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中原大戰前後的沉浮(5)

至此,蔣、閻雙方徹底決裂,各自厲兵秣馬,劍拔弩張,一場大戰在即。

4、中原大戰爆發,閻馮聯軍先勝後敗,閻錫山被迫下野

1930年5月11日,以蔣介石下達對閻馮聯軍的總攻擊令為標誌,曆時5個月,在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地域最廣,投入兵力最對多,傷亡最重的中原軍閥大混戰正式開始。

閻馮聯軍共出動70多萬人馬,分別在津浦、隴海及魯西南、平漢、湖南4個戰場同時進攻。聯軍編成8個方麵軍,其作戰地域為第一方麵軍總司令李宗仁率兵3萬,經湖南進攻武漢;第二方麵軍總司令馮玉祥率26萬大軍,擔負河南境內隴海、平漢兩線作戰任務,分別東向徐州、南向武漢進攻,計劃與一方麵軍南北對進,會師武漢,控製長江中下遊地區;第三方麵軍總司令閻錫山,出動20餘萬人馬,一部擔負山東境內津浦、膠濟兩線作戰任務,一部在豫東北隴海線與馮軍合攻徐州,然後合兵,沿津浦路直搗南京;第四方麵軍總司令石友三,傾其10萬之眾,先東攻魯西濟寧、兗州,然後與晉軍合攻濟南;第五方麵軍擬給東北未果;第六方麵軍總司令劉文輝,第七方麵軍總司令何健隻暗地裏接受任命,不願公開發表,在軍事上也未起作用;第八方麵軍總司令樊鍾秀,由原駐許昌的雜牌部隊組成,作戰歸馮玉祥指揮。這樣,參戰的閻馮聯軍8個方麵軍實際上隻有5個方麵軍。為統一指揮2、3、4三個主力方麵軍,特任命鹿鍾麟為這三個方麵軍的前敵總指揮,徐永昌為副總指揮。

針對閻馮聯軍的部署,蔣介石除令各地方駐軍繼續圍剿紅軍之外,令粵係軍隊負責對付桂軍,並使何成浚在武漢組織雜牌部隊牽製反蔣聯軍攻漢主力,讓投蔣的韓複榘、陳調元、馬鴻逵、劉珍年等雜牌部隊在津浦和山東戰場應付閻錫山、石友三所部,而將中央主力大部集中於隴海戰場,準備以壓倒優勢兵力一舉粉碎閻馮聯軍的南下東進攻勢。由於蔣的重點所指為馮玉祥所部,所以,晉軍作戰地域無中央軍主力。

大戰初起,因河南省主席韓複榘不願也不敢同馮軍作戰,向蔣介石請調山東作戰,所以,聯軍順利占領了河南省境大部。閻即任萬選才為河南省省長。5月3日,閻錫山與馮玉祥在鄭州召開軍事會議,二人認為開局良好,形勢十分有利,桂係“李、白對討蔣軍事已準備就緒,東北的張學良雖暫不出兵,但已允為彈藥之助;汪精衛也複電表示同意合作,共舉大事,各友軍均願戮力同心,反蔣到底,從總的形勢來看,時機已經成熟,應即積極準備進攻。他們對此次大舉討蔣信心很強”(劉驥:《蔣馮閻關係和中原大戰》,《文史資料選輯》第16輯,第9頁)。因而調整了軍事部署,決定隴海路豫東、平漢路豫南兩個方麵,均采取攻勢防禦,在津浦路之魯北方麵則采取攻勢,俟有進展後,再全線出動,並在兵力上做了相應的調整:隴海線閻馮兩部共同擔任,輔以萬選才、石友三、劉春榮、劉茂恩、孫殿英等部;平漢線由馮部擔任,輔以樊鍾秀部;津浦線由閻部擔任,平漢、隴海兩路軍,統由駐鄭州的第二方麵軍前敵總指揮鹿鍾麟指揮。

