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掌握中國式溝通的基本功夫

先說先死,因而專門胡扯

為什麽會“先說先死”?首先,先說的人說出一番道理來,後說的人站在相反的立場,很容易說出另一番道理。雖然雙方都說得頭頭是道,但後說的人可以針對先說的人進行整理和修補,甚至大挖其漏洞,使得先說的人看起來好像相當沒有學問。

其次,先說的人站在明處,底細被人摸得一清二楚。後說的人若是存心挑毛病,肯定能把先說的人整得體無完膚。先說的人,總會有遺漏,後說的人,就可以針對這些缺失大做文章,表現出很內行的樣子。

此外,人的身份、地位不同,先說先死的情形也不同。比如,作為中層幹部,你先說,說錯了就會受到老板的批評,對於你來說,被老板批評很正常。反之,如果老板先說,被你指出毛病,那老板就會很尷尬。如果發火的話,就顯得自己沒度量;如果不發火,麵子實在不好看。

廠長帶領客人參觀工廠,經過儀表控製室,忽然看見儀表板上有若幹顏色不同的指示燈,有的亮著,有的不亮,還有一個指示燈一閃一閃的。

有人問:“這個指示燈為什麽會閃?”

廠長回答:“因為**溫度快到臨界點了,達到臨界點,燈就不閃了。”聽起來好像是這個道理。

想不到廠長剛剛說完,儀表工程師就說:“不是那樣的,是那個燈壞了。”

弄得廠長極為尷尬。

如果儀表工程師先說,廠長可以責罵他,叫他“先死”。現在自己先開口,不幸又說錯了,若是此時指責他,自己就有惱羞成怒的嫌疑,似乎很不得體。

深知先說先死,所以不說正經話

有些人說話模棱兩可,相當“曖昧”,而聽的人又相當敏感,於是“言者無心,聽者有意”,往往好話變壞話,無意成惡意,招來洗不清、揮不掉的煩惱。很多人對閑聊很有興趣,見麵不說正經話,專挑一些沒有用的說,就是怕先開口,被別人看穿,讓對方有機可乘,徒然增加自己的苦惱。這樣做表麵看起來是在浪費時間,其實,其目的是讓對方先開口,使自己獲得有利的信息。

作為中層幹部,你要知道“形勢比人強”,應時時不忘“造勢”,而說廢話正可以在不知不覺中造成有利形勢。因為廢話說多了,難免會有疏漏,透露一些有用信息。如此,你就可以知道對方在想什麽,然後采取相應的對策。反之,自己在說廢話的時候,也要小心言多必失,以免被對方抓住“把柄”。

另外,說話要“不明言”,即“不說得清楚明白”,而是“點到為止”。因為一部分是我們說的,一部分是別人猜的,大家都有麵子,同時也不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最大限度地避免先說先死。

站在先說先死的立場有話直說才是真功夫

很多人“有意見也不一定說”,往往鼓勵別人先說,然後見機行事。他若不認可別人的話,就大肆抨擊,抓住別人說話的漏洞,添油加醋地陷害,使別人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他若認可,有可能讚揚備至,也可能把別人的話改頭換麵,當作自己的真知灼見。這種讓別人站在明亮處,自己躲在黑暗處的作風,使得別人不敢開口說話,造成很多溝通的障礙。

如果你不知道“先說先死”的道理,常常會死得不明不白,但如果隻知道“先說先死”,就會讓人覺得難以溝通,對自己的前途非常不利。

“先說先死”固然是事實,“有話直說”也可能有很多好處。既然二者各有利弊,強調“先說先死”,站在“先說先死”的立場有話直說,才是真功夫。“先說先死”是“根本”,“有話直說”不過是“作用”。有些人本末倒置,強調“有話直說”,等到自己吃虧上當了,再來怨天尤人,又有何用?

有話直說而不致害死自己的人,才是有真本事。他們以“先說先死”的基本原則作為直說而不死的最佳保障。

一味不說,同樣死得很慘

“先說先死”的觀念,使大家浪費了很多寶貴的時間,造成了溝通的障礙。所以明白“先說先死”的道理之後,還要告誡自己“不說也死”。

小麗是老板的秘書,一向勤勤懇懇、規規矩矩。星期四時,公司通知星期五有個舞會,小麗很想參加。雖然公司規定星期五可以不穿正裝,但是身為老板的秘書,小麗不敢穿得太隨便,每天都穿著職業套裝。可是總不能穿職業套裝參加舞會吧?因此,小麗穿上了連衣裙,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老板雖然看著很不舒服,但沒說什麽。下午,老板通知她:“3點有個緊急會議,你準備一下,負責會議記錄。唉,你怎麽穿成這個樣子,趕快換掉。”小麗這才說:“公司有舞會,何況今天是星期五,公司規定……”老板火了:“到底是舞會重要還是工作重要?”

