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為什麽計劃使人感到安心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柏林,1927年。幾個大學教授和學生一起去一家餐館吃飯。一名侍者聽著每個人點的菜,包括特殊的要求,但沒有作任何記錄。一桌子的人都覺得他到時候肯定會記錯,但最後侍者把菜品和飲料準確無誤地端了上來。

飯後他們離開餐館走在大街上,這時來自俄羅斯的心理係學生布爾瑪·蔡格尼克發覺她把圍巾忘在了餐館裏,於是返回餐館,找到那位記憶力超群的侍者,向他詢問自己的圍巾。那位侍者不解地望著她,完全不知道她是誰,也不知道她剛才在哪張桌子用餐。“你怎麽能忘了呢?”布魯娜憤怒地問,“你不是記憶力特別好嗎?”那名侍者簡短地回答:“我對每位客人點的菜隻記到菜被端上桌為止。”

布爾瑪·蔡格尼克和她的導師庫爾特·萊溫研究了這一奇怪的情況,並得出了結論:我們其實都或多或少像那名侍者那樣,很少忘記未完成的任務。這些任務總會出現在我們的意識裏,不會放過我們,像小孩子那樣糾纏著我們,直到我們去注意它們,而已經完成的任務則會很快從我們的記憶中消失。人們將這一現象稱為“蔡格尼克記憶效應”。但在她的研究結果中,還有一些不那麽和諧的偏差值:一些人始終有著清醒的頭腦,即便有很多未完成的任務。

直到最近幾年,佛羅裏達州立大學的羅伊·鮑邁斯特和其研究團隊才將這層麵紗揭開。鮑邁斯特把在幾個月之後將麵臨很難的畢業考試的學生分成三組:第一組學生要集中地想著學期中的一個聚會,第二組學生要集中想著畢業考試,第三組學生要集中想著畢業考試並且自己製訂出具體的學習計劃。接著鮑邁斯特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根據“pa”來造詞。一些學生拚出了“panic”,另外的學生可能拚的是“party”或“Paris”,這是一種很好的方法來發現學生無意識中在想著什麽。

正如預料的那樣,第一組學生幾乎沒人想著即將到來的考試,第二組學生除了考試之外幾乎想不到其他內容,令人驚訝的是第三組學生,盡管他們集中地想著畢業考試,但他們的頭腦很清醒,沒有沉重的思想負擔。通過其他的實驗也證明:未完成的任務一直會追著我們不放,直到我們有了明確的完成任務的計劃。布爾瑪·蔡格尼克誤以為人們一定要完成任務才能將其從大腦中清除,但這不是必須的,一個很好的計劃就足夠了。這個結論令人吃驚,因為從人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是難以理解的,計劃製訂者被放在了與問題解決者同等的位置上。

戴維·艾倫是美國一名時間策劃管理人。他的明確目標是:頭腦要像水一樣清明。這不是說人們在一生中每時每刻都要去清空大腦,而是說人們要對還未完成的事情列出一步一步的具體計劃。最好是書麵的,當所有計劃被寫下來並被劃分為具體步驟時,我們內心才會平靜。“具體的”這個形容詞是重要的,“組織我妻子的生日聚會”或“尋找新的工作”是沒用的。戴維·艾倫強迫他的客戶將這樣的任務分解成20~50個單獨步驟。

幸運的是你不必去支付艾倫很高的報酬來學習,自己就可以做到這一點。當你下一次不能入睡時,你就會知道原因了。把你的筆記本放在床頭櫃上,簡單地寫下行動計劃可以讓你內心的雜音平息。艾倫說:“你想感召上帝,但你的貓糧還在困擾著你,讓你無法平靜,那你就趕緊製訂一個計劃解決這個問題。”這個建議對你是有幫助的,即使你已經感召了上帝或者根本沒養貓。