但這個部署剛開始實施,在隴海線方麵,就受到嚴重挫折。首先,由於劉茂恩怨恨閻錫山沒有把河南省主席一職交與其兄劉鎮華,而是交給了萬選才,劉茂恩於5月21日誘捕萬選才於寧陵並殺害,在他兼並了萬的部隊後,又馬上倒戈襲擊了楊效歐軍,還扣留了一個炮兵團長和一營炮兵,致使隴海線前線的楊效歐、孫楚、關福安3個軍失去豫西寧陵、雎縣、民權等地友軍屏障,不得不後退百餘裏。所幸馮玉祥及時派駐紮鄭州的機動預備隊孫良誠部提前投入戰鬥,又調去吉鴻昌協同孫良誠部迎頭痛擊當麵蔣軍的陳誠11師,在晉軍的積極配合和強大炮兵火力支援下,孫、吉兩部主力軍將11師幾度包圍,幸該師裝備優良,火力熾盛,始得突圍而出,但蔣軍全線動搖,直至6月上旬,蔣軍援軍開到,才在魯西南定陶、曹縣至豫東民權一線穩住了戰線。西北軍在這次反擊中,大顯威力,但由於兩翼之晉軍和龐炳勳部進攻跟不上,雖然其間挺進到蔣軍後方的鄭大章騎兵集團燒毀蔣軍多架飛機,幾乎襲擊到蔣介石所乘坐的列車,並繳獲了大量作戰物資,卻未能圍殲更多的蔣軍。

劉茂恩的前線倒戈,也使孫殿英部被隔斷在亳州成為孤軍,孫部戰鬥力頗強,進行了頑強抵抗,吸引了蔣軍相當多的兵力,兩個多月的被圍困作戰中,幾乎彈盡糧絕,後馮玉祥派從大西北趕到的孫連仲部率四五萬兵力前去解圍,雙方在這一帶交戰激烈,援軍付出兩萬多官兵的生命,才於7月中旬解了亳州之圍。之後即命孫連仲、孫殿英合兵,由亳州長驅東進,直取蚌埠、宿縣,切斷蔣軍後路,配合隴海、津浦兩線作戰,但二孫均以士兵過於疲勞,損失也很慘重為由,要求總部在糧、彈和餉項方麵給予充分的接濟,否則恐難完成任務,可是由於馮軍長期駐防於瘠苦的陝、甘、寧、青等地,幾乎沒有什麽積蓄,而閻錫山對馮軍的供應也大不如開戰之初,不但數量少,而且也不及時,因此,馮玉祥也無法解決這些問題,隻好打消原意,令二孫兩部撤至柘城、大康一帶。這樣,毫州複入蔣軍之手,二孫的撤出也為蔣軍解除了後顧之憂,並能使其抽出兩師兵力,分別開往隴海線正麵和山東曹縣一帶。

盡管隴海一線的馮軍遭到這些挫折,並在糧餉供給上遇到很大困難,但馮玉祥發動進攻的決心並未動搖。8月上旬,馮軍在隴海戰場發起連續攻勢,除在平漢線上控製小量兵力外,把主力全部投入到隴海戰場。馮玉祥以徐州為目標分七路總攻,決心一舉奪取徐州。總攻開始後,各路部隊奮力作戰,取得了相當戰果,蔣軍左翼戰線連連後撤,為確保退路,蔣介石分電各將領固守豫、皖、蘇邊界各重要城池,並下令凡敵兵至而守城不失者各晉升兩級,賞洋5萬元,以激勵士氣。在情勢危急時,蔣介石甚至已經準備自隴海戰場正麵及歸德以南撤退。但參謀長楊傑和軍政部陸軍署長曹浩森力主再苦撐數日待變,恰在此時,連降大雨,河水泛濫,遲滯了馮軍的進攻,蔣軍危險局勢才得以扭轉。

在山東戰場上,由於石友三的第4方麵軍在新鄉以東渡過黃河後,即占領了東明、考城,向濟寧挺進,與蔣軍幾經爭奪,在魯西南站穩了腳跟,牽製了大量蔣軍兵力,所以,給津浦路向南進攻的晉軍創造了極好的條件。而閻錫山親自指揮的在津浦路方麵的晉軍,當麵又無蔣介石嫡係主力,並且,投蔣後被蔣委以全權指揮山東戰場的韓複榘,本為馮玉祥的“十三太保”之一,他見討蔣聯軍進展順利,頗有回頭報效馮玉祥之意,在津浦戰線連避三舍,自然也有觀望待變的意思在內,不作認真抵抗,所以,晉軍5月29日在薑家溝渡過黃河後,進展順利,6月25日即攻占濟南。之後,兵分兩路,一路東進追擊韓複榘部,一路南下攻取泰安。至7月下旬,津浦戰場已全部牢牢控製在晉軍手中,大有兵臨城下,直取徐州之勢。