小麗認為自己並沒有違反公司規定,回答得理直氣壯。殊不知,小麗如果回答得沒有道理,老板還可以批評她。她回答得有道理,老板更下不了台,於是惱羞成怒,逼小麗換掉連衣裙,否則“炒魷魚”。小麗隻好趕快打車回家換衣服。

不要以為多說多錯,不說不錯。有話不說往往會使你陷入被動的境地。

如果小麗一開始就向老板暗示今天是星期五,可以穿便裝,也許老板就不會那麽在意了。

如果領導交給你一項很複雜的任務,你完成不了,又一直不說,最後任務完不成,那所有的錯都是你的。如果你早說了,領導就會想其他辦法。凡事剛開始的時候,都有轉圜的餘地,而你明明完不成任務,還一聲不響,硬著頭皮繼續做,往往貽誤了時機。

如果你很少說話,別人就很難了解你,包括你的領導,所以你也不可能獲得晉升的機會。孔子欣賞木訥的人,卻也主張言詞必須通達。少說話很好,但是少說話絕對不是不說話。

如果你和老板一起去拜訪客戶,老板不小心說錯了話,你卻不提醒,老板很可能認為你隔岸觀火,居心不良,把過錯都推到你身上。其實老板讓你陪他一起去拜訪客戶,肯定是認為你會對他有幫助。但是你卻袖手旁觀,老板當然會火冒三丈。

不能由於害怕“先說先死”而不說,因為一味不說,會導致“不說也死”的不良後果,應該慎重考慮怎麽說才不至於一開口就闖禍。凡事在說與不說之間,看情勢、論關係、套交情,衡量此時、此地、此事對此人應該說到什麽程度,才算合理。

由於很多人受到“先說先死”的影響,不敢溝通,所以特別提醒大家“不說也死”。“不說也死”是告誡我們,不溝通就難以協調與其他人的關係。大家都不說,根本無法溝通。不能溝通,當然無法協調。希望大家擺脫“先說先死”的陰影,多溝通、多交流。

說而不死,才是真功夫

“先說先死”和“不說也死”,構成溝通的兩難。既然如此,我們就應該設法加以突破,努力做到“說到不死”。“說到不死”是一門高深的學問,需要你在合適的時候、合適的地點,對合適的人,以合適的方式說出合適的話。如何判斷合不合適,就要看你的功夫了。

必須選對合適的人,才能“說而不死”

我們說“事無不可對人言”,又說“逢人隻說三分話”,就是因為說話對象不同。有的話對甲說沒問題,對乙說就要倒黴了。要想“說而不死”,必須選對合適的人。對知心朋友,當然“事無不可對人言”,而對一般人,則“逢人隻說三分話”。比如一般人問你:“聽說你要買輛跑車?”你的反應可能是:“沒這麽回事,我哪有那麽多錢啊?”而熟悉的朋友若問你相同的話,如果你再否認,你的朋友就會認為你信不過他,所以你可能說:“我最近炒股票賺了點錢,是打算換輛車,但還沒選好,你幫我參謀參謀。”說與不說,需要你衡量輕重,對一般人選擇保密策略,以免“先說先死”,而對朋友則采取私下透露,以“不說也死”的方式,以求“說而不死”。

隻要合理,當然可以“說而不死”

在公司年會上,大家都在聚精會神地聽總經理發表年終總結。行政主管發現總經理遺漏了一項重要的行政決定,於是他在便條紙上寫下“關於……的決定……”,然後偷偷地遞給總經理,提醒他把此決定在會上公布一下。

行政主管的做法很高明。如果等總經理講完話,行政主管再補充說明,總經理一定會很生氣,不但不感激他的補充,而且事後必定氣衝衝地指責行政主管:“你以為我把那項決定忘了嗎?我記得比誰都清楚,隻不過我認為暫時不宜在會上宣布,沒想到你自作聰明,招呼都不打一聲,就宣布了。”而行政主管必定會因“先說”而“先死”。

