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意大利人的噩夢——“紅胡子”六度遠征

意大利對腓特烈一世而言,就像是一座取之不盡的金山,它溝通著西歐和東方的拜占庭、阿拉伯,發達的商品經濟下城市日益富庶。野心勃勃的腓特烈試圖將意大利納入自己的版圖,為此他六度遠征意大利,曾看見過成功的曙光,但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一)諸侯之爭

在與教皇的爭鬥中,德意誌的王權逐漸衰微,相應地,諸侯的力量得到壯大。與此同時,德意誌國內逐漸發展出了幾個著名的家族,其中以霍亨斯陶芬家庭和韋爾夫家族實力最為雄厚。

霍亨斯陶芬家族的祖先是居住在士瓦本黑森林裏的土地主,由於家族男子個個外表俊朗,頗具男子氣概,因而一連幾代都娶權貴女子為妻。經過幾代的積累,該家族逐漸成為士瓦本最有勢力的諸侯世家,並在一座名叫斯陶芬的山丘上建起了一座同名城堡,因而被稱為斯陶芬家族。在家族力量逐漸壯大的同時,斯陶芬家族得到亨利四世的重用,並有幸娶到了他的女兒,斯陶芬家族頓時高貴起來。為表示出身尊貴,他們在家族名稱前加上了“霍亨”Hohen)一詞(霍亨”可能是表示“尊貴”的前綴)斯陶芬家族從亨利四世那裏獲得的,不隻是一個抬高身價的機會,還有公主帶來的法蘭克尼亞公國。和原本擁有的士瓦本公國合起來,斯陶芬家族幾乎擁有了如今德國的整個西部地區。最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了具有皇家血脈的孫子,從而可以加入到國王繼承人選的角逐行列。亞琛大教堂近景與霍亨斯陶芬暴發性質的家族史比起來,韋爾夫家族的高貴血統要久遠得多,其家族曆史可追溯到公元8世紀,而且實力絲毫不遜於斯陶芬家族。當沒有子嗣的薩利安王朝最後一位君主亨利四世之子亨利五世去世時,薩利安公爵洛泰爾、士瓦本公爵弗裏德裏希和奧地利邊疆伯爵利奧波德成了王位的爭奪者。經過激烈的爭奪,王位最終落到了洛泰爾手中,薩利安王朝自此退出曆史舞台。新國王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屬於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爵亨利,由此獲得巴伐利亞人的支持。但屬於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弗裏德裏希卻拒絕交出其從亨利五世那繼承的領土,同時薩利安王朝的其他成員也試圖將自己的私人領地與國王領地合並在一起,組成新的王國。1127年,士瓦本貴族推舉弗裏德裏希的弟弟康拉德三世為國王,由此,霍亨斯陶芬家族與韋爾夫家族展開了持續多年的爭鬥。1137年,洛泰爾二世去世後,霍亨斯陶芬家族的法蘭克尼亞公爵康拉德三世搶在“選舉大會”之前,請一位紅衣主教在亞琛匆忙為自己加冕,登上王位。被人捷足先登,韋爾夫家族的“傲慢者”亨利勃然大怒,與霍亨斯陶芬家族兵戎相見。

隨著越來越多的諸侯向康拉德三世靠攏,韋爾夫家族的武力反抗日漸減弱,康拉德三世的統治逐漸變得穩固起來,但為了結束兩大家族間無休止的紛爭,康德拉三世將王位指定傳給了他的侄子、來自韋爾夫家族的腓特烈一世(FriedrichI)二)飛揚跋扈的“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是當時德意誌諸王侯中勢力最強大的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韋爾夫家族的繼承者,從其出生之日起,便注定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腓特烈出生於1123年,父親是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母親是韋爾夫家族的巴伐利亞公爵亨利四世的女兒。由於父母··所在的兩大家族長期處於敵對狀態,因此,在本應無憂無慮的少年時光裏,腓特烈就已看到了諸多的爾虞我詐。這種權力的爭奪,在他幼小的心靈裏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也逐漸萌生出了奪取權力、擴張領土的。1152年,腓特烈的伯父——當時的德意誌國王康拉德三世去世,29歲的腓特烈以士瓦本公爵的身份,於3月4日當選為德意誌國王,即腓特烈一世。在他加冕當日,他的叔父奧托主教就注意到了他英俊的外表和“引人注目”的高貴氣質,似乎高高在上但又溫柔寬大”將霍亨斯陶芬家族和韋爾夫家族的不同特質融為一體,就像主教所記載的那樣:兩個家族的親戚將兩道牆壁的裂縫粘合得如同牆角石一般。據說他長有一臉紅色的胡須,故綽號“紅胡子”Barbarossa)在意大利語中即為“巴巴羅薩”腓特烈一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所以二戰時期入侵蘇聯的計劃便被命名為“巴巴羅薩”但在意大利人看來,他就是一個惡魔和屠夫,他那紅色的胡子上沾滿了意大利人的鮮血。

由於垂涎倫巴德城市的富庶,尚武的腓特烈在位的38年間,曾六次發動對意大利的戰爭。

1153年,腓特烈首次進軍意大利,其時恰逢羅馬各階層在教士阿諾德的領導下發動政變,以奪取城市政權。

麵對風起雲湧的政變,教皇尤金三世被迫寫信向腓特烈求援。來信正中腓特烈下懷,他立即與教皇簽訂《康斯坦茨條約》約定腓特烈助教皇一臂之力,教皇答應為腓特烈加冕,允許他掌握帝國權力。但當腓特烈鎮壓了起義,以拯救者的身份進入羅馬城時,教皇尤金三世已駕鶴西去。新上任的教皇哈德良四世雖承認《康斯坦茨條約》同意為腓特烈加冕,但在加冕時卻對腓特烈百般挑剔,甚至還要求腓特烈按照慣例為他牽馬、扶鐙。傲氣十足的腓特烈勃然大怒,在殺死了近千名叛亂的羅馬人之後,才完成了加冕禮,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