可以說,到7月下旬,討蔣聯軍,除張發奎和桂係聯軍敗退回廣西外,其他各部都在戰場上取得了主動權,特別是馮閻兩部對隴海、津浦兩戰場的控製,更奠定了對蔣軍作戰勝利的基礎,從總的戰場態勢來看,討蔣聯軍處於攻勢,而蔣軍則處於守勢。

但是,隨著戰事的進展,這種局麵很快發生了逆轉,蔣軍逐漸轉為主動,而討蔣聯軍則日益陷入被動。

閻錫山在攻克濟南後,便集中主力猛攻兗州。可是,由於孫殿英部由皖北撤往豫東後,為蔣軍解除了後顧之憂,使之能抽調出兩師兵力開往隴海線正麵和山東曹縣一帶,這就增加了馮閻兩部各自戰場的壓力。而馮玉祥發動總攻後,又是在大雨滂沱、遍地澤國的極端困難情況下進行奮戰,攻取每一個蔣軍據點,都要付出很大代價,加之官兵過度疲勞,又得不到及時補給,致使馮軍不得不忍痛停止進攻,使本可以被擊潰的蔣軍,得到了喘息之機。不但得到了援助,使其在全線動搖之中逐漸穩定下來,而且,還能抽出兵力支援危急戰場,所以,當兗州危急時,蔣介石即從隴海線調兵增援兗州。閻錫山麵對這一局勢,便不敢繼續南下,轉將主力調到膠濟線,進攻韓複榘。韓複榘本已取“觀戰”態度,閻錫山若不向其進攻,或許真能化敵為友,增加自己的一分力量,閻如此一來,反而使自己多了一個勁敵。更大的失誤是閻錫山臨陣換將,由傅作義任總指揮的第2路軍,由6個軍另3個獨立團組成,作戰初期,戰事相當順利,不日即攻克濟南,正當傅作義準備擴大戰果時,閻錫山忽命張蔭梧為聯軍總指揮。閻錫山這樣做,是因為傅作義攻克濟南後,張蔭梧給閻去了一個密電,說是張學良和蔣方代表吳鐵城、張群、方本仁在北戴河開會,傅作義秘密參加了會議,要閻注意這一動態。於是,閻錫山對這位曾被他稱之為“關雲長”的戰將產生了懷疑,臨時變更了津浦線上的總指揮。由於張、傅二人互相攻訐、掣肘,嚴重影響了津浦戰局。不僅如此,當初閻錫山為籠絡也是馮玉祥“十三太保”之一的石友三,曾給予石山東省主席的位置,可是卻又在暗中操縱當地青紅幫與石搗亂,並在晉軍進入山東後,占領一縣就委派一縣的縣長和稅務局長,使石友三的省主席成了空頭職位,從而招致石的不滿。其後在北平組織政府時,閻又以“石友三反複無常,貪得無厭,又是一個粗人”為由,堅不同意由石出任軍政部長職位。因此,當馮玉祥在隴海戰場展開八月攻勢的時候,石友三即與張學良取得聯係,準備休戰投張,另起爐灶。他在致張的電報中稱閻錫山狡猾無信,排斥友軍,萬難與共大事,願率部北上,聽張指揮雲雲。該電被蔣方截獲後,在馮軍猛烈攻勢下,正準備全線總撤退的蔣介石,遂命各部苦撐堅持,以待時機。閻錫山的這些失當舉措,都嚴重破壞了在津浦戰場上晉軍取得的有利局麵,所以,7月27日,當蔣介石親到兗州督戰,決定兵分左中右三路發起兗州以北的會戰,先從晉軍處打開缺口後,山東戰場上的晉軍,很快全麵潰敗。8月5日,在蔣軍優勢兵力和德國大炮的攻擊下,晉軍退至泰安、肥城、平陰一線。蔣介石的參謀長楊傑力排眾議,親率一軍穿插到張蔭梧、傅作義兩路晉軍的後方大汶口,迂回作戰大獲成功。在兗州一帶與蔣軍對峙的傅作義部,以及在膠濟線與韓複榘作戰的張蔭梧部,相繼被迫撤往濟南。在各路蔣軍的追擊下,閻錫山隻好於8月15日棄守濟南,隨即晉軍紛紛撤退至黃河北岸。

