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婚外情是婚姻的附屬品(人與現實)

婚外情是婚姻的附屬品,正如離婚是婦女得到解放的標誌一樣。

就像善極是惡,極端的道德社會其實也是惡。它把所有的人都逼迫進不道德的範疇,人人都覺得自己有罪。

對婚外情的處理應該表達一種對人性的尊重、坦誠與善意。那些起勁地攻擊婚外情的道學家,不少是內心最不幹淨的人。

為越界打一支預防針

我和先生長期兩地分居,無法排遣的寂寞使我特別想擁有一個異性朋友,可以聊天,可以談情,不越界。但我很怕自己把握不好這個度,也害怕他人目光中的道德評判。

人們總是生活在這種患得患失的心理衝突中,生活的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永遠是矛盾對立的,隻有接納這種對立性,你才能找到內心的秩序和平和。如果你找一個異性朋友是為了“排遣寂寞,渴望情感和撫慰”,那麽,你必定要越界,因為你沒有抵禦越界的心理能力。一旦越界,你一定會悔恨和痛苦,因為你的內心也沒有接納和認同越界的能力。

在這種情形下,我覺得你要先“擺平”自己。一是不再有那麽多的寂寞需要排遣;二是不再對“道德審判以及他人目光”敏感。做到這些,你才會有自己的交往原則,如交往的方式、深度、頻率等,才真正能做到不越界。更重要的是要寬待自己和他人,寬容的內心不再是是非的審判台,隻有人性的光輝和生命的充實感。在這樣的心態下,交往中的“邊緣情感”,說是亦非,不會給你的內心帶來麻煩。

有分寸地把握這樣的婚外友情,的確很難。如果你不自欺欺人的話,和喜歡的男士交往,本身就是一種戀愛,雖非身體的彼此撫慰,也要算精神的彼此愉悅。男人是喜歡冒險的生物,與他喜歡的女士交往,初期通常會用親密幻想來維係交往的熱情,這種熱情不會維持3個月以上。3個月左右,男人要麽真情畢露,要麽自行退後。那時的你就要麵對如何回避親密,還要保持喜歡這個難題。

客觀地說,你做不到,因為你內心壓抑的會在這種二人關係中被引發,終會戰勝理性。因為你還是個人,不是神。從人性角度出發,你應該順其自然,因為婚姻隻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全部。如果真像你說的是要找聊天的朋友,那你最好找個同性戀者,要麽就找一個你對他的軀體樣貌不喜歡的男人。更好的做法是交個網上朋友,永不見麵,也就避免了越界,並且你還可以把他想象成任何你喜歡的男人。

婚外情感需求

雖然與老公相愛多年,感情很好,但我內心還是希望能保持與異性朋友的來往。這點不僅是源於我好交友的性格,也是因為我很喜歡那種與異性朋友溝通相處的感覺。這個想法有錯嗎?為了不影響婚姻,我需要注意些什麽嗎?

其實,隻要是對這個世界還有感覺的人,就一定知道情感需求的多樣性才是生命的本質。你一輩子隻可能在形式上愛一個人,但在內心的情感層麵或精神層麵你不可能隻接受一個人。就生命的時間序列來說,愛包含著母愛、父愛、手足之愛、同伴之愛和對隱秘內心偶像的夢幻愛情,然後是有給予和獲得的真實的情愛,其中你能選擇、品嚐、體驗各種愛和性的感覺,形成一種穩定的與異性間的愉悅感,之後是夫妻之愛、對子女的愛。這些情感在人生的每個階段都是一種現實存在,隻是身體與精神需要的等級不同。

已婚女子需要有異性朋友是一個不模糊的模糊問題。首先,我們的社會還有一種不平等的道德與倫理壓力,使女性在精神上的自由度要比男人小;其次,家庭事務、教養孩子的羈絆使她們在社交活動中的空間、時間上比較狹窄。婚後女性的大多數情感需求是通過自我壓抑或情緒投射來形成平衡的。

人們肯定會說,婚後女性保持情感的專一性可以使婚姻更牢固。但心理學可能認為,女子的情感專一是婚姻不穩定的第一原因,因為過多地關注、依賴和約束對男人的激情有極強的殺傷力。男人天性喜歡情感豐富的女子,對這樣的女子有一種男性的占有欲與控製欲,這樣的是男人情愛的動力。一旦女人的這種情感豐富被男人改造成為情感專一,她對男人就失去了誘惑力。男人對自己的家會不那麽珍惜,這是一種可悲的悖論情景。

