的同時,拿破侖按照法國的模式,開始推行資產階級改革:打擊教會勢力,取消教會特權,打破政教合一的傳統觀念;摒棄貴族的封建特權,建立個人在法律上的平等權利;廢除農奴製,解除農民對地主的封建義務;取消行會,宣告人人享有勞動權,可以隨意加入任何行業,並全麵推行《拿破侖法典》雖然長期的軍事行動和強大的反法勢力,令拿破侖的改革在德意誌未能完全實施開來,卻也使德意誌看到了封建割據勢力之外的另一種可能,就像恩格斯所說:德國資產階級的創造者是拿破侖,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巴伐利亞從法律上規定人民享有人身自由權和財產權,建立了與行政區分開來的司法部,並於1811年出台了最富進步意義的《刑法》采納了“任何人不經審判不得定罪”的近代司法製度的根本原則;巴登采取了許多富有進步色彩的改革措施,對銀行業進行監督和控製,以商業運作的方式發行政府公債;符騰堡廢除了先前頒布的維護莊園主利益的舊憲法,賦予了所有基督徒同等的宗教權利……除此之外,德意誌其他諸邦也都開始了一定程度的改革。由於沒有明確的改革目標,未能係統地實施改革措施,絕大多數邦的改革都未能全麵、深入地改革落後的現狀。但普魯士可以算得上個例外,它的改革令它迅速實現了振興。德國國門——勃蘭登堡門勃蘭登堡門被譽為德國的國門,為1788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建造,用以紀念七年戰爭的勝利,當時德國著名建築學家卡爾·歌德哈爾·閬漢斯受命承擔設計與建築工作,他以雅典古希臘柱廊式城門為藍本,設計了這座凱旋門式的城門。1793年,為使此門更輝煌壯麗,當時德國著名的雕塑家戈特弗裏德·沙多夫又為此門頂端設計了一套青銅裝飾雕像:四匹飛馳的駿馬拉著一輛雙輪戰車,戰車上站著一位背插雙翅的女神,德國人稱其為和平女神。1806年,拿破侖率領法▲勃蘭登堡門·隊穿過勃蘭登堡門進入柏林,並下令拆卸門頂上的女神及駟馬戰車作為戰利品拉回巴黎。滑鐵盧大敗拿破侖後,普魯士將其索回,重新安放在門頂上,柏林人將這座失而複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19世紀60年代,柏林開始拆除城牆,柏林城幾乎所有的城門都在當時被拆除,勃蘭登堡門是至今仍存在的唯一一座柏林城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