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與自己和解:浮躁的世界,軟弱的內心(2)

當然,我們並不是完全地否定物質追求,畢竟這是我們生命和生活的保障,假如我們的生命無法存續,一切的一切都會化為烏有。但是,當我們的物質存蓄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應當轉而分散一部分精力在精神建設上。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說過一句名言:“假使你有兩塊麵包,你得用一塊去換一朵水仙花。”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非常推崇這句話,並常用來教育學生。

如果把全部的幸福都寄托在外在物質上,對它的追求成了你唯一的生活目標,這是很可怕的。因為一旦你的財產、地位沒有了,你的人也就垮了;即使你的財產、地位不變,甚至越聚越大,你也逃不脫精神空虛的困擾。因此,無論是誰,精神上都要有自己的家園,這樣,即使外在再怎麽變化,你都有著自己的精神存在。

曾看到一則讓人啼笑皆非的報道,某個公司的銷售經理,在北京擁有自己的住房,而且收入很穩定,經濟上算是寬裕無礙了。可就是這樣一個生活水平在中上等的白領,居然犯了盜竊罪,更為可笑地是他總是開著自己的別克轎車去偷一些不怎麽值錢的東西。他常常到一些機關事業單位,趁辦公室沒人的時候下手偷東西。最終,在他來到一家中學的校長辦公室,看到四下無人,將桌上的筆記本電腦抱出去的時候,被幾名路過的老師當場抓獲。接到報案後,派出所民警也很納悶,按道理講,這名小偷可是不缺這點兒錢花呀,那麽他的作案動機又是什麽呢?經過訊問,這個銷售經理坦白交代,他隻是想在偷東西的過程中尋求一種刺激,來緩解自己莫名其妙的煩躁情緒而已。

看到這裏,真的是五味陳雜,這個世界在帶給我們前所未有的物質豐富的同時,又讓我們的心趨於了怎樣的浮躁和空虛。法國思想家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蘆葦。”人的生命有時候的確很脆弱,像蘆葦一樣不堪一擊;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要比宇宙間任何生物都高貴得多,因為人有一個所有生物都無法比擬的、能思想的靈魂。如果,我們在縱情於物欲時,把有靈魂、有思想的生活遺棄了,那真是忘卻了人生的根本。

虛浮的物質世界有著繁榮的表象,人們無休止的匆匆忙忙將思想和靈魂一起埋葬,我們失去了思考的環境,也失去了思考的時間。

自殺是最無力的解脫之道

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向殘酷的流言作最後的抗爭,阮玲玉用30片安眠藥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了掙脫痛失愛侶與疾病困擾的折磨,遠離紅塵的喧囂紛擾,三毛用尼龍絲襪掛在點滴架的吊鉤上自縊身亡;為了維護自己“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擊敗”的男子漢的“尊嚴”,不堪忍受上精神上的痛苦和創作力的衰竭,海明威把獵槍伸進嘴裏,扣動了扳機……

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都選擇了以自我消亡的方式來告別這個世界,不是天災,不是,這無疑是令人痛心的。然而,我們看到的這些名字是因為其出色的才華為人們所熟知,事實上,我們不知道的是,還有無數的普通人的生命在用同樣的方式悄無聲息地消逝。

據中國心理衛生協會資料顯示,自殺在中國已成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歲至34歲的人群中,自殺更是成為首位死因。在中國,每年約有25萬人死於自殺,至少有100萬人自殺未遂。中國自2000年以來,每年10萬人中有222人自殺,每2分種就有1人自殺、8人自殺未遂。

這是一個多麽驚人的數字!為什麽會有如此多的人義無反顧地選擇自殺結束生命?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是個典型的悲觀主義者,關於自殺他曾經有一個相當經典的論述:“當一個人對生存的恐懼大於對死亡的恐懼時,他就會選擇自殺。”若用經濟學上的觀點來評析這段話,那就是作為成本的對生存的恐懼已經遠遠超出作為收益的對死亡的恐懼,站在絕望懸崖上的人們難免會縱身一跳:生,不如死。

可是我想說,對於生存的恐懼這些有自殺念頭的人肯定是感同身受的,可是對於死亡的恐懼他們又從何得來呢?相信世上沒有一個人真正了解過死亡的恐懼,因為真正感受過的早已經不在世上了。甚至很多人對死亡的概念僅僅是停留在一具靜靜躺著的屍體,無思想,無困擾,仿佛睡著一般的安詳。

於是有一部分被現實糾結的人選擇將自殺作為對生命最後的救贖,作為一次逃脫人生不幸與苦難的契機,對此,他們擁有著看似絕對的自主權,從自殺的動機到自殺的具體操作,自行設定,不計前嫌不計後果,自決生死。事情真就這樣簡單嗎?

一個人的成長姑且不論要消耗多少社會資源,他必定凝結了一個家庭的心血。親人們無悔地給予了你愛的撫育,你理應也回報愛的感恩,知恩不圖報,而是試圖以結束生命來緩解自己的痛苦,無疑是自私的,你的一死了之,背後是親人無法言喻、無法止息的巨大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