同樣,情感專一是一種控製,要求男人全方位滿足女人的各類情感需求,既像父親又像兒子,有時是丈夫有時是情人,這樣的男人是世界上活得最累的男人。女人畢竟不隻是一種家庭“動物”,她還生活在社會的人際關係和情感關係中,而人與人的交往本身會伴隨著許多情感的交流。心理學支持人們從環境中獲取一些美好的情感,把這樣的情感稱為社會的支持係統。

婚後的女子需要哪一類的異性朋友?廣義地說,異性朋友是那些在相同的生活和工作圈子中的男性。女性的自身個性與社會等級決定了她們與異性朋友的交往帶有隨意性、公開性、泛性(非專一)。交往中的情感在內心層麵可以是愛情,在行為層麵主要是友情。異性朋友有情感層次的差別,有的隻是一般的異性友情,有的可以是一種異性知己。異性知己雖然不如異性情人那般親密,但已包含著一些不能言明的愛慕和愉悅,包含著彼此的欣賞、無條件地接納和共情,在情感上即便沒有愛的實質,也會潛藏著愛的意味。

這樣的一些不能實現的愛意被壓抑和攢集起來,使女性在婚姻關係中、在與丈夫的中更加敏感可愛,易於激發興奮和獲得更好的體驗。

正如一個藝術家,必須廣采博覽、兼收並蓄,獲取各種藝術素養,才能在所從事的專業中出類拔萃。

婚後女子的異性朋友大多受生活環境、社會階層的限製,受文化層次的影響,但如果發展到異性知己就可能不再受文化和空間的影響。當今的一些婚後的女子,喜歡在互聯網的虛擬社區中去實現安全又綺麗的情感夢幻,對現實中的異性情感更多地說“不”。究其原因,問題不在女人。女性在異性情感中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種被愛與被欣賞的感覺,而非肌膚的接觸。而愛女人是男人與女往的原始動力,這使他們難以容忍隻有親密卻沒有親昵的關係。所以,當女性與異性朋友的情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就會麵臨一種艱難的抉擇。

心理學認為,女性能穩定地維持與異性朋友間的情感關係需要有三個因素:

第一,她是一個性格獨立、內心愛和性的活力比較充沛的人。這樣的女子不容易被誘惑、催眠,無論在任何情境下,她都知道她在做什麽,她該維護的利益是什麽。

第二,與異性情感中存在著一種空間隔離。朝夕相處的關係不利於婚外情感中的理性色彩,暈頭轉向在所難免,這是男女情感交往的大忌。

第三.她所在的婚姻關係中存在著一些不能改變的情感缺陷,婚外的異性情感成為婚姻的一種補償。在得不到足夠的婚內情愛的滋潤調養的前提下,恰到好處的婚外情感可以保持女性生命的活力、容顏的年輕和女性的魅力,以此減輕婚內的衝突、壓抑和焦慮,使她能用平和寬容的、不苛求的心態來麵對她所愛的家庭。最大的獲利者,還是婚姻。

愛情可以很多元?

我和丈夫生活了5年,感情平穩,但似乎沒有了戀愛時的激情。前些日子我遇到了一個令我一見鍾情的男人,他落魄而瀟灑。我的內心全被攪亂了,很痛苦。都說愛情是專一的,我是怎麽了?

在夏末秋初時分讀著你的信,感覺你紛亂的內心就像清風吹過的桉樹林中那陽光灑落映照出的一地斑駁的葉影。每個人都有自我的情感曆程,無論你走了多久、多遠,也無論有多少段愛曾經伴隨過你,也許要到生命的最後你才能知道如果有來生你願意去愛誰。讀你的信仿佛看到弗朗西斯卡站在《廊橋遺夢》的麥迪遜鎮九十二號公路的交叉路口,“透過迷茫的風雨看著羅伯特·金凱的後車燈在隱隱閃亮,痛苦的心在作一種選擇……”情感是女人生命中的活力和動力,哪怕隻是在內心愛上這個或愛上那個,都會快樂得對自己和未來著迷。同時麵對兩種刻骨銘心的情感,並非每個人的一生都有這樣的好運氣。假如可能,最高的期望是讓自己克隆成兩個人,去完成兩種美麗的人生。