晉軍退出濟南,撤往黃河以北,使蔣軍得以抽出大部兵力轉用於河南戰場。馮玉祥攻取徐州雖已無望,但還與蔣軍在隴海一線對峙。蔣介石為擴大戰場的軍事優勢,一方麵通過贈給金錢,許以官位,派人拉攏等辦法,一個個收買馮玉祥的部將,以此來削弱西北軍的戰鬥力。由於戰事曆時日久,損失慘重,而物資供應又相當匱乏,馮部中的厭戰情緒上升,不少官佐暗地裏向蔣輸誠。另一方麵,蔣介石為了防止戰局反複,在軍事上取得徹底勝利,又加緊了促張學良擁蔣入關的活動。在戰事開始不久,蔣介石便於6月3日專派李石曾到沈陽為張學良祝賀30歲生辰。6月21日,派張群把特任張學良為陸海空軍副司令的特任狀及印信送往沈陽,勸張出兵入關。7月份,又派吳鐵城、劉光到葫蘆島參加張學良舉行的該島建港工程開工典禮,將任命於學忠為平津衛戍司令、王樹常為河北省主席的任命狀密交於張。這時,他又命吳鐵城、張群攜巨款在東北進行活動,吳在東北兵工廠以每支價格高過日本25元的高價為南京訂購步槍10萬支,等於送給張250萬元。8月以後,蔣介石根據吳鐵城的電請,撥給張學良1000萬元,用以整理奉票及償付外債,又允許東北軍入關後,駐平津部隊的薪餉由中央負擔。蔣介石所以“舍得這樣花錢,就是因為張學良的一句話可以決定戰事的勝敗”(《中原大戰內幕》第482—483頁),為此增加了委東北方麵的胡若愚為青島市市長、王家楨為外交部長、朱啟鈐為北平市長、藏啟芳為天津市市長的任命,許以“北方諸事托漢卿全權處理,內政、參謀兩部部長,平綏、平漢、正太、滄石等鐵路局長、平津中央直屬機關各負責人均可由東北方麵保薦”。這樣,張學良不僅可以控製整個東北和華北,而且把勢力伸入到了中樞和北中國的鐵路係統。這對張學良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誘惑。張學良在蔣介石的利誘和吳鐵城、張群的不斷推促下,向吳、張二人口頭表示,“如蔣軍能將濟南攻下,東北即可出兵”,並以此意告訴閻錫山的代表賈景德。

張學良的這個表態,使閻錫山大為震驚,為了穩住張學良,起碼令張繼續保持中立,閻錫山、汪精衛一麵派人赴沈陽,以察綏平津永久讓與為條件,希望張出兵援助,一麵加緊成立政府的步伐,以期增強政治上的號召力。原來,中原大戰開始不久,閻錫山即積極籌備擴大會議,進行政治設計,以便大戰勝利後,使他組織的新政權能掌握在自己手中,並正常運行。7月下旬,汪精衛由日本返回轉赴北平後,經與西山會議派協調,提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的七項基礎條件。8月4日,由閻、汪主持,有反蔣聯合陣線各派代表參加的會議通過了即將召開的擴大會議的基本文件。8月7日,“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舉行第一次正式會議,通過發表了“黨務宣言”,並推舉汪精衛、趙戴文(代表閻錫山)、許崇智、王法勤、謝持、柏文蔚、茅祖泉7人為常務委員,主持擴大會議一切工作,隨即,擴大會議開始了緊張地組織政府工作。9月11日,通過《國民政府組織法大綱》,公布了由閻錫山、唐紹儀、汪精衛、馮玉祥、李宗仁、張學良(並未征得本人同意)、謝持7人組成的國民政府委員名單,推閻錫山為主席。因此,在得知張學良這個表態後,盡管當時反蔣聯軍在軍事上已由優勢轉為劣勢,並且日顯頹勢,但閻錫山等人為造成既成事實,使張學良對反蔣勢力有所顧忌,不致貿然行事,仍於1930年9月9日在北平組成“國民政府”,閻於當日9時零9分在中南海懷仁堂宣誓就職國民政府主席。因前線軍事吃緊,閻宣誓就職後不到兩個小時,即離開北平登車前往津浦戰線督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