如果總經理真的忘了,而行政主管不說,那行政主管就會“不說也死”:總經理會認為他根本心不在焉,這麽重要的事都不提醒一下,此人不可信。

在說與不說之間,行政主管選擇了一種合適的方式——不明言。該提醒的也提醒了,至於總經理說不說,由總經理自己決定。無論此事產生什麽後果,總經理都不會怪他。

業務經理陪老板到客戶那裏談判,客戶提出讓利3%,業務經理當場拿出計算器,熟練地計算一番,然後把結果顯示給老板看,嘴上說:“不行,這樣我們就無利可圖了!”老板看看結果,心裏明白,接著說:“雖然如此,但是看在老客戶的分上,再想想辦法吧。”

明明可以接受,業務經理卻說不行,實則將決定權交給老板。老板若同意,等於給對方一個人情;老板若不同意,則有充分的理由拒絕。所以,業務經理真正做到了“說而不死”。如果業務經理計算完,不和老板商量,就馬上說“接受”或“不接受”,等於沒把老板放在眼裏,勢必“先說先死”;如果業務經理計算完,一句話也不說,就等著老板做決定,老板就比較為難,因為他的做法擺明了告訴對方可以接受,老板再拒絕,豈不是讓對方嘲笑?

“說而不死”其實就是說到合理的意思。隻要合理,大家都能夠接受,當然可以不死。

重真實性,更重妥當性

一個人十分誠實地把心中的話說出來,而且信誓旦旦,一再宣稱自己說的是實話,但其他人並不認為如此,還是認為他在騙人。奈何!

產生這種差距的原因在於這個人的表達原則——妥當性大於真實性。他認為自己在說一些真實的話,實際上卻大多在說一些妥當的話。

“明天請支援我三個人。”當著老板的麵,甲部門主管對乙部門主管說。

“實在沒有辦法,我自己也忙不過來,人員調動不開,非常抱歉!”乙部門主管回答。

甲很不高興,因為私下已經和乙協調好了,並且乙答應了,為什麽忽然又變卦了,令人費解。但乙完全沒覺得自己不誠實,他隻是把話說得妥當一些,並沒有欺騙的意思。乙認為,私下協調,當然可以明說沒有問題。當著老板的麵爽快地答應,老板可能會認為他這個部門人多事少,接下來就是減少人員。若真如此,豈非自找麻煩,還要惹人笑話?乙的回答是一種妥當的表述,但是聽不懂的人,會真的以為他拒絕幫忙、不誠實。

高明的老板,自然明白甲不可能那麽冒失,事先沒有征得乙的同意,便冒冒失失地當眾提出支援請求,乙也不是言而無信的人,隻是為了避免引起不利於己的誤會,才如此回應。而老板也不會立即介入,他會靜觀其變,看看甲的修己功夫好不好。

此時,如果甲不高興地說:“怎麽?你昨天不是答應得好好的嗎?”說明甲的修己功夫很差,對同仁連起碼的信任感都沒有,讓他吃吃苦頭是應該的。而且甲如此不留情麵,以後怎麽和乙相處?老板隻好說:“人員調配的事,你們兩個再研究研究。”暫時擱置,看看事情的發展如何。

如果甲修己功夫良好,應該知道乙並非不可信任,他隻是把話說得妥當一些,算不上騙人。甲反而會反省自己,話說得太真實了,不夠妥當,因此趕快接著說:“我知道你很忙,但是我確實有需要,請務必支援。”其實這一句話甲早就應該說,不應該等乙提醒才緊急補救。

老板看出甲的涵養和乙的功夫,這才施展出自己的本事,說:“實在抱歉,把你們忙成這樣。你明天盡可能支援他兩三個人,如果你這邊忙不過來,我再想辦法解決!”

甲若是高明,一開始便應該這樣說:“我知道你很忙,但是我真是需要你幫忙,會後我們再來商量一下人員的調度,你看好不好?”