給你的第一個提示:隻要你的內心是和諧的.每種愛和情感都應找到各自在你心中的位置。

幾千年來的文化似乎一直在告訴我們,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對的,有些東西是錯的,有些東西要固守,有些東西要摒棄。但生活是存在性的,現實中的事情常常既是這樣,又是那樣,好和壞分不太清楚。在情感世界中更是這樣,你甚至不知道你感覺到的愛是否真實。當你不顧一切地要與誰廝守終生的時候,才發現自己愛上的隻是一個幻影,那個你想廝守的人早已物是人非。

第二個提示:愛上別人說明你的情感需要更新。

丈夫與那個男人是你情感需要的正反兩麵,看看哪種情感對你相對重要一些,賦予相對重要的那份情感以優先權,你要用心去維護;相對不重要的那份情感可以作為你心中的秘密,在你需要的時候才去想它或體驗它。排出這樣的等級,盡管兩份愛還自由地存在著,但你已經知道什麽事在什麽時候你應該做,什麽事在什麽時候你不能隨心所欲。

選擇愛的最好的辦法是時間,因為愛在每個人心中的動能是不一致的。

有的人是要用生命去愛,有的人需要用大腦去愛,更多的人隻需要用身體去愛。而你和那個男人還隻是一種感覺,類似一種亦真亦幻的虛擬夢境。

在很多時候,當你內心迫切需要愛的時候,愛就會在你身邊被你投射和創造出來。愛隻是一場自編自演的內心遊戲,隻有你一個人被感動得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第三個提示:你傾心於那個男人好似“酒不醉人人自醉”。

相對來說,你對丈夫的情感已經內化為你自我的一個部分,他生命中的許多特質和內涵已經被你熟悉和接納,你已經可以預期你們之間會有什麽樣的生活。而那個男人對你來講還是一個謎,他對你的吸引力恰巧是這種未知,也許你想得到的隻是謎底。如果時光倒流,你在5年前同時遇到了丈夫和這個男人,你猜你會愛上誰?

用心理學的眼光看,那時你的情感水平更易接納的還是你的丈夫,隻是在彼此5年的適應與互助中,你的情感已經成長到有較大的包容性。但年的婚姻也悄悄地壓抑了你的許多需求,所以你無意識地渴望情感的反叛。當然,瀟灑落寞的男人對幸福生活中的女子有殺傷力,因為女性比男性更想去拯救他人。

第四個提示:你對別人動情,真正的動機也許隻是為了拯救你的婚姻。

偷偷地愛上一個謎一樣的男人,類似早年要擺脫父母依戀的一種青春期反叛,成長與更新是不可阻擋的。躁動也好,衝突也罷,痛苦的後果應該是你情感力量的進一步完善。正如陣雨過後的山林,你的身心會變得更加清新宜人,那時的你,誰說不是更美麗的。

與感情依賴症說再見

老公有第三者很多年了,我挽留不住他,離婚了,從此世界一片暗淡。我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無法重新開始生活。我對任何事都不再感興趣,隻是想他。我該如何脫離對他的情感依賴?

是的,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變的事情就是變化本身。男女之間的愛情說有即有,說無亦無,很像是白居易筆下的一首詩:“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人們對愛情的追求、感受、享樂正是這種如花似霧的情景,回首時分卻如南柯一夢。

一個人從與自己緊密相依的關係中脫離出來,一定會體驗到一些由情感分離引發的痛苦、焦慮、缺損感、不真實、不適應等情緒。一般的人情感分離時有些不愉快,但由於內心接受這種分離,或者雖有不情願卻是自己的選擇,不愉快一陣子也就過去了,像是一片烏雲卷過,陽光會很快地透射出來。但對有情感依賴的人,任何情感分離都是一件很艱難的事,猶如遇到突如其來的龍卷風,一切自我、自尊、滿足感、愉悅感都蕩然無存,生活被長久地籠罩在沉沉陰霾中,除非有另一份情感盡快替補進來,不然,再也難見晴天豔陽。

