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邁上心靈強大的旅程(1)

躁動的心,讓它慢慢平息

現代生活太亂、太鬧心,你會發現總有許多事情讓人躁動與煩惱。在家中、在單位,甚至走在大街上,也會遇到許多心煩的事:單位領導莫名其妙地衝自己發火;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挨了領導的批評;一名行人嫌自己擋了他的道,罵罵咧咧沒個完……麵對外界的這些幹擾,如果你總是一觸即發,不能控製情緒,怎麽能夠承受得了·

還是讓躁動的心,慢慢平息吧!隻要保持寧靜從容的心態,不論周圍環境多麽惡劣,都能做到鎮定自若,臨危不亂。讓煩躁的心情寧靜下來,眼前的一切就會完全不同。

布魯斯又一次失業後,妻子也離開了他。他心情糟透了,對任何事情都喪失了興趣,看到什麽都厭煩。他決定到鎮上的教堂去找牧師,他要跟牧師訴說自己的煩躁。牧師聽完了布魯斯的訴說並沒有說一句勸解的話,而是把他帶進了一個古舊的小屋裏,屋子看起來很陳舊,屋內的設施也極其簡陋,隻有一張桌子和桌子上放著的一杯水。

布魯斯非常疑惑,不知道牧師的用意如何,牧師微笑著對他說:“你看這隻杯子,它沒什麽特別的,就是很普通的玻璃杯,它裏麵所裝的水也是普通的自來水。它非常幹淨澄清,對嗎·但是它在這張桌子上已經放了很久了,幾乎每一天都有灰塵落下,可是它依舊能保持很幹淨的狀態,你知道這是為什麽嗎?”

布魯斯認真地思索了一會兒後,說:“不是杯中沒灰塵,是灰塵都沉澱到杯子底下了。”

牧師點點頭,表示讚許,然後接著對布魯斯說:“年輕人,你能想通這個道理就好啊!生活中煩心的事有很多,而且似乎每天都能遇到,這些煩惱就像掉在水中的灰塵一樣,但是我們可以讓它沉澱到水底,以保持杯中水的清澈透明,使自己的心境平和淡定。如果你整天糾結於這些煩惱,就好比不斷地振蕩杯子,結果自然可以想象,那些灰塵很快就會使整杯水渾濁不堪,也就是你的生活會是一團糟。覺得到處都是煩心的事,影響你的判斷能力和思想情緒。”

天下沒有什麽東西是永恒不變的,事事都在變化。隻要你參透了這一點,你就會懂得耐心地等待,什麽變化都有可能發生。所以,作為人,我們沒有必要讓煩惱長久地停留在我們的內心。

國學大師陳寅恪曾在一次演講中送給學生這樣一句話:“心有浮躁,猶如草置風中,欲定不定。”他以此告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能浮躁,要自定心神,集中精力專注於功課,才能有所進步,也才能取得成就。

其實不光是學習,任何時候,心浮氣躁都是我們應該摒棄的。它是成功、幸福和快樂的最大敵人,它潛伏在我們的心靈深處,是一種強大的負麵能量,經常讓我們莫名地感到茫然不安,心靈無法平靜。它展現的形式繁多,仿佛無形的毒藥,悄悄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也就是說,與浮躁相抗衡,是我們每時每刻都要進行的戰鬥。

而戰鬥的最佳策略,不是硬碰硬地去拚,而是以靜製動,也就是前麵牧師所提到的,經常沉澱心靈。沉澱自己心靈上的汙垢,那些汙垢就是環繞在心頭的煩惱和憂愁。如果煩惱過不去,那一定是自己在攪動,而並非煩惱本身不走。不需要別人的幫忙,別人也幫不上忙,沉澱貴在自己。因為隻有自己才知道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麽,最需要怎麽做。去除身心的疲憊隻有不斷地沉澱自己,看清楚自己,那樣就會使心情變得晴朗了。

心浮氣躁,永遠難以享受到生活的美好。世界就是這樣,每天都會有很多壞消息,壞事發生了,被報道出來,說明人們已經有了警覺,如果自己無力改變,相信會有人去改變,自己以後當心一點兒就是了。孩子讓自己操心,但最終要靠他自己努力,自己盡到責任就可以了,不必為此鬧心。領導可能是有煩心事,不過是拿自己當出氣筒,不要太在意,頂多受點兒委屈,兩眼一閉也就過去了。