乙大概會這樣回答:“在我需要幫忙的時候,你每次再忙也都想方設法幫我,我現在雖然忙碌,支援你當然義不容辭。”

然後老板說:“讓你們老是支援來支援去的,實在不好意思,這樣吧!有什麽我能夠做的,叫我來幫忙好了,千萬不要客氣,反正我閑著也是閑著。”

大家都說妥當話,是不是就能在和諧中圓滿地解決問題呢?那也不一定。每次都這樣,便是“虛情假意”,隻說一些好聽的話,完全沒有解決問題的誠意,當然不可能圓滿解決問題。

說妥當話,必須具備實際解決問題的誠意。甲事先私下和乙商量,是顧慮乙的立場,讓他比較方便表達自己的意見。乙滿口答應,是因為老板不在場,也沒有其他人聽到,當然放心地表明樂於支援的態度。人情做到底,因此答應得十分爽快。

沒想到甲竟然糊塗到在老板麵前直截了當地說出“明天請支援我三個人”的話,等於告訴大家“我們兩人已經充分溝通,而且乙答應得很爽快”。這樣完全不顧乙的立場,乙當然接受不了。把“明天請支援我三個人”這一句真話稍加修飾,說得妥當些,變成:“對不起,我應該事先問問你可能性的,不過去看過你兩次,看見大家都很忙碌。現在冒昧地問你,明天能不能想辦法盡量支援我兩三個人?一天就好,後天一早就歸還。”

甲明明和乙事先商量過,現在甲這樣說,當然不是存心欺騙,而是在老板麵前,側麵描述乙部門忙碌的情況,讓乙放下心來,答應“盡量想辦法”。

私底下說的一些真話,公開場合調整得妥當一些,這叫公私兩便。但有人腦筋轉不過來,就是不明白:“怎麽講得好好的,又變了?”其實一點兒也沒有變。

老板聽見下屬的妥當話,一方麵高興下屬互相尊重,同時也尊重老板;另一方麵則要真正了解妥當性與真實性之間究竟有多大差距?若是差距很小,有必要調整一下人事;如果差距很大,便要提高警覺,下屬善於演戲,必須合理地拆穿“西洋鏡”,才能夠糾正歪風。管理從某種角度來說,便是控製其差異性。任何差異都值得注意,采用合理的成本和方法來加以控製,使差異的變化合乎控製的標準。語言或文字溝通,同樣需要合理的控製,才能收到預期的效果。妥當不妥當,便是合理不合理,所以仍然以合理的妥當、合理的真實為拿捏的尺度。

溝通三要則

“我告訴你,你不要告訴別人。”

“你如果要告訴別人,就不要說是我說的。”

“你如果告訴別人是我說的,我一定說我沒有說。”

這三句話,代表中國人溝通的三個要則:

第一,我說的話,你相不相信?或者相信到什麽程度?要不要轉述?或者轉述到什麽程度?都必須由你自己決定,不要賴到我的頭上。我告訴你不要告訴別人,事實上並沒有什麽約束力,隻是好意提醒你,你自己做主。

第二,你如果決定要告訴別人,表示你已經充分明了、相信我所說的話,並且經過考慮,這時候你所說的話,已經是你自己研判之後的信息;而你所要告訴的對象,也是你自己所審慎選擇、決定的。一切都與我無關,所以不必再把我扯進去,說是我說的。

第三,如果你一定要告訴某人,卻又指名是我說的。鑒於這個對象根本不是我選擇的,要說哪些話、說到什麽程度,也不是我能控製的,因此我隻有表態:我並沒有說這些話,至少我不是這樣說的,語氣、用語都不相同。

不要明言,使大家有麵子

西方社會,是非十分明確,對就是對,錯便是錯。西方人喜歡公開化、透明化,把一切攤開來,有話明講。而中國社會的道理,大多是相對的。對中有錯,而錯中也多少有一些對。“以後還要見麵”,成為最有效的半透明原則。不透明化還好商量,一旦抖出來,誰也不見得好過,何必呢?

西方人請客,帖子上印得十分清楚:6月6日敝人生日,歡迎各位光臨我家吃蛋糕,參加生日舞會。

中國人請客,帖子上簡單明了八個大字:敬備菲酌,恭請光臨。內容非常不透明,不知道為何宴客?