有情感依賴的女人,潛意識裏對情感就像一個永遠也吃不飽的嬰兒,離開母親(愛她的人)她就會饑渴而死。這樣的人,在社會層麵可以發展得很好、很傑出、很優秀,會擁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人際關係能力,但總是在愛情上出錯,總是愛上不該愛的人,或糾纏在不該糾纏的情感中,讓她的親人朋友們痛心疾首。

精神分析認為,這類女性可能早年在與母親的關係中體驗到一種矛盾情景,被愛的同時也體驗到被傷害。於是,她慢慢地放棄了自己在情感方麵的成長需要,把母親的要求內化給自己,以絕對服從來與母親結成一種緊密關係。但無論她和母親保持如何緊密的聯結,她仍舊整天生活在恐懼被母親(情感)遺棄的焦慮中。

以後,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年的一段經曆被潛藏在深層意識裏,當和一個人結成親密關係時,那些內心印痕被活化,使她感覺到愛情給她極度快樂的同時也給她帶來極度的苦惱。她看起來防禦性很強,其實外強中幹,極容易墜入情網。一愛就不顧一切,總是全情投入,讓愛她的人對她愛恨交加。

有情感依賴的女人,對情愛中的不協調極其敏感,往往誇大情感中的問題,捕風捉影,一點兒小事就會鬧得風聲鶴唳,讓一個原本好端端地愛著她的男人變得像“豬八戒照鏡子,裏外不是人”。這樣的人,在社會上即便是一個強者,誰也不能挫敗她,但在親密關係中扮演的永遠是弱者,愛情是她永遠的痛。

你的身心正是處在這樣的分離狀態,其心理特點為:

1.有深層次的孤獨感與無助感,意識缺乏清晰度,自我察覺降低。

2.情緒壓抑,你說自己不會投入地笑、投入地哭,正是這樣一種情緒的壓抑狀態,你對情緒的感覺能力大大地減弱了。

3.對環境存在隔膜感和不真實感,類似於一種輕度的、非病理性的人格解體,活著好像是兩個人。白天,維持著一個社會角色,還能機械地完成必需的社會活動、工作、基本的人際交往;晚上,回到私人領地,內心一片茫然,衝突、挫敗感與創傷經驗攪和在一塊兒,彼此強化。一部分自我渴望宣泄,尋找寄托,甚至自暴自棄;另一部分自我又努力忽視、否認、壓抑這些情緒,將它們打入無意識領域,結果造成頑固性失眠。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是通過失眠來轉移內部焦慮,也通過失眠來懲罰自己。

你的問題是,你身體上接受了離婚的現實,但你的內心、情感、情緒仍舊生活在那個難言的婚姻中,你需要在內心也舉行一個離婚儀式,和過去說拜拜。判斷一個女人是否走出了分離狀態,其標準是看她是否重新擁有了愉悅的心境,是否對生活產生了新的興趣,是否允許別人再靠近她,是否再度擁有了追求愛的能力。如果你是個有情感依賴的人,你需要讓情感能力在這次分離中快速成長,學習在自己內心中尋找幸福感與快樂感,補償和消除早年遺留的心理情結。這樣,離婚實際上給了你一個很好的機遇,再現與完成你與“母親”的分離過程,自此以後,明媚的陽光會永遠照耀著你。

如何拉回在網上偷情的他?

我結婚5年,老公一直背著我在網上和別的女人聊天。我發現,他聊的有一些感情宣泄和肉麻露骨的內容。老公在我麵前表現得很傳統,很有責任感,他認為網聊是私密空間,希望我不要幹涉,對我查他的電腦非常憤怒。他的行為是品質問題,還是所謂的宣泄壓力?這是不是我們婚姻中的潛在危險?