別讓外界的幹擾打亂我們的心境,還是慢慢平息你躁動的心吧。

浮躁中,尋得一片心靈的靜土

疲累,現代人感受最深的一個詞匯。

刺耳的鬧鍾響起的那一刻,一天的生活即要鋪開,真不想起來,你喟歎什麽時候才能美美地睡到自然醒,一邊希望著,一邊帶著疲倦的麵容去擠公車,去麵對似乎永遠也做不完的工作,偶爾還會趕幾個匆忙的飯局。於是,一天天就這樣過去。

真累啊,身體的,心靈的,為世俗所累,為物欲所累,為所累……此時此刻,真的什麽也不願做,什麽也不願想。隻願時光停止,隻願記憶停止,隻願生命終止!然而……你聽到心在呼喚:回到從前去吧,那個無憂無慮的日子!它真的那麽無情無義不再複回了麽?

麵對世態的冷漠,人情的淡薄,你總是躲得遠遠的,好像生怕世俗沾染了你所謂的純潔一般。你出落得越來越靜,出奇的靜,變得冷漠清高。似乎在用你那所謂冷靜的目光觀察著周圍的人群,你恍惚看到,一棵美麗的大樹下,有人狡猾地不擇手段地拚命地往上爬——你感慨著:這棵樹確實很美!不過,也摻和了一些卑劣。

你看你多麽的狹隘,狹隘得近乎於愚昧。白天,你勤勉工作、學習、做人;夜晚,你安然入睡,這也真的使你很快進入了夢鄉。

不過,你的夢並不美。在一望無際的汪洋大海中,你緊緊抓住一根細細的樹枝條,你拚命呼救……在呼叫聲中,你驚醒了。原來這是一個孤寂的夢。你好害怕,暗暗擔心自己的靈魂在孤寂中萎縮,徒留一副空空的軀殼。這時,你好無奈,好沮喪。表麵上你超脫曠達,也未虛度年華。似乎是心靜如水,那世事紛爭,那功名利祿,能震撼你半點?自認為與世無爭的處世哲學是你所謂的人生中的最高境界,真的如此麽?

人生的苦短,生活內涵的繽紛斑斕,親朋好友間的聚歡離散……所有所有的酸甜苦辣,難道你從未用你的情感去體驗感受麽?未必吧!你以為找尋到了自己的生存方式,卻想不到失去了自我。

人的超脫隻是一種表象,是一種為世俗、為物欲、為、為社會理性的責任所壓抑歪曲了的超然的姿態。

誰沒有七情六欲呢?誰沒有傷痛失落呢?誰沒有理性上的錯位離譜呢?在一點點所謂傷痛麵前,你竟變得不堪一擊,不難看出這是你的平庸!難道你對人生意義的認識不需要重新調整麽?

身處凡世,誰能超脫於凡世之外呢?心兒在飄蕩、在飛翔,企圖尋找個超脫於凡世之外的典範……是莊子?是陶淵明?是蘇軾?

莊子聽其自然,無為而為,悠遊自在,超脫於凡世之外。這超脫,是憤世嫉俗造成的結果——以幻想來求得心靈的解脫。陶淵明憎惡仕途、對現實無限的絕望,棄官歸田,潔身守誌;而他在精神上意識上仍負有天下興亡之責,在詩篇《述酒》等均有所體現。蘇軾的生命之路,幾多無奈幾多愁——仕途失意、生活艱辛、愛妻早逝,他都坦然地度過。“月到中秋分外明”,他飲酒賞月:“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心扉豁然開朗,心情也就舒暢了,你也比從前多了一分燦爛——該笑時,痛痛快快地笑!該哭時,淋淋漓漓地哭!真誠而曠達、坦率而純真、充實而酣暢……

人生原本如月季花一般燦爛,如流星一般閃爍;該追求時追求,該參與時參與,該苦惱時苦惱,該放棄時放棄……即便是沒有開出絢麗的花朵、結出甜美的果實;即便在瞬間化成塵埃,今生今世,也決無悔憾!累又從何而來呢?