接到帖子的人,如果打電話去問請客的原因,主人一定笑著說:“沒有什麽啦,大家聚一聚,真的沒有什麽。”這樣大家全都明白:一定有事,要不為什麽一直說真的沒有什麽?主人笑的意思倒是相當明顯:你還問我,叫我怎麽說呢?難道你不可以自己去打聽,還來問我,豈不是叫我為難?明說,實在很為難,因為聽的人非常不高興。

西化的中國人,帖子上也印得十分清楚:6月6日敝人生日,敬備水酒蛋糕,恭請光臨寒舍。看的人多半會摔在地上,請就請好了,為什麽說生日。這不是擺明要我送禮?我最討厭借故發請帖收禮圖財。何況6月6日根本就是斷腸時,有什麽好慶祝的?中國人一生氣,說的都是不好聽的話。

不明言的好處

第一,不明言才不致使自己站在明處,讓別人一目了然,甚至抓住你的弱點,輕易掌控你。如果你是個“明言”的人,把什麽事情都說出來,就是“口無遮攔”,遲早被別人看得一清二楚,落得什麽籌碼都沒有,任人擺布,後果相當可怕。

第二,不明言才有回旋的餘地,不至於逼死自己。話沒有說出口,怎麽改都可以。明言的人,把話說得一清二楚。一旦發現對自己不利,根本不可能改口,也不可能抵賴,豈不自找麻煩,又招人笑話。

第三,不明言才能引出對方的本意。對方摸不清你的底細,才會原原本本說出自己的意見。明言的人,率先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別人就不願意明確表示不同的意見,隻是口頭上順著明言的人,心裏依然有自己的想法。

不明言,使大家都有麵子

西方人以法為依歸,接受“惡法勝於無法”的觀念。隻要合法,就無所謂不公平,大家在法律麵前一律平等,當然可以明言事實,力求公開、透明。

中國人重理,以合理為評量標準,不接受“惡法勝於無法”,卻要求不合理的法必須立即修正。否則法本身已經不公平,依法也不能使人心服。

理的特性是變動性相當大。“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這種情況下,不明言才能兼顧各方立場,使大家都覺得有麵子。一旦明言,就會造成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結局,對說話的人非常不利。

不明言的目的,在於“讓應該知道的人知道內容,讓不應該知道的人知道皮毛”。這種“以應該不應該為標準,來施行公開不公開的劃分”,就是相當合理的做法。

而且,紙包不住火,事情真相遲早會水落石出。所以明言不明言,最後都一樣。不明言根本不足以欺騙任何人,它隻是讓大家覺得有麵子,純屬短暫的過程。

申訴有道:對象不同,方式不同

有些員工受到指責或批評後,應對的方式比較理性。通常先檢查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看看有沒有錯。如果自己確實有錯,就坦白承認,而且設法道歉;如果沒有錯,便理直氣壯地申訴“我並沒有錯”,或者“錯不在我”。

而有些員工則不這樣,他們在受到指責和批評時,首先會去搞清楚“指責我的人究竟是誰”。因為“事在人為”、“有人才有事”,他們習慣於把事和人連在一起考慮。他們每聽到一句話,最先開口問的都是“誰說的”。

麵對位高勢強的人,要不道歉,要不沉默

當指責你的人是你的老板或者是形勢比你強、聲望比你隆的其他同事,最好的因應方式是:做錯了,趕快向他道歉,並且設法獲得諒解;沒有錯,則保持沉默。

位高勢強的人,不喜歡聽到申訴的聲音,卻習慣於接受道歉。並且有時候他們還會認為“道歉就可以了事,好像太過簡單”。所以你還要想辦法,或者通過適當的第三者,取得相當的諒解,才可能平安無事。

保持沉默,對上司而言,已經等於申訴。上司會覺得很奇怪:“這個人怎麽搞的?我說他做錯了,他居然不說話,既不來道歉,也不找人來尋求諒解,真是奇怪!”

如果你能用沉默來引發上司的好奇心,誘導他們自動前來了解事實,那就是高明的做法。而且由於沒有申訴的聲音,不易引起上司的不滿情緒。當上司以平靜、寬容的心來調查的時候,往往會接受“原來並沒有錯”的事實,笑著說:“你沒有錯,要講啊!為什麽不講呢?”你有機會讓上司說出這種話,當然是最大的收獲。這時候就算答以“是啊,我並沒有錯誤”,至少也收到申訴的效果,最重要的是,不至於產生後遺症。如果高明些,回答“有啦,還是有一些缺失,需要改進”,保證你連升三級,一帆風順。