首先我們要想一想,人性是簡單的,還是複雜的?在你麵前,這個傳統的、有責任感的男人,是否意味著在生活的所有層麵他都是傳統的?人們可能一直生活在一種虛擬的世界裏,我們建構了物質與的世界,以為世界本真就是如此。我們在文化與精神上也建構了道德、秩序,以為人本真就是喜歡規則的生物。佛說“知覺到的東西其實是幻影”,這很像心理學。其實,作為一個客觀存在—你的男人,你能知覺的是他在你內心的投影,這個投影是你的觀念、經驗、情緒、假定等決定的,因而是你自己的。

人既是的產物也是關係的產物。對你的、與你的關係,決定了你先生是個負責任的謙謙君子,但對網上女子的與虛擬關係也決定了他是個浪漫多情、露骨肉麻的男人。人們對婚姻的痛苦源於情愛文化中諸多糟糕的假定,這些假定過於完美,以至於成為婚姻幸福的毒藥。如果我們有勇氣接受,婚姻是我的,但我不是婚姻,我有比婚姻更多的東西。

那麽,前麵的問題就比較容易接受了。每個人都需要隱秘的快樂,隻是男人與女人的方式不同。在情愛關係中,男人喜歡追逐,女人喜歡被追,都是快樂,這構成一種關係。

你需要思考,你的個性或行為色彩是否壓抑了你先生天性中的東西,逼迫他隻能在虛擬世界裏去實現?解決問題的方法有三個層麵:

一是用婚姻道德去強調自己的權利—你娶了我,就屬於我。不過,這樣做有時會讓男人覺得,婚姻就是牢籠。二是研究他的聊天記錄—讀出他隱秘的需要,在情愛生活中創新,給他的出口,讓他失去網聊動力。三是寬容—有些快樂如果你不能給他,他自己從虛擬世界中獲取,這等於是幫了你的忙,心懷感激就可以了。這樣做,你的心會變得開闊與堅定,他也會珍惜與你在一起的每一天。

愛情需要守衛

丈夫執意要跟初戀情人見麵,我該怎麽辦?

首先,我想知道你的丈夫去和他的初戀情人見麵對你意味著什麽,你的內心如何來解釋這件事?人們的思維總是活躍在一種對存在事物的不斷釋義中。這種內心詮釋看起來像是為了找到事件的真實,但心理學認為,這種內心詮釋更像是在發明或建構事件的真實。當然,要想讓你對丈夫約會初戀情人視而不見,或睜隻眼閉隻眼幾乎是不可能的。現實就擺在那兒,你所愛的人正在為別人坐立不安、魂不守舍。許多人接受戀愛是自私的、獨占性的、排他的的觀點,但越來越多的人不再認為愛一定是唯一的和終生不渝的。

戀愛中的人幾乎都有一個私人領地,都有情感的界線,這些內心禁忌代表著你所接納的情愛規則。如果你的內心認定你丈夫的行為有些越界和違規,那麽,你要讓他明白你可忍耐的邊界在哪裏。心理醫生喜歡在愛的泛性和專一性的衝突中和稀泥,並努力把這種對立的不相容變為一種並存的合理。

我們首先要引入“邊緣”的概念,把一個明確的邊界變得模糊,劃出一個靈活的、多樣化的地帶,讓你對相同的問題產生了不一樣的感覺和看法。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你需要在內心承認,你丈夫對初戀情人的懷念是人性中很自然的事,是人對情感的一種道德責任。

同時,你也要清醒地知道,情愛是最容易死灰複燃、舊賬新算的,這是的本質。在表麵上,你要流露出你對事態的擔心,裝出一副痛苦的樣子給他一些心理壓力。同時你也要呈現出對他的足夠信任和親昵,給他信賴和自由決策權,以此拔高他的道德責任感。你還需要在這種雙重態度中作快速的搖擺,讓你的男人處在一種“水深火熱”中而暈頭轉向、找不到北。婚外情是需要有壓抑的和膨脹的自我作背景的,把你的丈夫折磨得沒有了餘力是一種較為安全的做法。

找一個容器裝載

我原來以為自己在愛情方麵是個很傳統的人,可在跟男朋友同居的時候,也發生了與別人因情不自禁而偷情的事,我覺得自己很糟糕。

每個人都生活在一種關係現實中,在這種關係格局裏,偷情要算是一種文化禁忌,它等同於對情感純潔性的背叛。大部分時間人們都生活在內心現實裏,對他人關係的浪漫幻想是人麵對現實的精神動力,所以偷情的普遍存在。沒有人可以用理性去控製內心的,理性隻是幫助人合理地表達,而被表達出來的已經不再是的本質。在內心的非現實層麵任意地與可心人演繹愛情,可以幻想與任何人。女人是這樣,男人更是這樣!因此,偷情更像是人的一種內在情感體驗、一種**般的愛情。它活躍在人的潛意識裏,每個人都會在一生的某個階段被迫麵對它。偷情可能是人類永遠難以解決的情結,越想壓抑它,它越旺盛,越可能被實現。

