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基本方針(2)

在《論十大關係》中圍繞這個基本方針,提出了十大關係也就是十個問題、十種矛盾,這實際上包括了社會主義建設內容的方方麵麵,這包括政治上的是非關係、政黨關係、中外關係等;經濟上的經濟結構關係、區域關係等;也包括了社會建設方麵的國家、單位、個人的利益關係及中央和地方的關係等等。在分別闡述了這十大關係後,提出了如何處理好各種關係的原則和方法。這些原則和方法適用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麵。“提出這十個問題,都是圍繞著一個基本方針”。這一基本方針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總方針,也是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方針。

(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基本方針的內容

1.基本方針的提出的曆史背景

(1)50年代,蘇聯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逐步暴露出一些缺點和錯誤,就指出,要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對農民問題,指出了蘇聯把農民挖得很苦的所謂義務交售製等項辦法,使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極大的損害,是非常錯誤的。認為,蘇聯經驗既有先進的,也有落後的,有正確的,也有錯誤的。因此,對於這些經驗我們應該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創造性地加以運用,而不能生搬硬套。應該說,懂得科學的借鑒,有利於我們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

(2)國內國際形勢都發生了變化,社會關係也隨之變化。1956年,在國際上,自朝鮮停戰以來,經過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國際緊張局勢日趨緩和。認為,現在有可能給我們十二年的和平時間來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和基本上實現工業化。在國內,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後,作為中國最後一個剝削階級——資產階級的改造已基本結束。中國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曆史階段,建立起社會主義製度,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正在向著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轉變,隨著這些轉變,社會階級結構和社會上的各種關係也隨之變化。強調農業的發展,同時又指出,農業以外的各項工作,也必須迅速趕上,以適應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勢。另外,還有許多社會關係出現變化,諸如:國家、集體、個人的利益如何協調,如何實行對外經濟交流,如何處理民族矛盾等等,還有黨和非黨的關係、革命與反革命的關係,這些關係如何處理,以促進社會主義發展成為思考的主要問題。

2.基本方針的內容

“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是建國初期,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方針。

在革命鬥爭時期,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我們黨一直采取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重要思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人就是通過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打倒了國民黨反動派,取得了社會主義民主革命的勝利。而新中國成立後建立的中國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度也是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具體體現。真正提出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基本方針,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成功,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開始之時,在1956年,的《論十大關係》中強調指出的。

中國社會實踐的經驗表明:無論社會主義革命還是建設,要取得勝利,就必須把一切積極因素都充分調動起來,並盡可能減少和化解消極因素,將其轉化為積極因素,這是社會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在《論十大關係》一文中指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就一定努力把黨內黨外、國內國外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建立最廣泛的統一戰線方針,其宗旨就是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以利於革命和建設事業的成功。下麵就提出的各種積極因素,做一個具體的闡述。

(1)國內積極因素

在《論十大關係》中具體指出了什麽是國內外的積極因素。他說:“在國內,工人和農民是基本力量。中間勢力是可爭取的力量。反動勢力雖是一種消極因素,但是我們仍然要作好工作,盡量爭取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社會主義,首先必須依靠工農群眾,充分調動工農群眾的積極性。工人階級、農民階級是決定社會性質和推動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有了這些力量和動力,革命和建設才有勝利的基礎。強調指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勝利,最根本的就是因為她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農民階級,發揮和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工農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直接創造者,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當然同樣要依靠群眾,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自覺能動性。

知識分子同樣是推動社會進步的一種力量,重視知識分子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早在1939年,就指出知識分子是革命的動力之一,是無產階級可靠的同盟者。強調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1956年,全國知識分子會議上充分肯定了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1957年,在《關於農業問題》一文中指出,沒有龐大的工人階級知識分子隊伍,社會主義是不能建成的,知識分子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積極因素。

革命和建設要取得勝利,除了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外,還必須把其他各種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團結就是力量,多一份力量,就多一份勝利的可能。因此,隻要是積極因素,不管其積極程度的大小,也不管其是持久的還是暫時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都要盡可能地加以爭取。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民族問題是一個關係全局的大問題。在舊中國,大漢族主義和地方民族主義的矛盾長期存在,新中國成立後,56個民族第一次真正平等地進入社會主義大家庭。漢族雖然占絕大多數,但民族團結卻事關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指出:“各個少數民族對中國的曆史都做過貢獻,……我們要誠心誠意的幫助少數民族發展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我們必須搞好漢族和少數民族的關係,鞏固各少數民族的團結,來共同努力建設偉大的社會主義祖國。”

中國的民主黨派是革命時期建立廣泛民主統一戰線的產物,由於它們的社會威望較高,在特定的社會階級、階層有很強的影響力,把它們團結在一起,對取得革命的最終勝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後,社會階級、階層關係都發生了重大變動,統一戰線到底要不要?對這個問題,強調,這要看是否對勞動人民的事業有利益。他認為,統一戰線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對我們社會主義事業奮鬥是有好處的,應堅持多黨政治。“不但過去如此,而且將來也可以如此,就是長期共存,互相監督。”他還說,對民主黨黨派應該讓他們發表意見,對他們應采取又團結又鬥爭的方針。“一切善意向我們提意見的民主人士,我們都要團結。”不能怕罵,罵得有理就應該接受。他要求民主黨派作為一種積極因素,我們應抓好“統一戰線工作,使他們和我們的關係得到改善,盡可能把他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服務”。