如果你並沒有錯而被上司指責,馬上理直氣壯地申訴,往往最為吃虧。因為上司發覺自己指責錯誤,必須接受自己判斷錯誤的事實,不能惱羞成怒,還要被逼向你道歉:“對不起,你沒有錯,是我自己看錯了。”如此,將來倒黴的,必然是你。

上司發現自己判斷錯誤,已經覺得沒有麵子,不得不向下屬道歉,更加沒有麵子。中國人沒有麵子的時候,最想的便是把麵子找回來。上司一心一意要找下屬的錯誤,相信不出兩三天,就被他找到。他會笑著說:“我前幾天說你有錯,你還不肯承認。現在你還有沒有話說?”這種結果,完全是下屬咎由自取。這個時候才知道申訴有後遺症,為時已晚。

麵對職位相當的人,要說得夠技巧

當指責你的人職位和你一般高、形勢和你差不多、聲望也隆不到哪裏去的時候,你的反應通常是:“好,我承認我有錯,你難道一點錯誤都沒有嗎?”於是毫無保留地指出對方的錯誤,弄得對方下不了台。“我早就知道你犯了錯,給你留個麵子,不說出來而已。想不到你不顧我的麵子,公開指出我的錯誤。鑒於彼此彼此的交互法則,我當然也要指出你的錯誤。你不必怪我無情,因為這是你找的。”

有錯誤不是不可以說,而是“應該說,但是不可以這樣說”。有錯誤不指出來,怎麽改進?但有錯誤就不管不顧地抖出來,大家都難堪。因此有錯誤一定要說,但要說得有技巧,使人有麵子,才算圓滿。你可以把責任推給製度,點醒他的錯誤,讓他自己去改善。例如:“這種結果,是製度不完善的證明,如果製度不改,恐怕會一直錯下去。”

麵對職位低的人,要謀定而後動

當指責的人職位比你低、權勢比你差、聲望不如你,此時你首先要考慮的是:是否有人在後麵給他撐腰,不然怎麽敢如此這般?如果是,你就要特別小心,不要理會指責的人,弄清楚他後麵是誰在撐腰,以便適時化解。為其撐腰的人自然會製止指責的人,甚至叫他道歉了事。

如果指責的人背後並無靠山,那麽本著“不教訓不行,否則別人可能學樣”的精神,讓他永不敢再犯。否則“不發威,別人就會把我當成病貓”,大家一起來找麻煩,豈非防不勝防?教訓的方式當然也因人而異,有明有暗,有立即有延遲,有陰柔也有剛烈,必須謀定而後動,以免傷及自己而後悔不已。

申訴是不得已而為之

如果錯在自己,當然不能申訴,否則越描越黑,弄得自己更加沒有麵子;如果錯在他人,也要先考慮一下,申訴的結果會不會影響上司或同事。如果真正應該負責的人,已經聽到指責的聲音,可能已經設法化解,如此,自己同樣可以獲得澄清,稍等一下,讓它自然消解,更為省力省事!

如果申訴不影響他人,這時再想如何申訴最為有效。對上、平行、對下,不過是三個大方向,還要仔細研究對方的背景、未來發展和指責的用意,以調整自己的申訴方式。有時候不申訴反而能夠獲得一位良師益友,或者得到一位能夠提攜自己的上司。如果因申訴而坐失如此良機,不如忍一時而造福自己。

能不申訴便不申訴,並不是怕事。用不同的方式來申訴,主要目的是保護自己。怕事不好,惹事生事更不好。先保住自己,再有效地申訴。可能冷靜下來之後,就不想申訴了,反正有一天會水落石出,何必急在一時。

下情上達:謹記“上下”觀念

作為中層幹部,你經常要向老板匯報、請示、建議,甚至犯錯誤以後要解釋,這都屬於下情上達,向上溝通。在向上溝通中,“下”是主體,作為下屬,你應該謹記“上下”觀念,不可以下犯上,當然也不必奴顏婢膝。

你應該安守本分,注意自己的言行,讓上司感受你對他的尊重,否則上司隻好擺出上司的架子,這時你反而沒有麵子。有些下屬,上司稍微對其客氣些,下屬便得意忘形,沒大沒小起來,弄得上司不得不擺出高姿態。

在向上溝通時,你最好不卑不亢。太“亢”,有損上司的麵子。如果上司真要計較,吃虧的肯定是你。太“卑”,上司會覺得你無能,靠賠笑臉混日子。你不能讓上司感到功高震主,也不能讓上司覺得你無能。