女性對偷情持有的態度與男性截然不同。大多數知識女性對偷情都抱有浪漫的聯想,態度既坦誠又大膽。尤其是女性在25歲到35歲這個年齡段,在青春荷爾蒙的分泌和活躍的情況下,什麽樣的奇跡不會發生呢?但女性對偷情的向往大多節製在精神層麵,兩性間情愫的朦朧感更有利於女性的想象。相比之下,男人的態度就要曖昧得多,如果他們是偷情的獲益者,他們會持批評的態度來避嫌;如果他們沒有從中獲益,他們又會衍生出奇怪的憤怒。心理研究表明,用坦誠與接納的態度來談及偷情的人,往往是對偷情沒有的人。我們還可以從某些男人對自己女友偷情的態度中看到當今社會文化的傾向,對待偷情的態度顯然是男性對待自我的態度。男人對偷情的惱怒更多的是對自我的惱怒,男性很自然地以為,不能完全滿足自己所愛的女人是一種人格失敗。其實,在這個世界上,誰也不能真正地做到滿足另外一個人。因此,對偷情的寬容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寬容,獲益的還是自己。

說到偷情,就要涉及一個難以回避的問題,那就是“道德”。似水,需要有一個適當的容器去裝載,人的道德意識就是這樣的一個容器。

你的容器是什麽樣,你的表現也大致會是什麽樣。當人類道德的容許度大時,任何形式的情愛都是美麗的花朵,讓路人駐足讚歎;當容器不夠大時,情愛的溢出雖不道德但卻是必然。溢出來的會像擺脫束縛的自由精靈,在夜幕的掩蔽下偷偷地痛並快樂著。偷情,哪怕隻是精神上的,也能使生命由此而超越,情感由此而新生。

婚姻是“自我”走向完形的過程

電影《非誠勿擾》裏葛優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台詞:“婚姻本身就是一個錯誤,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有人說,這代表了馮小剛導演本人的婚姻觀,或者是代表了他們這個年齡段的男人們的婚姻觀。作為一名心理學家,同時也作為一個大概與馮小剛導演同齡的男人,您是怎麽看待婚姻的?

“婚姻是我的,但我不是婚姻。”婚姻主觀地說是一個人自我實現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如果一生中沒有體驗過婚姻,或者沒有體驗過與一個“非我”構成一種生活與情感的整體是很遺憾的。對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來說,婚姻曾經是生活的必需,沒有婚姻人難以在現實中活著,是因為曾經國家的福利都是針對婚姻來設定的,沒有婚姻被看成是不健全的、不成熟的、對社會不安全的,所以也是要被人異化的。雖然婚姻在現代人這兒已經不再是生活的必需,沒有婚姻也可以有房子,有性伴侶,但作為一種生命的存在方式,沒有婚姻仍舊是一種生命的空缺與喪失。《非誠勿擾》中的“長久的婚姻就是將錯就錯”的確要算是對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的一個真切地描述。對於我們這樣一批人來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極度的性禁忌與壓抑的年代,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活到有強烈的性意識或者性需要的年齡是60年代中期與70年代後期的時候,那個時候的中國社會意識基本處於無性狀態,文學、電影、藝術到處充斥著階級色彩,沒有絲毫性別色彩。所有未婚的男女親密都是違法,所有的性幻想都是不道德。人們甚至沒有自己取悅自己的權利,**看成是一種需要嚴肅治療的疾病。那個時候,男女結婚之前彼此不知道對方到底為何物,結婚自然是一種錯,電影《芙蓉鎮》表達的正是那個集體性壓抑的年代。人們可能僅僅因為需要合法的**就會選擇結婚,人們僅僅因為要逃離不幸福的原生家庭就選擇結婚,人們僅僅因為希望被他人認為是正常而選擇結婚,當然人們也會因為能夠有口飯吃不至於餓死而選擇結婚,人們還可以為了改變不良的政治麵貌而選擇嫁給完全不喜歡的人。那時候愛隻是一個滿足性渴望的代名詞,我對你有,同時你對我也有意思那就是愛,如果異性身體間發生點兒什麽,婚姻就是唯一的合法的解釋。

