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樂觀偏見—自信、自負與拖延(1)
謙遜,通常是自負者欲揚先抑的詭計。
—培根
股市上最好笑的事情之一是:同時買進和賣出同一隻股票的人,都覺得自己比對方聰明。
—菲利普·費雪
愚人做蠢事並不稀奇,聰明人的蠢事才叫人笑破肚皮;因為他會使出渾身解數,來證明自己是個笨蛋。
—莎士比亞
人,就是一個矛盾的綜合體,一方麵,我們會過分悲觀,像一個受迫害妄想狂一樣,這也擔心,那也害怕。比如,很多人會有飛行恐懼症,擔心會在妊娠或暴力犯罪中喪生。其實,坐飛機甚至比散步還要安全,自殺的死亡人數遠遠高於他殺。
另一方麵,我們都是無可救藥的樂觀主義者。
假設一個場景:你是一個安利的直銷員,去敲一個陌生人家的門。門開了,這位主婦一看你是個推銷員,二話不說就把門又摔上了。你吃個了閉門羹。
痛苦,是吧。此時,你心裏是怎麽想的呢?
A.這個女人素質真差!B.我真是一個蹩腳的推銷員啊!
選A的人,適合做推銷員,因為他通過否定別人,捍衛與肯定了自己。他並不覺得自己推銷技巧有問題,或者穿戴長相惹人厭。他很快就會滿血複活,鼓起敲第二家門的勇氣。
選B的人,是善於自我反省的人。但他的自信心卻已經受到了很大挫傷,再吃幾次閉門羹,估計就會退出直銷界了。
我們相信自己比一般人高明。因為我們需要樂觀主義(或者自欺)來修複自信心。
就算是很自卑的人,內心對自我的評價也要高於別人。
坊間有很多無厘頭的勵誌文章,都慫恿與迎合我們簡單的樂觀傾向。
高估小概率事件也是一種樂觀傾向。比如,我們相信自己會中大獎,相信自己創業能成功。樂觀主義是一柄雙刃劍,解決愚蠢的樂觀主義的正確方法是通過學習並利用行為經濟學。
狂者幸存VS惶者生存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錯誤翻譯,英特爾創始人安迪·格魯夫的OnlyTheParanoidSurvive,被譯為《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正確的譯法應該是《隻有被迫害妄想狂才能幸存》,簡言之,就是“惶者生存”。
格魯夫相信,隻有那些缺乏安全感,成天認為自己處於危機四伏之中,時時都在進行“精神消防演習”的企業才可能免於滅亡。正所謂“生於憂患”,格魯夫說:“我不惜冒受害妄想之名而整天憂慮很多事情。我擔心產品會出意外,也擔心在時機未成熟的時候就推介產品;我怕工廠運轉不靈,也怕工廠數目太多;我擔心用人是否正確,也擔心員工士氣低落。”
在商業界,誠惶誠恐或許真的能提高幸存的概率。
但是,在進化史上,人類被迫參與大自然的賭局,人類曾經是“狂者生存”。
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樂觀,或者說自負這種東西,潛伏在人類的基因裏。這種東西一度非常重要,它幫助我們的祖先在風險中存活下來,試想,一個人日日夜夜想著被野獸吃掉,不會精神崩潰?兩個實力相當的人如何在搏鬥中勝出?靠的是信心膨脹,狹路相逢勇者勝也。
行為經濟學的過度自信理論(OverconfidenceTheory)認為,大多數人會高估自己的能力、知識和智慧(包括那些自我意識很健康,以及那些非常缺乏自信心的人)。
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行為經濟學偏偏要證明人是非理性的。按照行為經濟學的說法,我們都沒有自己想象得那麽高明。
哲學家說,樂觀是一種愚蠢。但是,悲觀又何嚐不是呢?
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的人無處不有,不用多論證,你也很難不同意。
事實就是這樣,過度自信的情況無處不在,連那些猛人、牛人都免不了犯這種毛病。
可是,問題在於,你很難認同自己也有這種毛病。
更有甚者,一旦我們開始討論這一傾向,你那神聖不可侵犯的自信心立刻警覺起來:“我應該是比較虛心的!”
