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兩黨製的確立與工黨的崛起
當今英國政壇是典型的兩黨製,保守黨與工黨互相競爭,交替執政,成為控製英國政壇的兩大政治勢力。但目前執政的工黨在20世紀初還是一個不起眼的小黨派,它在風起雲湧的工人運動中迅速崛起,一舉成為英國左派勢力的大本營,取代自由黨而成為兩黨製中的一黨。
(一)兩黨製度
在1832年第一次議會改革期間,托利黨和輝格黨開始分別演變成為保守黨和自由黨。其中“保守黨”的名稱衍生於法語,因為當時托利黨人反對議會改革,努力保持陳舊的政治傳統。而後,托利黨發生分化,羅伯特·皮爾重建托利黨,公開采用了“保守黨”的稱號。自由黨”源於西班牙語。1831年議會改革進入時,輝格黨政府幾次提出改革議案,托利黨人惱羞成怒,用“自由黨”一詞貶稱他們,此後,自由黨”逐漸取代“輝格黨”成為英國激進政治勢力的名稱。
1868年11月舉行的大選中,在下院總共658席中,自由黨獲得387席,自由黨領袖格雷斯頓組閣,確立了多數黨內閣作為內閣組織的主要形式,從而揭開了英國兩黨製新的一頁,也即開始了已發展為具有現代意義的資產階級政黨——自由黨和保守黨在成熟的兩黨製軌道上運行的交替執政時期。
此後,一黨長期盤踞政府的現象徹底結束,在野黨被稱為“國王陛下忠誠的反對黨”其批評、監督和限製執政黨以及“後備政府”的作用得到政界的充分肯定,英國的兩黨製度逐漸成熟起來。
經過大約20年的努力,到20世紀初,自由黨和保守黨均建立了比較完備的現代化組織係統。它們在結構上都呈金字塔形,塔的頂端是黨魁,黨魁不僅直接控製本黨議員、中央總部和全國性組織,還間接地操縱著本黨的基層組織和附屬組織。兩黨現代組織係統的完備化,標誌著英國兩黨製度的確立。
(二)工黨的建立
19世紀晚期,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影響下,英國的工人運動蓬勃發展,一些左翼社會組織相繼誕生,如社會民主聯盟、社會主義同盟,還有後來對工黨產生重大影響的費邊社(FbinSociety)費邊社是由一群精明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在1884年創立的。費邊社的名稱源於古羅馬將軍費邊,他因以主張迂回和避免決戰的緩進戰略著稱於世,費邊社這一名稱代表了該組織思想主張的特征。費邊派反對激烈的變革,主張通過一點一滴的改良,逐步改變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企業主加強對工人運動的壓製,他們閉廠停工,摧毀工會組織,削減工人工資,並通過司法部門懲罰工會罷工活動。工人們迫切要求選舉代表參加競選進入國會,保障自己的權益。在此情況下,一些工人政治組織相繼誕生,如1888年建立的蘇格蘭工黨、1890年建立的布雷德福勞工聯合會等。
經過一定時間的準備,1900年2月27~28日,來自各工會和左翼社會團體的129名代表在倫敦召開特別代表大會,宣布成立勞工代表委員會。它給自己規定的主要任務就是爭取能把更多的勞工代表選進議會。在1906年的議會大選中,勞工代表委員會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勝利,提出的50名候選人,竟有29人當選,這一勝利震動了整個英國政壇,同年它采用了“工黨”的稱謂。
費邊社
英國社會改良主義團體。1884年1月由一些激進資產階級知識分子成立於倫敦。前期的主要領導人有蕭伯納和韋伯夫婦等人。其名稱來源於以善於使用緩進策略著稱的古羅馬統帥Q.費邊的名字,表明他們主張采取緩慢漸進的策略來達到改革社會的目的。
(三)工黨的執政嚐試
在1922年的大選中,工黨當選的議員人數超過了自由黨,從此,工黨逐漸取代自由黨,成為英國政治生活中的兩大政黨之一,這樣工黨就具有了執政的可能性。
1923年的大選,工黨獲得191席,自由黨獲得159席。由於保守黨堅持關稅壁壘,經濟政策上過於保守,致使失去90個議席,雖然還是下院中最大的黨,但已不再擁有過半的多數了。1924年1月,在自由黨的支持下,工黨成立了第一屆工黨政府,工黨領袖麥克唐納成為第一位來自工黨的首相。
由於是第一次執政,工黨缺乏處理國家日常行政事務的經驗,又是突然受命組閣,工黨經受了一次嚴峻考驗。這屆工黨政府的唯一作為就是製定了一項“住房法”對工人階級的住房發放建築補貼,並計劃在15年內建造250萬套住宅以刺激經濟。
工黨政府在外交上承認了蘇聯,並且想和蘇聯簽訂一項雙邊條約。保守黨和自由黨懷疑工黨企圖與俄國的布爾什維克勾結,於是就聯起手來,力促工黨政府倒台。於是他們策劃了一起“季諾維也夫信件”事件,汙蔑工黨與蘇聯控製的共產國際勾結,拿英國的國家利益做交易。工黨百口難辯,隻執政了10個月,就在10月底的大選中輸給保守黨,失去了執政地位。
1929年,工黨利用群眾對當時經濟狀況,特別是嚴重失業情況的不滿,擊敗保守黨再次組閣。在新議會中,工黨議員占有288席,使工黨第一次成為多數黨。第二屆工黨政府組成後,製定了有關公共工程和經濟發展的廣泛計劃。不幸的是,不久就爆發了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危機的直接後果是失業人數激增,工黨政府在是否削減失業救濟金等政府公共開支問題上左右為難,進退維穀。1931年8月,工黨內閣倒台,隻留下已經是“無軍之帥”的麥克唐納留任了5年由保守黨人控製的“國民政府”的首相。此後一直到二戰結束,工黨一直處於在野黨的地位,直到1945年7月末在戰後第一次大選中獲勝而重獲政權。
在19世紀,針對英國議會選舉控製在貴族與金融寡頭手中的不合理現狀,英國在1832年、1867年與1884年相繼進行議會改革,逐漸取消了曆史遺留的“衰敗選區”把議員席位向企業主占優勢的工業發達地區傾斜,一步步減少了選民的選舉資格,擴大選舉權,最終實現了成年男子的普選權。
資產階級通過議會改革,大舉進入議會,他們利用議會政壇,以和平改革的手段一步步排擠著貴族寡頭的政治統治,逐漸擴大資產階級民主,把英國推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嶄新時期。19世紀中葉,英國得以持世界資本主義世界之牛耳,正是1832年改革為其奠定的政治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