“將錯就錯”應該是50年代出生的人們對生活的基本態度,不僅僅是婚姻,也包括職業、居住、社交環境、政治態度……那個時候,人們可以決定的東西基本沒有,婚姻也必然是不得不的。試想一個完全沒有愛與性體驗的人必須走進婚姻才有權嚐試這些,必須有將錯進行到底的決心才能把兩個蒙著蓋頭走到一起的人“甜蜜”地連接在一起。60年代後期出生的人們可能完全不能理解這樣的語言,因為在他們懂得要的時候中國正麵臨著巨大的變革。金錢的一直是和望緊密地聯結著,甚至中國的經濟改革的速度遠沒有性開放的速度來得更猛烈。對這群人來說,性與愛的實現變得與物質的滿足同樣重要,感情不能達成、**不和諧成為婚姻分裂的重要原因。社會多樣化的發展讓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充滿著對多樣化的向往,他們缺少50年代出生的人的那種隨遇而安、將錯就錯的心理能力。這個年代的人到了婚戀時期—80年代末、90年代中—就創造了對嚴肅婚姻的集體反叛。對50年代的人來說隻有精英分子或者藝術家才敢於追隨重構戀愛的潮流,六七十年代的人管他阿貓阿狗都敢於去體驗婚外情。

婚姻是什麽?我個人覺得婚姻首先是一種生活方式,而非情愛方式,多元化的生活必然存在多樣化的愛情。麵對社會,我們就需要承認婚姻首先是男女中的一種法律關係,不是愛情關係。從心理學來說,婚姻是一個“自我”走向完形的過程,當生命可以全然地和一個人分享,正是生命回歸到原初時—母親的懷抱—那種透心的愉悅。生命從母親的身體裏出來,最終又回歸到母親的懷抱裏,死亡正是生命回歸母體的象征。看看古人修的墓,長長的甬道連接一個半圓的衾(與子宮),棺木正放在其中,這是生與死同時。那麽理想的婚姻就是彼此互為母親的懷抱,在婚姻中人是可以從理性、成熟、道德化退行到嬰兒的隨心所欲、自我中心的。在這個意義上,符合心理原則的婚姻應該是:

1.雙方互為母親般溫暖的懷抱,在懷抱裏各自都能以本真的方式直呈自己,而不需要考慮是否不完美。

2.雙方可以在互助形式下如願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並能真切地欣賞並願意體驗對方選擇的生活方式。

3.伴隨美好的情愛關係,雙方也能保持一種全然接納的朋友式的關係,並通過認同、平等、尊重來實現互補、互助與深度分享生命。

這就是我在這個年齡向往的婚姻。

2000~2009十年女性的情愛變遷

愛是永恒的,愛誰是社會的。

性是永恒的,怎麽是社會的。

婚姻是永恒的,什麽時候結婚是社會的。

還記得2000年的新年前夕,夜裏10點在昆侖飯店的旋轉餐廳,我和幾個男女朋友喝著咖啡等待新千年的到來。當時的氛圍很熱烈,充滿著一種對未來的期待。美國來的黛蒂(黑人、混血兒)在和我們討論關於離婚與婚姻的嚴肅性問題。她32歲還未結婚,她說:“你愛誰是自由的,婚姻卻是嚴肅的。”黛蒂是基督教徒,她認為婚姻是人與耶穌的契約,“愛誰是人性,婚姻是神性”。朋友吳天問她:“中國沒有宗教,婚姻是跟誰的契約呢?”她回答:“跟社會的契約,雙方承諾為社會撫養合格的孩子。”她比較激烈地說,“婚姻不是要保護愛情,是為了人類的孩子們,美好的婚姻是人類嬰兒生長的搖籃”。與黛蒂的想法不同,當時中國剛從一種類似性禁十年女性的情愛變遷忌的文化中脫身出來,每個人心底都湧動著一些模糊的,很渴望再談一次戀愛。從1995年開始,中國敦厚的情愛倫理被深圳、黃岡、巴丁街站街的姑娘們擊得粉碎。上百萬打工者在物欲和的雙重壓力下,衝破了中國農村最傳統的風俗文化,向世界展現了古老中國的人性。那時也流行著一部日本電影《望鄉》,很多年輕的日本女人為了幫助家人,也幫助國家度過經濟危機,遠赴海外從事色情業,這部電影為這一群人立了一座曆史的豐碑。