過度自信經常讓你跟別人相比,並覺得自己還不算太差,甚至不切實際地自我陶醉。
20多年前,心理學家對瑞典的汽車駕駛員進行過一項調查,發現有90%的人自認為駕駛技術屬於中上水平。顯然,這裏麵有很多駕駛員缺乏自知之明。這正是過度自信的典型例子。
放眼望去,過度自信的跡象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有人曾對500名已婚女士進行匿名調查,問她們男性婚後出軌的概率,平均而言,她們認為男人出軌的概率超過55%。再問她們自己老公出軌的概率,平均而言,她們認為不會超過10%。
傻瓜力量大
你是情場高手嗎?一項調查顯示,大約83%的法國人認為,自己的本領是一流的。
客觀地劃分,應該1/3的人是一流水平,1/3的人是一般水平,1/3的人在一般水準以下。
這個無聊的調查表明,人類普遍存在認知自大的現象。
好聽一點的說法,這叫自信,畢竟這種心態能使我們積極地麵對生活,無畏地麵對種種生活的考驗。
但是,理性地分析,這種自信很可能是過度自信,它會使我們遭受挫敗。
話又說回來了,有很多事情就是靠人們這種傻傻的自信成就的。
“傻瓜力量大”,是有一定道理的。在自然選擇的過程中,“自欺”可以給人以勇氣,可以“欺騙”對手,從而在鬥爭中存活下來。
精神病學上有所謂“自大妄想”一說,但是研究顯示,對自我的認知有輕微的自大傾向才是正常的,絕對自知之明的人反而會有憂鬱傾向。
你自信過頭嗎?
我們來做個由美國心理學家設計的信心遊戲,這個遊戲可以幫助你了解自己是否過度自信。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問題的正確答案,不過這問題不大,隻要你根據估計,給出一個最小的估計數字和一個最大的估計數字,以確保正確答案有90%的可能性在這兩個數字之間即可。
你要認真地提出兩個數字,而且你必須有90%的把握,認定正確答案就在這兩者之間。換句話說,這些答案要讓你能夠安心地拿出90元錢為之打賭,以贏取10元錢。
90%信心區間
低
高
1.截至2008年,地球上有多少個獨立國家?
2.月球直徑有多少公裏?
3.上海到芝加哥的空中距離是多少公裏?
4.人體一共有幾塊骨頭?
5.藍鯨的平均體重是多少噸?
6.多少士兵死於第一次世界大戰?
7.尼羅河的長度是多少公裏?
8.一頭亞洲象妊娠的時間是多少天?
9.貝多芬出生於哪一年?
10.俄國女皇凱瑟琳有多少個情人?
注意不要讓這個範圍太大(缺乏自信),也不要範圍太窄(過度信心)。
根據這個選擇範圍,10個問題你應該答對9個才是。
你對自己回答正確的把握是多大?假如你有九分把握,你就至少要回答對7個問題。
假如你有90%的把握,那麽你隻能答錯一個問題,事實在於你對自己的答案過於自信了,即使你沒有關於這些問題的知識。
大部分人隻答對了3到6個問題。隻有不到1%的人回答正確了9個以上題目。
讀書多也沒用,筆者也答錯了6個問題。
其實,試圖回答這些問題的人,大多不能充分估計自己對這些題目有多麽缺乏了解,也不知道如何提出最高和最低的估計數字,好讓正確答案落在兩者之間,因此,他們常常提出的估計數字差距不夠大,不足以彌補他們的無知。
如果你覺得“我對亞洲象究竟有多重毫無概念,所以為了保險,我寧可猜得高一點和低一點”,那麽你就可能提出差距足夠大的兩個數字。
但是,一般人在剛剛得知這一問題時,心裏早已產生了一個有關亞洲象的重量或月球直徑的概念,所以他們大多還是根據這一標準,提出了最高或最低的估計數字。
因此,你在提出最高和最低估計數字的時候,必須作極大的調整。可是很多人卻不小心認定了他們心中的猜測數字,這就顯示出他們對自己太過自信了。
坦白地說,除非你是專業人士,否則你猜出的數字很可能差上十萬八千裏。在這樣的情況下,還不如更坦白地說:“我對這些問題一點概念都沒有,我退出遊戲。”
計劃謬誤
要了解過度自信,以及造成這種心態的理由,還有一個辦法,就是檢討心理學家所謂的“計劃謬誤”。這種現象是我們人類常見的毛病,比如說拖拉、不能按時完成工作等。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有許多事情超過預定時間才能完成。
美國的《個性與社會心理學》期刊,曾經發表了一篇有趣的研究報告。這項研究要求一批心理係的學生,盡可能正確估計他們需要花多長時間,才能完成學術論文。
主持這項研究的學者羅傑·布勒也要求這些學生估計“如果一切順利”,以及“如果非常不順利”,他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完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