消極因素無疑是革命和建設事業的不利因素,但是如果把其中某些消極因素化解了,使其轉化為積極因素,就減少了消極因素的阻力,擴大了積極因素的力量。反革命當然是消極因素,破壞因素,但在一定條件下很可能會有所轉變。在這一前提下,提出應給反革命分子以生活出路,給他們以自新的機會,而且可以讓他們給人民辦點事情,這就是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的方針。對待犯錯誤的同誌,主張也應該采取“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方針,幫助他們改正錯誤,把消極因素化為積極因素,從而有利於社會建設。反之,如果對犯錯誤的同誌“殘酷鬥爭,無情打擊”,則會傷害他們的感情,挫傷他們改正錯誤、將功補過的積極性,使原來可能的積極因素轉化為消極因素,對社會建設造成損害。

重視自身的團結,指出黨內黨外都要分清是非,這是團結的思想基礎。指出,對於犯錯誤的同誌在黨內要允許其改正錯誤。“一要看,二要幫”,是對黨內團結確定的方針。

以上是國內積極因素的分析。除了國內積極因素,國外也存在著積極因素。

(2)國外積極因素

認為,國際條件的積極意義,主要在於為革命和建設提供有利的國際環境或經濟的、政治的、軍事的、道義的支持。因此,一切有利的國際條件,都應團結,使之成為革命和建設的積極因素。

對國外的積極因素,《論十大關係》中指出:“在國際上,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都要團結,不中立的可以爭取為中立,反動的也可以分化和利用。”

“中國和外國的關係”問題上,在《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中,指出“沒有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我們的革命就不能取得勝利。”對於國際進步力量,認為,應包括亞、非、歐、美等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通過團結,取得它們的支持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十分重要。明確提出要向不僅是社會主義國家、民族獨立國家,而且包括資本主義國家的“外國”學習的方針。他指出對於外國的長處都要學習。應當學習資本主義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管理方法,“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文學、藝術的一切真正好的東西都要學。”隻有這樣處理對內對外的方法,我們才能對內實現社會穩定,對外創造良好的國際環境,使的社會主義建設順利進行。

在外交關係上,堅持獨立自主,主張對一切國家實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這一原則下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通過平等互利,互相合作,與外國做生意。認為關門搞經濟是不行的,應該有商品的交換。同世界各國人民實行友好合作,恢複和發展國際間的通商事業,以利於發展生產和繁榮經濟。

同誌提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方針的依據就是緊緊抓住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經濟十分落後,生產力不發達的實際,為完成集中力量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生產力這一中心任務,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正確處理好各個方麵的關係。這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中的重要成果之一。在這一正確方針指引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社會生產力有了很大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社會主義社會建設基本方針的實質是激發社會創造活力

我們說,“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方針,反映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隻有在這個方針下,才能使每個社會成員的積極性都得到充分發揮,全社會各種積極性與創造力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發,社會才能達到社會的繁榮。全社會全民族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對黨和國家事業的發展始終是具有決定性的因素,可以說,提出的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基本方針,其著眼點就是要從政策上促進、從製度上保證全社會創造活力的充分發揮。

1.激發人民群眾的活力從而激發社會創造活力。

社會創造活力表現為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中體現出的社會創造力,這首先表現為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

在社會主義社會製度下,提出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方針,賦予了勞動者平等的勞動機會,使廣大人民群眾有了歸屬感,凝聚了社會各階層的力量,人民群眾作為國家主人,進行社會建設,促進社會進步的創造願望得到尊重,這就充分激發了人民群眾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和創造力,從而激發了全社會創造的活力。

在進行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過程中,通過統籌各種關係,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的思想,使人民群眾心情舒暢,使社會不斷和諧,激發了社會創造活力。所說的統籌兼顧,是指對於六億人口的統籌兼顧,涉及到幾乎所有的人民群眾,這也就是說要兼顧各方利益。他要求我們作計劃、辦事情、想問題,都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在社會主義社會建設中,強調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無論糧食問題,災荒問題,就業問題,教育問題,知識分子問題,各種愛國力量的統一戰線問題,少數民族問題,以及其他各項問題,都要從對全體人民的統籌兼顧這個觀點出發,就當時當地的實際可能條件,同各方麵的人協商,作出各種適當的安排。”隻有堅持這樣一個方針,人民群眾的利益得到普遍的統籌和安排,人民群眾才能心情舒暢,才能少出亂子,社會穩定和社會建設才有可能。

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反映了社會主義製度發展的要求,是激發社會、創造活力的一個製度保障。它作為一個社會建設基本方針的原則,發展各項社會建設事業過程中,在社會控製、社會管理上采取這一方針達到了協調關係,維護社會穩定的目的;在社會保障、改善民生上采取這一方針,使全國人民享受了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的各項好處,充分發揮了每一個人的自覺能動性和創造精神。主張,人的自覺能動性在一定條件下起決定作用,它必然會使全社會激發創造的活力,最終取得社會主義建設的勝利。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必將為廣大人民群眾更充分發揮創造力開辟了越來越廣闊的空間,也將更加激發全社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活力。

2.注重社會公平,協調利益關係,形成合理的社會分配格局,激發社會創造活力。

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並協調各方麵關係,隻有在社會主義製度下才有可能做得到。因為社會主義製度是以生產資料公有製為基礎的,消滅了剝削製度和剝削階級,作為社會的主人,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平等、互助、合作的關係,社會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社會主義製度為實現社會公平提供了製度保障。這種情況,為從社會大局出發有計劃地發展生產,充分地利用各種社會資源,實行公平公正、合理的分配創造了客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