金錢與望在心理層麵是同一種動力。在20世紀最後10年,中國正處在一種被脫敏的環境中,那時的婚姻與愛情有三個特征。一、同庚結婚,男女相差3歲以內是主流。社會總讓同一年齡的人共同度過幼兒期、青春期和成年期(學校設置),所以戀愛與婚姻大多在同齡人中進行。

二、婚前沒有性體驗,非婚的性被視為非法,婚姻是實現的合法途徑。愛情幾乎都是指向婚姻的,不指向婚姻的愛被稱為“玩弄感情”。結了婚卻不知道怎麽是那個時代新婚之夜的主旋律。三、婚前男女沒有獨立生活經曆,一個美國的孩子,18歲離家,35歲結婚,她/他要在社會上獨立的生活15年左右,每個人都有成熟的社會關係與獨立處理生活的能力,婚姻生活是為了實現情愛。那時的中國婚姻更像是為了生活。

進入新千年後的10年,婚姻在年齡上已經有了極大的展延性,一位歲的偉大學者取了一位28歲的美麗女士,成功男士紛紛鍾情於青春女性。

婚前的性體驗也豐富多彩,原因是社會上充斥著性的信息,男女的性需求被過度催生。獨立生活方麵也有了很大的改變,很多人大學畢業就開始獨自在社會上打拚,戀愛不再需要中間人。我有一個朋友在德國公司做高管,人不錯,但碩士畢業都10年了,36歲還沒有嫁出去。她買了一套大房子,樓下是中式的廚房,樓上有一間西式廚房,我問她為什麽需要兩個廚房。

她說沒有愛人隻能做飯玩嘍,戀愛喜歡西式的(純淨與恬適),婚姻卻需要中式的(多少有些油煙味)。

這10年情愛的特征也有三點。第一個特征是婚姻越來越艱難,平均婚齡越來越短。離婚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一個人想在短暫的生命中體驗幾種人生,重新單身是成本最小的。心理學界的男人離婚率可能是最高的,心理學界的女人離婚率又可能是最低的。前者總是能“逃出生天”,後者更善於經營“績優股”。第二個特征是婚外情,在這10年主體的人都是70年代出生的,他們的依戀期充滿饑渴(沒有吃的、喝的),青春期麵臨中國的經濟發展、物欲的刺激與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所以在成年期就飽受內心分裂之苦。一方麵社會性開放帶來的巨大衝擊,另一方麵傳統倫理與道德感對深層自我的約束,兩者交織在一起,他們注定得不到婚姻的祝福。普遍的婚外情現象不是國人道德淪喪,其實是為了找到為自己而活的感覺。人從一種大我走向小我必定要經曆一種類似“涅槃”的過程。在性行為上,女性主動索取的意識更強,傳統的傳教式般的性已經被更多的創造性性行為替代。記得90年代我參加福特基金支助的性治療醫生培訓,看到行為有強烈的惡心感,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人似乎已經喜歡上了這樣的。第三個特征就是男女的頻率明顯少了,在家的時間也明顯短了。想想在過去,人們唯一不用花錢就能得到的快樂就是和配偶,現在人們對物欲的渴求大於對性的渴求,我們的社會太過精彩,每天都有新體驗,而多少有些千篇一律。

這10年中國人的情愛可能是全球最為混亂的。中國人經曆了20世紀年代的脫敏,2000年後的狂亂,接下來接力的1985年以後出生的女性們,她們在依戀期被完美地滿足(獨生子女:愛被滿足;物質豐富:物欲被滿足),青春期都經曆著世紀變革和情愛自由,她們的情愛更為理性,婚戀更為淳樸,她們可能喜歡一種“隻取所需”的生活方式,對性與愛並不像老一代的人那樣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觀念方麵:身體是自己的;愛情高於性,婚姻高於愛情;晚婚,或婚姻不等同自我,婚姻隻是自我的一部分;自在,不會因為婚姻放棄自己主張的生活。再過10年,我們也許會看到中國人的情愛又回歸到純美、樸實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