自此,腓特烈開始致力於控製意大利各城邦。

1154年,他召集各城邦代表召開隆卡利亞會議,重申神聖羅馬帝國皇征戰中的“巴巴羅薩”對腓特烈的不同評價。腓特烈據說和藹可親,體魄和才智均過人。他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為德國主義者眼中的英雄,但在意大利人眼中,他顯然是個惡魔。

1159年攻打克裏馬城時,他竟以50名克裏馬城的兒童作為前驅抵擋矢石,此舉大大損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過,1189年,當穆斯林英雄薩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時,他號召歐洲國家進行十字軍東征,並以67歲高齡親自率軍遠征,使他第一次成為全歐洲人眼中的英雄。帝對意大利擁有絕對的統治權,包括任命官員、征收稅收等權力。

(三)血染意大利

由於腓特烈縱容士兵在意大利大肆搶掠,引起了北意大利城邦的不滿,他們組織成立了以米蘭為首的反德皇城邦集團,計劃與腓特烈決一死戰。得到消息的腓特烈於1158年發動了對意大利的第二次進攻,並以強大的軍事起義者,城邦同盟被迫投降。

麵對如此跋扈的皇帝,羅馬的新任教皇亞曆山大三世也表現出極大的不滿,他宣布支持城邦同盟,並革除腓特烈的教籍。

1160年,腓特烈第三次出兵,但這次遠沒有前兩次那麽順利,戰鬥變得異常艱苦,經過兩年的圍攻,才攻下了米蘭。腓特烈毫不留情地將米蘭居民趕出城外,並在城市中心廣場挖溝,撒上鹽,意思是:誰要反抗,就使反抗地區變成荒地。腓特烈的暴行引發越來越多的不滿,1167年,包括威尼斯、維羅納與克雷莫納等在內的意大利各主要城邦組成“倫巴德同盟”並迅速取得了教皇和拜占庭的支持。於是腓特烈第四次出兵意大利,一開始進展得非常順利,羅馬城破,教皇出逃,但很快戰爭就陷入了僵局,北意大利城邦市民的奮起反抗,再加上瘟疫流行,德意誌軍隊傷亡慘重。無奈中,腓特烈被迫化裝成一個農民狼狽逃回德意誌。

遭受如此恥辱的腓特烈自然不會善罷甘休,1174年,他再次率兵出發,入侵意大利。在斷然拒絕了“倫巴德同盟”的和談請求後,雙方於1176年在米蘭附近的棱雅諾交戰。結果,德意誌軍隊戰敗,腓特烈身負重傷,媾和成了腓特烈唯一的選擇,為此他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與教皇亞曆山大三世簽訂了《威尼斯和約》同意歸還教產,且不再插手教皇國內部事務。此外,他還像一百多年前的亨利四世一樣,遭受了來自於教皇的屈辱:他跪伏在地,親吻教皇亞曆山大三世“神聖”的腳。接連兩次的失敗和精神上的巨大羞辱,使怒不可遏的腓特烈於1186年發動了對意大利的最後一次遠征。此次,他沒有像以往那樣挑起爭端,而僅是進行國事訪問,讓自己的兒子即後來的亨利六世與西西裏王國女繼承人康斯坦絲舉行婚禮,並讓新任教皇烏爾邦三世為他們加冕為意大利國王和王後,企圖用聯姻繼承的手段,把南意大利合並到神聖羅馬帝國的版圖,但最終還是未能實現其占領意大利的終極目標,他在意大利的擴張以慘敗告終。四)意外的終結在對意大利的征服徹底失敗後,一生沉醉於金戈鐵馬的腓特烈將目光轉向了東方。1189年,67歲的腓特烈在向皇儲亨利六世交待妥當之後,與獅心王理查一世和法國國王腓力二世一起領導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這也是他的最後一次征戰。然而,他再一次與目標擦身而過,1190年6月10日,腓特烈在渡過離塞琉西亞不遠的薩列法河時,意外溺水身亡,一代戰神竟以這種戲劇性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即便是用“陰溝裏翻船”來形容亦不為過。

一生窮兵黷武的腓特烈一世,在某些人眼中是大英雄,但在另一些人眼中卻是十惡不赦的大魔頭,但無論世人如何評價,正是由於其晚年用政治聯姻的手段,將德意誌與意大利聯係在一起,才有了後來擁有無數榮譽與頭銜的孫子——腓特烈二世。

為何歐洲會有十字軍東征?

前往聖地朝拜是一項最為普遍的宗教活動,對於歐洲的基督徒而言,雖然重要的宗教中心都在歐洲,但重要聖地卻在巴勒斯坦。隨著土耳其人的興起,對非穆斯林一向沒有好感的土耳其人逐漸開始阻斷歐洲前往耶路撒冷和其他中東地區的通道,阿拉伯人與基督徒之間的關係也麵臨著危機。1095年,教皇發起號召,企圖從穆斯林手中重新奪回巴勒斯坦。號召剛一公布,便迅速得到了歐洲騎士的熱烈回應,他們一方麵是出於宗教信仰,另一方麵也有攫取海外土地與財富的動機。於是,從1096年到1291年發生了六次由西歐基督教國家對地中海東岸國家的宗教性軍事行動。由於東征期間教會會授予每個戰士一個十字架,因而組成的軍隊被稱為“十字軍”Crus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