當你與上司的意見發生分歧時,應該合理地堅持,才能樹立信用。否則,上司一說“不”,你就見風轉舵,隻會給上司留下不可靠的印象。反之,如果過分堅持自己的意見,在上司眼裏就成了頂撞,上司以為你在挑戰他的權威,難免會以勢壓人,傷了和氣。合理地堅持自己的意見時,要講究技巧——首先肯定上司的意見,再表達自己的意見;或者提出問題,反過來請教上司。

當與上司發生嚴重分歧時,你最好不說話,表現出深思的狀態,上司自然能看出來,但是你不要說出來,等上司讓說時才說。

當與上司意見相同時,你要給予熱烈的回應。回應時如果說“我也是這麽想的”,上司會認為你隻是隨聲附和,最好說:“我想了很久都沒有想通,原來這樣最好。”

打開上下級言路的最好方法是讓上司感到下屬心中有他。如果你能讓上司覺得你心中有他,他會覺得你都是為他著想,你說的話他就會比較容易接受。反之,你提出的任何建議,老板都會懷疑你的動機,也就很難接受你的意見。

上情下達:不要高高在上

向下溝通時,“上”是主體。要想溝通順暢,你要降低姿態,不要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使下屬畏懼或反感。中國人重視身份地位,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就是地位高的人不要對地位低的人所犯的過錯斤斤計較。三國時,吳國大將呂蒙驍勇善戰,但自幼家貧,沒有讀過書,所以吳王孫權常勸呂蒙多讀書,但是呂蒙以軍務繁忙為借口推脫。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並沒有指責他不學無術且不聽勸告,而是說:“你說事多,難道還多過我嗎?我常常抽時間讀書,感覺受益頗多……”經過孫權的勸導,呂蒙終於發憤讀書,這才有了“士別三日,刮目相看”的成語。

某公司副總第一次到香港出差,回來後在開會時滔滔不絕,大談特談香港的風土人情,反而把正事撇在一邊。與會的人聽得不耐煩,又不好打斷他,隻好都看著總經理。總經理已經暗示過副總了,可是副總視而不見。於是,總經理隻好用強製的方法,直截了當地對副總說:“這事以後再談,我們現在談正事。”此話一出,副總麵子上有點掛不住,為了不在下屬麵前顏麵掃地,他依然故我。這樣一來,輪到總經理麵子上掛不住了。其實總經理可以這樣說:“李科長,你安排兩個小時的時間,我們專門請副總來說說他的香港見聞,今天我們先抓緊時間解決問題。副總,你看這樣安排好不好?”這樣,既給副總留了麵子,又限製了他說題外話。

作為管理者,被別人牽著鼻子走,下麵的人誰會服你?可是一旦你太凶了,所有人都會轉而同情弱者,讓你進退兩難。所以,越是位高權重的人,越平易近人,同下屬說話的時候,多數是諄諄教導的口吻,如同仁慈的長者。凡是那些動不動就大發雷霆、咄咄逼人的上司,一般是火候沒到,還不懂得中國人的“為官之道”。

平行溝通:避免“誰怕誰”的心態

無論是對上溝通,還是對下溝通,溝通的雙方都會保留三分的禮讓空間,因此,比較容易找到合理的平衡點。而平級之間,因為大家都一樣“大”,所以,很容易產生“誰怕誰”的心態,對溝通十分不利。其實,中國人誰都不服誰,尤其是當大家地位相當時,這一點表現得尤為突出。有時候一句話、一個動作,都會引起他人的不滿。例如,你說“聽我說”,別人可能會想“別自以為是,憑什麽聽你的”。

中國人通常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尊重對方,對方也會尊重你。因此,要想順利地進行平行溝通,首先應從自己做起,尊重對方,對方自然也會尊重你,這樣才有利於溝通。

平行溝通中除了要尊重對方外,還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真誠的心。有的人疑心比較重,稍不留神,其懷疑的神經就會被觸動。而他一旦產生疑心,你說什麽,他都不會相信你。“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十分謹慎。

此外,有些人很怕吃虧,吃過一次虧,就不願再和你打交道。因此,千萬不要存心占別人的便宜,也不要存心設陷阱,讓別人出醜。建立“和我打交道,一定不吃虧”的信用,增強大家對你的信任感,才能順暢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