堅持自我,以自己的方式生活

享受生活,對於不同的人而言有著不同的解釋。懶惰者認為不勞而獲就是享受生活,勤奮的人則認為勤奮工作是享受生活。其實,享受生活是人的一種自由的感受。當一個人擁有最好的感受時,便可稱為享受生活。因此,保持良好的情緒,按照自己的方式工作、學習或休閑,就是最佳的快樂人生,也是許多人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生命對每個人而言隻有一次,而且人的一生時光短暫,因此,活著的時候就應該活得快樂,有個性,有意義。這樣一來,即便到了晚年,在回首往事的時候,你也能夠自豪地說:“我的使命已經完成,不再有缺憾了。”那麽,這樣的人生就是最快樂的人生。

惠大學畢業後進了一家剛起步不久的展覽公司,該公司在一所著名的辦公樓裏,依照目前的說法,惠也算是一個白領了。在這家公司裏,惠做得很辛苦,經常不計報酬地加班,她終於脫穎而出,工作剛剛一年,榮升為項目主管。

惠遠在日本的男友決定回國發展並且和惠結婚,惠等了5年終於修成正果,眾人都為惠高興:婚姻美滿,事業順利。婚後惠懷孕了,還是雙胞胎,醫生囑咐她靜養保胎,然而這在工作超繁、壓力超強的展覽公司裏是不能做到的。

惠的丈夫猶豫了:“你還很年輕,事業剛剛起步,孩子我們以後還是可以有的。”

惠說:“不,這是最好的禮物,我能擁有孩子,就是最大的幸福。”

惠辭去了工作,獲得了兩個可愛的兒子。後來,惠在一家公司裏做協調員的工作,因為停職兩年,惠還要從頭做起。

她以前供職的展覽公司一躍成為著名跨國展覽公司,舉辦了國際廣告展會,從前的同事也全部升為項目經理,職位、薪金要比惠高許多,而惠依舊快樂地工作著、生活著。

不久,在新的公司裏,她終於以工作業績博得了上司青睞,家庭也依然和睦。

惠是一個有個性、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她有一個平和的心態,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麽,不要什麽,勤懇、認真。她沒有被世俗的觀念以及急功近利的浮躁所俘獲,而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堅持自我,她的內心一定充滿快樂,因為她在按自己的方式享受生活。

擺脫浮躁的心態,認真對待每件事

從前,有個年輕人想學武術。於是,他就找到一位當時武術界最有名的拳師拜師學藝。師父把一套拳法傳授於他,並叮囑他要刻苦練習。一天,年輕人問師父:“我照這樣學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師父說:“一年。”年輕人又問:“我晚上晚些睡覺來練習,需要多久才能夠成功?”師父回答:“10年。”年輕人吃了一驚,繼續問道:“如果我白天黑夜都用來練拳,吃飯走路也想著練拳,又需要多久才能成功呢?”師父微微一笑,說:“那你今生與武術無緣了。”

年輕人練拳急於求成,反而延緩了成功的步伐,這就是浮躁的後果。清人王永杉在《圍爐夜話》裏說:無論做何等人,總不可有勢利氣。無論習何等業,總不可有粗浮氣。意思就是說,不管做什麽樣的人,窮人或富人,官員或平頭百姓,都不可有勢利氣,不折屈自己的人品去趨炎附勢。不管從事什麽職業,唱戲還是經商,務農還是做工,都不可有粗浮心,就是不可有急於求成、馬馬虎虎、浮躁不踏實的心態。

王強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他曾這樣訴說自己的苦悶:“我這一兩年一直心神不定,老想出去闖蕩一番,總覺得在我們那個破單位待著憋悶得慌。看著別人房子、車子、票子都有了,心裏慌啊!以前也做過幾筆買賣,都是賠多賺少,我去摸獎,一心想摸成個暴發戶,可結果花了幾千元連個聲響都沒聽著就沒有影了。後來又跳了幾家單位,不是這個單位離家太遠,就是那個單位專業不對口,再就是待遇不好,反正找個合適的工作太難啊!天天如無頭蒼蠅一般。不管怎麽說,我心裏就是不踏實,悶得慌。”

王強的例子並不是個別現象,生活中,常常有一些人做事缺少恒心,總想投機取巧,對自己的前途毫無信心,心神不寧,焦躁不安,做事之前缺乏必要的思考和認真。

《書摘》雜誌曾刊登過一篇文章,題為《風格與耐性》。文章說,這種浮躁的風氣表明“我們越來越缺乏耐性了”。而“一個人沒有耐性就是一個不健康的人,一個民族缺乏了耐性就是一個不健康的民族。我們與其天天呼喚著產品質量,莫不如好好呼喚一下耐性。金錢正在大口大口地吞噬著我們的耐性,把我們搞得無比浮躁。這的確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